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解表剂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0307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解表剂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一章 解表剂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一章 解表剂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一章 解表剂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一章 解表剂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解表剂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章 解表剂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解表剂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解表剂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当用疏风散寒之法治之,常以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为主组成方剂,再根据表实表虚、轻重缓急以及兼证配伍用药。

若表实无汗重证,以麻黄配桂枝强力发汗;

表虚有汗,营卫不和,则以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

风寒夹湿者,宜以羌活、独活、苍术等辛温芳香、散寒除湿之品为主组方,以发汗祛湿止痛;

寒邪束表,内停水饮者,用麻黄、桂枝配干姜、半夏、细辛等解表化饮。

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等。

麻黄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甘草炙,一两(3g)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

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本方主治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

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

肺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肺气不能正常宣降,则上逆而为咳喘;

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之象。

据证立法,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黄辛温,既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又可宣利肺气止咳平喘,故为君药。

桂枝解肌发汗可助麻黄解表,温通经脉可解肢体疼痛,故为臣药。

杏仁苦温,降利肺气,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配伍特点:

麻、桂相须,开腠透营,发汗解表之功益彰;

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利肺平喘之效更著。

方义表析: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风寒表证较轻,头身疼痛不甚,可去桂枝,减缓发汗之力;

兼肺郁咳嗽咯痰,可加苏子、橘红,以增强祛痰止咳平喘之功。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4.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凡表虚自汗、风热表证、体虚外感、产后、失血等均不宜使用。

【附方】

1.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杏仁甘草各等分(3Og)为粗末,每服五钱(15g),加姜五片,水煎服。

功用:

宣肺解表。

主治:

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

证见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等。

2.华盖散(《博济方》)紫苏子炒麻黄杏仁陈皮桑白皮赤茯苓各一两(3Og)甘草半两(15g)上为末,每服2钱(6g),水煎服。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

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胸膈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苔白润,脉浮紧。

3.大青龙汤(《伤寒论》)麻黄六两(12g)桂枝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 杏仁四十枚(6g) 石膏如鸡子大,碎(12g)生姜切,三两(9g) 大枣十二枚(3枚)水煎温服。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三拗汤与华盖散皆为麻黄汤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

但三拗汤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

华盖散主治素体痰多而风寒袭肺证,故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气祛痰,加强化痰止咳的作用。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

方中倍用麻黄,故其发汗之力尤峻。

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

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汗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方歌】麻黄汤有杏桂草,发汗平喘主解表,风寒表实用此方,寒热无汗喘咳疗。

桂枝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3枚)

【用法】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方解】本方主治证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

风邪其性开泄,使卫阳浮越,不能固护营阴,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见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等;

邪气郁滞,肺胃失和,则鼻鸣干呕。

风邪袭表,营卫失和,治宜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中桂枝为君,性味辛温,解肌发表,祛散在表之风邪。

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收敛外泄之营阴。

桂芍合用,散中有收,邪正兼顾,是调和营卫的基本结构。

生姜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

综观本方,药虽五味,但结构严谨,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一是发中有补,散中有收,祛邪而不至过汗,和营使发汗有源;

二是既能辛甘化阳,又能酸甘化阴,阴阳并补,调和营卫。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兼阳虚而见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附子温阳解表;

体质素虚而汗出多者,可加黄芪益气解表;

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4.使用注意服药应依照原方用法,温服后喝热稀粥,再卧床休息,加盖衣被以助汗。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或兼里热者禁用。

1.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桂枝二两(6g)芍药二两(6g)生姜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十二枚(3枚)葛根四两(12g)水煎服。

解肌发表,升津舒经。

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证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痛不舒者。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

生姜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十二枚(3枚)厚朴炙去皮,二两(6g)杏仁去皮尖,五十枚(6g)水煎服。

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风寒表虚证兼见肺失宣降之咳喘。

桂枝加葛根汤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治证均以外感风寒表虚为基本病机。

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之恶风汗出、项背强而不舒,故用桂枝汤加葛根以解肌发表,升津舒经;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治风寒表虚证兼见肺失宣降之咳喘,故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

【方歌】桂枝白芍草枣姜,调和营卫解肌良,风寒表虚寒热见,汗出脉缓用此方。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羌活一两半(9g)防风一两半(9g)苍术一两半(9g)细辛五分(3g)川芎一两(6g)香白芷一两(6g)生地黄一两(6g)黄芩一两(6g)甘草一两(6g)

【用法】上九味咀,水煎服。

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

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现代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方解】本方主治证由内外合邪所致。

风寒湿邪侵袭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

寒湿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

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

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

表寒重而里热轻,治当发散风寒湿邪为主,清泄里热为辅。

方中羌活为君,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

防风、苍术为臣,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九味配伍,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一是辛温升散药和寒凉清热药合用,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使汗而不峻,清而不滞;

二是药备六经,通治四时,充分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1.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而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以减温燥之性;

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力;

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黄,加枳壳、厚朴行气化湿宽胸;

无口苦微渴等里热之象者,减去生地、黄芩;

里热甚而烦渴者,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止渴。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4.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方歌】九味羌活白芷防,辛苍川芎草二黄,发汗祛湿清里热,药备六经止痛强。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6g)干姜三两(6g)甘草炙,三两(6g)桂枝去皮,三两(9g)五味子半升(6g)半夏洗,半升(9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头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解】本方主治外感风寒,水饮内停之证。

风寒束表,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

宿有水饮,复感外邪,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故咳喘痰多清稀,甚则气喘不能平卧;

水饮溢于肌肤,则身体疼重,或头面四肢浮肿;

舌苔白滑、脉浮为外寒内饮之佐证。

治疗外寒内饮之证,唯解表与化饮两顾,方为合拍。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宣发肺气以平咳喘,化气行水以化内饮。

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助君解表祛邪。

然素有痰饮之人,一般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

再佐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与姜、辛相配,是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解表散寒与温化水饮并行,内外合治,相互促进;

辛散温燥与酸收润敛相合,散不伤正,敛不留邪。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

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

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

有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气肿、肺心病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4.使用注意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

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禁忌使用。

【方歌】小青龙汤麻桂草,干姜辛味半芍药,解表散寒化水饮,表寒内饮康复早。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120g)甘草炙,一两(30g)陈皮不去白,二两(60g)

【用法】上为粗末。

每服三钱(9g),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

若作细末,只服二钱(6g),人盐点服(现代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方解】本方专为外感风寒,受邪轻浅,内兼气滞证而设。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属风寒在表之症。

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则为气郁湿滞之象。

治宜解表与理气并行,因外邪轻浅,故发散不必峻剂。

方中苏叶辛温,发表散寒,兼芳香化浊,理气宽中,一药多用,切中病机,为君药。

香附辛苦甘平,行气开郁,与苏叶相配,既能发汗解表,又能行气活血,为臣药。

陈皮理气燥湿,协君臣行气滞以畅气机,化湿浊以行津液,为佐药。

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有佐使之用。

解表与理气化湿并举,宣肺与疏肝醒脾共行,祛风散寒,调气活血,药性平和。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而兼气滞的常用方。

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风寒表证较重,加葱白、生姜、荆芥等;

气郁较甚,胸胁胀痛,脘腹胀满者,加柴胡、厚朴、大腹皮等;

湿浊较重,胸闷,不思饮食,苔白腻者,加藿香、厚朴、半夏等;

兼见咳嗽有痰者,加苏子、桔梗、半夏等;

妇女肝郁血滞,经水不调,加当归、川芎、乌药。

3.现代运用临床用于胃肠型感冒属感受风寒兼气机郁滞者有较好疗效。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紫苏叶一钱五分(5g)陈皮香附各一钱二分(各4g)甘草炙,七分(2.5g)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一钱(各3g)川芎五分(1.5g)生姜三片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

发汗解表,理气解郁。

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

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加味香苏散为香苏散加味而成,加入防风、秦艽、川芎、蔓荆子等药,则发汗解表,宣痹止痛之功较强,宜于表寒证较重,头身疼痛明显者。

【歌诀】香苏散有陈皮草,苏叶香附君臣药,外感风寒气郁证,理气解表效果好。

止嗽散

《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各1kg)甘草炒,十二两(375g)陈皮水洗去白,一斤(500g)

【用法】上为末。

每服三钱(9g),食后、临卧开水调下;

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

共为末,每服6~9g,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解】本方治疗风邪犯肺,经治而咳不止者。

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因解表不彻而其邪未尽,故仍咽痒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故微有恶风发热。

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表之品。

方中紫菀、百部为君,两药味苦性温而不热,润而不腻,皆可止咳化痰。

桔梗善于开宣肺气;

白前长于降气化痰,两者协同,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为臣药。

荆芥疏风解表以祛在表之余邪;

陈皮理气化痰,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又有利咽止咳之功,是为佐使之用。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而致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外感风寒初起,头痛鼻塞,恶寒发热等表证较重者,加防风、紫苏、生姜以解表散邪;

湿聚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以除湿化痰;

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加瓜蒌、贝母、知母以润燥化痰。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属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者。

4.使用注意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附方】

金沸草散(《博济方》)旋覆花三两(90g)麻黄去节,三两(90g)前胡三两(90g)荆芥穗四两(120g)甘草炙,一两(30g)半夏洗净,姜汁浸,一两(3Og)赤芍药一两(3Og)上为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加生姜、大枣,同煎至六分,热服。

如汗出并三服。

功用:

发散风寒,降气化痰。

主治:

伤风咳嗽。

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

本方与止嗽散都是治疗风邪犯肺的常用方。

止嗽散以紫菀、白前、百部、桔梗等利肺止咳药为多,而解表祛邪之力不足,故主治外邪将尽,肺气不利的咳嗽;

本方则以旋覆花、半夏、前胡与麻黄、荆芥穗等相配,则解表化痰之功略胜,故主治风邪犯肺初起,而咳嗽痰多者。

【方歌】止嗽百部紫菀梗,白陈荆草姜汤送,宣利肺气疏风邪,久咳不止此方奉。

第二节辛凉解表

辛凉解表剂,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风热表证。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咳嗽,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

常以辛凉解表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等为主组成方剂,由于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每致肺失宣降,故此类方剂多配伍宣降肺气的桔梗、杏仁等。

虽同属风热,然感邪轻重以及兼证各异,故配伍有所不同。

若热重有毒,咽肿咽痛者,应重用银花、连翘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

邪郁肌表,表闭较重的证候有时也配伍少量辛温解表药,如荆芥、豆豉等以增解表之力;

风热入里,壅肺致喘者,宜以麻黄、杏仁配石膏等清热宣肺平喘。

代表方如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

银翘散

《温病条辨》

【组成】连翘一两(3Og)银花一两(3Og)苦桔梗六钱(18g)薄荷六钱(18g)竹叶四钱(12g)生甘草五钱(15g)芥穗四钱(12g)淡豆豉五钱(15g)牛蒡子六钱(18g)

【用法】上杵为散。

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

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

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风热侵袭肺卫,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微渴,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肺气失宣,故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

温邪上受,蕴结成毒,壅阻咽喉,则见咽喉红肿疼痛;

温邪伤津,故口微渴。

治宜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中银花、连翘既能疏散风热,又可清热解毒,辟秽化浊,故重用为君药。

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还可解毒利咽;

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增强辛散透表之力,以上四药俱为臣药。

芦根、竹叶清热生津;

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同为佐药。

甘草为使,调和药性,护胃安中。

本方所用药物均系轻清之品,加之用法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体现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

一是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增强解表透邪之力,又不悖辛凉治热之旨。

二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热、内清热毒之功,构成疏清兼顾,以疏为主之剂。

1.辨证要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临床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

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衄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

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

胸膈满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祛湿,辟秽化浊。

3.现代运用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

皮肤病如风疹、荨麻疹、疮疡痈肿,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

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方歌】银翘散用荆豉薄,牛竹甘桔芦根合,辛凉透表解热毒,温病表闭疗效可。

桑 菊 饮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7.5g)菊花一钱(3g)杏仁二钱(6g)连翘一钱五分(5g)薄荷八分(2.5g)苦桔梗二钱(6g)生甘草八分(2.5g)苇根二钱(6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肺卫失宣。

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方解】本方证为风温初起,邪在肺卫,肺失清肃之证,故以咳嗽为主症;

受邪轻浅,可见身不甚热,口渴亦微。

治当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中桑叶、菊花轻清宣上为君,前者善入肺络,清宣肺热而止咳嗽;

后者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薄荷辛凉芳香,疏散风热,以助君药解表之力;

杏仁降肺气;

桔梗宣肺气,共复肺脏宣降而止咳,三者共为臣药。

连翘透邪解毒;

芦根清热生津,为佐药。

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辛凉宣散配味苦通降之品,外散风热,内理肺气。

1.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风热犯肺之咳嗽证的常用方剂。

临床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