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0838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

《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三,资本的有机构成可以同时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参与价值生产的两大阶级之间在生产条件和在产品上的划分;

第四,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资本积累必须按照一定的资本有机构成来进行;

第五,技术进步对生产条件、产品分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包括在资本有机构成的规定和变化中;

第六,社会资本的运动归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研究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状况;

第七,资本有机构成状况和变化直接影响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总之,资本有机构成蕴含了资本积累变化的根源和趋势。

最后,作为资本积累的结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看,一方面,表现在对商品的所有权愈益转化为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权,另一方面,资本的扩大再生产需要一系列条件,包括技术进步、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有效需求、产业结构、金融支持、国家干预等,而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资本积累过程产生相应变化和问题。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相对过剩人口”、“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货币积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等,都属于资本积累理论的内容。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资本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方式,因此,资本积累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过程。

(三)资本积累理论的地位

马克思强调资本积累问题还有两个原因:

其一,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及无产阶级命运的关注;

其二,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改造。

第一个方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

“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或者,“我们的出发点是经济事实即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

”在这里,马克思关于他的研究出发点的说明虽表述方法略有差别,但有两点是共同的:

一是从事实出发,二是该事实实际上就是资本积累的结果。

如果联想到工人的劳动力商品化,那么,顺理成章的结论就会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第二个方面,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改造,与资本积累问题相关,主要体现在《剩余价值理论》当中:

对于重商主义,马克思写道:

“积累金银,积蓄金银,贮藏货币,成了货币主义所宣扬的致富之道。

”“剩余价值在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中,表现为货币。

”“在重农学派以前,剩余价值—即利润,利润形式的剩余价值一一完全是用交换,用商品高于它的价值出卖来解释的。

”詹姆斯·

斯图亚特爵士在理论上的贡献,是把“绝对利润”和“相对利润”区分开来:

前这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力计,后者仅仅是现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中间的分配。

由于这种区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内部“实际价值”和“让渡利润”的区别显露出来,加之将“绝对利润”归结为“劳动、勤勉或技能增进的结果”,使得与单纯交换价值不同的新的价值观的出现成为可能,并且有可能进一步追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马克思就此评论道:

“在这方面,斯图亚特是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合理表达者。

”可以理解,其合理性在于:

正确指出流通领域并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此外,斯图亚特十分注意资本的产生过程一一原始积累,也就是作为别人的财产的生产条件同劳动能力的分离过程。

他的判断是:

农业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是真正的制造业产生的前提。

这些思想,与马克思关于原始积累的本质的看法,以及马克思关于剩余劳动是劳动生产率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资本增殖的前提的思想是一致的。

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作出了系统而透彻的批判,对相关资本积累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认识,本身即说明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己基本形成。

至于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在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特别是剩余价值学说形成史中的地位,可以理解为该学说的主要起因与主要结论。

2、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在马克思看来。

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过程总是旧生产方式的解体过程。

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它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

其中,商品经济的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

因此所谓原始积累,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只不过,资本主义生产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持这种分离,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分离,以致从其较发达的阶段来看,商品市场的两极分化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天然属性一样。

以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例,原始积累表现为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而劳工管制立法,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在大工业基础上统一国内市场,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保护关税制度等等都是原始积累的具体实现形式。

原始积累甚至不是商品市场的竞争过程,而是非经济或超经济的暴力的使用过程。

一句话,资本原始积累对内剥夺农业,对外掠夺殖民地,其共同社会属性,是变小生产私有制为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资本形成

从古到今,无数经济学家论述资本概念,但对于究竟什么是资本却众说纷纭。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的形式反映的社会经济关系。

这个关系就是: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雇用自由劳动者,在他的管理和监督下从事商品生产,产品的价值实现后,扣除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以及预付给工人的雇用劳动力的价值之后,剩余的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的本质,也是人格化资本即资本家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

剩余价值反映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关系,因此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

任何社会都要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的物质内容并不存在差别,倒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使不同的社会相互区别。

生产资料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用于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时候才是资本。

因此,理解资本的本质,一定不

能脱离生产的社会形式。

换句话说,资本就是在市场条件下将劳动和生产资

料结合起来进行商品生产的社会形式。

在这个意义上,简而言之,资本是一

种生产方式。

(三)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用来追加生产资料就成为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用来追加的生产资料是否存在,完全是由简单再生产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即其中所包含的剩余产品是否存在可追加的生产资料部分。

可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完全是由剩余产品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

剩余产品中必须包含用于追加的生产资料,这正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前提。

就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来说,一个是原因,一个是结果,一个是指资本在货币形态上的积累,一个是指资本在生产要素上的扩大,主要是指生产资料的积聚。

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把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无论是否增加雇佣劳动力的数量,他总是要从工人阶级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

3、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影响

(一)经济危机

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一直非常关注经济危机现象,因为它们充分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由于它剥削工人而破坏消费,同时资本之间的平衡是偶然的,而且信用制度和资本集中,又在一些资本被破坏和贬值的时候,帮助另一些资本进行更新,因此,危机的要素不断积累以及社会再生产发生停滞是必然的。

马克思指出,危机的可能性蕴含在商品流通的形式中。

首先,当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它一方面方便了买卖联系的同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买卖分离的可能性。

一旦有人卖而不买,就有人必然无法卖出,而后者就发生危机。

当然,蕴含在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的危机是抽象的。

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不会发生。

商业危机可以不伴随货币危机,但货币危机

必然反映商业危机。

(二)资本积累与全球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世界市场是资本积累的前提;

而到了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高度发展时期,世界市场又成了资本积累的结果。

这是马克

思关于全球化问题的基本观点。

实际上,全球化就是资本积累的全球化,就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突出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一演变趋势,因此,他们可以说是全球化理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研究论的创始人。

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主要关注的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资本运动国际化,包括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新殖民主义、“外围资本主义”、第三世界依附性等问题。

(3)垄断

生产集中导致垄断。

这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积累最为重要和明显的趋势。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垄断资本主义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还没有到来,因此,他们还不可能对这个历史阶段作出全面而完整的理论分析。

但是,生产集中在那时己经存在,而且显露出一定的垄断趋势。

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预见了资本主义向垄断发展的必然性,同时对垄断的某些特殊表现做了考察,提出了有关垄断资本主义的许多重要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进一步认为,垄断的发展,无论是从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还是从它的使用上,都构成了向未来社会过渡的基础。

4、对中国市场的启示

(一)建国以来资本市场概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整治了由于长期战争和封建统治带来的创伤。

1953年,在农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农业国基础上,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七个五年计划结束的1990年,工业产值己占社会总产值的%。

但由于人口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只增加了倍。

又由于决策失误、自然灾害、非经济因素等原因,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政策实行的1978年以前极不平稳,只有在1978年以后才表现为持续增长。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资金积累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国名收入积累额及其构成(1953-1978)单位:

亿元

年份

国民收入适用额

积累额

积累率

生产性积累额

生产性积累率

1953

727

168

83

1954

765

195

98

1955

807

185

95

1956

888

217

154

1957

935

233

137

1958

1117

379

312

1959

1274

558

485

1960

1264

501

488

1961

1013

153

1962

948

99

63

1963

1047

183

117

1964

1184

263

160

1965

1347

465

358

1966

1535

470

324

1967

1428

304

250

1968

1409

298

234

1969

1537

357

272

1970

1876

618

444

1971

2008

684

521

1972

2052

648

510

1973

2252

741

546

1974

2291

559

1975

2451

830

609

1976

2424

748

593

1977

2573

832

590

1978

2975

1087

781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一五”开始到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在经济建设上,总的看,我国走了一条“高积累、低消费、低效益”的路子。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起伏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企业通过留出利润来积累,还是国家通过公共财政的手段追加投资,甚至靠引进外资来补充和刺激积累,总的来说,我国资本积累的情况是:

高积累水平、快速提升积累率;

积累效率在改革开放初期有所提高,并且没有妨碍人民生活的较大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本形成率总的来说保持在较高水平。

虽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所下降,但后期又恢复增长。

(二)防止垄断集团的出现

在市场经济中,尤其是对我国来说,政府的政策应该以防止垄断为第一要务。

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制度建设都极其不完善的

国家,封建因素极其浓厚,它们与垄断集团的结合,极易使我国的市场经济转变为封建市场经济。

上面讲到,在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中,即使国内可以形成高度的资本积累,它们也不会用在国内经济的建设上(因垄断而受到阻碍,或者根本对它就没有需要),因此既不会带来国内经济的高增长,更不会成为改善人民福利的手段。

我国经济目前就正出现这种转变的明显症兆,如在政府错误产业政策的作用下,许多行业都出现了明显的垄断趋势,这种垄断集团与政府权力的结合,使我国出现了许多明显的分利集团,由此不仅在我国产生了一个日益庞大的食利群体,而且导致巨额的资本外流,其结果也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取得了极快的增长速度,但这种经济增长却并没有惠及全体人民。

所以说,在我国,防止垄断的形成,促进各行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本竞争,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保证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必要条件,因此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

(3)稳固经济增长

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积累而言,稳固经济增长的基础,即依靠技术和体制创新而不仅靠增加投入,理顺各种分配关系,即积累和消费、工业和农业、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等,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资本积累或经济增长一般会面临四大约束:

资源、人口、技术和制度。

在这些方面中,资源利用率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

人口增长在长期中会自动适应经济增长;

技术创新一方面依赖于资本积累,另一方面则受经济体制的制约;

可见,制度或生产关系对资本积累或经济增长是极为重要的。

广义的分配,既包括劳动条件的分配,又包括劳动成果的分配。

只要技术进步普遍地造福人民群众,资本积累或经济增长就是人们所向往的,因此也是能够实现的。

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投入、政府支出和对外贸易,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资本积累方式,依靠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使粗放增长变为集约增长。

在当前,必须稳固增长基础,理顺分配关系。

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转变资本积累方式。

参考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3]杨思群.资本积累与资本形成[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顾建国.资金积累论[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5]胡培兆.社会主义国有资本论[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罗郁聪.现代社会主义论[C].太原:

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7]杨文进.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结论[D].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007.

[8]王元璋.马克思基本积累理论方法论及现实意义[D].武汉:

武汉经济大学管理学院,2008.

[9]高峰.资本积累理论与现代资本主义[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评审表

姓名

黄辉

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学号

2

专业班级

经济1201

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思考

评审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职称

时间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