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五章第123节人教版知识精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0338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第五章第123节人教版知识精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第五章第123节人教版知识精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第五章第123节人教版知识精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第五章第123节人教版知识精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第五章第123节人教版知识精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第五章第123节人教版知识精讲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一历史第五章第123节人教版知识精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第五章第123节人教版知识精讲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第五章第123节人教版知识精讲Word文档格式.docx

2.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长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3.1949年6月15日,在党的领导下,新政协筹备会在北京召开。

在会后,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阐述了关于建立新中国的主张。

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4.人民大力支持建立新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

从上述条件来看,新中国的成立条件已经成熟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次全会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海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的代表共662人。

从这些代表的组成来看,显示出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

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决议:

(1)大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4)大会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国旗、代国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因为它明文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政权机关、经济、文教、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总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一致通过《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推选林伯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决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3.开国大典:

1949.10.1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首都北京三十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4.历史意义:

国际、国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它的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从国内讲,中国人民结束了百年屈辱,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国家、民族的独立。

中国开始走上富强、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其次,从国际上讲,中国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和人民,增强了他们前进的信心。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国际局势和世界被压迫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面临严峻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

在国内,国民党残敌负隅顽抗,大批土匪特务疯狂破坏,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

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企图扼杀新政权,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这一切决定了建国后我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巩固政权,并要彻底地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

三.巩固新中国的措施:

1.追歼残敌,和平解放西藏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极其错综复杂的军事形势。

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但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西南和华南的几个省份,并严密控制着台湾及大陆沿海的一些岛屿,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就必须彻底追歼残敌。

从1949~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华南、西南和西北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并取得了辉煌的军事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进行谈判,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同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至此,中国大陆获得完全解放。

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走上了新的道路。

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正当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美帝国主义公开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侵略朝鲜,同时派兵入侵我国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威胁中国安全。

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相关的。

要保证中国的安全与国内的经济建设,必须出兵朝鲜,保家卫国。

中共中央于1950年10月派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率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中朝人民并肩作战,经过五次大的战役,把敌人从中朝边境赶回到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帝国主义于1953年7月同中朝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在朝鲜战争中涌现出像黄继光、邱少云等无数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载史册,万古流芳。

抗美援朝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捍卫了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和平;

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

保障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正常进行。

3.土地改革运动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村实行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状态,衣食不饱。

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成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成为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巨大障碍,不彻底铲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国家就不能富强,民族就不能自立。

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就必须进行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目的就是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这次土地改革运动的特点:

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这样有利于减少土地改革运动的阻力,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4.镇压反革命运动

建国之初,遗留在中国大陆的反革命势力很强大。

这些反革命分子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从事各种破坏革命的、威胁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活动,坚持反革命立场。

要维护国内的安定团结,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就必须镇压反革命。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要求严厉镇压反革命,全面贯彻“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

根据这一指示,全国开始了大张旗鼓地镇压反革命运动。

到1952年底,基本上肃清了大陆上的国民党反革命残余势力,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了胜利。

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肃清了大陆上的反动势力,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从而保证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5.“三反”“五反”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保护私营工商业合法经营和发展的政策,使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1951年下半年,在工农业战线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中,大量贪污、浪费现象首先被揭发出来。

这些贪污、浪费现象又和各级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作风分不开。

1951年12月,在全国范围开展“三反”运动。

在运动中,又发现国家机关中贪污分子的违法行为,大多数是和社会上的资产阶级不法分子互相勾结起来进行的。

一些不法资本家用“拉出来,打进去”的手法,进行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五毒活动,向党和工人阶级进行疯狂进攻,因此,党中央于1952年1月,向违法的资产阶级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坚决的彻底的反对“五毒”的斗争。

“三反”运动开展的范围是国家机关和企业,内容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运动开展的范围是私营企业,内容是“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和“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三反”“五反”运动打退了资产阶级的进攻,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创造了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

这次运动教育了干部,纯洁了干部队伍,起了清除旧社会流毒和移风易俗的作用,对广大人民群众是一次深刻的反腐蚀的教育。

6.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

造成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特别是原国统区的经济已趋于总崩溃。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官僚资本是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没收官僚资本是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建国后,人民政府迅速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把官僚资本企业较完整地转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很快恢复了生产。

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建国初,投机商人借国家财经困难,在经济上向人民政府发难。

他们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使物价暴涨。

为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安定人心,人民政府严厉打击投机倒把活动。

主要措施: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

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为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改变解放区时以地方为主的财经管理办法,解决当时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的现象。

实现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现金出纳平衡。

到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经开始好转了。

国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是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的经济基础。

统一财经有利于制止通货膨胀,调剂市场经济,控制市场价格以及与投机商人作有效的斗争,对稳定物价也起到了重大作用。

稳定物价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为全国财政经济的进一步统一创造了条件。

三者都是中共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合理调整工商业

私营工商业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还占有重要地位,调动其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将起到重要作用。

从1950年上半年开始,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以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

在农村:

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在工矿企业:

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这使工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工人纷纷开展增产节约和技术革新运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一)历史背景

1.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

2.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状况有了根本好转。

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

(二)提出: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该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具体规划——制定“一五”计划。

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质是解决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而“一五”计划便是这场变革的具体实践。

“一五”计划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三大改造的完成

1.开展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改造的必要性:

土改后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②方针原则:

开始时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③形式:

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互助组是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组织,初级社是半社会主义的,高级社是完全社会主义的,这种划分是依据公有化程度而言的。

④高潮:

1955年,国家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合作化的高潮。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是落后的成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趋于尖锐。

②政策:

赎买政策。

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1954年起逐步发展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不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1)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官僚资本主义。

新中国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中,有许多斗争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主要有:

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取缔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丑恶现象、没收官僚资本、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进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等,都具有肃清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余的性质,属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但这其中的许多斗争同时还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抗美援朝是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但不是遗留下来的任务。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在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为此进行的主要斗争有: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各级人民政府、进行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3.影响

(1)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2)在改造后期,对农业、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

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当,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

(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1.制定:

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核心内容: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评价

(1)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2)这部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全国政协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地位也告终止。

三.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

(一)工矿业方面

1.原因

(1)“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提供了路线保证。

(2)工人阶级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

(3)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援。

(4)苏联的援助。

2.成就:

到1957年,大幅度超额完成经济指标。

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受当时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在东北地区。

当前我国政府下决心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是让东北地区在新世纪重新焕发精神,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3.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二)农业方面:

按计划完成生产任务。

但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

(三)交通运输业:

成就很大。

新建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

建成武汉长江大桥,使南北铁路贯通;

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沟通了西藏与各地的联系。

(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精神建设方面:

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

工业劳动模范有王崇伦、赵梦桃等;

农业劳动模范有李顺达等。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25分钟)

1.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③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A.①②B.①②③C.①④D.①③④

2.帝国主义在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采取的对华政策中,相同之处有

①政治控制②经济封锁③外交孤立④军事威胁

A.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最早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的文件是

A.《共同纲领》B.毛泽东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

C.《论人民民主专政》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新中国第一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

A.毛泽东B.刘少奇C.朱德D.宋庆龄

5.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

这一措施

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D.没收官僚资本

7.1950年,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赴朝鲜前线的是

A.中国工农红军B.八路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

8.1950年10月,率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司令员是

A.彭德怀B.林彪C.陈赓D.贺龙

9.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入朝作战的同时,国内的重大事件是

A.基本上结束了人民解放战争B.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

C.进行稳定金融的“银元之战”D.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

10.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是在

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6年

1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重困难主要有

①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华南、西南负隅顽抗

②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

③中苏关系出现危机

④美国处处与中国为敌,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2.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①主要目的在于稳定物价②打击对象是金融、商业资产阶级

③实质是争夺市场领导权④使人民政府在经济上稳定了脚跟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建国初期,我国对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

最主要的成就是

A.树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废除了旧官僚结构和压迫工人的制度

C.企业管理实现了民主化

D.消除了企业中隐藏的反革命分子

14.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

A.“三反”、“五反”B.农业合作化

C.抗美援朝D.土地改革

15.20世纪50年代,我国采取的下列措施只具有民主革命性质的是

A.土地改革B.没收官僚资本

C.农业合作化D.工商业公私合营

16.以下关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土地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B.到1953年底全国各民族的土地改革完成

C.土改完成标志农村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土改为创建新中国的国营经济奠定基础

17.1952年底完成的土改,对富农经济的政策是

A.保存B.取消C.限制D.打击

18.新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采取了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②彻底消灭了地主和富农经济

③彻底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④为农业发展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9.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制定于

A.1949年B.1952年C.1954年D.1958年

20.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主要是因为这部宪法

A.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B.是在土地改革完成时制定的

C.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D.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

2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B.实现了工商业的公私合营

C.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D.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2.以下建设成就,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是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②南京长江大桥建成

③成昆铁路通车④第一汽车制造厂投产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23.1953年至1956年国家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包括

A.农业B.手工业

C.资本主义工商业D.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24.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25.在全国基本上消灭了剥削和剥削阶级的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全国大陆解放

C.土改完成D.三大改造完成

【试题答案】

1~5ACAAC6~10DDABC11~15ACADA

16~20AADCD21~25DADD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