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复习专题doc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198758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复习专题doc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三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复习专题doc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三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复习专题doc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三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复习专题doc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三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复习专题doc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复习专题docWord下载.docx

《高三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复习专题do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复习专题doc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复习专题docWord下载.docx

(2)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解析】【分析】

(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

故选C。

(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

“麻苎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①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

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本诗与《蜀道难》手法上有诸多相似处,如这里的“豺狼”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里的“豺狼”都喻指叛军,此外两诗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的手法。

(2)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D

(2)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

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

②写法:

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

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③思想情感:

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

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

(1)选项D,本诗主要运用想象的手法。

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

故选项D。

(2)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

萧士赟注认为"

此诗似乎记实之作,岂禄山入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

"

郁贤浩《李白选集》云:

疑安史乱起时,李白正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阳一带,目睹洛阳沦陷,乃西奔入函谷关,上华山。

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在华山作。

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

总之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⑴D;

⑵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诗歌内容思想感情等能力,结合诗句内容,抓住核心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释】⑥杜鹃花:

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

杜鹃,一名子规,传说为蜀王杜字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

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

“得红字”:

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

②真山民:

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句直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憾寄予眼前的芳丛。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2)诗歌颔联的意思是什么?

该联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了杜鹃鸟,杜鹃鸟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请具体说明。

(2)诗歌颔联的意思:

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

不同:

①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1)C项“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的说法有误。

颈联手法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2)本题注意“归心”指思归之心;

“白”指倾诉。

第二问是诗歌形象的比较阅读。

首先要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然后找出关键词句,结合背景体会形象特点;

再从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等角度体会形象意义;

最后归纳不同点组织答案。

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

在结构上,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使得诗歌内涵极为丰富;

在情感上,宋朝灭亡后,很多遗民诗借杜鹃之典寄托亡国之恨,家乡之恋,一时成为风气。

诗歌借杜鹃花,抒情言志,表达故国之思,更加渲染出杜鹃哀美的特点。

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句展现出诗人被贬后的内心的凄怆与悲凉,突显出诗人的郁闷悲伤,同时也衬托出环境的恶劣。

⑵诗歌颔联的意思: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对酒①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

写诗

(1) 

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点题;

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

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

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

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

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2)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

对仕宦生活的厌弃;

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

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1)本题首先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

诗首联以倒装句切题,说自己被倒映酒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

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

其次从结构上思考:

首联中的“酒杯”和尾联中的“一樽”形成了呼应。

从情感上寄托着作者在美景和美酒都具备的前提下,对新诗歌难成的苦恼。

(2)本诗首联是对良辰美景下新诗难成的苦闷和苦痛之情。

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

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情。

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

这时候,他或许已对官场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

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

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

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

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

⑴点题;

⑵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这类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具体句子的含义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句子的作用。

诗歌首联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

本诗表达的诗人情感有:

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

宿水口

南宋·

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

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2)①羁旅愁思(思乡思亲)。

前两句,描写了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

②孤独寂寞。

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

(1)起首“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二句写远景。

雨后初晴,一道断虹斜插于东南方的长江之上,在夕阳落照之下,千山万水,一片紫翠。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两句转写投宿,兼及近景,“系马短亭西”,说明客舍就在此近旁。

词人好象手握一枝调色彩笔,精心构画,于是画面上出现了红黄橙绿青蓝紫的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出现了,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也出现了“断虹远饮横江水”中的“饮”字,带有“追琢”的痕迹。

青旗、红枫,判然可见,色彩明丽。

(2)“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二句,谓词人奔走仕途,一事无成。

“浮生”语出《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词人这里借用,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

“事逐孤鸿去”,大概是说往事不可追寻,已逝之时光亦不能再返,感慨至深,故亦真挚感人。

结尾“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从时间上看,上阕写夕阳时候,提到山犹染紫;

这里说“月黄昏”,则已暮色苍茫了。

其上着以“又是”二字,说明词人在外不知漂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尝尽了千愁万苦。

词的下阙抒发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

⑴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

⑵①羁旅愁思(思乡思亲)。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可以从画面意象的构成、色彩特点等方面思考。

景物描写的特点一般从顺序、着眼点、手法等几方面着眼,顺序有高低、远近等,着眼点有绘形、绘声、绘色等,手法主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等。

(2)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情感题要注意标题、注释和文中的关键词语。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

请阐述理由。

(2)

【示例1】指诗人自己。

①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

②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①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

②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1)D选项“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错误,由诗歌注释“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可知,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休闲时光。

但没有信息体现“归隐之情”。

故选D。

(2)“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

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

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

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

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

⑵【示例1】指诗人自己。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

一般包括: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等直接描写,也要抓住间接描写,即侧面衬托;

③体察诗人写作意图,注意联想和想象。

本题中,将“野老”理解为诗人自己或者山野中的寻常老人皆可,但要能自圆其说,若理解为诗人自己,可主要从诗歌整体的连贯性来阐述;

若理解为山野中的寻常老人,则可从诗歌主旨、诗歌内容方面来阐述。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

【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

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

”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

②喜欢:

地名,在大散关上。

这里代指故乡山水。

③石鳞:

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

“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

“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

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

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②思乡之情。

“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③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

④豁达洒脱。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1)C项说“由雄放转为凄苦”表述错误。

首联“七千里”、“二毛人”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颔联可读出思乡之情;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的洒脱。

应是由凄苦转为洒脱旷达。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仕途险恶的忧虑,“泣孤臣”表达对国事的忧愤,忠心朝廷,无故遭贬。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更是豁达的表示。

⑵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