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00291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10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尝遍百草,发明医术,号称“神农氏”。

B、黄帝发明修盖房屋;

种植谷物,驯养家畜;

挖井汲水,制造车、船、兵器、衣裳;

还发明了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等,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的方法。

人称“轩辕氏”。

2、蚩尤:

(部落联盟的首领)

①、生活年代:

距今约5000—4000年间(约与黄帝同时)②、活动区域:

长江和淮河流域3、华夏族的逐步形成:

(伴随着战争与融合)①、阪泉大战:

A、交战双方:

炎帝和黄帝

B、结果及影响:

炎帝战败,并入黄帝部落。

两部合并后,不断繁衍发展,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

炎帝和黄帝被后代尊奉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人文始祖)。

②、涿鹿之战:

黄帝和蚩尤

蚩尤战败,促进华夏族与东夷相互交融,为华夏族的构成奠定了基础。

二、禅让制:

1、实质:

是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当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其表现为“公天下”。

2、制度的体现:

尧、舜、禹之间的政事交接采用的就是禅让制。

3、禅让制下,部落联盟首领推选必须具备的条件:

品格高尚,贤明能干,生活简朴,克己爱民,宽厚待人,以身作则,治理天下有方等。

【例如:

大禹治水:

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

这样的品质使其在部落联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禅让制的终结:

禹治水虽然治水有功,但他又是“禅让制”和原始社会的终结者,是阶级社会的开创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者”。

(禹做部落联盟首领时期,部落内贫富分化在加剧,阶级在产生,与之相应的政治、军事等权力机构也在建立,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奴隶制国家。

从此,我国古代以财产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社会开始,也就是我国古代由野蛮时期进入文明时期。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及发展:

①、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约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②、历史地位: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③、巩固政权措施:

创建军队,颁布刑法,设置监狱,完善了国家机构。

④、王位世袭制的开始: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禅让时代”结束,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2、夏朝的衰亡:

①、夏朝的最后一个王:

桀(jié

②、原因:

穷奢极欲,无休止的征发劳役等。

二、商朝的兴衰:

1、商朝的建立及发展:

约公元前1600年汤亳【Bó

今河南郑州】②、历史地位: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③、迁都:

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殷(殷是指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又称殷朝。

④、商朝的发展:

A、商朝的疆域:

东到今山东西部,北到河北中部,南至长江流域,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B、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业为主,发展较快。

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更加迅速,创造出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2、商朝的衰亡:

①、商朝的最后一个王:

纣(Zhò

u)②、原因:

荒淫无道,修筑豪华宫殿,“酒池肉林”,刑法严酷等。

三、西周的兴衰:

1、西周的建立和发展:

①、背景:

周文王励精图治,国力迅速壮大。

(周文王重用姜尚)②、时间、建立者: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③、都城:

镐(Hà

o)京【今陕西西安】④、重要战役:

牧野之战(武王伐纣)

【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⑤、巩固政权措施:

实行分封制

A、目的:

为加强西周对全国的统治。

B、分封制下各诸侯的义务:

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定期向周天子朝觐、纳贡,平时治理封国、守卫疆土,战时要为周天子出兵作战。

C、严格的等级制度示意图: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

←【奴隶】

D、作用:

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2、西周的衰亡:

①、原因:

西周后期,政治黑暗。

其主要表现为:

A、周厉王暴虐无道,贪财好利,天下怨声载道,引发国人暴动。

B、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贪念美色,重用小人,国势更加衰弱。

②、灭亡时间:

公元前771年四、东周的建立:

①、时间、建立者、都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洛邑【今河南洛阳】

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一、甲骨文:

1、含义:

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或“卜辞”。

2、影响: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在我国汉字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朝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一些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风俗等情况,是今天研究商朝历史极为珍贵的资料。

二、青铜工艺:

【青铜主要是铜、锡合金铸造而成】1、代表:

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三、青铜文化:

1、“金文”(又名“钟鼎文”或“铭文”)

①、含义:

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代表是:

毛公鼎)。

②、历史意义:

金文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

2、“三星堆文化”:

①、出现时间、地点:

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期。

四川成都平原②、代表:

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③、历史意义:

是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

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东周分为“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年—前221年)】一、春秋争霸:

1、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2、春秋争霸战争:

①、齐桓公称霸:

【春秋第一位霸主】A、原因(条件):

a、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使得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战乱四起。

b、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积极扩充军队,国力迅速强大。

B、标志: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②、晋文公称霸:

【中原霸主】

A、原因:

了解民间疾苦,做国君后,任用贤能,整顿内政,发展生产,使晋国成为中原强国。

B、标志: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

(晋文公“退避三舍”)③、楚庄王称霸:

楚庄王问鼎中原。

【中原霸主】④、秦穆公称霸:

【西部霸主】

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国力强盛。

⑤、吴越争霸:

勾践卧薪尝胆。

3、影响:

长期残酷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灾难。

许多弱小诸侯国被兼并,一些较强的诸侯国则逐渐形成为疆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

二、战国纷争:

1、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地理方位: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2、著名战役:

①、魏齐之间的桂陵之战(史称“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

②、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

赵括纸上谈兵)3、合纵和连横:

合纵(公孙衍、苏秦):

东方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的自救运动。

连横(张仪):

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特点是:

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

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一、战国时期改革的代表:

魏国李悝(kuī)的改革;

楚国吴起的改革;

韩国申不害的改革;

齐国邹忌的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等。

1、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

①、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主持变法。

②、内容分析:

A、政治方面:

a、内容:

制定20级爵位,下自公士上至彻侯为20级身份。

立有军功的人,由国家赐给相应的爵位和田宅、奴婢等。

没有军功的人,即使是贵族出身,也不授给爵位;

实行中央集权制。

全国划分为31县,县令由国君任免,行政权直属于国君,削弱贵族分封制。

b、目的:

削弱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c、作用: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秦灭六国创造了军事条件。

B、经济方面:

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奖励耕织,生产好的农户,可以免除徭役。

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的商人及因懒而贫穷的人,要受到惩罚;

统一度量衡。

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经济发展,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历史意义:

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使秦国的政治得到改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也就是说,我国的封建社会在战国时期形成了。

④评价:

这充分说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商鞅在秦孝公死后不久被处死了,这只能说明守旧势力猖獗和统治者的昏庸。

二、铁器和牛耕:

1、出现及推广:

铁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得到迅速推广。

2、影响: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注意:

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三、都江堰:

1、修建时间、地点及人物:

战国时期岷江中游李冰(秦国蜀守)2、功能:

防洪灌溉。

3、历史意义:

都江堰是当时水利工程先进水平的代表,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的

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9课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一、秦始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1、时间、都城:

公元前221年咸阳2、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政治上:

A、创立中央集权制,自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在中央:

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百官之长,总管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C、在地方: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政治措施的影响:

正式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基本沿用了这一制度】②、经济上:

A、统一货币。

(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后代称“秦半两”)B、统一车轨(车同轨)。

修筑驰道。

C、统一度量衡;

【经济措施的影响:

促进秦朝经济的发展。

】③、文化上:

统一文字。

(“书同文”,小篆→隶书)④、思想上:

焚书坑儒。

(丞相李斯的建议)

A、影响:

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摧残了中国的文化。

B、启示:

珍惜书本,珍惜读书机会,重视人才培养等。

⑤、军事上:

A、北伐匈奴。

【派蒙恬北击匈奴;

修万里长城。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南定南越。

(秦始皇派史禄兴修灵渠;

统一岭南,设立桂林、南海、象郡。

3、秦朝的疆域:

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西南部和云南北部,南到南海和越南北部,北到长城一带,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记忆方位口诀:

东到东海西陇西,北从长城到南海)4、评价秦始皇:

①、完成统一,结束分裂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大一统封建王朝制度的基础。

③、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及文字,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制度,压制了人民。

⑤、焚书坑儒,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中国文化。

⑥、大兴土木、赋税沉重、法律残酷,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使秦朝速亡。

第10课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立

一、秦朝速亡的原因:

徭役沉重;

赋税日益加重;

法律严酷;

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暴虐。

二、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

1、时间:

公元前209年

2、原因:

A、直接原因:

戍守渔阳(边关)遇雨误期。

B、根本原因:

秦朝的暴虐统治。

3、历史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秦朝的灭亡:

公元前207年

2、事件: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

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四、楚汉之争:

1、时间、交战双方:

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

2、结果:

项羽兵败自杀,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五、“文景之治”:

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百姓生活富裕,史称“文景之治”。

第11课汉武帝的“大一统”

一、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

①、主观原因:

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②、客观原因:

汉初三位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得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出现“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3、措施:

①、政治上:

A、推恩削藩。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中央的监察权【各州设刺史,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

(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②、经济上:

加强中央的经济权。

(把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

③、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

【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④、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北击匈奴。

⑤、对外关系上:

A、在西部,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19年),后来在今新疆设使者校尉。

(公元前60年,汉宣帝改使者校尉为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

B、在南部,设置郡县,经略西南夷。

(汉武帝铲除了当地的割据势力,设置了会稽郡及南海九郡;

汉武帝又经略西南夷,在今四川西部和云南、贵州北部也设置了郡县)

【汉武帝对边疆地区积极经营的历史意义:

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奠定国家疆域、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4、评价汉武帝:

①、汉武帝在位50多年,西汉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边疆稳定,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②、汉武帝好大喜功,其统治后期,连年征战,国力消耗过大,赋税沉重,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因此农民暴动不断,使西汉社会动荡。

③、做为一位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有为的皇帝,面对社会动荡局面,敢于对自己下“罪己诏”,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第12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一、两汉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二、分裂结束,又归统一:

263年,魏灭蜀汉;

265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280年,晋灭孙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全国又归于统一。

第16课两晋与南朝

一、西晋灭亡:

316年2、重大事件:

“八王之乱”(发生在晋惠帝时期,持续了16年)二、东晋的兴衰:

1、东晋的建立:

①、时间、建立者:

317年司马睿②、都城:

建康(今江苏南京)

2、东晋的衰亡:

420年,东晋权臣刘裕自立为皇帝,建国号为宋,东晋灭亡。

三,南朝:

东晋灭亡后,南方又经历了齐、梁、陈三朝。

宋、齐、梁、陈四朝都城都是在建康,合称“南朝”。

四、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开发的原因:

①、主要原因:

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战乱较少,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

④、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

2、重大事件:

“永嘉南渡”(发生在西晋末年永嘉年间,“永嘉”是晋怀帝的年号。

)3、影响:

使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后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

一、“五胡十六国”:

1、“五胡”:

匈奴、羯(jié

)、氐(dī)、羌(qiāng)、鲜卑二、前秦的兴衰:

1、前秦的建立: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

2、主要领导人:

苻(Fú

)坚

3、巩固政权措施:

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学习汉文化,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兴办学校,使前秦迅速强大起来,并统一了北方。

4、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

①、时间及交战双方:

383年前秦与东晋

②、结果及影响:

前秦遭到惨败。

苻坚逃回北方后,境内各族首领反叛,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剧状态。

三、北魏的建立及改革:

1、北魏的建立及统一:

4世纪后期(386),鲜卑族的拓跋部强大起来,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达120余年的纷乱局面。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目的: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②、措施:

A、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制度,官吏有固定俸禄,贪污受贿者一律严惩;

B、实行均田制,农民按人口多少分给田地,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按规定纳赋税;

C、建立农村基层

组织以稳定社会秩序;

D、迁都洛阳(494年;

平城→洛阳);

E、实行汉化政策:

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③、影响:

加速了北方地区的封建化进程,内迁的北方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的互相认同与融合,为以后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北朝: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550年,北齐建立;

557年,北周建立。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五个朝代合称为“北朝”。

第18、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及文化艺术

1、数学:

祖冲之,南朝宋时期著名数学家。

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人(祖率),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代表作是《缀术》。

祖冲之曾经制定了大明历,制造“千里船”等。

2、农学:

贾思勰,北魏时期的农学家。

其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农业生产的专门著作。

3、地理学:

郦道元,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

代表作《水经注》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且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4、宗教:

①、佛教:

起源于古印度。

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第一所寺院。

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②、道教:

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于东汉中期。

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了道教的基本特征。

5、石窟艺术:

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北魏时期开凿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最为有名。

6、书法:

“书圣”王羲之,精通各种书体,东晋人,其字端秀清新、绚丽华贵,“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行书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其子王献之书法成就也很高,父子二人被称为书法艺术中的“二王”或“二圣”。

7、绘画:

顾恺之,东晋人,以人物画最为突出。

代表作有《女史箴(zhēn)图》、《洛神赋图》。

8、田园诗: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

代表作《归园田居》等,通过描写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来表达他对安静淳朴的农家生活的向往。

七年级历史下册总复习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

第1课隋朝的统一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

589年,隋朝灭南朝的陈,实现南北统一。

3、隋朝巩固政权的措施:

①、隋文帝的措施:

A、政治上:

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

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

B、经济上:

清理户口,整理户籍;

继续推行均田制;

轻徭薄赋,提倡节俭。

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隋炀帝的措施:

开凿大运河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B、基本情况:

隋朝大运河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中心在洛阳,分为四段,即: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全程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C、沟通的水系:

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D、历史意义:

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二、隋朝的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大臣杀死。

贵族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迅速占领长安。

618年,繁荣景象,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是“开元”,因此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

2、唐玄宗后期的统治:

①、简况: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沉湎酒色,怠于政事,造成奸臣掌权,朝政混乱。

②、“安史之乱”:

A、简况:

755年,边城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B、影响:

“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

三、唐朝的灭亡:

9世纪后期,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唐朝受到致命打击。

907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太宗的统治(“贞观之治”):

1、确立:

626年,经过“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承皇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表现(巩固政权措施):

①、政治上: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重视州县长官的人选,提高地方官的素质。

②、经济上:

继续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轻徭薄赋。

③、民族关系上:

实行开明的民族和对外政策,坚决抵抗外族骚扰,加强国内民族间的友好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因此,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④、唐太宗重用贤才,虚心纳谏。

房玄龄长于谋略,杜如晦善于断决大事,唐太宗就任用他们做宰相。

魏征为人刚正,敢于直谏,他前后进谏200多次,深受太宗器重。

(“房谋杜断魏直谏”)

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太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