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6561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文档格式.docx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文档格式.docx

这就要求加快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发挥“集群效应”,致力将洞庭湖区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区域,打造与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并驾齐驱的湖南经济第二增长极,更好地落实湖南“3+5”城市群发展战略。

二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形势所迫。

洞庭湖是国际重要湿地,与鄱阳湖一道被称为中国的“两大肾脏”,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意义,其生态地位非常重要。

由于较大的人口压力和区域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湖床每年被入湖泥沙淤高3.7厘米,新增洲土4130公顷;

每年约8亿吨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排湖中,导致水质下降,部分水域出现了五类或劣五类水质;

渔业的年捕捞量由1962年的19万担下降到6万担,鱼类种群退化,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资源在捕捞量中所占比例已降至10%;

许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在洞庭湖越冬的水鸟数量由历史上的50万只下降到不足10万只;

杨树大面积种植使“绿色荒漠”泛滥等等。

生态环境恶化,破坏了生物多样性,2007年曾出现20亿只东方田鼠入侵湖区农作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改善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光靠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实行流域地区的整体联动,实现综合治理。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将改善洞庭湖生态上升到全省乃至全国战略,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是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三是促进民生改善的态势所需。

洞庭湖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基地,也是“三农”问题较为集中和突出的地区之一。

湖区防洪保安形势依然严峻,不少重点堤垸防洪标准只有5~10年一遇,蓄洪垸和一般垸仅3~5年一遇,存在许多险工隐患;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交通信息不畅、供电能力不强、水利排灌设施陈旧、血吸虫防治不彻底、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比较普遍;

内涝内渍频繁发生,小灾年湖区每亩的排渍成本超过100元,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2007年,全国农民纯收入为4761元,地处“鱼米之乡”的常德、益阳、岳阳分别为4447、4526、4810元。

生活在洞庭湖上的近万名渔民,由于漂泊不定,难以享受到农村低保、医保、就学、就业等优惠政策,特别还有2000多没有户口的“天吊户”渔民,过着“起居三尺舱,捕鱼换口粮”的半原始生活。

湖区民生问题的存在,导致湖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稳定因素增多,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不和谐因素。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将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环湖地区整体水平提升,有效改善民生,更好构建和谐社会。

四是提升区域合力的优势所在。

洞庭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优势突出。

第一是资源优势,通江达海的水运优势为周边城市扩大开放提供了坚实平台;

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湖区景观为发展现代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巨量的砂石、芦苇资源是发展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宝贵原材料;

粮、棉、油、猪等农产品响誉全国,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是品牌优势,洞庭湖湿地品牌是一个国际知名品牌。

1992年7月,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成为首批代表中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6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长江中游一颗生态明珠”、“拯救濒危动物希望地”、“人类文明湿地”,并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确定为“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区。

第三是基础优势,环洞庭湖地区具有湖区自然资源的同构性、环境功能的整体性、产业结构的相似性、社会文化的同源性,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具有良好条件和坚实基础。

但目前环湖地区机制体制整合不够,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导致优势难以发挥,人与湖争地、人与鱼争水、人与鸟争食、人与人争利的现象难以杜绝。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有利于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整合优势,形成合力,打响国际品牌,让洞庭湖走向世界,促进洞庭湖区更好更快发展。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重在统筹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是一项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树立统筹理念,以一体化思维指导环湖地区建设与发展。

即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从优化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角度出发,依照湖区的自然属性和大自然生态规律,对洞庭湖区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进行科学合理、动态协调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建设,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城乡协调的人居环境体系、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以及繁荣稳定的生态社会体系。

在构建中要始终遵守四条基本原则:

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原则,即不以耗竭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确保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注民生、综合治理原则,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改善民生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综合治理。

统筹管理、合作共赢原则,即加强地区之间的协作,建设互补互促的产业生态链,实现环湖各地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环境与经济总量增长协调共进。

科学利用、可持续发展原则,即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和通过人口环境承载力的合理规划,确保环湖地区可持续发展。

重点要抓好五大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防洪保安圈。

着眼人水和谐共处,加大力度根治水患、大兴水利。

进一步整治长江河道堤防,启动湘、资、沅、澧四水和汨罗江、浏阳河等河流整治工程,加强沅水上游控制性拦洪工程建设,加高五强溪大坝,确保下游重点堤垸和重要城镇安全。

按照国家标准做好沿江环湖城镇防洪建设。

加快洞庭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堤防建设,全面启动层山安全区和大通湖东四小垸等蓄滞洪区的建设步伐。

继续对洞庭湖区实行移民建镇,退田还湖,空垸待蓄,增加洞庭湖水域。

二是构建交通信息圈。

抓好“铁、公、水、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交通同网。

在完成环湖高速公路东、西、南的基础上,加快随岳、岳常高速公路建设,争取尽快启动常德至荆州、常德至怀化等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改善城际交通联系,在三市之间形成“半小时经济圈”或“一小时经济圈”。

整治长江中游航道,加快规划和建设主要港口和专业码头,大力发展长江旅游航线和开辟高速客运航线。

以岳阳城陵矶港区建设为龙头,加强岳阳与常德、益阳等内河港口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形成完善的水运港口体系。

配合做好境内铁路的升级改造,加快武广客运专线和荆岳铁路建设。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构建城际间多网互联互通,加快区域信息化进程。

三是构建生态环保圈。

保护好湿地、绿地和耕地,打造鱼米洞庭、生态洞庭、绿色洞庭、和谐洞庭。

理顺管理体制,成立洞庭湖湿地保护机构,加强对东、西、南洞庭湖的统一管理,在河道两岸和湖泊划定缓冲区,建设水体污染的过渡地带,采取退田还湖、防治污染、禁捕禁猎等多种保护措施,确保洞庭湖水域不减少,水质不恶化,资源不枯竭,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推进流域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加快湖区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提高环湖森林覆盖率。

加大血吸虫病的防治力度。

以最严格的措施保护基本农田,大力实施耕地保护沃土工程,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洞庭湖“鱼米之乡”的基础。

四是构建新型城市圈。

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契机,坚持把城市发展与优化人口、资源、生产力布局结合起来,在环湖地区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互补,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突出抓好岳阳、益阳、常德等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发展汨罗、华容、临湘、沅江、津市等一批环湖中小城市,深化城市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构建环湖经济圈一体化城市群。

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推进环湖经济圈城乡一体化。

五是构建现代产业圈。

着眼“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文化资源、岸线资源,重点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物流业和现代旅游业。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逐步构建生态工业体系,对新办工业企业进行生态定位,重点发展环保型的新兴产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

对存量工业企业进行布局和结构调整,坚决治理和关闭高污染企业;

发展能够形成环洞庭湖区域内产业协作的生态型行业和企业,形成区域内的生态型产业集群和生态型企业集群。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强粮、棉、油、生猪、蔬菜、淡水鱼等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洞庭湖在全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地位和作用。

充分发挥泰格林纸、唐人神、正虹科技、隆平高科、金健米业等大中型龙头企业的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

以公路主枢纽建设为依托,以货运信息网络为纽带,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发挥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水运优势,加快城陵矶港区建设,打造长江中游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

依托岳阳楼、君山岛、桃花源等知名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环湖生态旅游,加强区域旅游联合开发,建设洞庭湖湿地公园,联手打造洞庭湖生态旅游圈。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贵在行动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难在统筹,贵在行动。

环湖地区要高度统一思想,加强区域合作,破解现实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统筹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指南。

目前,洞庭湖区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保护、利用、发展规划。

建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省统筹编制环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区域经济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争取国家重视,将洞庭湖综合治理纳入长江流域治理的重点。

加强对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和横岭湖等自然保护区统筹管理,学习江西治理鄱阳湖的经验,坚持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山,加大对流域和水域的综治力度,消灭源头污染,开展流域绿化,做好水土保持等工作,还洞庭一湖清水。

统筹规划区域资源利用,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确保可持续发展。

切实加强对水资源、渔业、沙石、芦苇等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规划好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合作竞争的发展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严禁竭泽而渔、无序开发。

2、创新管理体制。

打破行政区划,加强协调管理,建立协商对话机制,建设各方信息网络平台,推进跨市经济协调发展。

建议省委、省政府重视,建立环湖地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进行协作磋商,在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流动、产业扩散、商品流通等领域进行协调,促进重点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

每年召开一次环洞庭湖经济贸易投资洽谈会,共同谋划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健全法律体制,学习太湖流域管理的经验,由省人大常委会加快《洞庭湖管理条例》立法工作,以便进一步调整洞庭湖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过程中的社会、经济、行政、资源和环境等关系,以规范和加强洞庭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推行补偿机制,抓住长江流域开展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试点的契机,积极探索加快建立洞庭湖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3、加快基础建设。

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机遇,更多地争取国家对洞庭湖区的投资。

加大交通、通信、电力、广播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科技教育、血吸虫病防止、安全饮水等工作。

科学布局建设项目,实现环湖地区平台同建、水患同治、交通同网、生态同护、能源同享、物流同兴。

特别要联手湖北荆州等地,抓好环湖立体交通体系建设。

加强水运交通基础建设,形成完善的水运港口体系。

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岳阳华能三期等电厂,要加快建设和投产。

完善农村电网与城市电网改造,实现经济圈内同网同价,提高电能保障能力。

抓住西气东输的契机,力争将天然气输送到经济圈内所有的城市和有条件的集镇,实现供气网络化,解决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问题。

4、推进综合整治。

要大力治污。

在整治湘江流域水污染的同时,统筹推进洞庭湖水体污染综合治理。

工业治污方面,重点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结构减排,推行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取缔关停污染严重企业,淘汰落后产能。

以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力争到2010年,县城都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中心城区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50%以上。

开展农村清洁家园行动,引导群众自觉改水、改厕、改栏,推广利用沼气池来处理生活污水和禽畜粪便,实行农业清洁生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要大力治乱。

认真贯彻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洞庭湖渔业资源保护的决定》,全面落实春季禁渔和捕捞许可证制度,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清除外来渔民,减少本地渔民,杜绝非法捕捞,解决酷渔滥捕问题。

加大对砂石市场的管理力度,打击环湖地区非法淘金和乱挖滥采砂石行为。

要大力治虫。

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治”的方针,采取对易感地带实施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兴林灭螺等措施,使血吸虫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5、扩大对外开放。

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要着眼建设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示范区,广泛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特别是要主动融入“两带”,对接“两区”,加快观念、交通、产业、市场、体制机制等对接,充分发挥圈内农产品、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积极承接“两带”“两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的转移。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加强高新技术合作,形成优势产业体系,培育出口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

积极做好资金、技术、人才引进工作,开展与先进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助推经济圈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广泛、深入宣传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坚持对内多引导,对外多宣传,对上多争取,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洞庭湖,关注洞庭湖,全社会携手保护洞庭湖。

争取全省上下形成共识,继而争取国家重视,将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上升到全国战略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