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论述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述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规划与管理论述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固体废物污染源数据调查分析。
实地考查固体废物的污染源,收集污染物排放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②固体废物处置现状数据调查。
确认规划区内固体废物的收集、存放、运输路线、固体废物处理方式现状、填埋场位置和规模、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数据,以及有用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状况等。
③社会经济数据调查分析。
收集并分析相关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及布局现状,以及社会与经济发展远景规划目标数据。
④其他数据调查。
其包括相关的环境质量、水文、气象、土地利用、交通和地形地貌数据等。
4、乡镇环境规划的目的及作用。
目的:
在于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止资源破坏,从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通过乡镇环境规划制定,可以协调乡镇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对乡镇环境的宏观控制和管理,解决好乡镇企业与城镇环境污染的间题,保护农林牧副渔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实现乡镇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作用:
乡镇环境规划所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指标、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工程项目的生产规模、结构布局等,给人们提供了环境保护的方向和要求,指导乡镇建设和管理活动的开展,对有效实现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乡镇环境规划,可以约束排污者的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效益,促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构建生态城市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结构考虑方面。
①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指标体系设计应以人类活动为主线,按照“资源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经济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的思路构筑指标体系设计的框架。
②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强调对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和协调性的评价和测度。
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和核心所决定的。
③设计的指标应灵敏度高、综合功能强,既有持续性指标,协调性指标,又有监测预警指标。
指标选择的原则应注意因子的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合理性以及现实性。
6、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内容。
⑴一现状调查及评价: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调查。
②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包括污染源调查以及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等评价。
③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如各生物种群的数量、种类、分布等。
④环境效应调查评价环境污染对人体、动植物等影响的经济分析。
⑤国土综合开发设想中心规划区布局、规划区外围布局、农业发展设想、供水设想、交通设想、综合开发方向和目标等。
⑵二基础研究:
①大气污染研究。
②水环境污染研究。
③生态环境条件分析及经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④土地及人口问题分析。
⑶三环境预测与规划:
①确定研究目标、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②开发区及规划小区环境承载力分析。
③开发区经济发展结构及投资预算分析。
④环境污染预测。
大气、水、固废、土壤和噪声污染预测。
⑤环境污染控制研究。
大气、水污染控制规划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规划等。
⑥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设计。
⑦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
⑧开发区工业与城镇布局调整规划。
⑨开发区交通规划。
⑩经济开发区环境管理建议。
7、城市环境规划的编制过程。
通过对拟规划城市的环境系统的现状调查与评价,确定该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和污染状态;
通过对环境预测和环境功能区划等工作,确定该城市的环境规划目标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并产生污染物的最大容许排放量和削减量;
这也指导了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的产生,一系列的规划势必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行业发展结构和投资状况;
这使得从环境目标、投资能力等方面分别构成了系统的反馈环,促使规划制订者对已初步形成的规划内容进行修正调节,直到最终产生合理可行的城市环境规划。
8、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
⑴总体设计。
①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系统的总体设计,确定规划的目的、对象、范围和内容等。
②规划系统结构与指标体系研究,设计规划的系统流程以及规划的衡量指标体系。
⑵数据调查与分析。
④其他数据调查,包括相关的环境质量、水文、气象、土地利用、交通和地形地貌数据等。
⑶规划模型开发。
①固体废物管理技术经济评估。
②固体废物产生排放预测。
③固体废物处置场地选址及交通运输网络设计。
④固体废物处理量优化分配。
⑤固体废物相关的空气污染物扩散控制。
⑥固体废物运输与处理相关的噪声污染与控制等。
⑷规划方案生成及后优化分析。
9、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⑴环境规划是,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⑵内涵:
①环境规划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
②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③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这一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
④环境规划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其中既包括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出的安排和部署。
⑤环境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10、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
①按规划期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②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
③按环境要素划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④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
⑤按性质划分为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11、国际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是什么?
⑴国际环境规划地质科学委员会下设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致力于识别环境地质科学领域的特殊问题并加强交流与合作。
该工作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将所需的专业知识综合起来,支持和促进对有关环境过程的深入认识、研究,研制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方法,加强地球科学家之间及与其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
90年代以来,为推动环境地质领域的工作,满足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该委员会先后成立了国际地质指标工作组、国际城市地质工作组和国际医学地质工作组,各个工作组积极开展了相关领域的一系列活动。
⑵目前国际上环境保护规划法律地位有3个明显的特征。
①国外的环境保护规划,特别是总体规划普遍得到环境基本法和行政法的支持。
②不少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措施乃至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本身就是法律法规条文要求确定的。
③不少法律、法规、规章实际上是以法律形式颁布的环境规划,明确规定了阶段环境保护目标、措施、任务和资金,提高了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力。
⑶国外环境规划的发展。
①美国:
以区域性的环境规划为主。
②英国:
环境规划是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③日本:
保护人体健康重于经济发展。
④俄罗斯:
协调型的环境规划。
以资源利用为前提,根据资源—环境—经济统一的原则制定规划。
12、结合及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说明其特点和发展前景。
特点:
①我国环境规划已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的,但协调型的环境规划还不是主流,大部分环境规划还属于经济制约型。
②我国环保工作成效不大,环境和经济的分割是重要原因。
因此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发展前景:
①环境与经济协调规划继续受到重视并成为热点。
②技术路线从末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
③污染控制方式更为突出区域集中控制。
④总量控制继续得到青睐。
⑤城市生态规划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⑥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研究重点。
⑦地球规划国际合作前景看好。
13、什么是环境容量,从环境规划学上如何认识?
⑴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⑵环境规划学上的认识:
要准确的得到这样的值,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较长的研究,监测时间。
由于环境容量的概念较多的使用与环境规划之中,而在做环境规划时一般不去研究环境的自净机制,所以可用环境浓度标准值与背景值之差,并通过一定的输入输出关系转换成排放量,即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也就是简化表达的环境容量。
14、什么是环境承载力,它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如何?
⑴环境承载力是环境承载量的极限值,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它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稳态,有限的抵抗人类系统干扰并重新调整自组织形式的能力。
它是描述环境状态的重要参量之一,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是研究环境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判据。
⑵作用: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规划工作应在环境规划学的指导下进行,它应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并克服单纯凭经验做规划,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托的弊端。
环境规划不仅要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作出安排,还要以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条件,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提出最优方案。
环境规划目标是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不破坏或少破坏环境的基础上,甚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换句话说,其目标是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制定经济发展的最优政策,环境规划将提供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的最优发展方案,使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与相应的环境状态相匹配,使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的环境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保护和改善。
15、从环境规划学的角度,如何理解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理论?
①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区域环境规划的成效,应充分体现人地和谐共生这一主线。
②从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达到某一“临界限制”时,通过涨落发生非平衡相变,在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同时,由原来的无序混沌状态变为时空、结构和功能上的新的有序稳定状态,形成耗散结构分支。
可见,人地关系形成耗散结构过程,正是靠系统开放而不断向其内输入低熵能量物质和信息,产生负熵流得以维持。
③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的充要条件是从外界获取负熵流。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以人地系统协调共生为核心,力求将人类系统熵的产生将至最低,把地理环境系统为人类活动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负熵的能力提高到最高。
根据熵变规律,创造协调共生人地系统。
16、如何理解复合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与指导作用?
⑴关系:
环境规划是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合理安排,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以及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等基本特征,它们与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呼应,是进行环境规划首先必须掌握的知识。
在编制环境规划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收集,储存,识别和核定,功能区的划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环境问题的识别,未来趋势的预测,方案对策的制定,环境影响的技术经济模拟,多目标方案的评选等等,都与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密不可分。
⑵指导作用:
①自然子系统对环境规划的指导作用自然环境是环境演变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制约着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方式和程度。
自然环境的结构,特点不同,人类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方向,方式和程度亦有明显的差异,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以及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适应能力,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也随之不同。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能动的改造自然,改变原来自然环境的某些特征,形成新的环境。
现代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叠加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于自然环境的演化方向,因而必须综合研究区域的复合生态系统,从而研究其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寻求编制环境规划的方法,使编制出来的规划能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复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区域当地环境质量状况的实质性改观。
②社会,经济子系统对环境规划的指导作用在复合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且总是在不断的动态发展之中,因此,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及发展速度,如果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速度的调整而环境规划未能做出相应调整,那么环境规划由于与实际情况相差太远,本身将失去意义,如果未能及时进行调整,那时牵涉到得方方面面很多,工作量将很大,从而影响到规划的顺利实施。
许多的环境问题都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引起的,要处理好这些环境问题,做好环境规划就必须摆好复合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的位置,脱离这两大系统而编制的环境规划,必定是不切实际甚至毫无使用价值的。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必然是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17、论述城市地域结构、集聚效应对环境规划的作用。
⑴城市地域结构:
指各种城市功能分区及其空间组合。
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职能分化带动形态分化而形成的结构。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也就是说,以最小的土地、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环境投入费用,获得最大的环境经济效益。
合理的地域结构,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各方面的费用。
⑵集聚效应:
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企业、工业区和城市存在的一个合理规模经济包括3中类型:
①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是对单个企业而言的。
②布局规模经济,是指同一行业序列的一些企业的集聚。
③城市化规模经济,是指不同行业的各类企业的集聚。
企业本身或集聚规模扩大的初期,由于降低了成本,加强了联系,规模经济效益显著。
但如果人口、经济活动或土地利用过分密集,使得交通、地租等成本过高,生态环境恶化,则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
18、试述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的关系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
环境经济是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经济。
循环经济理论是基于产业生态学发展起来的。
单一产业不能构成产业生态系统,完成产业的生态转型。
在环境规划中贯穿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就是要建立企业、产业以及区域等不同层次的资源循环和污染减排系统,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需求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为产业结构调整、污染物源头消减和环境质量达标提供根本保障。
19、如何进行环境规划中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⑴环境保护投资分析。
在环境规划中,其目标一旦确定,污染物总量消减指标、环境污染控制指标和环境工程设备建设指标就相应确定。
⑵技术力量分析。
①环境管理技术。
现有的环境管理已由单一的定性管理转向定性、定量综合,并最终走向定量管理。
②污染防治技术。
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推动污染防治技术的进步。
③技术人才与技术推广。
⑶污染负荷消减能力分析。
对规划区污染负荷消减能力的分析直接关系到环境目标能否实现。
⑷其他分析。
在环境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中,还涉及公民素质分析。
20、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⑴目的:
合理布局,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
⑵境功能区划的内容:
21、如何理解环境规划方案决策的运行机制和模式?
环境规划方案决策过程是一个选择最满意规划方案,同时又是不断淘汰其他不满意规划方案的过程,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⑴环境规划方案决策的影响机制。
①决策风险的影响。
②决策时效的影响。
③社会成本核算的影响。
④决策机会的影响。
⑵环境规划方案运行模式。
从决策学角度分析,环境规划方案决策系统的运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繁杂,包括3种决策机制,即单一的经验型规划方案决策机制、综合的知识型规划决策机制和系统的智能型规划决策机制,其中系统的职能型规划决策机制是主体机制。
为了保证环境规划方案决策系统按此模式进行,还必须建立包括:
规划方案是否必要,规划目标能否实现,规划方案是否可行,其实施后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规划方案是否富有弹性和和强的应变能力等。
22、结合环境规划法说明其动态管理的内容。
⑴环境规划实施的动态追踪过程。
①动态追踪管理。
②动态追踪干扰因素作用管理。
③环境追踪技术的可操作管理。
④动态追踪的定量化管理。
⑵环境规划实施的动态控制管理。
①环境规划的空间控制。
②环境规划的时间控制。
③时间耦合的全过程控制。
⑶环境规划的组织管理。
①建立与完善环境规划管理的组织机构。
②形成完善的环境规划管理手段。
⑷环境规划的制度管理。
①环境博阿虎目标责任制。
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③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④“三同时”制度。
⑤排污收费制度。
⑥限期治理制度。
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⑧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23、从方法学上讨论费用效益分析,数学规划,多目标决策分析三类技术方法处理环境规划决策问题上的而差异与内在联系。
差异:
环境费用效用分析是一类传统的经济评价方法,是用于识别和度量一项活动或规划的经济效益和费用的系统方法,其基本任务就是分析计算规划活动方案的费用和效益,然后通过比较评价从中选择净效益最大的方案提供决策。
它是一典型的经济决策分析框架。
将其引入到环境规划中,可作为一项工具手段以进行环境规划的决策分析。
数学规划方法是指利用数学规划最优化技术进行环境规划决策分析的一类技术方法。
从决策分析的角度看,这类决策分析方法的使用,需要根据规划系统地具体特征,结合数学规划方法的基本要求,将环境系统规划决策问题概化成在预定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下,对由于决策变量所代表的规划方案,进行优化选择的数学规划模型。
多目标决策的概念方法将能更好的体现环境系统规划决策问题多目标的本质特征,支持环境规划决策问题的分析过程。
24、简述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⑴内容:
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是以国家颁布的法规和标准为基本依据,以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区域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最佳综合效益为总目标,以最佳适用防治技术为对策措施群,统筹考虑污染发生—防治—排污体制—污水处理—水体质量及其与经济发展、技术改进和加强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地调查、监测、评价、预测、模拟和优化决策,寻求整体优化的近、远期污染控制规划方案。
⑵特点:
在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中,规划方法的选择是决定规划成败的关键,也是规划的核心内容。
根据解决水污染问题的途径,可将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分为两大类,即系统的最优化问题和规划方案的模拟选优问题。
25、水环境功能区如何划分?
如何确定水污染控制单元?
⑴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内容:
①系统分析的开始与终结。
②将环境目标具体化为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数值。
③对功能可达性进行分析,确定引起污染的主要人为污染源。
④建立污染源与水质目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及影响评价。
⑤分析实现环境目标的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措施,为定量优化选择可行方案做准备。
⑥通过对多个可行方案的优化决策,确定技术、经济最优的方案组合。
⑦为政策协调和管理决策,最终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⑵水污染控制单元的确定:
①对于每一个控制单元,可单独进行环境评价,实施不同的控制路线。
②针对不同的水质目标和不同的污染物,在同一区域可以有多种控制单元的划分方案,以适应解决不同环境问题的需要。
③在每个控制单元内,污染物排放清单应齐全,水域控制断面应有常规监测资料。
④对各控制单元间的相互影响,应根据水量与质量平衡关系,通过污染物的输入和输出来定量表达。
26、简述生态修复的概念以及内容。
⑴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采取各种修复受损伤的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⑵内容:
①恢复城市水系环境:
恢复河流水系的形态、结构和自然特征。
②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恢复河流水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以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增强其净化水质的能力。
③维护和改善河流水系的景观效果:
这也是城市水系恢复的特殊之处。
27、如何评估水环境规划方案的可行性?
水环境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可从两方面来展开分析:
规划目标的可达性、方案投资的可行性。
①规划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可利用已建立的水环境数学模型,通过对各个方面的水质模拟,来检验规划方案是够能达到预定的水环境规划目标。
②方案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当规划方案确定后,检验其可行性的关键条件是看方案中的投资能否被当地的经济实力所承受。
可根据区域的国民生产总值规模,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来综合权衡方案投资的可行性。
28、试评论我国的水环境规划——过去、现状与展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①理论的完善与创新。
将宏观经济核算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对现行的国民经济产业以环保产业和非环保产业分类进入宏观经济核算,将资源价值和环境保护融入区域宏观经济核算体系中,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势在必行,以形成水资源优化配置新理论.这一理论体系目前实施虽然难度很大,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环保作为一种产业进入区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②水质和水量问题。
在水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水质问题,水质问题与环境和生态问题密切相关,实现了水质水量的优化配置,必将有利于水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最终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③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全局性。
应该统筹规划调度水资源,保障区域发展的水量需求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必须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④水务一体化管理。
必须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全局为重,树立整体观念.各地区应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务局,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水资源分散的多头管理转变到集中的统一管理,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29、描述大气环境系统的组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