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现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7706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现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现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现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现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现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现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现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现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现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目前使用较多的“养老服务业”“为老服务业”“老年服务产业”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并不统一。

这些概念或从广义或从狭义角度,对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服务行业进行了界定,但无论是“养老服务”还是“老年服务”,都仅仅是从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这一角度提出的。

本文认为,在界定上述概念时应充分考虑以下两个视角:

①生命历程视角,即服务提供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增龄过程中由于功能衰退而产生的服务需求;

②老龄社会视角,即要从老龄社会的新思维,立足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服务的发展。

因此本文认为:

“老龄服务”是一种为满足人们进入老年期后由于年龄增长、疾病等原因而导致身体机能衰退,从而在生理、心理以及其他方面产生的特殊需求而引致的一系列应对活动,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和精神文化服务等;

“老龄服务业”则是一个面向公民老年期、以提供生活性老龄服务产品为主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体,它是老龄社会条件下一种新的业态,是老龄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中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老龄服务业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混合性特征。

一是广泛性。

老龄服务业几乎涵盖了服务业的主要领域,包括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二是综合性。

从涵盖的行业内容来看,老龄服务业主要以传统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为主,即老龄服务业主要是民生服务业,是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服务业(最终需求性服务业),但它也涉及了一些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点。

三是混合性。

一般来说,以增值为目的的提供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集合叫服务产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的提供服务产品的政府行为集合叫服务事业。

目前,中国老龄服务业既不是纯粹的产业,也不是纯粹的事业,而是兼有事业和产业两个性质的一种混合业态。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老龄服务业最终将走向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的道路。

三、老龄服务业的消费需求潜力

根据目前的调查情况,生活照料(特别是老年餐桌、家政服务)、医疗卫生、康复护理和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需求旺盛、市场发展空间较大的几个主要领域。

(一)老年餐桌和家政服务需求强烈

在城市地区,老年人需要老年餐桌和家政服务的比例较大。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需要家政服务和老年餐桌的比例分别高达58.0%和49.0%。

特别是空巢老年人对家政服务和老年餐桌的需求比例更高,根据本课题组对北京市240名老年人的专项调查数据,空巢老年人需要上门送餐的比例达44.6%,需要家政服务的比例达56.1%。

2010年的调查还就老年人对上门做家务和老年餐桌这两项服务能够接受的价格进行了调查。

从数据分析的情况来看,目前中国城市老年人能够接受上门做家务的平均价格为12.6元/小时,能够接受老年餐桌的平均价格为9.7元/份。

尽管城市老年人可接受的价格与目前城市地区这两项服务的平均价格(分别为20.0元/小时和10.2元/份)有一定差距,但随着老年人经济保障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这两项老龄服务业的发展还是很有潜力的。

若不考虑消费限制条件等因素,可以推算出未来城市地区,为老年人上门做家务和老年餐桌的年销售额将分别由2015年的992亿元和645亿元,增加到2050年的3261亿元和2121亿元(见表1)。

(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普遍

一是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普遍。

本课题组对北京市240名老年人的专项调查数据显示,62.3%的被访老年人需要“医疗卫生”服务。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中国城乡老年人需要上门看病的比例达到了54.9%。

农村地区由于医疗卫生资源有限、交通不便,老年人需要上门看病的比例更高,达到了72.6%。

这不仅预示着未来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新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

2013年7月,在项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研究”开展过程中,课题组对北京市240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就老龄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下同。

也表明了未来中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巨大发展潜力。

二是健康管理服务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状况”项目的调查数据,86.2%的受访者认为体检对健康有正面影响;

60.3%的受访者在2011年进行过体检,平均体检次数为1.06次;

在体检花费上,老年人计划花在一次体检上的费用平均为641.7元。

据此可推算出,2020年,北京市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体检市场规模预期将为91亿元左右①。

如果推算至全国,中老年人体检的潜在市场规模将更加巨大。

(三)康复护理需求增长迅速

2013年,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3700万,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趋势的继续发展,失能老年人不断增多,康复护理市场的潜在需求不断增长。

一是康复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增长。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城乡老年人当中需要康复治疗的需求比例为36.5%,需要上门护理服务的比例为36.9%;

其中农村老年人对上门护理和康复治疗的需求比例更高,分别为47.7%和45.9%。

另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状况”项目的调查数据,有33.5%的被访老年人表示未来会使用康复护理服务,到2020年,北京市50岁以上中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30亿元左右。

二是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需求不断增长。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6.8%,其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为16.6%。

假设老年人口的完全失能比例和入住养老机构意愿的比例不变②,根据以往研究,中国失能老年人的平均卧床时间为2.1年,则可推算出未来中国失能老年人所需的养老床位数和护理人员数将分别由2015年的489万张和163万人,增长到2050年的1041万张和347万人(见表2)。

(四)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老年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对老年旅游服务的需求旺盛。

本课题组在北京市的专项调查显示,45.0%的老年人都有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并且有将近三分之一(31.8%)的老年人在2012年有过旅游消费。

另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状况”项目的调查数据,有40.2%的被访老年人在2011年旅游过,有超过60%的老年人表示以后还会去旅游;

2011年被访老年人的平均旅游①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状况”项目报告[R].2012.②根据联合国对未来中国老年人口的预测,推算出中国完全失能老年人的规模将由2015年的1404万人增长到2050年的2986万人。

根据以往研究,失能老年人的平均生活不能自理时间约为2.1年,则养老机构中一张床位的年周转率(W)=1/2.1,再取目前养老机构中护理人员与失能老年人1:

3的比例,即可推算出上述结果。

花费为5708元,其中周边旅游平均每次花费745.4元,国内长途旅游平均每次花费3907.2元,出境旅游平均每次花费8799.9元。

据预测,到2020年,北京市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旅游消费规模将会达到300亿元左右,其中蕴含了一个巨大的老年人文化娱乐消费市场。

四、老龄服务业整体发展现状

(一)老龄服务成为投资新热点

2012年之后,中国的老龄服务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2013年,国务院连续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卫生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相继制定、出台措施,并拟将养老用地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随着民间资本投入老龄服务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些地方也纷纷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如在老龄服务机构的用地方面,北京、广州等地已经开始进行积极地尝试;

上海、广东、深圳等省市开始积极吸引境外资金投入老龄服务市场;

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支持老龄服务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更加明显。

老龄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民间资本的强烈关注,从而为老龄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各路资本纷纷涌入

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市场需求的扩大,各路资金支持老龄服务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更加明显。

央企、险资、外资等国内外各种资本纷纷投入老龄服务市场。

《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3年修订)》中,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鼓励外商投资养老服务机构。

《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中,第一次明确许可外国组织可以独资或者合资设立养老机构。

广东省专门出台了鼓励港澳老龄服务机构的政策,允许港澳服务提供者在广东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开办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许多国外的老龄服务机构已经开始涉足中国的老龄市场,如:

CherishYearn公司在上海建成了800套养老公寓,美国最大的养老机构FortressInvestment已经计划投资10亿美元进入中国的老龄服务业市场,大型外资养老项目——镇海LR高端养老项目,也引进了美国养老服务连锁机构SunriseLivingBuffaloGrove的经营和管理模式。

此外,日本、英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老龄服务机构、培训机构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三)“医养护模式”赢得市场青睐

医疗、养老和护理是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从近年来老龄服务业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医养护”结合型的老龄服务项目发展迅速,其主要的发展模式包括如下三种。

(1)在老龄服务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

如厦门市就明确规定,准许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申请办理内设医疗机构,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老龄服务机构特别是大型老龄服务机构中,医疗机构的配套已经非常普遍。

(2)医院直接建立老龄服务机构。

如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设立的老年护养中心,就是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疗优势,将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养老、康复服务融合在了一起。

老年护养中心共设置养护床位3000张、医疗床位1000张,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老年护养机构。

另外,辽宁省的沈阳德济医院还成立了该省第一家集医疗和养老为一体的民营老年人关爱服务中心。

(3)一些专业的护理机构、老年病医院也是目前民间资本开始进入的领域。

如:

浙江医院与众安集团将合作建立集治疗、康复、保健、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如恩老年产业集团旗下的重庆颐宁医院,就是一家以治疗和预防老年病为特色的,集医疗、预防、保健与康复为一体的二甲综合性医院;

河南省成立了老年医养协作联盟,依托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专业的优势,按照“小病就地诊治,急危重病人到医院,经医院治疗好转或痊愈的老人送回养老院”的医养合作模式,把郑州“九院”建设成为养老机构的医疗保障基地。

(四)大型老龄服务项目趋之若鹜

从目前市场投资的热点来看,大型、高端、综合性,且兼具持续照顾性的老龄服务项目依然是市场投资的热点。

上海的泰康之家养老社区,按照入住群体的年龄、身体状况,将社区划分为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障碍等不同功能的居住单元,为不同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上海星堡中环养老社区借鉴美国养老社区经验建立的“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社区),可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从自理到协助护理、全护理、临终关怀护理各个阶段的服务。

另外,北京的太申祥和山庄、保利集团的北京和熹会养老公寓、无锡九如城养老产业集团的九如城养老综合体等,都是这类综合型的大型老龄服务机构/社区。

(五)小型、专业、网络化项目初露头角

顺应市场需求,一些小型、专业、连锁化的老龄服务机构也开始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如北京的寸草春晖养老院作为一家专门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专业养老护理机构,通常开设在市内老年人较多的社区,床位数仅有100张,由于满足了老年人的刚性需求和不愿离家太远的心理特点,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另外,一些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的专业化、连锁化护理院,也是目前市场上需求较大、发展较好的行业代表,如上海的日月星护理院就是一家连锁性的专业医疗护理机构,专门为失能、术后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

未来,这种规模不大但专业化较强的连锁型老龄服务机构应该是老龄服务市场的重要力量。

(六)智能化、信息化项目方兴未艾

智能化、科技化养老服务项目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远程医疗、电子健康等都是目前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业的一个主要发展内容。

另外,基于智能化的网络服务平台或者利用科技、智能化的老龄服务产品,也是目前中国老龄服务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是借助智能化平台,整合老龄服务资源。

如上海海阳集团的“‘96890’一站式为老服务平台”,以及各地的其他为老服务信息平台等,都是利用智能化、科技化的信息手段,通过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将老年人和服务资源有效对接,以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二是通过直接建立“智慧社区”“智能化养老基地”等来实现科技化的为老服务。

如北京市从2013年就开始推进的“智慧社区”建设,NEC(中国)建立的智能老年公寓信息化系统,全国老龄办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智能化老龄服务示范基地等,都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的感知、传送、发布和对服务资源的整合共享,来实现对老年人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服务。

(七)教育培训市场应运而生

老龄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有专业的服务管理人员和专业服务人员,随着中国老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了一批直接为老龄服务机构提供运营、管理和培训的服务机构与组织。

一些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的专业养老服务公司纷纷入驻国内市场,与国内企业合作,联合成立养老服务公司,为国内老龄服务企业提供咨询、规划、运营管理队伍输送、护理人员队伍培训和输送等服务。

金陵饭店集团与美国养老机构诺滨逊国际管理公司合资成立了专业养老服务公司,北京九华集团与北京吉利大学合作开展办学、培训、顾问服务等项目。

五、中国老龄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改革滞后,产业和事业边界不清

一是国家在顶层设计上还没有明确界定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界限,譬如在老龄服务市场,还没有完全明确政府“兜底”的服务对象及相应标准,产业和事业的界限还不清晰,民营养老机构和“事业体制、产业化经营”的公办养老机构在不平等的环境下竞争,扭曲了市场价格,制约了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

二是资源配置机制和市场化要求之间矛盾尖锐,导致老龄服务市场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明显,影响和制约了老龄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

(二)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长期以来,中国的养老、医疗等老年人最主要的老龄服务需求,主要由公办养老或医疗卫生机构来满足,老龄服务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

一是市场在服务供给中的比例不足。

如养老机构,截至2014年底,中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床位数551.4万张,其中民办养老床位不足三分之一。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政府举办的占绝大多数,民营资本参与建设的相对较少。

老年人需求量较大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由公立医院提供。

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老年大学,基本由政府出资建设,老龄服务产业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

二是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合理。

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价格这一“指挥棒”来实现的,但现在我国老龄服务的市场价格体制机制还没有形成,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公办养老机构的价格并不是由市场形成的,不是其所提供服务价值的货币表现。

三是市场竞争机制还不充分。

竞争是市场的“催化剂”,充分竞争的前提就是要放开投资准入条件,允许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老龄服务市场领域,让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但目前我国的老龄服务市场还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公办养老机构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地位,不仅影响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也阻碍了老龄服务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

此外,由于老龄服务业涉及众多行业领域,并且发展较晚,市场的开拓意识较弱,服务产品部门的营销意识也较弱,从挖掘服务需求、开发服务产品、宣传营销渠道,到服务产品的销售和输送的整个服务链来看,中国的老龄服务市场还比较滞后。

(三)产业发展无序,市场集中度较差

一是行业结构发展失衡,各个行业之间发展程度差异较大。

如老年养护服务、老年康复护理服务发展较快,而老年文化服务则发展相对较慢。

本课题组在北京市的专项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人特别是健康老年人所需要的文化、娱乐服务发展滞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二是行业内部发展无序,市场集中度差。

如老年养护服务业中,目前发展较快的是高端的养老服务机构,绝大多数老年人需要的中低端养老机构发展较慢;

供养型养老机构发展较快,护理型养老机构发展较慢;

另外,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异明显,东部、城市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缓慢。

同时,市场份额较大的服务企业和服务机构也非常少,经营主体较分散,导致市场主体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淡薄。

这不仅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四)服务产品单一,缺乏创新性、针对性

老龄服务业产品单一,缺乏针对性,这一问题在老年旅游业中比较突出。

目前,老年旅游市场上的产品大多是对传统旅游产品的改造,这种改造主要是在名称上做了改变,在旅游行程中增加了部分内容,配备了随团医疗卫生人员等,但并没有从旅游行程、旅游就餐、景区选择和设计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和身体特点进行开发,因此,很难真正符合老年人的特点。

另外,在老年养护服务业和康复护理业中,也存在着产品创新性不足、针对性较差的问题。

老年群体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群体,服务产品的开发需要从需求者的角度去研发和设计,但目前许多养老服务产品都是照搬国外模式,或者一窝蜂地去开发高端养老服务项目,缺乏从需求者的角度去挖掘、研制适合中国国情和老年人实际需求的服务产品。

(五)人才队伍不健全,服务水平较低

中国老龄服务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水平较低。

以民营养老机构为例,服务水平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才队伍不健全、不专业,这在养老服务市场上表现特别突出。

据山东英才学院2013年的调查,被访的养老服务机构中,40岁以上的护理服务人员占到了64%,下岗职工和农村务工人员占到了74%,有中级职称的仅占1%,没有职称的高达79%。

二是护理人员数量少、流动性大。

据调查,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护工中,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来自外地。

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省市,外地护工人员与本地护工人员之比更是达到了1:

1甚至是3:

1。

三是管理人员缺乏且管理理念陈旧,进而影响到服务质量的提升。

调查显示,全国民办养老机构中近六成的管理人员为中专或者中学学历,一成左右是小学学历,有管理专业证书的仅占1%多一点。

(六)产业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作用不明显

为了促进老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但许多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

究其原因,一是有些优惠政策本身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其难以落实。

如在土地方面的政策规定:

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要划拨供地;

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要适当给予优惠;

属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

但这些规定由于土地资源变得稀缺以及地价的上升而难以执行。

如果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这些政策也是很难落实到位的。

二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属于不同的部门。

制定政策的部门不管落实,而落实的部门则往往因为部门的利益或者认为概念难以界定而不愿执行优惠政策。

如在水电费方面的政策规定,对社会福利机构的用电按当地最优惠价格收费,用水按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收费,对社会福利机构使用电话等电信业务给予优惠和优先照顾;

但事实上在许多地方,这些政策的落实并不到位。

(七)市场准入门槛高,不利于产业快速发展

老龄服务业中部分行业准入门槛过高,限制了产业快速发展,这一点在机构养老服务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国务院于2013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连锁化的养老机构;

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

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这一规定使养老机构无法实现连锁化的经营,如果养老机构要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连锁化经营,就需要重新登记,这并不利于养老机构品牌化建设。

随着老龄服务业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竞争日益激烈,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是必经之路。

因此,促进老龄服务业快速发展,需要调整相关的政策制度。

六、未来老龄服务业的发展走势

(一)优先发展老龄服务业是一项战略选择

老龄服务业的发展将会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不断加快,市场需求空间非常大。

2013年,中国高龄人口预计达到0.23亿人,未来10多年将以年均100万的态势增长;

中国的失能人群达到3700多万;

空巢老年人口突破1亿人,无子女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这些都为老龄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同时,老龄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带动老龄产业其他行业领域的发展,譬如老龄金融、老龄用品、老龄房地产等行业,都会随之而发展起来。

因此,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未来老龄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将会成为老龄领域的优先产业,并进而带动整个老龄产业的发展。

(二)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是重中之重

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是老年人的主要服务需求。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和老年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2013年,国务院连续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

强调政府要在切实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同时,加大改革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