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解读事物说明文阅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4442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解读事物说明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解读事物说明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解读事物说明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解读事物说明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解读事物说明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解读事物说明文阅读Word下载.docx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解读事物说明文阅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解读事物说明文阅读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解读事物说明文阅读Word下载.docx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

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

“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

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

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

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

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

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着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

(略有改动)

16.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各有怎样的作用?

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廊的运用有哪些原则?

亭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17.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18.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简要分析。

【答案】

16.

(1)作用: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

桥将人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使风景区更具诗情画意。

共同特点:

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2)廊的运用原則:

因地制宜,考虑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

亭之美的体现:

造型美,以及与所处之景、所对之景和谐相融之美。

17.【示例一】在介绍亭时,以北京景山五亭、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为例,具体说明了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的“点景”与“引景”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二】在介绍桥时,以苏州拙政园曲桥为例,具体说明“桥引人随”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示例:

如介绍廊时,用了“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等四字短语,准确地概括了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用语典雅,富有韵味。

【解析】

16.试题分析:

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

【2018年中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冰雪精灵——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

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

冰羽晶莹,霓装窃窕,欲舞高寒阙。

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

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

【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

【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

【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

【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

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

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

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数量多5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

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

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充分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

(选自《气象和识》2018年第2路.作者张敏,有改动)

5.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D.【甲】【乙】//【丙】//【丁】

6.第6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各有何作用?

7.选文从雾凇外表的_______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说明顺序。

8.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9.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

5.B

6.①分类别、下定义;

②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7.

(1)通透灵动;

(2)优秀品质;

(3)逻辑

8.①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②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

③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9.示例:

①雾凇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

②雾凇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更加优美、宁静;

③雾凇可以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5.试题分析:

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梳理和层次的划分。

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各语句所写的内容,对说明同一内容的进行合并即可划分层次。

根据本段文字的说明,【甲】句话说明形成雾凇的另一个重要气象条件——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

【乙】【丙】两句具体说明“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这一条件。

【丁】句具体说明“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这项内容。

据此,答案为B。

6.试题分析: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

8.试题分析:

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句作答。

若内容过多,也可以采取对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的方法作答。

本题可筛选文章的7.8.9段的中心句归纳作答。

9.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作答时可结合文章所介绍的雾凇特点,从增添景观、改善和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方面作答。

注意答题不要脱离文本去空谈。

【2017届中考贵州省六盘水市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工智能2.0

①“人工智能AI”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心态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②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潘云鹤说,AI当前正处在转折之际,其技术会升级换代。

它将通过跨媒体和各种无人技术更紧密的融入人类生活;

通过人机会和混合增强智能,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通过大数据和群体智能,拓展、管理和重组人类的知识,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建议,在越来越多专门领域的博弈、识别、控制和预测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能力。

“因此,我们将这样的人工智能成为AI2.0。

③“30年后的AI2.0必将成为巨人,但是它会在哪些方面展示它与众不同的威力呢?

④在潘云鹤的构想中,到那个时候,大数据智能的研,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帮助政府和企业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预测经济和市场的走向,前瞻性的创造新产品,进行新投资,确定新政策,从而避免如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风险,以及产能过剩、库存畸高等问题。

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⑤对于人类最关心的话题之一——AI2.0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潘云鹤料想,“AI用于预防医药,已进入发力阶段”。

⑥近年来涌现的各种大型医疗仪器、小型穿戴式设备、大量生理传感器和海量的数字化病力,源源不断地生成人体健康的大数据。

将这些大数据汇和分析、学习和提取,就可以预测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

在未来,借助人工智能,高血压、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或许能得到预防或者阻断。

⑦另一个关于AI的梦想是:

人脑和电脑联通。

⑧潘云鹤说,人脑和电脑如能直接联合工作,就会形成“脑机混合”增强智能。

如果一个学生能轻而易举的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四书五经、中国通史、英汉词典、世界地理、中外法律……可以想象,我们的教育,会因此产生怎么样的改变。

⑨AI的能力似乎无可估量。

可以想象人类未来与AI共存的种种图景:

⑩当你在街上碰到陌生人时,系统会产生并处理数据,通过AI程序就能知道你和他的印象如何。

⑪在医院里,AI分析X光片的水准,比人类医生还要棒,这些智能机器还可以用于癌症等疾病的到期检查,甚至你上不知晓的情况下采取防治措施。

⑫一场彻头彻尾的人工智能革命,真切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

赫拉利做出预测:

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社会被少数精英阶层掌控。

⑬于是一个关于AI的终极恐惧,进入人类的集体思想——AI会控制人类吗?

(节选自《读者》有删减)

1.在潘云鹤的构想中,30年后的AI2.0将在哪些方面展示他的能力?

【答案】大数据智能的研究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运行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或大数据是能研究可以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用于预防医药,已进入发展阶段;

人脑与电脑联通形成“脑机混合”增强智能。

【解析】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与问题相对应的内容,即可从文中筛选出句子作答。

文章④~⑪段写了潘云鹤的构想,根据这里的内容会发现,他主要构想了三个方面,即:

第④段的“大数据智能的研究,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

第⑤段“AI2.0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⑦段“另一个关于AI的梦想是:

人脑和电脑联通”。

2.第④段中加点词“到那个时候”能否删去?

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

“到那个时候”指30年后,起限制作用,明确了具体时间和范围,如果删掉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解答时,首先明确观点:

不能删去。

“到那个时候”根据前文可知指的是30年后,起到限制作用,如果删掉了则时间不明确,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最后强调一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第⑥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子。

列举了多种疾病,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对人类各种疾病起到预防或者阻断的作用。

(或可以预测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命的可能)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会发现这个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此来具体说明了人工智能对人体健康能起到预测的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认为会AI控制人类吗?

【答案】例1:

会控制人类。

如果不加以恰当管理,会思考的机器人可能会违背我们人类的意愿,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干扰,甚至可能终结人类文明.因此,我认为AI会控制人类。

例2:

不会控制人类。

人类已经制造并使用了无数动力机械、汽车轮船、无人飞机,而人的手足并未因此萎缩,人类的安全也并未因此受到威胁,人类一定能有效的驾驭它们。

因此,我认为AI不会控制人类。

【解析】这是一道阅读开放题,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即可。

一、说明文常见结构形式

总分式

这种结构方式大致有三种情况:

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常用于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

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面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

常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

连贯式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时间、因果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常用于以时间顺序为主的说明文。

并列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

常用于以空间顺序为主的说明文。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的很少,往往会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子

列举有代表性的实例,具体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

2.分类别

按一定的标准(如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将说明对象划分成若干类,逐一说明,以突出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下定义

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做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多用于介绍科学知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4.作诠释

对说明对象的状况、性质、特征、成因等进行简明扼要的解说,常与下定义结合使用。

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既有概括的认识,也有准确的理解。

5.作比较

选用具体的或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更突出强调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进行比较的事物一般外在或内在的联系。

6.打比方

用人们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来比喻介绍说明人们生疏的、罕见的事物,以增强说明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7.列数字

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阧学性,体现准确性,易于让读者接受。

8.画图表

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9.引资料

引用相关资料、故事、名言、俗语、诗词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作为说明的依据,使文章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10.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

三、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准确性

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2.简洁性

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3.科学性

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意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4.严密性

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5.条理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6.逻辑性

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7.趣味性

叶圣陶先生说:

“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一、说明文阅读。

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①近日,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遥感专家参加了会议,这也是该会议发起50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这说明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发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②遥感技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是指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辐射或散射的可见光、红外、微波电磁波,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科学技术。

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③今年4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部署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在李克强身后挂着一幅芦山县震后航空影像图。

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提供的。

遥感作业时间是4月20日11点,距离地震发生刚刚过去3个小时。

那么科研人员怎么利用遥感技术评估判断地震灾情呢?

④遥感地球所航空遥感中心主任李震说:

“遥感航拍得到的高分辨率影像,能请楚地辨识建筑物、道路、河流、车辆等地面信息。

科研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震前的遥感观测数据比对,就能够判断建筑物和道路的受损情况,道路上堆积的滑坡物大小、滑坡的土方量等等,发现潜在的山体垮塌、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并确定财产损失的基本情况,确定救援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

”总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灾情,具有定位准,速度快的特点,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灾情数据,服务抗震救灾。

⑤今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数次极端强雾霾事件,主流观点认为,污染物排放量大,静稳天气、扩散条件不利,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等是导致强雾霾事件的主要原因。

遥感地球所陈良富研究员基于遥感卫星观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提出,除了人为排放引起的本地污染浓度上升这一内在原因外,水汽、浮尘是造成雾霾来袭、能见度急剧下降的重要外部原因。

⑥目前,对雾霾主要靠地面监测,但地面监测站只能监测地上几米高范围内的PM2.5数值。

而灰霾随高度变化,分布不一样。

利用激光遥感手段能获得霾的垂直分布情况,反映整个区域霾的二维甚至三维情况。

如果不科学地认识极端强雾霾的发生机理,就容易判断错误,认为都是由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在治理上进入误区。

要得出科学判断,仅凭地面一种观测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卫星遥感观测手段来补充,更全面容观地掌握大气污染状况。

⑦另外,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应用遥感技术,美国考古学家发现了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

希腊考古学家用红外像片在科林斯湾发现了公元前373年毁于地震的古城“Hekike”;

遥感地球所郭华东课题组利用雷达遥感技术发现了阿拉善高原干沙覆盖下的古河湖串联系统和明、隋古长城……遥感技术也十分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它的优势在于能获得物体的三维图像。

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

更重要的是,科学家还能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破坏发生的原因,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

⑧总之,近些年,我国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1.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数理顺序

2.下列句子不属于平实说明的一项是()

A.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B.遥感航拍得到的高分辨率影像,能请楚地辨识建筑物、道路、河流、车辆等地面信息。

C.利用激光遥感手段能获得霾的垂直分布情况,反映整个区域霾的二维甚至三维情况。

D.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

3.下列关于遥感技术的应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抗震救灾时如果利用遥感技术来监测和评估灾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灾情数据。

B.要想对雾霾引起的原因进行科学判断,主要得依靠卫星遥感观测,同时需要地面监测来补充。

C.国内外的一些考古学家曾应用遥感技术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

D.遥感技术因为能获得物体的三维图像,所以十分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近日,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该会议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在国外发起。

B.来自全球的1000余位遥感专家参加在中国举办的国际环境遥感大会,说明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发展得到了许多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C.应用遥感技术,可以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发射、辐射或散射的可见光、红外、微博电磁波,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

D.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很重视发展和应用遥感技术,近年来,我国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广泛应用到地震、雾霾监测等方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湿地

①平静的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成群的野鸭在水面上玩耍,各种水鸟在欢娱地歌唱……这就是湿地的真实写照。

像这样濒临江河湖海的地带,长期受水浸泡而形成的滩涂、沼泽、湿草甸、泥炭地、红树林以及潮落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是湿地。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

②湿地是如何形成的呢?

③当泥沙丰富的流水流近湖泊之时,由于水域变阔而流速变缓、泥沙下落沉积而成浅水滩。

湖泊,不单是五彩云霞的梳妆镜,更是水生植物的乐园。

浅水湖区,芦花飞荡,香蒲拂摇;

次深湖区,睡莲、浮萍悬浮、飘摆于水面上;

深水湖区,墨绿色的绸缎般的波浪时起时伏,那些生长于水中的水草繁杂而茂盛。

春来夏往,秋隐冬藏,植物生活于湖泊,总会有生有死,有死有生。

那些腐烂的残体日积月累,最终多默默地、叠加式地沉积于湖底,经由水涨水落的浸泡,经由日月轮转的沧桑,终成泥炭,于是,湖底慢慢抬升,湿地也就逐渐形成了。

④湿地调节着地球的水循环。

那些河边的森林、湖边的漫滩,一直在进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

洪涝之时,湿地总能够缓冲、储蓄和吸收洪水;

倘遇干旱季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