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堂教学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0475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堂教学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堂教学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堂教学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堂教学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堂教学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堂教学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堂教学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堂教学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堂教学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甚至是一些物体抽象成了“一个整体”进而引出了“单位1”,从而规范、抽象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但是这个并不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基础,那么这节课的重难点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分数的本质其实是表示的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那么怎样让学生体会到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则是这节课的教学的核心,在这节课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也就是“教学三步曲”去落实这一难点。

“分数单位”的教学,在教材中只是作为练习做一做呈现出来,说明“分数单位”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知识,不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因为三年级他们已经知道了分数的组成,这里只是需要简单的告知,后面学生进行经验的类推即可。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它为后面学习“分数与除法”、“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本质,知道分数表示的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2、理解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一个分数中有几个分数单位;

3、在理解分数含义的过程中,渗透比较、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的本质是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感知分数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三年级学习的界面,然后再出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分,一份单独出列。

师:

在三年级我们学习了分数,谁能用分数来表示这块月饼?

你能完整的说出1/4的含义吗?

师小结:

这块月饼占整个月饼的1/4。

二、合作探究、设疑解疑

分数的产生

我们已经有整数和小数,怎么现在又出现了分数?

难道整数和小数不够用吗?

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你们想知道吗?

1、测量

切入插图1(做成动图)

古人用一节绳子作为一个计量单位,去测量这个石头一条棱的长度,我们看看他们量出怎样的结果,有3个长度单位吗?

那和3个相比呢?

比2个多比3个少这时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

(测量闪动)

2、分物

其实我们在分东西的时候往往也会遇到类似情况。

我们一起看一看桌上都有什么?

那把1个西红柿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还能吃到1个吗?

那每人分得多少?

那将1包饼干,或1个面包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同样也是分得多少?

也不是1个。

看来在分物时也常常得不到整数结果,这时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分物闪动)

3、计算

那把1个西红柿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的部分你会列算式表示吗?

那1÷

2还能得到整数吗?

(计算闪动)

三张动画聚拢在一张PPT里面,抠出测量、分物、计算,然后把测量、分物、计算抽出来变成分数的产生的概念。

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是常用分数来表示,也就产生了分数。

(设计意图:

分数的产生数学书上是以两幅插图呈现,第一副插图主要是要告诉我们在测量时会遇到不能得到整数结果,第二幅插图我把它分解成两个含义,一个是分物,学生借助三上分数的知识可以知道在分物时也会有得不到整数的情况,另外一个则是根据平均分,列出除法算式,然后借助刚才分物的结果知道在计算时往往也会有得不到整数的情况,这个算式的出现也为后面分数与除法的教学做了铺垫,埋了伏笔。

在这三者的铺垫下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学生则体会更加深刻。

分数的意义

今天我们这节课来继续探究分数的意义。

请看大屏幕。

(板书课题:

分数的意义)

出示1个小正方形到4个小正方形聚拢成1个大正方形的过程,边出示边询问正方形的个数,体会数的变化。

动画出现四个小正方形聚拢的动画(其中1个涂上颜色)

现在涂色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数来表示它?

你们都是用1/4吗?

刚才你们不是说1个正方形用1来表示吗?

现在我只是让把它换了一个位置,什么都没有变,怎么这1个正方形你们又表示成1/4了?

想一想(停顿),想好了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

因为原来是单独的1个,没有把它放在一起看成一个整体。

生2:

原来每一个都是单独的,单独的时候1个正方形就表示1,后来拼在一起就把四个正方形看成1个整体,1个就是这个整体的四份中的一份,也就是四分之一。

同学们刚才用1去表示1个小正方形时,都是把这1个就看成1个整体和自己比就是1。

如果把这个小正方形放在大正方形里面时,它和这个大正方形整体相比,它只是大正方形这个整体当中的1部分,是四份中的1份,所以就用1/4来表示。

因为在整个正方形的演变过程中,学生都参与了数数,突然1个小正方形由1表示到用1/4来表示思维跳跃性很大,通过“刚才你们不是说1个正方形用1来表示吗?

”这个问题的抛出制造出了矛盾和冲突,因为有了刚才数数的过程,学生也就真正去想这个矛盾的问题。

在实际课堂教学时,这个问题的抛出引起全班同学的思考,那么这时我们要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就养成了他们遇到问题先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也培养了学生逻辑表达能力。

然后让学生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在汇报过程中虽然学生表达的语言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会发现它们用1去表示1个正方形时,因为那1个小正方形就是1个单独的整体,但是把它放在大正方形里面时,它只是大正方形这个整体当中的1个部分,是4份中的1份所以这时这1个小正方形用1/4来表示,那么老师要做的也就是把学生说的找出他们的共同点然后进行规范性的小结。

按顺序依次出示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一挂香蕉、一盒面包。

那我现在又有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四根香蕉、8个面包,你还能用它们分别来表示的含义吗?

拿出你们的练习单,完成相应的题目。

(做完了互相看一看你们表示的一样吗?

学生展示(图片或实物贴黑板展示)

我是把圆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圆的四分之一。

我是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条线段的四分之一。

生3:

将这一挂香蕉平均分成四份,那么每一根就是这一挂香蕉的1/4。

生4:

把一盒面包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盒面包的1/4。

让学生动手自己去画一画、分一分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在分的过程中他们也可以感知把不同的物体进行平均分,都能得到四分之一,这也为后面“整体”和“单位1”概念的提炼提供了素材。

其中利用香蕉和面包表示四分之一也为突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做了很好的铺垫,并且让学生自己进行汇报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课堂不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其实数学语言也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当下学生所缺乏的一种能力,即用数学语言规范的表达自己的逻辑思考过程的能力。

同学们都表示的很好,老师也表示了。

明明是1根香蕉,怎么这里你却表示成1/4了?

那我们说1/4的时候是根香蕉1/4吗?

所以这个1/4我们怎样说才能说准确?

单说1/4香蕉行不行?

那我们一定要说是1根香蕉占4根香蕉的1/4。

刚才1根香蕉你们敢说它是4根香蕉的1/4,现在不止1个了,是两个面包了,怎么你也表示成1/4了?

那我这个1/4怎么说?

通过香蕉和面包的素材和两个问题“明明是1根香蕉,怎么这里你却表示成1/4了?

”“两个面包了,怎么你也表示成1/4了?

”再次让学生思考分数表示的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还要强调比的含义,即1根香蕉和4根香蕉比,是四根香蕉的1/4,然后通过面包这个素材,不仅要突出分数是部分和整体比的含义,同时还要体现部分和整体比时,这个部分可以是1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

就跟我们可以把多个物体看成1个整体一样。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类推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同时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里通过几次有针对性的提问得到了突破。

我们现在来观察,你们用这么多来表示了1/4,他们都是表示的什么?

其中的一部分占整个的1/4。

其实分数就是表示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板书:

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那也就是1根香蕉和4根香蕉的关系,2个面包和一盒8个面包的关系。

那这一个整体可以是1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一些物体。

我们把这一个整体就叫做单位“1”。

那你能说一说这些1/4的单位“1”是什么?

既然分数是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那它们都是怎样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呢?

生: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练习单位“1”。

(1)数学书47页练习十一第一题、第四题

(2)数学书46页做一做

2、分数单位

这一堆糖可以看作单位“1”吗?

那如果老师想表示这堆糖的5/6怎么办?

把这堆糖平均分成6份,表示其中的五份。

5/6有几个1/6组成的?

这里的1/6其实是的5/6分数单位。

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那如果把这堆糖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2份、3份、4份,你还能用分数表示,并说出这些分数所对应的分数单位和它的分数单位的个数吗?

3、完成练习,口答。

(1)数学书47页练习十一第二题、第三题、第五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教学反思:

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性的认识。

本节课正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认识分数的意义,重点在于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探究意义,掌握规律,完善分数知识体系。

成功之处:

1、课堂中的问题比较有针对性能够真正引发学生思考,例如:

“刚才你们不是说1个正方形用1来表示吗?

现在我只是让把它换了一个位置,什么都没有变,怎么这1个正方形你们又表示成了1/4?

”,同时给足时间学生思考,也是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

2、在教学1/4的过程中提供了机会让他们进行动手操作,在画一画、分一分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提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并未后续教学做了铺垫。

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他们才会更加乐意的进行学习。

3、给足机会让学生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每一次问题抛出后,都是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后,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再进行汇报,在汇报环节都是让学生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找出共同点。

这样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展示达到了人人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4、本节课教学语言简练,通熟易懂。

刚开始教小学数学时,教学语言总是上纲上线,说的很数学化,看似严谨,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也许他们并不理解老师说的话的含义,所以在之后的教学以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尽量都做到了通熟易懂。

不足之处:

1、在教学1个小正方形用1表示,和用到1/4表示时,过的有点快,因为第一个学生回答的非常的好,然后我只点了一个学生进行重复汇报,其实这里可能只是优生掌握了,还有个别学生可能还没有听懂,在这里应该多花点时间,再让每个学生说一说。

这样也为后面突破香蕉和面包问题降低了难度。

2、因为在画一画、分一分那里用时太多,所以导致后面练习及分数单位都没有讲完。

说明学生动手能力还有待提升,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给机会学生操作。

3、单位“1”的教学太过于细化,其实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只要简单的告知他们就能很快掌握,没有必要讲的太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