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和微生物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8149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6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和微生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免疫和微生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免疫和微生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免疫和微生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免疫和微生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和微生物Word文档格式.docx

《免疫和微生物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和微生物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和微生物Word文档格式.docx

③可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外斐试验可协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19、、依据抗原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性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

需要T细胞辅助才能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为TD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它们既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主要产生IgG类抗体),也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和回忆反应。

2.胸腺非依赖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I-Ag):

不需要T细胞辅助即能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

少数抗原为TI抗原,如细菌的脂多糖、荚膜多糖、聚和鞭毛素等。

它们只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只产生IgM类抗体),不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和回忆反应。

二十、异种抗原:

指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物质。

如异种动物血清、植物花粉、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

同种异型抗原:

指同一种属个体之间存在的不同的抗原物质。

人类同种异型抗原包括血型(红细胞)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自身抗原: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会产生免疫应答,处于自身耐受状态。

如果自身耐受被打破,即成为自身抗原,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此外,若因感染、外伤、辐射或某些药物的影响,机体内隔离抗原(晶体蛋白、精子等)释放、组织细胞隐蔽性抗原决定基暴露或新表位的产生均可使自身组织成分成为自身抗原,诱发自身免疫应答。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antigen):

最初由Forssman发现,故又称Forssman抗原。

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如:

A族溶血性链球菌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具有共同抗原。

二十一、佐剂(adjuvant):

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后,能够增强该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机体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1.免疫佐剂的种类

化合物:

氢氧化铝、明矾、多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

C)、弗氏佐剂

生物制剂:

处理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

2.佐剂的作用机制

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抗原在体内的存留时间;

引发炎症反应;

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佐剂的应用很广。

用于免疫动物可获得高效价抗体;

用于预防接种可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近年来佐剂还可用于抗肿瘤和慢性感染的辅助治疗。

二十二、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概念指一类只需要极低浓度(1ng~10ng/ml)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或B细胞(2%~20%),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

二十三、超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1、毒性作用及诱导炎症:

超抗原为病原体的代谢产物,可引起炎症、休克等

2、自身免疫疾病:

激活了自身反应性T细胞

3、免疫抑制:

过渡增殖T细胞可诱发清除、超限抑制

4、抗肿瘤

二十四、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的一种淋巴细胞刺激剂。

丝裂原多为从植物种子中提取的糖蛋白;

有丝分裂原

 

B人

B小鼠

刀豆蛋白A 

ConA

+ 

植物血凝素 

PHA

美洲商陆 

PWM

+

脂多糖 

LPS

- 

葡萄球菌A蛋白SPA

-+

—+

T/B细胞表面表达相应的丝裂原受体,二者结合即可激活T、B细胞克隆增殖。

二十五、抗体(antibody,Ab)

是血液和组织液中一类糖蛋白,由B细胞接受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免疫应答的效应分子。

抗体分布于体液(及粘膜的外分泌液)中,还可存在于B细胞膜上。

二十六、抗体的基本结构

(一)轻链和重链四肽链结构所有Ig的基本单位都是四条肽链的对称结构。

两条重链(H)和两条轻链(L)。

每条重链和轻链分为氨基端和羧基端。

重链稳定区的分子结构和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分为五类:

IgG、IgA、IgM、IgD、IgE,其重链分别为:

γ、α、μ、δ、εL链功能区:

2个,(VL,CL各一个)

轻链可分为两型:

κ、λ型H链功能区:

IgG,IgA,IgD,4个(V区1个,C区3个),IgM,IgE,5个(V区1个,C区4个)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可变区(V区)Ig重链和轻链近氨基(N端)约110个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很大,可称为可变区。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位置

恒定区(C区)轻链和重链V区以外的部分,位于肽段羧基端(C端),其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

在同一种属动物中是比较恒定的,是制备第二抗体进行标记的重要基础。

J链J链是一条多肽链,富含半胱氨酸,由浆细胞合成。

IgM,IgA

分泌片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并一起被分泌到黏膜表面。

对分泌型IgA具有保护作用

二十七、同种型

同种型(isotype)是指同一种属所有正常个体的Ig分子共有的抗原表位。

为非遗传型标志。

种型包括Ig的H链的类、亚类和L链的型和亚型抗原。

同种异型(allotype)是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子所具有的不同抗原表位,为个体型标志。

在同种异体间免疫可诱导免疫反应。

独特型(idiotype)指每个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表位。

存在于抗体V区上。

二十八、IgV区与抗原结合后所显示的效应:

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体侵入通过C区发挥作用

同一克隆的浆细胞产生的不同类别Ig具有相同的特异性。

二十九、IgC区的功能

(1)活化补体:

IgM,IgG1,IgG2和IgG3可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

凝聚的IgA1,IgG4,IgE等可以通过旁路途径活化补体。

(2)细胞亲嗜性(结合Fc受体)

1)介导I型变态反应

2)调理吞噬作用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是指抗体,补体等调理素(opsonin),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

由于补体对热不稳定,称热不稳定调理素(heat-labileopsonin),抗体又称为热稳定调理素(heat-stableopsonin)。

3)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IgG(Fab段)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结合,通过I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三十、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1、IgGIgG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

IgG多为单体,半衰期最长的抗体分子约为23天,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10mg/ml)

有4个亚类(IgG1,IgG2,IgG3和IgG4)。

是再免疫应答的效应分子,是最重要的抗感染性抗体。

具有多种功能:

1 结合抗原(中和细菌毒素、阻止病毒进入易感细胞病毒,抑制病毒的繁殖等)。

2 激活补体

3 调理吞噬

4 通过胎盘(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抗体)

5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效(ADCC)

2.IgM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巨球蛋白。

IgM激活补体能力比IgG强天然血型抗体是IgM

IgM是个体发育过程最早能产生的抗体,胚胎晚期已能合成,新生儿脐带血中若IgM水平升高,表示该儿曾有宫内感染

IgM是血清中分子量最大的五聚体结构的抗体分子,有10个抗原结合点。

没有铰链区,有4个CH结构域(CH1、CH2、CH3、CH4)。

其特点是:

1)是在个体发育过程和免疫应答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

2)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分子。

3)结合抗原(中和毒素)、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均比IgG更有效

4)不能通过血管进入组织。

5)膜性IgM(serfaceIgM,sIgM)是单体结构,它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

3.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

血清型IgA主要由肠系膜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

分泌型IgA(SIgA)是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处的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

主要存在于初乳、唾液、泪液,以及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的分泌液中。

泌型IgA的合成和主要作用部位在黏膜

4.IgD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SmIgM,后来出现SmIgD,他的出现标志着B细胞成熟了。

5.IgE又称亲细胞抗体CH2和CH3功能区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ε受体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

与抗寄生虫感染有关。

三十一、补体(complement,C):

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的特点:

1 不耐热,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溶菌作用。

2 非单一成分,是一组经活化后具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

3 广泛参与机体抗微生物防御反应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

4 是体内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

补体的由三部分组成:

a.补体的固有成分:

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4、C2;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的MBL;

丝氨酸蛋白酶;

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B、D因子;

上述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9。

b.补体调节蛋白:

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如P因子(备毒素)、C1抑制物、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等。

c.补体受体(CR):

包括CR1~5、C3aR、C2aR、C4aR等。

三十二、三条途径:

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

指激活物与C1q结合,顺序活化C1r、C1s、C2、C4、C3,形成C3转化酶(C4b2a)与C5转化酶(C4b2a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示意图)

(一)激活物及激活条件

免疫复合物(immunecomplex,IC)

C1仅与IgM的CH3区或IgG1-3的CH2区结合才能活化;

每一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的Fc段结合;

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旁路途径(替代激活途径,不依赖于抗体)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从C3开始激活的途径称。

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由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参与,形成C3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MBL途径(凝集素激活途径)由MBL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的途径。

指由血浆中甘露聚糖结合的凝集素直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进而依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成C3与C5转化酶的级联促反应过程。

上述三种途径激活共同末端通路,即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attackcomplex,MAC)

三十三、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功能可分为两大方面:

补体在细胞表面激活并形成MAC,介导溶细胞效应;

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蛋白水解片段,从而介导各种生物学效应。

1.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

在无抗体情况下,可激活旁路途径。

补体的溶细胞效应,不仅可抗细菌,也以抗其它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感染。

在补体缺陷时,可引起自身细胞溶解(自身抗原的抗体产生固定抗体)。

2、调理作用

血清中含调理素(opsonin),与细菌及其它颗粒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调理素:

C3b、C4b、iC3b,可结合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如CR1(C3b/C4bR)、CR3(iC3bR,Mac-1)。

3、引起炎症反应

C3a、C4a和C5a又称过敏毒素,它们作为配体与相应细胞(肥大、嗜碱粒、中性粒、平滑肌及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粒,释放血管活性介质,引起炎症

4、清除免疫复合物

体内中等分子量的循环免疫复合物(IC)可沉淀在血管壁,通过激活补体而造成周围组织损伤。

补体位阻效应,干扰Ig上Fc相互作用—即搭桥,抑制IC形成或使已形成的IC中的抗原和抗体解离。

IC→C3b(激活补体产生)—Ab→结合红细胞(表达CR1和CR3)→肝脏(清除)

5、免疫调节作用

C3可参与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ACP处理与提呈

补体成分可与多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如C3b与B细胞CR1结合,是B分化为浆细胞;

CR2与C3d,iC3b及C3dg结合,助B细胞活化。

补体参与多种免疫细胞效应功能,如杀伤细胞结合C3b后增强对靶细胞的ADCC作用。

三十四、细胞因子(cytokine,CK):

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小分子蛋白质,其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炎症反应、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广泛参与机体其他生理功能和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

有多种其他名称:

单核因子、淋巴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等

三十五、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

免疫细胞:

T/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

非免疫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某些肿瘤细胞:

白血病细胞、淋巴瘤、骨髓瘤等

三十六、细胞因子的分泌特性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短时自限性。

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是一个短促的、自我限量的过程

三十七、细胞因子的分类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等六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虽然后来发现白细胞介素可由其他细胞产生,也可作用于其他细胞,但这一名称仍被广泛使用着。

目前已报导的白细胞介素已有27种(IL-1~27)。

2)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干扰素。

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

3)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是Garwell等在1975年发现的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

肿瘤坏死因子分为TNF-α和TNF-β两种。

4)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目前发现的集落刺激因子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5)生长因子是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神经生长因子(NGF)、血小板源的生长因子(PDGF)等

6)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是一个蛋白质家族,此家族由十余种结构有较大同源性,分子量多为8~10kD的蛋白组成。

这些蛋白在氨基端多含有一或两个半胱氨酸。

三十八、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共同作用特点1、靶细胞多样性。

2、高效性:

由受体介导,高亲和力。

3、局部性以旁分泌(paracrine)、自分泌(autocrine)或内分泌(endocrine)的方式发挥作用。

4、短暂性:

产生的短暂性和自我调控性5、复杂性

①重叠性:

几种不同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同一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

②双向性:

③网络性:

三十九、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1、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2、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3、参与固有免疫4、参与炎症反应5、诱导凋亡

四十、机体参与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很多,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被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基因复合体位于人第六号染色体短臂。

HLA复合体共有200个座,按其产物的结构、表达方式、组织分布与功能可将这些基因座分为三类:

HLA-I,II,III类。

四十一、HLA复合体遗传特征

(一)多基因性是指HLA复合体具有多个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基因座位。

(二)单元型遗传单元型指染色体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

HLA复合体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HLA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的组合称为单元型。

四十二、多态性现象

1.复等位基因:

2.共显性:

四十三、HLA提呈抗原肽的特性

1.相对选择性:

2.包容性:

四十三、免疫系统

1、中枢免疫器官

(1)骨髓

(2)胸腺

2、外周免疫器官

(1)淋巴结

(2)脾脏(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和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3、结构与细胞组成:

淋巴结浅层皮质的淋巴小结和髓质的淋巴索主要含B细胞,称B细胞区。

深层皮质又称副皮质区,主要含T细胞,称胸腺依赖区。

淋巴结内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75%,B细胞约占25%。

4、结构与细胞组成:

脾是人体内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

5、2.功能

(1)血液过滤作用

(2)产生免疫应答:

脾脏是针对来自血液中抗原的免疫应答场所,也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

(3)产生、分泌一些免疫效应物质,如:

补体、干扰素

四十四、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以及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主要包括: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其它免疫细胞(粒细胞、红细胞、肥大细胞)。

四十五、造血干细胞是血细胞的“种子”,体内所有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都由它分化发育而来。

四十六、CD4+T细胞根据功能分为辅助性T细胞(Th),和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TDRH)主要功能:

促进T、B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协调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四十七、CD8+细胞

主要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Tc、CTL)及抑制性T细胞(Ts)CTL参与抗肿瘤、抗病毒及移植排斥反应

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①分泌穿孔素;

②释放多种丝氨酸酯酶,通过活化穿孔素而促进杀伤作用;

③分泌淋巴毒素,直接杀伤靶细胞;

④活化的CTL高表达FasL,通过与靶细胞表面Fas抗原结合,可诱导靶细胞凋亡

1)T细胞

(1)辅助性T细胞(helperTlymphocyte,Th):

分为Th1,Th2

辅助性T细胞通过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发挥效应功能,对T、B细胞应答起到辅助作用。

Th1介导细胞免疫,Th2细胞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FN-γ和TNF-β等;

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和IL-10

(2)细胞毒性T细胞(CTL):

又称杀伤性T细胞(Tc),主要为CD8T细胞。

(3)调节性T细胞(regulationTcell,Treg):

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T细胞,多为抑制性。

(4)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delayedhypersensitivityTlymphocyte,TDTH):

主要为CD4细胞。

5.NK细胞表达NK1.1、TCR的T细胞亚群。

生物学特性:

同时表达TCR和某些NK细胞受体;

TCR多样性有限,且无MHC限制性;

可分泌大量Th1、Th2型细胞因子;

非特异性杀伤效应。

2)B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称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onemarrowdependentlymphocyte。

B细胞通过增殖、分化、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细胞的表面标志:

BCR、CKR、CR、FcR、丝裂原受体、MHC、抗原

简称B细胞受体(Bcellreceptor,BCR):

是细胞嵌入膜脂质双层中的膜表面Ig蛋白(SmIg),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BCR的功能是特异识别抗原,使B细胞活化并分化为浆细胞。

进而产生不同的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可用抗人IgM、抗人IgD检测B细胞的SmIg,从而鉴别B细胞。

辅助受体:

CD19:

促进B细胞活化、CD21:

CR2--C3d/EB病毒受体、CD81:

(TAPA-1)HCV受体、CD225:

Leu-13

BCR-Igα/β

TCR-CD3

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抗原-BCR

三分子复合物、抗原-MHC-TCR

直接结合抗原

不能与游离抗原结合

可与任何蛋白质抗原发生应答

只能与MHC-多肽应答

识别抗原表位空间构形决定基,15aa

识别抗原表位降解的线性肽片段,8-12aa

3)NK细胞

源于骨髓主要存在于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存在于脾中

由于其胞浆中含有颗粒故亦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granularlymphocyte,LGL)。

NK细胞既不是T细胞也不是B绀胞,没有抗原识别受体,但能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所以是非特异杀伤作用,无MHC分子的限制性,也不需要预先由抗原致敏,故名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表面具有两类受体:

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illeractivatoryreceptor,KAR)---识别糖类配体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