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7525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当代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当代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当代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当代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Word文件下载.docx

《当代文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文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三)90年代至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学

第一章风雨飘摇的文坛

第一节“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文坛

一、建国初期的几次重要会议

1.第一次文代会2.第二次文代会

二、三次重大的文艺思想斗争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年)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年)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年)

三、稍纵即逝的“百花时代”

1.“双百”方针

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简称,是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它是指导和促进我国科学文化和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伟大方针。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2.文艺思想的活跃

秦兆阳(何直)《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周勃《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

陈涌《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巴人《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钟惦fĕi《电影的锣鼓》

四、文艺界“反右”斗争与“左”的倾向发展

(一)“反右”斗争

57年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57年3月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流沙河《草木篇》)

57年4月“整风”运动

57年5月“事情正在起变化”

57年6月《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

(二)“左”的倾向发展

1.“再批判”专栏的开辟(1958年)

王实味《野百合花》丁玲《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萧军《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还是杂文时代》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2.“大跃进”民歌运动(1958年)

3.反修正主义文艺思潮(1959—1960年)

庐山会议彭德怀事件巴人“人性论”

五、党的文艺政策调整

1.新侨会议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文艺八条》)

2.广州会议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3.大连会议

写“中间人物”论

大连会议上,邵荃麟针对当时文艺创作中“左”的倾向,指出人物描写应该多样化,强调描写英雄人物是应该的,但还要重视写好中间状态的人物。

这一论点后来被说成是主张用写“中间人物”来反对写英雄人物。

“文革”中,被诬为“黑八论”之一。

现实主义深化论

大连会议上,邵荃麟针对当时文艺创作中不敢反映困难和挫折,搞廉价的浪漫主义的倾向,指出:

现实主义是创作的基础,没有现实主义就没有浪漫主义,我们的创作应该向现实生活突进一步,在现实主义深化的基础上产生强大的革命浪漫主义,从这里寻求两结合的道路。

六、文艺界“左倾”思潮的

恶性发展

1.长篇小说《刘志丹》冤案(1962年)

2.“大写十三年”口号的提出(1963年)

3.两个批示的下达(1963、1964年)

4.对“有鬼无害论”的批判(1963年)

5.对“时代精神汇合论”的批判(1964年)

6.对“写中间人物论”和“现实主义深化论”的批判(1964年)

7.对“毒草”作品的批判(1964年)

8.对《海瑞罢官》的批判(1965年)

第二节凄风苦雨中的“文革”文坛

一、《纪要》的出笼及恶果

《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二月提纲》)

“文艺黑线专政论”“黑八论”

二、“左倾”文艺思潮的大泛滥

“样板戏

又称“革命样板戏”,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

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板戏”

1.“根本任务论”

2.“三突出原则”

3.“主题先行论”

三、潜在的对抗

(一)公开发表的作品

黎汝青《万山红遍》李克非《春潮急》蒋子龙《机电局长的一天》

(2)地下文学

地下文学

地下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坛特殊的文学现象。

它们是在“文革”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不同程度地凝聚了作家的独立思考,抒发了作家的真性情,在题材、体裁、手法、风格、个性上有所开拓。

代表作有张扬的《第二次握手》等。

1.手抄本张扬《第二次握手》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靳凡《公开的情书》赵振开《波动》

2.潜在的写作

四、正面的冲突

第一个回合:

围绕晋剧《三上桃峰》和湘剧电影《园丁之歌》的斗争

第二个回合:

围绕电影《创业》和《海霞》的斗争

第三个回合:

安门诗歌运动

第二章50、60年代小说

第一节“史诗”的追求——长篇小说创作的再度繁荣

“宏大叙事”

本意:

完整的叙事。

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贯性和统一性。

文学上的界定:

指以宏大的建制表现宏大的历史、现实内容,由此给定历史与现实存在的形式和内在意义,是一种追求完整性和目的性的现代性叙述方式。

隐含着使某种世界观神化、权威化、合法化的本质,强调一种将某种意志强加于人的以强凌弱的政治权利的内涵。

“史诗”:

反映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斗争和现实重大的社会政治运动,高扬英雄主义精神,塑造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英雄人物形象。

1、“史诗”化追求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全面实现

杜鹏程《保卫延安》

吴强《红日》

首先,对战争生活所涉及的方面,有比较开阔的表现。

其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在维护性格的“阶级特征”的前提下,注意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个性化”。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共产主义教科书”

姚雪垠《李自成》

二、“史诗”化追求在“现实题材”创作中的体现

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浩然《艳阳天》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三、革命英雄传奇

革命英雄传奇

是当代文坛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

它比普通的英雄传奇故事要有更多的现实性,比一般的反映革命斗争的小说更富于传奇色彩,所以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代表作有《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

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曲波《林海雪原》

四、地下文学

张扬《第二次握手》苏冠兰丁洁琼叶玉菡

第二节农民革命的艺术画卷:

《红旗谱》

一、梁斌简介(1914——1996)

《夜之交流》

《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千里堤》→《父亲》→《五谷丰登》→《红旗谱》

二、农民革命的艺术画卷

第一卷:

1—24章;

第二卷:

25—40章;

第三卷:

41—59章

中心事件:

反割头税;

二师学潮

三、光辉的革命英雄谱系

老一代:

 朱老巩  严老祥

中年一代:

朱老忠  严志和

年轻一代:

大贵   二贵

     运涛   江涛

     贾湘农  张嘉庆

     严萍   春兰

朱老忠形象分析:

1.他是横跨新旧两个时代在斗争实践中找到方向的农民革命英雄.。

2.性格特点:

慷慨好义,正直无私(“为朋友两肋插刀”)

有勇有谋,既坚且韧(“出水才看两腿泥”)

3.接受党的领导后,思想境界的升华

由个人自发的斗争上升为自觉地为阶级斗争。

其“慷慨好义”由“为朋友两肋插刀”发展为革命情谊。

其“有勇有谋”由“出水才看两腿泥”发展为革命的乐观主义和坚定信念。

总之,由先期的“慷慨悲歌之士”成长为光荣的共产党员。

4.朱老忠形象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高度概括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的战斗历程和革命精神。

在当代文学史上,作为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民英雄形象,朱老忠是塑造得最为成功,最为出色的一个。

四、浑厚的民族风格

1.作品突出渲染了一个地区的民族风俗。

展示给我们一幅富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风景画,使自然景物和民间的风俗习惯都带上了冀中平原的一些传统特色。

2.在刻画人物时,作者较少运用抽象的叙述、静态的描写和心理的刻画,而是着重以一个人物的行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手法。

3.在结构布局上,作者有意识地采取了一种比西洋小说略粗一些,但比中国的一般古典小说要细一些的写法,他用相对集中的短章节手法来组织故事、安排人物,使全书故事连贯,层次分明。

4.在小说的语言方面,作者采用了大众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方法,并且把学习语言和深入生活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朴实、通俗、生动浑厚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精神洗礼:

《青春之歌》

一、杨沫简介(1914—1995)

《青春之歌》(1958年)《东方欲晓》(1980年)

《芳菲之歌》(1986年)《英华之歌》(1991年)

二、《青春之歌》的思想内容

时间:

1931年9·

18事变到1935年12·

9学生运动

地点:

北平

主线:

林道静的成长道路和学生运动

主旨:

通过林道静的成长道路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由个人抗争走上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

三、《青春之歌》的多重叙事

“革命”+“恋爱”叙事模式“才子佳人”“英雄美人”叙事模式

“女性叙事”模式“意识形态叙事”模式

(1)“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

(二)“才子佳人”“英雄美人”

叙事模式

才子:

余永泽

“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

才子佳人

英雄:

卢嘉川

灵魂拯救者

情感性英雄美人

江华

更具革命性

政治性英雄美人

(三)女性叙事

女性解放之路:

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抗拒(对父权的反抗)

对不公平社会的反抗

对封建夫权的反抗

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以民族的解放实现自身的救赎

(四)意识形态叙事

“白骨头+黑骨头”的出身

以政治意识形态把个人的不幸和仇恨演化为阶级对抗

三、林道静的生活道路

林道静的人生轨迹:

第一阶段:

个人奋斗阶段第二阶段:

锻炼和考验阶段第三阶段:

投身革命阶段

四、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

三正:

卢嘉川江华林红

四反:

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余永泽

叛徒—戴愉

发动政客---胡梦安

爱慕虚荣的白莉萍

一朋友:

王晓燕

第三节家族命运对历史的承担:

《三家巷》

1.作家简介2.以家族命运映现时代风云3.时代大潮下多样的人生

第四节乡村社会主义的政治选择与冲突:

《创业史》

一、“春风到处说柳青”

“柳青式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创业史》

二、创业精神的赞歌

农业合作化运动

《创业史》的主题:

改造小生产者及其思想意识,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建立对于社会主义集体的认同,使他们成为自觉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三、被分成两半的农民

(一)意识形态叙事:

梁生宝的故事

梁生宝形象塑造上的“三多三不足”

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

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

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1.梁生宝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涌现出的“新人”形象的典型。

梁生宝是正确路线的代表者,农民的榜样和救星。

2.同时,他身上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乡村的存在真相。

(1)是个生产能手,具有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

(2)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梁生宝是一个有着普通人的淳朴、善良、喜怒哀乐的青年农民。

(二)乡村现实叙事:

梁三老汉的故事

1.梁三老汉是一个从旧社会进入新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2.身上具有农民的两面性:

既对新社会充满向往和感激之情,又因袭着旧社会留下的沉重精神负担,既勤劳、善良,又狭隘、自私。

3.作品通过一个普通农民梁三老汉的形象,真实地描写了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以及他们在这场变革初期的复杂心灵历程。

第四节在曲折中发展的短篇小说

一、49年——55年渐趋活跃阶段

《我们夫妇之间》《关连长》

1.农村题材

赵树里《登记》马烽《结婚》康濯《春种秋收》高晓声《解约》

2.革命战争题材

王愿坚《党费》峻青《黎明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巴金《团圆》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二、50年代中期百花时代

“百花小说”

是指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性的小说。

首先打破了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开始大胆干预生活,尖锐地提出现实中的许多问题;

其次,对人性和情爱这样的禁区也有所开掘,敢于揭示人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1.高扬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人民内部矛盾

“干预生活”

就是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剖生活,要求作家去探索现实生活里边的问题,把它们揭示出来,给落后事物以打击,帮助新的事物的胜利。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作品具体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李zhŭņ《灰色的帆篷》秦兆阳《沉默》

2.开掘人的精神世界,表现人性和爱情

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宗璞《红豆》

三、57年——62年繁荣发展阶段

李准《李双双小传》赵树里《“锻炼锻炼”》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

王愿坚《七根火柴》茹志鹃《百合花》

3.工业题材

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4.少数民族题材

玛拉沁夫《科尔沁草原的人们》

5.历史题材

陈翔鹤《陶渊明写<

挽歌>

》《广陵散》

黄秋耘《杜子美还家》徐懋庸《鸡肋》

四、63年——76年百花凋零时代

(一)不完全的遵命文学

李心田《闪闪的红星》蒋子龙《机电局长的一天》

(二)地下文学

赵振开《波动》靳凡《公开的情书》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第五节对社会矛盾的质疑与探索: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一、当代文学的奇才——王蒙(1934—)(上)

河北南皮人,1934年生于北京。

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

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二.对社会矛盾的质疑与探索

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

中心事件:

通华麻袋厂问题

组织部:

弥漫着平庸的空气,充满官僚主义气息

三、刘世吾形象分析

(一)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形象

1.少共出身,经验丰富,聪敏智慧,精明能干

2.革命意志严重衰退,成为冷漠的政治人

3.形成一套官场哲学

官场哲学“领导艺术论”“条件成熟论”“成绩基本论”

4.虽然表面上具有职业性的冷漠,但并未完全丧失理想和激情

(二)刘世吾形象的典型意义

其典型意义在于揭示出官僚主义对党和人民的危害,以及传统文化特别是旧官场的陋习对新政权的腐蚀。

(三)刘世吾复杂人格形成的原因

1.自我意识的膨胀2.把理想与现实紧张对立3.缺乏坚定的信念和献身精神

四、现代社会的“疏离者”形象:

林震

(一)林震的身份认定:

外来者

(二)林震的角色认定:

理想主义者

(三)林震悲剧的引申意义

第六节“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百合花》

一.“从微笑到沉思”的茹志鹃(1925-1998)

二.“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百合花》

小通讯员:

憨厚、朴实、天真、纯洁、热爱生活、勇于献身

新媳妇儿:

美丽、娴静、淳朴、善良

三.茹志鹃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1.借一朵浪花映现生活的激流

2.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3.善于运用典型细节和生活道具塑造人物

4.笔调舒缓,结构严谨,富有节奏感

5.“清新、俊逸”的风格

第三章时代的颂歌

第一节颂歌与颂歌之外

一.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1949—1957稳步发展阶段

由稳步发展,逐步走向繁荣

以“颂歌”为“主旋律”,“自由体”为“主形式”

诗歌服务于政治,诗歌与现实生活、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当代诗歌的的观念核心

马雅可夫斯基:

“无论是诗,还是歌,都是炸弹和旗帜”

郭小川闻捷公刘邵燕祥李瑛顾工柯岩

(二)1957—1966曲折发展阶段

1957年,“反右”斗争

1958年,“大跃进”民歌运动

1959年,建国十周年献礼活动叙事诗创作出现繁荣局面

1960年代初,文艺政策调整诗坛重现活跃局面

1962年以后,政治抒情诗兴旺

(三)1966—1976颂歌的歧途与末路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秋歌》

“地下诗歌”“天安门诗歌运动”

二、颂歌高唱

(一)时代颂歌

郭沫若《新华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时间开始了》

王莘《歌唱祖国》贺敬之《放声歌唱》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二)革命赞歌

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李季《杨高传》闻捷《复仇的火焰》

(三)英雄颂歌

贺敬之《雷锋之歌》臧克家《有的人》

(四)生活的赞歌

闻捷《天山牧歌》郭小川《林区三唱》李季《玉门诗抄》

三、颂歌之外的另类写作

(一)地下诗歌

否定文革或者对文革的必要性、正确性表示怀疑,就成为它们基本的思想特征。

偏离歌颂工农兵的时代主潮,注重于个体情绪的宣泄和自我意识的表露。

曾卓《悬崖边的树》牛汉《悼念一棵枫树》绿原《重读〈圣经〉》流沙河《故园九咏》

穆旦(1918—1977)《葬歌》《停电之后》《冥想》

食指(郭路生)(1948—)《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愤怒》《命运》《疯狗》《热爱生命》《相信未来》

食指诗歌的总体特点

1、内容取意上,拒绝按照统一的意识形态指令写作,走出了文革的政治神话和政治激情的笼罩,回归到个体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表现了青年人面对荒谬的现实世界时所产生的困惑、惊恐、抗争的情绪和心理。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2、风格形式上,消除了盲目的乐观和轻佻的激昂这样的时代病症,呈现出一种沉重忧郁的色调,契合了知青一代的心理情绪。

诗歌还较多地运用了比喻、象征、幻觉等表现手法。

白洋淀诗群

根子《三月与末日》

(二)天安门诗歌

“爱的大纛,恨的丰碑”

童怀周《天安门诗抄》

朴素真挚壮烈悲愤

曲折坚韧机智锋利

《总理和人民》《扬眉剑出鞘》

《向总理请示》

第二节郭小川的诗歌创作

一、“战士诗人”郭小川(1919—1976)

《致青年公民》组诗《团泊洼的秋天》《秋歌》

冯牧:

“同时兼有战士和诗人两种称号的人。

郭小川:

“诗人首先是战士”

2、郭小川的诗艺探索

(一)郭小川的政治抒情

1.政治理想鼓动诗

组诗《致青年公民》《投入火热的斗争》《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飞奔》

《向困难进军》《闪耀吧,青春的火光》

2.革命人生探索诗《致大海》《望星空》

3.张扬阶级斗争的战歌

《甘蔗林—青纱帐》《秋歌—之一》《厦门风姿》《战台风》

“新辞赋体”

郭小川借鉴楚辞汉赋铺采摛文、反复咏叹的方法,采用长句、对仗、密韵的语言形式,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这种诗体可以达到雄浑、热烈澎湃的艺术效果。

代表作有《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等。

(二)郭小川的人性探索

叙事诗《白雪的赞歌》

《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爱情三部曲)

《将军三部曲》《一个和八个》

四、郭小川诗歌的创作特点

(一)鲜明的时代性和政治色彩

善于选取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题材,着力审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以及革命者的道德情操、爱情观、人生观等重大课题,以战士的形象代言时代精神。

(二)强烈的主体性

郭小川具有真诚坦荡的诗人情怀,在诗歌创作中从不回避自我的真实感受。

在十七年诗歌中,郭小川个人情怀的真诚袒露,是诗向诗人个性的一次突进。

(三)诗歌形式上勇于探索和创新

郭小川在诗歌形式上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索,并有自己的创造,早期使用过自由体,50年代以后,采用过“楼梯式”、“民歌体”、“新辞赋体”等,风格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雄放绮丽”是他的主体风格。

五、《望星空》:

郭小川诗歌的个性风采

1.鲜明的时代性和政治色彩

2.坦荡真诚的诗人情怀

3.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

4.雄放绮丽的风格

第三节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一、贺敬之的创作道路(1924—)

(一)1939—1941年诗艺探索期

《五婶子的末路》《鸡》《儿子是在落雪天走的》……

基调悲惨、哀伤

(二)1942—1949年初步实践“工农兵文学新方向”时期

诗集《朝阳花开》革命歌词《南泥湾》《七枝花》《翻身道情》……歌剧《白毛女》

(三)1956—1966年创作辉煌期

诗集《放歌集》

二、政治抒情短章

《回延安》《西去列车的窗口》《三门峡—梳妆台》《桂林山水歌》

呈现出政治话语与古典话语相融合的特点

三、长篇政治抒情诗

《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东风万里》《十年颂歌》

实现了古典诗赋体与现代楼梯式的融合

凸凹体:

贺敬之把马雅科夫斯基政治抒情诗的激越强烈、“楼梯式”自由诗的排列法,与我国古典诗词的凝练、整齐等长处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朗诵型诗体,在排列上追求整齐,创造了上下两层遥相对应的中国楼梯式。

又称“长句拆行的体式”或“交错式”,代表作有《雷锋之歌》《放声歌唱》等。

四、贺敬之诗歌的艺术特色

1.善于把握和表现当代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2.赋予抽象的政治命题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将重大题材所包容的深刻内容,熔铸成诗的境界展示给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