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行走教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9494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向行走教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定向行走教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定向行走教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定向行走教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定向行走教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定向行走教程Word文档格式.docx

《定向行走教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向行走教程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定向行走教程Word文档格式.docx

碎步特点:

行走时,双膝弯曲,身体拘谨;

手臂摆动的协调动作不明显;

步频虽快但步幅极小,易于疲劳。

碎步也不宜于长距离行走。

首先以正确姿势站立,原地做慢速高抬腿踏步练习,强调前脚掌先着地。

然后在盲人熟悉的路段上,帮助盲人做大步行进。

“碎步”的错误动作纠正后,要求按正确步伐行进并及时纠正盲态。

(3)八字步,指行走时两脚尖过于外撇或内扣。

八字步特点:

八字步行走时,可使身体摇晃扭动,易于偏离行进方向。

两脚并拢正确姿势站立,左腿脚尖向前迈步,右腿脚尖向前跟进成并脚站立;

右腿脚尖向前迈步,左腿脚尖向前跟进再成并脚站立。

两脚如此交替做并步行进。

在并步行进的基础上,做两腿脚尖向前连续交替慢行,以克服身体摇摆和扭动。

第二节、行前心理调整

盲人在做独立行走之前,会怀有各式各样的心理状态,其中最为突出和普遍存在的是恐惧心理,主要表现为不敢独自行走,怕撞、怕摔。

怕摔、怕撞等恐惧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尽管如此这种恐惧心理必须予以克服,因为恐惧的实质就是“怕”,怕字当头必然会导致畏缩不前的后果。

此外,年龄较大的盲人更有不同程度的害羞和自卑感,怕人歧视,怕自己失败等,其实这也是恐惧心理的另一种表现。

这些不同形式的恐惧心理现象都会对他们学习独立行走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形成障碍。

因此,在独立行走教学之前,必须对盲人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帮助盲人克服行前的恐惧状态。

在行走方面,盲人如果怯怯懦懦裹步不前,很难走向所要到达的目的地。

即使勉强行走,也会呈上体后仰,手臂半张前伸或侧身碎步移动的盲态。

可以说,不克服恐惧心理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环境,更做不到轻松自如的行走。

这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鼓励盲人在其所熟悉的路段内反复练习独立行走,是逐渐消除恐惧心理的最好方法。

第三节行前感觉训练

感觉,是自身各感觉器官综合作用的结果。

盲人行走的前提是定向,定向的基础是感觉。

盲人感知事物的程度,制约着定向能力的发展。

感觉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感官功能的训练和感官定向能力的训练。

一、感官功能训练

感官功能,指感觉器官的作用和能力。

视觉器官功能的丧失,使盲人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受到很大的影响。

如果不加强盲人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功能的代偿训练,势必导致盲人整体感觉能力的滞后,直接影响认知水平的发展。

因此,考察盲人的感官功能水平,,也是考察盲人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评价他们定向与行走能力的过程。

1、由耳朵听到声音所产生的感觉是听觉,听觉的代偿通常盲人会自己进行调解和改进,我们要强调盲人注意声音的来源,提炼主要因素。

2、嗅觉,由鼻腔闻到气味时所产生的感觉。

盲人可以通过嗅觉认知和识别环境中常能接触到的某些物质,以补偿视觉的缺陷。

(1)食品气味:

主食、副食、调料它们之间的气味各有不同。

(2)特定场所气味:

厨房、水房、厕所、车库、路面(烈日下的柏油路;

雨后的水泥路、土路气味)

(3)特殊气味:

煤气、烧焦物体、涂料都是有分别的。

正确的辨识气味,对于正确的定向、行走是非常有用的。

3、触觉,盲人定向行走时,主要通过手的触摸和脚踏的感觉辨认物体的性质、形状和路面质地。

触觉不仅可以直接认知事物,了解环境,而且也是准确定向和安全行走的重要渠道。

4、视觉(剩余视力、残余视力)

视觉,由眼睛视物所产生的感觉。

有很多盲人不同程度存有一定的视物能力,我们称之为“残余视力”。

残余视力对盲人的日常生活和定向行走无疑是个非常可贵的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残余视力的作用。

二、感官定向训练

感官定向,指利用感觉器官判定方向。

明眼人通过视觉即可顺利地确定方向和方位。

而盲人的定向,必须充分利用其他感觉器官的作用,确定自己在环境中所处的方位,判断行进的方向。

1、听觉定向,是以听觉器官判定声音的方向和方位。

2、嗅觉定向,是以嗅觉器官确定气味的来自方向。

3、触觉定向,是以皮肤通过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感觉判定方向和方位。

(1)接触性感觉,指感觉器官接触实物所产生的感觉。

盲人的接触性感觉,多是以手触摸实物或脚踏地面感知物体和地面的性质、特点,判定方向和方位。

触摸定向:

用手触摸已知朝向的固定物体,根据自身的方位判定其他方向;

用手触摸未知朝向的物体,并设法与已知朝向物体建立相应联系,判定被触摸物体的朝向。

脚感定位:

在较熟悉的环境内,通过脚对室内或室外不同质地和特点地面的感觉,判定自己所在的方位。

(2)非接触性感觉

非接触性感觉,指不接触实物以皮肤感应所产生的感觉。

非接触性感觉定向,多用于皮肤对阳光、风向或冷热物体的感应,判定方向和方位。

4、视觉(剩余视力)定向:

视觉定向,指低视盲人运用剩余视力判定方向。

低视盲人可以通过观察光线、阴影或已知朝向的固定物体进行其他方向和方位的判定。

第四节、自我保护

盲人在室内外环境中独立行走时,桌椅、门窗或空间其他附设物件都可能成为障碍,也容易碰伤。

行走过程中加强自我保护既是保证安全的积极措施,又是探知障碍物的有效方法。

自我保护,包括上部保护和下部保护。

其保护方法不仅用于沿物行走,也适用于其他某种情况,如室内弯腰拾物可采用上部保护等。

一、上部保护

上部保护,指盲人在独自行走过程中,利用上肢对以头部为主的身体上部所做的保护方式。

动作方法:

盲人独自行走时,一臂屈肘抬起,上臂略高于肩,使前臂横或斜横于面前,掌心向外,指尖略超过对侧肩,以保护其头面部。

上部保护时,抬起的手臂一定要到位,主要保护头及面部。

前臂与头部保持适当距离,以便触及到障碍物可有足够的反应余地。

二、下部保护

下部保护,指盲人在室内行走过程中,利用上肢对身体下部的保护方式。

一侧手臂于体前斜下伸,掌心向内,五指放松并与身体保持适当距离。

下部保护时,手臂与身体的距离不宜太远或过近,否则影响深知障碍物的有效性。

当手或臂触及障碍物时,应立即停止行进及时作出判断和处理。

第二章应用定向

第一节定向线索和路标

准确定向是盲人行走的前提,有效行走是盲人到达目的地的保证。

所以说,指导盲人行走,首先要做的是指导盲人准确定向。

一、定向线索

线索,是探求事物发展的脉络和途径。

定向线索,特指环境中能为盲人判定方向起引导作用的某些标记。

盲人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线索,判断自己的位置,确定行走的方向。

(一)线索的条件

能够作为盲人走向的线索,必须是环境中盲人运用听觉、嗅觉、视觉(剩余视力)和触觉等感觉器官易于感受得到的,并具有一定特性的标记。

(二)线索的种类

1.声音线索,盲人运用听觉器官能获得为定向起引导作用的信息,为声音线索。

例如:

机动车的运行声音可使盲人感知道路的方位。

2.气味线索,盲人运用嗅觉器官获得为定向起引导作用的信息,为气味线索。

食堂散发出食物的气味,可使盲人知道自己的位置是在食堂附近。

3.感应线索,盲人通过皮肤对温度、湿度的感应获得为定向起引导作用的信息,为感应线索。

盲人可根据太阳自东升起至西而落和不同时间温度辐射差异的自然现象判断方向。

4.明暗线索,低视盲人能用视觉器官通过光线或阴影获得为定向起引导作用的信息,为明暗线索。

盲人户外活动时,视觉感知光线由明转暗,可知自己靠近了建筑物或大树。

5.色彩线索,低视盲人能用视觉器官通过颜色获得为定向起引导作用的信息,为色彩线索。

盲人在室内或室外可根据周围物体的颜色,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

二、路标

路标,是道路上指示方向和路线途径的标志。

盲人可在经常通行的路面或路旁,以某种固定设施为参照物,标记出路线的途径和行进的方向。

(一)路标的条件:

能够作为盲人定向和行走的路标,必须是沿途路面或路边易于感触而有特性的固定标记。

室外某些与定向行走有直接关联的路面、常备设施和自然状况包括:

1、路况:

包括主要道路的通向、路面的形状、路面的质地等。

2、自然状况:

包括花草、树木等,掌握某些特殊位置的实物概念,能够使盲人记住其特点和方位,作为定向的线索或行走的路标。

(二)路标的种类

1、视觉路标:

低视者可根据自己可视程度,以沿途的环境、建筑物或其他设施(门窗、消火栓、标牌、路灯等)作为自己行走的路标。

2.触觉路标:

全盲者可根据路面质地、坡度,以及路边可触及到的其他设施,作为自己的行走路标。

三、应用地图

地图,标明某区域地表状况和现象的图示。

专供盲人应用的地图,多指以特定符号和触觉线索为图示,专供盲人通过触摸了解地域概况的“触觉地图”。

盲人可以通过触摸的形式在地图上“行走”,在触觉地图上摸出该处所示的符号、路标、线索等。

然而更为实用的是通过盲人的记忆所建立起来的“心理地图”。

心理地图,指已熟悉的环境和路线在记忆中所形成的印象和图形。

心理地图对盲人的定向与行走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二节盲文定向和定位

盲文定向和定位,是依据盲文六个点的排列位置确定方向和方位。

盲文是接受过正规盲校教育的盲人很熟悉的触摸文字,其基本字型由六个突起点按左右各三点竖排所组成。

盲人利用盲文各点位的序号判定方向和方位,既简便又实用。

一、点位序号

点位序号,指盲文六个点位按规定顺序的编号。

把盲文的六个点位按左排上、中、下和右排上。

中、下的顺序编成l-6的点位序号。

左排:

左上点,为“1号点位”;

左中点,为“2号点位”;

左下点,为“3号点位”。

右排:

右上点,为“4号点位”;

右中点,为“5号点位”;

右下点,为“6号点位”。

二、盲文定向

盲文定向,是依据盲文6个点位确定方向。

盲人拟将自己正面置于盲文的中央,其自身的左前方向是“l号点位”;

右前方向是“4号点位”;

左和右的方向分别是“2号点位”和“5号点位”;

左后方向是“3号点位”;

右后方向是“6号点位”。

告知盲人要行进的方向盲文的“5号点位”时,盲人便可立即右转向行进。

三、盲文定位

盲文定位,是依据盲文6个点位判断周围事物的方位。

定位方法与“盲文定向”相同,例如:

告知盲人某物件在盲文的“3号点位”上,盲人便可知道该物体是在自己的左后方位。

第三节时钟定向和定位

时钟定向和定位,是利用时钟面上的钟点位置确定方向和方位。

时钟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计时工具,常为人们所熟悉。

利用时钟面上的钟点位置确定方向和方位,也是盲人常用的一种简便方法,比六点盲文更加精细。

但是,利用时钟定向和定位,必须是在盲人基本了解时钟面上布局形式和点位排列顺序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有效地运用的。

一、钟面布局

时钟的形状和大小虽然各有所异,但其钟面上都是由1至12的等距点位围成一周;

钟面的正中间有三个同心圆的指针,分别是“秒针”“分针”和“时针”。

专供盲人触摸的盲表没有秒针。

(-)时钟点位

时钟点位,指钟面上1-12钟点的排列顺序和位置。

任何形状的时钟面,最上的正中间位置是12点位。

以此为基准,镜面向右向下等距排序是1、2、3、4、5、6的点位。

6点位在时钟而且下的正中间位置,与12点位呈上下对应。

由6点位镜面向左向上等距排序是7、8、9、10、11的点位。

这样,1至12个点位在时种面上呈等距离的围成一周,每个点位各示一个方向和平面方位。

由于时钟点位的顺序和位置是固定的,所以每个点位所示的方向和平面方位也是不变的。

只要盲人能准确转向已知钟面点位,便可确定所需的方向和平面方位。

(二)定位转向

定位转向,指盲人的身体按时钟点位的正反顺序而转动的方向。

定位转向包括“顺时针转向”和“逆时针转向”。

1.顺时外转向:

时钟指针按点位的正向顺序走动,称为“顺时针”。

身体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动作,即为顺时针转向。

顺时针的转向,也是自身的右转向。

2.逆时针转向:

时钟指针按点位的反向顺序拨动,称为“逆时针”。

身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动作,即为逆时针转向。

逆时针的转向,也是自身的左转向。

二、时钟定向

时钟定向,指盲人按已知时钟点位转动的定向方法。

盲人拟将自己位于时钟指针的轴心处,并面对12点位。

假如已知要确定的方向是在时钟的5点位上,盲人可先顺时针向后转体面对6点位,再逆时针稍向左转动便可面对5点位,即是要确定的方向。

三、时钟定位

时钟定位,指盲人按已知时钟点位确定事物位置的方法。

时钟定位法与时钟定向法的运用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利用时钟的固定点位判断自己周围事物所处的方位。

若知某物体在时钟的7点位与8点位之间,盲人便可知该物体的方位是在自己的左后方。

第三章、独行技巧

一、沿物行走

沿物行走,指盲人不完全了解环境又需独自在室内外行走时,所采用沿着物体的边缘或墙壁行走的一种自我导盲方法。

盲人沿物行走,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首先要正确运用自我保护方法。

(提问一下自我保护法)

(-)顺墙行走

顺墙行走,指盲人以墙壁为导向走到目的地的一种独自行进方式。

盲人侧对墙壁面对行进方向站立,体侧与墙壁相距约20厘米;

靠墙侧的肩略微下沉,手臂自然向下前伸约45°

,并以小指或无名指的指背轻轻点触墙面向前慢行。

在盲人了解墙壁与目的地关联的情况下,可做顺墙行走。

顺墙行走时,遇到粗糙墙面点触手可似触非触,以免擦伤指背。

必要时可用另一侧手臂做上部保护。

(二)沿物慢行

沿物慢行,指盲人在室内独自行走时,沿着桌椅或其他物体边缘慢速行走。

靠近物体侧的手臂斜前伸,拇指向内,手指的背部轻触物体的边缘线,行进时随身体前行指背沿物体的边缘轻轻向前滑行。

基本了解室内设置的情况下可做沿物慢行,行走时手的位置约在身体前半臂左右,身体不可过于靠近或远离物体。

沿物慢行走过一个物体后,根据记忆探索下一个物体再做沿物慢速行走。

必要时应辅以上部或下部保护。

二、直线行走

直线行走,指盲人不改变方向的独自走完两点间的直线距离。

盲人能不能做到独立直线行走,将关系到以后能否顺利独自走向目的地的首要条件。

然而,恐惧或自卑等心理状态首先会成为盲人独立行走的最大障碍;

同时,由于不同程度盲态的存在,也可致使行前不易对准行进的方向,以及左右步幅不均的异常步伐,都是导致偏离行进方向的主要原因。

因此,独立直线行走教学之前,除做好必要的身体训练和心理调整外,加强准确的垂直定位训练十分重要。

1、垂直定位

垂直定位,指盲人根据已知目的地的方位,确定自己垂直面对行进方向的一种简便站位方法。

以正对目的地的某固定物体(如墙壁、路沿、桌椅等)作为基准点,按正确站立姿势双足跟或后背靠紧该物体,此时面对的方向即为垂直行进的方向。

2、直线行进

垂直定位对准行进方向,按“正确行走步伐”行进,走过两点间的距离。

(训练时可先做短距离的直线行走,及时纠正异常步态。

随着行走能力的提高,可逐步加长直线行走的距离,但要强调行走方向的准确性。

较长距离的行走过程中,必要时应以声音做引导帮助盲人保持行走的直线性。

3、穿越空间

当盲人穿过一个空间的时候,假如盲人知道这个空间,就会利用上部保护或下部保护通过。

假如空间较大,盲人没有把握准确穿越时,可以先转过一个墙角,然后进行垂直定位,利用直线行走技能通过,最后恢复到原来的行进方向。

三、进出门

盲人行至门前,用手触摸寻找到门的把手后,以靠近门铰链一侧的手握住把手开门;

门开启后,握门把的手换握门的另一面把手,同时一脚前伸深知是否有门槛存在,如有可迈过门槛进出门;

进出门后应顺势将门轻轻关好。

四、上下楼梯

1、上楼

行走至楼梯口处用手触摸并扶好墙壁或扶手;

一脚轻触第一级楼梯的竖面探知高度和深度后与之垂直站立;

运用沿物(墙或扶手)慢行的方法一步一级,逐级上楼直至最后一级(一脚前伸深知平地)本阶楼梯结束,沿墙或扶手转向行至下一阶楼梯继续上楼。

盲人要脚踏实地蹬上每一级楼梯,切不可匆忙或越级蹬上,以免踏空或绊倒。

每上一阶楼梯时,应默数并记住本阶楼梯的级数,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2、下楼

沿楼梯一侧顺墙行走至楼梯口处,一手扶墙或垂直定位直线行走至楼梯扶手一侧扶住扶手;

一脚轻轻探触第一级楼梯的边缘后,两脚与边缘垂直站立;

运用沿物(墙或扶手)慢行的方法一步一级逐级下楼,直至最底一级本阶楼梯结束。

顺墙或扶手转向行至下一阶楼梯,再沿第一级楼梯的边缘逐级下楼。

盲人下楼过程中,始终要用一手扶墙或楼梯扶手。

时刻控制自己身体,重心不可过于前移和急于下楼,以免身体失控发生危险。

五、寻拣失落物

寻拣失落物,指寻找和拣拾掉在地上的物品。

寻找和拣拾掉在地上的物品,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也是听觉和触觉的综合运用。

1、听音定位,根据物品落地的声音确定失落物的方位。

不同性质的物品落地时,与地面碰击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1)松软物品,质地松软的物品(如,书本等)落地时,与地面碰击的声音比较浑厚、稳实,而物品在地面上的位置也基本是在声音处或附近。

盲人可直接到发出声音的地方,采用正确的下蹲方法寻索失落物。

(2)坚硬物品

质地坚硬的物品(如,钥匙、硬币等)落地时,与地面碰击的声音比较尖锐、清脆并可能有反弹或滚动,致使失落物远离原落地的位置。

盲人可根据反弹或滚动的声音判断方向和大致距离,转身面对该方向,走近判定的距离,采用适当的下蹲方式寻索失落物。

2、拾物下蹲,是确保盲人寻拣失落物的安全而应采用的下蹲方式。

盲人寻拣失落物的下蹲方式,有“直蹲式”和“上部保护式”。

(1)直蹲式,指上体保持正直姿势的下蹲。

下肢缓慢弯曲,上体基本保持正直;

下蹲过程上体尽可能不要过于前屈或左右倾斜。

直蹲式下蹲时,要强调维持身体平衡,避免摔倒。

(2)上部保护式

上部保护式,指辅以上部保护动作的屈体下蹲。

一臂做“上部保护”动作护及头面;

下肢微曲,向前屈体下蹲。

3、搜寻失落物,盲人下蹲后寻拣失落物也有两种方法,即“划圆法”和“直排法”。

(1)划圆法,指两手在地面上做划圆式盘旋移动搜寻失落物的方法;

双手手指分开,指尖于脚前轻触地面,由内向外,由小到大划圆,以盘旋式充分搜索。

未找到失物时,可前后、左右移动脚步继续搜寻。

(2)直排法,指两手在地面上平行式往返直线移动搜寻失落物的方法。

双手手指分开,于脚前指尖轻触地面,由内向外,再由外向内直线平行向前移动搜寻失落物。

搜寻过程中可适当移动脚步或转向搜索。

六、避险与防卫

盲人独自行走的教学训练,一般是在无障碍的场地上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盲人可无顾忌地做各种练习。

然而,盲人在室内外自行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发生危险。

譬如,室内挪动后的桌椅、偶尔打开的窗户、临时放在桌上或地上的暖水瓶,以及室外停放的车辆、新挖的沟坑、掀开的井盖、拉牵的晾衣绳等,特别是自行上下楼梯稍有不慎都是可能出现的问题或险情。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避险

1.了解环境:

在室内外独自行走时,首先要了解环境,特别是在选定的行走路线上有无新的情况变化。

2.躲避险情:

了解到环境或行走路线如有情况变化,应牢记变化的形式和方位。

行走时注意躲避,防止险情发生。

3.审慎下楼:

接近楼梯口时,慢步探索感知起始阶梯后,站稳、扶好再起步下楼。

(二)防卫

盲人在室内外独立行走,事先了解环境变化情况,注意躲避险情,这本身就是积极主动的防卫。

行走过程中,在有障碍之处采用“上部保护”“下部保护”、上下楼梯运用“沿物慢行”的正确方法,都是有效的防卫措施。

第四章盲杖应用

盲杖是盲人安全行走最有效、最经济的辅助行走工具,盲杖的实质是将盲人的手臂触觉延长,使盲人能了解自己身体周围地面的情况。

《圣经》中记述:

伊萨克的视力薄弱,曾用类似牧羊人手杖作为辅助行走的工具。

这就是盲人使用盲杖最早的文字记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盲人对盲杖应用的实践,促进盲杖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有了长足的改进。

由起初的树枝、藤条或竹竿等简单的棍棒,逐步演变成更具应用效能的弯把式盲杖(胡佛式盲杖)、直段式盲杖、折叠式盲杖、红白相间的盲杖(盲聋人专用盲杖)等,充分发挥出盲杖对盲人行走的辅助作用。

第一节盲杖构成

一、盲杖结构

盲杖虽然具有多种形式,但基本上是由腕带、手柄、杖体和杖尖四个部分所构成。

1、腕带

盲杖的腕带也称杖带,一般固定在盲杖顶端,一般选择松紧带或其它粗细适宜的带子制成,盲人在行走或持杖时把腕带套在手上,可以防止盲杖滑落;

腕带的另一个功能是盲人可以用它将盲杖挂起来。

2、手柄

盲杖的手柄也称杖柄,是盲人持杖时手握之处。

手柄位于盲杖的上端,其长度约20厘米。

一般是用皮革或者橡胶等其它材料制成,最适宜的手柄是像高尔夫球杆的手柄,一边是平滑的(正好盲人的食指可以平贴着这一平面,以更有效地控制盲杖),便于盲人很舒适、牢固地抓握手柄以及各个手指控制盲杖的方向和运动。

3、杖体

杖体,是盲杖的主体部分。

盲杖的杖体是由重量较轻的硬质铝合金材料制成直径约13毫米的长柱体,上接杖柄下连杖尖,其长度可随盲杖的长度不同而不同(要适宜盲人的身高)。

4、杖尖

杖尖是盲杖的远端,是盲杖和地面接触的部分,一般用质硬的尼龙或硬塑料制成,长度为8厘米,上粗下细,较宽部分直径不超过2厘米,重量约为25克。

盲人行走时地面的信息首先传导到杖尖,再由杖体传至盲人的手部。

二、盲杖长度和重量

1、盲杖长度

工厂制作的盲杖一般是54英寸即134厘米长,确定自用盲杖的长度,可以自身并足直立时杖尖在两脚中间触地,杖柄顶端抵于心窝处的高度为基准。

因为这一盲杖的长度,正是盲人斜握法持杖行走时杖尖可探知前方一步地面的距离。

适宜的长度应由导盲教师与盲人共同决定。

2、盲杖的重量

盲杖的重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不宜过重,过重的盲杖会在行走时加重盲人手腕的负担而产生疲劳感,同时也会影响杖体探路移动的灵活性。

盲杖的重量一般可在175克左右(即3.5市两)为宜。

折叠式盲杖便于携带,但可能稍重些,因为折叠部分的附件较多。

但一般不超过250克即不超过半市斤。

3、盲杖的强度

盲人选用的盲杖必须坚固耐用,要适合在各种路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