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12大节庆历史源起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9108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庄12大节庆历史源起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客庄12大节庆历史源起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客庄12大节庆历史源起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客庄12大节庆历史源起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客庄12大节庆历史源起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客庄12大节庆历史源起doc.docx

《客庄12大节庆历史源起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庄12大节庆历史源起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客庄12大节庆历史源起doc.docx

客庄12大节庆历史源起doc

客庄12大節慶歷史源起

※註:

每年有些月份的客庄活動會略有不同。

一月

~美濃「迎聖蹟‧字紙祭」

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林豐山、林桂山二兄弟,率領四十餘人,從武洛庄入墾靈山、雙峰山、月光山麓,並建立「開基伯公」,這是客家人墾殖美濃的開端。

美濃人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態度,重視程度超越中國的科舉應試制度。

從歷史上來看,客家族群即便處於紛亂年代、相對艱困山區,客家族群也從未放棄過對教育的努力和追求。

也因此,秉持著老祖宗祖訓,全鎮有多達數百位的博士,而被稱「博士之鄉」。

美濃鎮民為了表示對文字書冊的敬重,感恩古聖先賢的智慧累積與傳承,因而沿襲原鄉設置敬字亭的客家習俗,作為字紙回收焚祭之用,以象徵「敬字惜賢」的精神。

據說,美濃人從小就被教育,見到地上有寫字的紙,都得撿起來,也不要丟到垃圾桶裡,而是放在家中,等到每年的正月初九,在字紙祭中焚燒。

美濃人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天公生」(農曆正月初九)舉辦美濃「迎聖蹟‧字紙祭」活動,與會者衣著客家傳統藍衫,準備牲醴果品,在美濃河邊舉辦儀式,顯揚並感謝制字先師倉頡的功績,隨著吹奏的八音鼓樂,迎送一年來從敬字亭內收集的字紙灰及各廟金亭內灰燼,以「過化存神」的形式上告天庭,經由信仰儀式來傳達說明一年來的知識發展情形,也是傳統客庄對知識累積的年度審視,讓民眾對敬字亭及恭迎聖蹟所蘊含的精神,作更深入的思考與慎終追遠的深化。

不過為於挑選農曆正月初九舉辦,另有說法是在客家人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九這天不能洗衣服,不可曬衣服,所以那天的河水最乾淨,才會選中此日送字紙灰。

~「公館客家福菜文化節」

每年農曆年節前,苗栗縣客庄的家家戶戶皆會製作酸菜及福菜,過年時將其當作「長年菜」,滋味十足、充滿濃濃客家風味。

在苗栗縣政府、鄉公所及農會大力推動之下,苗栗公館農民利用休耕農地或二期水稻收割後,於秋冬空閒農地種植芥菜,收成後經醃漬、加工、醱酵、貯存等工續製成福菜,福菜滋味醇厚,很適合料理出各種美味佳餚,福菜料理更是客家飲食文化重要的一環,因此「福菜」已成為苗栗地區極具客家意象的農產伴手禮。

正因「福菜」既能體現傳統客家飲食文化,又隱含客家族群「敬天惜物不浪費」的美德,客家委員會每年評選出的「客庄十二大節慶」即以「福菜文化節」打頭陣,期以「特色客庄農特產」與在地觀光資源(陶色公路、自行車道、觀光果園、休閒農業區)結合,聯合行銷塑造「公館福菜」地方特色品牌形象與知名度。

二月

~「苗栗火旁龍」

苗栗火旁龍是舞龍民俗文化的一環,亦是台灣舞龍文化的代表,苗栗客家人以傳承自己的傳統文化為榮。

「火旁龍」就是苗栗行銷客家元宵節慶而「迎龍」的在地獨特民俗,在1990年時,苗栗地區之文化工作者黃鼎松、曾桂龍等人建議,當時的苗栗市長邱炳坤先生舉辦深具苗栗客家文化與獨特之民俗節慶活動,提出『街頭看熱鬧-全民運動.點燈祈福慶元宵』規劃執行案,開始全力投入舉辦苗栗火旁龍活動,而後成為台灣的「客庄十二節慶」首要的元宵民俗節慶活動,這是希望藉由炸龍節慶的舉辦,拓展地方文化觀光價值,用以行銷苗栗特有的「火旁龍」文化。

近年來,苗栗火旁龍活動已經成為展現客家龍文化的重要指標,以發展地方觀光旅遊,追求經濟發展,吸引觀光人潮,以龍文化造鎮與景點打造,行銷苗栗客家傳統龍文化。

~「寶山鄉打中午文化季」

清道光年間客家人進墾寶山〈原名草山〉,居民務農維生,農曆正月十四至十五日元宵節,開墾地區客家庒舉辦「打中午」民俗活動,此活動已有上百年未中斷,新豐宮每年均舉辦神明遶境活動;主神三山國王率轄內眾神明,及約六十個陣頭熱鬧的遶境,祈求除疫並護衛境內平安。

鄉親們除擺香案迎接外,各家戶準備拿手好菜,中午時分供大夥兒「打中午」。

「打中午」的意思的就是中午挑擔奉飯,神明遶境的兩天午餐由當地信眾提供拿手菜,不管是陣頭或附近鄉親都歡迎前來享用,各家戶擺出的菜色充滿了濃濃的客家風味,包括客家湯圓、菜包、粽子、炒米粉、客家小炒、煮雞酒、福菜肉片湯等客家菜,供遶境、隨香人員及鄉親食用,期待是一掃而空,才能符合「食空空,好年冬」的吉祥諺語。

寶山鄉為新竹科學園區的後花園,故可說是全球化高科技世界進入傳統地方文化的窗口。

打中午是客庄寶山全年最重要的遶境儀式中,交流與展示的關鍵時刻。

從前,在那個中午,我們傾自己之所能,跟同鄉各庄朋友,交流欣賞;現在,我們將以以客家三山國王信仰,結合閩南媽祖與保生大帝的文化包容態度,向庄外的廣大世界,展演客家文化的精髓。

~「六堆伯公文化藝術祭」

本活動乃六堆開庄獨特背景與客家伯公信仰孕育下的文化產物,三、四百年一直都是六堆客家地區傳統節慶活動,每年於元宵節期間辦理,每每吸引上萬人參與,近年來在客家委員會的經費挹注和政策支持下規模逐年盛大,儼然已成為六堆地區最具客家文化風格的元宵節慶。

今年之活動規劃將朝向在地化、精緻化、多元化、國際化、產業化發展,致力於提昇活動辦理品質和活動宣傳。

除了過去攻炮城、伯公祭的主題活動外,再增加六堆客家伯公祭典中獨特的”盤花藝術”主題。

同時,擴大辦理模式和整體規劃,增加了國際組和機關組比賽,結合活動推出地方遊憩產業加值專案、文化創意產業展等周邊活動。

~「東勢新丁粄節」

粄」乃是客家人稱糯米做成糕點的名稱,「新丁」則指家人新添的男丁,「新丁粄」即為慶賀新添男丁的糯米糕點,以父系為主的傳統客家社會,生男稱為「添丁或生全丁」,要做「新丁粄或添丁粄」;生女則稱為「生半丁或不算丁」,以做「桃粄或千金粄」為主,東勢人在每年元宵節會製作紅粄酬謝神明保佑,於敬謝神明後分贈親朋好友,分享家有新生兒的喜悅。

當地居民也熱衷於「鬪粄」,也就是賽「新丁粄」,會競相製作又大、又好吃、且具創意的新丁粄比賽,各家大粄並列在各廟宇前面,相當壯觀,成為東勢地區客家人過元宵節的一大特色。

三月

~「天穿日」臺灣客家山歌比賽活動

相傳上古時代,原由盤古化身的不周山支撐著天與地,讓萬物滋養生息,怎料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大動干戈,最後共工被祝融所敗,共工一時惱怒而衝撞不周山,頓時天柱地維崩坍,漏水不停,不但蔓延日月星辰亂序,天地為之傾裂,處處洪流火燄,讓生存於天地間的人類遭受空前的災厄,真是民不聊生,痛苦不堪。

慈悲的女媧神見到自己取土而造之的人類受此苦難,極為不忍,乃在天台山取五彩土燒煉五色石3萬6千多塊來補天,並取神鰲的四腳來支撐天地,讓天地恢復秩序與穩定,人類因而又可安居樂業、繁衍生息了。

客家人對大自然「天、地、水」十分敬畏,因而傳統上一直將神話中「天穿地漏」之日,即農曆正月二十,訂為「天穿日」,世代承傳下來,人們除了感念女媧神煉石補天拯救蒼生之外,在節日的習俗活動中,潛移默化的教導大家尊重自然、惜福愛物。

所以,在過去農業時代,客家人過「天穿日」的節日習俗,極具特色與意義,這不僅是感恩,同時也是惜福,代代相傳的後代子孫,皆以天地和諧為處事哲理,傳承到今日,年代雖十分久遠,仍歷久而彌新。

客家人總是感念女媧娘娘煉石補天的偉大,每年到了農曆正月二十(天祭日)這一天,客家婦女都會油炸一籃的「油隹仔」(類似芝麻球的糯米糕點,大小如乒乓球),象徵以土所煉的石頭,並以紅絲線串之,以示補天,此一動作頗具人助天助之意。

過去有在祭拜過後將甜粄(年糕)拋到屋頂之舉,現今多在庭院以炸甜粄片祭拜,皆是以糯粄象徵黏著物幫助女媧補天之意。

天穿日也是休養生息的日子,稱做「聊天穿」,客庄有俗諺說:

「有做無做,聊到天穿過」,男人在這天不能為一己之私下田或出外工作,婦女不能拿針線為自己或家人縫製衣物,因為針線要為大眾公益「補天穿」。

客庄在天穿日這一天忌諱動土、鋤地、劈石、阻水、打鐵、砍樹、爆破等破壞天地自然的行為,否則將加深「天穿地漏」,更會「福穿財漏」。

因為幾乎諸事不宜,男人只能在家做一些修修補補之事,如修箕補籃、修籬整壁、整修傢俱或其他農工用具等。

客家人生性勤勉,即使不工作,也要動腦、動口、動腳,因此在休息當中,就做反省、聊天、唱歌或到郊野「行春」(踏青)等活動。

~「六堆嘉年華」

「六堆」起源於抵禦朱一貴之亂,自發形成的民團組識。

平日六堆客家民眾對身體鍛鍊和體育活動便十分重視,亂事若起,更會集合各堆武力出動作戰,稱之為「出堆」。

這樣的「六堆」民團組織,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直到日本統治臺灣時才告結束。

民國37年(1948年),經六堆仕紳大力支持,召開「六堆愛國聯誼會暨首屆運動大會」,是六堆運動會的濫觴。

民國38年(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當時政治局勢敏感,六堆居民於是停止了「堆運」,改以各種球類競賽聯誼較勁,鍛鍊體魄。

從第一屆「六堆運動會」迄今,已邁入第48個年頭。

從裁判到選手,不限客籍、不分族群均可參加,是凝聚感情、表達團結的運動會。

比賽內容包含正式運動,也有傳統的民俗趣味競賽,更飽含當地的風土人情,因而有「大武山下的小奧運」之美譽。

四月

~「客家桐花祭」

客家桐花祭的創意是汲取客家民眾勤誠樸實的生活型態、融入臺灣本土在地的養分後,孕育出的美麗智慧。

滿山遍野的油桐樹曾是客家早年重要的經濟作物,為地方帶來產業契機。

過去,油桐樹是臺灣重要的經濟作物,廣泛栽種在鄰近山林的客家地區。

其中,油桐子可以提煉桐油、油桐木則做為製作民生用品的基本材料。

當時臺灣的物質環境比較貧乏,油桐木所衍生的經濟價值,也成為許多客家人輔助家計的重要來源,養活了許多客家鄉親,因此,客家族群對油桐、對山林、對自然有深厚的情感和由衷的感恩。

每年的「客家桐花祭」,客委會除了邀請民眾賞花、遊客庄之外,一直傳承著祭拜山神的隆重儀式。

祭天大禮,一方面代表對山林大地的感激與崇敬,另一方面也喚起客家子弟再造鄉土與人文的遠景;蘊涵著敬天法地、肅穆潔淨、虔誠祈福的精神,更鼓勵大家不忘根、不忘本。

如今,油桐樹在民生上的經濟價值雖然不再,卻成就出現代桐花祭的美麗經濟。

所以客委會舉辦桐花祭,是用「祭」典的虔誠來舉辦,而不只是代表開花的「季」節而已。

油桐樹四季風貌不同,四、五月間繁花似雪,夏季綠葉滿枝,秋天轉為枯黃後的蕭瑟落葉以及冬季裡的枯樹枝枒,展現出不同的生態面貌。

也如同歷經多次遷徙的客家民族,在面對不同環境的淬煉中,總是堅守根本、堅持創新。

五月

~「頭份四月八客家文化節」

頭份鎮較為特殊的節慶,是每年農曆四月八,當天本是釋迦牟尼誕辰日,在頭份鎮卻演變成是「媽祖迎神賽會」。

根據地方耆宿傳說,在民國初年,上街(上公園)屠宰業賴元造等人與下街(下公園)黃陳兩家士紳,於元宵節舉辦花燈對抗比賽,難分軒輊,兩方互不服輸,遂於三月廿三日媽祖生,再較量一次,一輸一贏仍未定奪,乃在四月八總決賽。

田寮永貞宮,為共襄盛舉,組織四大庄迎媽祖到北港過火,回到頭份,一連四天,演戲酬神,商販也趁機「趕集」、「赴墟」,熱鬧的情況,相當於現今「夜市」,數以萬計的食客再入鎮湊熱鬧,形成鎮上一年一度難得的盛況。

在以往物資不發達的農業時代,四月八慶典可謂一年一度的頭份盛事,市街上攤商群聚,寺廟擴大舉辦祭拜儀式,鎮民也在這一天配合寺廟活動做大拜拜,大多數人家會準備不同於平常的豐富宴席,廣邀外地的親朋好友到家裡做客、看戲,全鎮無不為這一天興奮忙碌,歡樂熱鬧的景象,是頭份鎮各界引頸期盼的盛事。

六月

~「三義雲火龍節」

【雲火龍的由來】

客家祖先原居中原一帶,因動亂及飢荒之因素曾有五次重要南遷,遷徙過程中,先人仍堅持語言傳統等中原文化,其中,『香火龍』俗名『草龍』,即是千年客家族特有習俗之一。

唯可惜原鄉居民移居海外之後,這項獨特的農村民俗活動,逐漸遭人淡忘。

稻米是客家人傳統的主食,稻草則是農村隨手可得的製作材料,昔日客家鄉親於秋收農閒之時,用稻草結繩、稻桿及竹片編製編織成草龍,自娛娛人,其樂融融。

又因龍身插滿香枝,香火如雲『香火龍』因此得名,當地農民將香火龍放在重要路口,祈求四境平安,並發展出獨特的接龍/祭龍/遊龍/舞龍/送龍/燒龍等風俗,傳承著客家先民的克勤克儉精神,整體活動充滿著遶境平安、防疫驅邪之意。

【三義雲火龍節簡介】

三義除了是聞名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