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春季精英版教案 六年级4 比和比例Word文件下载.docx
《数学春季精英版教案 六年级4 比和比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春季精英版教案 六年级4 比和比例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看,就是看数量关系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二找,就是从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式中找出定量,找一找,是它们的商一定,还是它们的积一定,或者是它们的积、商都不一定;
三判,就是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如果是商一定,就成正比例;
如果是积一定,就成反比例;
如果积商都不是定量,就不成比例。
二、呈现问题,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1
例1:
欢欢和乐乐做口算题,欢欢完成的题量比乐乐多
,而乐乐所用的时间比欢欢多
,已知欢欢和乐乐每分钟共做62道,求两人每分钟各做多少道?
(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同桌交,说一说读完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
读完之后不知道如何下手。
师引导:
对照题干和表格,你能根据“欢欢完成的题量比乐乐多
”填出欢欢、乐乐的总题量之比吗?
你又能根据“乐乐所用的时间比欢欢多
”填出两人的时间之比吗?
同桌合作,试着填一填。
(2)同桌合作填表,汇报填表思路②
说一说你是怎样填写表格的?
根据“欢欢完成的题量比乐乐多
”说明乐乐完成6份的题量,欢欢完成了(6+1)份的题量。
欢欢与乐乐完成的题量之比为7:
6;
生2:
同样的道理,根据“乐乐所用的时间比欢欢多
”可以知道欢欢与乐乐时间之比为9:
10。
生3:
根据欢欢乐乐的题量和时间可以求出两人的速度比。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大家说的非常好,知道了速度比,又知道两人每分钟共做62道题,你能求出两人每分钟各做多少题吗?
试着独立完成。
(4)汇报解题思路和结果
总题量÷
时间=速度,先求出两人的速度比;
然后按比进行分配就能分别求出两人每分钟做的题量。
解析:
题干“欢欢完成的题量比乐乐多
”下划线后出下列文字:
在表格中填写题量比为:
7:
6
题干“乐乐所用的时间比欢欢多
在表格中填写时间比为:
9:
10
答案:
解:
欢欢和乐乐完成的题量比为:
(1+
):
1=7:
欢欢和乐乐所用的时间比为:
1:
)=9:
10
欢欢和乐乐做题的速度比为:
欢欢每分钟做:
62÷
(35+27)×
35=35(道)
乐乐每分钟做:
27=27(道)
答:
欢欢每分钟做35道题,乐乐每分钟做27道题。
(二)教学拓展问题1③
拓展问题1:
甲、乙两工人上班,甲比乙多走
的路程,而乙用的时间比甲少
,求甲、乙两人的速度比是多少?
(1)学生独立解答
可以尝试列表结合行程问题三个量之前的关系找出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比。
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上台讲解,生生互评。
甲路程:
乙路程=(1+
):
1=6:
5
甲时间:
乙时间=1:
(1-
)=11:
甲速度:
乙速度=(6÷
11):
(5÷
10)=12:
11
甲、乙两人的速度比是12:
11。
(三)教学例2
例2学校要建图书馆,三个年级一共上交了288本书。
已知四、五年级上交的本数的比是8:
7,又知道六年级比五年级多交了24本书。
三个年级各交了多少本书?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自由回答。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④
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路。
如果六年级去掉24本,那么四、五、六年级的本数比就是8:
7,而此时对应的总数就是288去掉24本。
也可以设出每份是x本,那么就四年级上交8x本,五年级上交7x本,六年级上交(7x+24)本。
方法一
点击下一步出示:
去掉六年级多出的24本,三个年级的本数比为8:
7
(288-24)÷
(8+7+7)=12(本)
12×
8=96(本)……四年级上交本数
7=84(本)……五年级上交本数
7+24=108(本)……六年级上交本数
四年级上交了96本,五年级上交了84本,六年级上交了108本。
方法二
四年级上交本数+五年级上交本数+六年级上交本数=288本
四年级上交本数:
五年级上交本数=8:
六年级上交本数=五年级上交本数+24本
设四年级上交8x本,五年级上交7x本,六年级上交(7x+24)本,则:
8x+7x+(7x+24)=288
解得x=12
四年级上交本数:
8=96(本)
五年级上交本数:
7=84(本)
六年级上交本数:
7+24=108(本)
(3)小结
我们解决此种问题的方法是量率对应,关键要找清楚量对应的率,也可以借助方程解决问题。
(四)教学例3
例3:
A、B两工程队共同修一段公路,已知A工程队每天修路9米,B工程队单独修,需要5天完成。
又知道完成任务时A、B两工程队所修米数的比是9:
7,这条公路长多少?
(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挖掘隐含信息⑤
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得到哪些新的信息?
已知A工程队的修路速度,B工程队单独完成的时间。
还知道完成任务时A、B两工程队所修米数的比是9:
7。
根据“完成任务时A、B两工程队所修米数的比是9:
7”你能得到哪些新的信息呢?
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当时间一定时,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成正比。
根据相同时间A、B两工程队工作总量的比是9:
7,可知A、B两工程队工作效率的比是9: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大家说得非常好,推出“A、B两工程队工作效率的比是9:
7”有什么用呢?
大家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3)汇报讨论结果
A工程队每天修路9米知道,又知道A、B工程队工作效率之比。
可以求出B工程队每天修多少米。
然后乘5就是这条公路的长度。
题干“完成任务时A、B两工程队所修米数的比是9:
7”下划线。
工作时间相同,工作效率与工作总量的成正比例关系。
A工程队效率:
B工程队效率=9:
设B工程队每天修x米,则
x=9:
7
解得x=7
5×
7=35(米)
这条路长35米。
(4)小结:
工程问题也可以结合比例来解决,合理的找到对应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五)教学例4
例4:
欢欢、乐乐、多多三人进行200米赛跑(假设他们的速度保持不变)。
欢欢到终点时,乐乐还差20米,多多离终点还有25米,问乐乐到达终点时,多多还差几米?
从题中你获得哪些隐藏信息?
他们三人是同时起跑,都是匀速前进的。
(2)利用“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写出三人路程比
当时间一定时,路程比和速度比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因为“路程÷
速度=时间”时间一定(商一定),所以路程和速度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因为三人都是匀速前进的,也就是说速度是不变的,所以三人的速度比是不变的。
三人的速度比不变,路程比又等于速度比,所以三人的路程比是不变的。
你能求出三人的路程比吗?
根据题意,相同时间内,
欢欢路程:
乐乐路程:
多多路程=200:
(200-20):
(200-25)
=40:
36:
35
(3)解决问题
当乐乐到达终点时,多多到达终点了吗?
因为他们的路程比是一定的,因此在相同时刻,三人的路程比都是相等的。
你能尝试求出当乐乐到达终点时,多多跑了多少米吗?
大家组讨论交流,完成解答。
(4)汇报思路及过程
动画先展示题目过程。
多多路程=(200-20):
(200-25)=36:
在相同的时间内,路程比就等于他们的速度比。
因为三人是匀速前进,所以速度比是一定的。
因此在任何时刻,三人的路程比都是相等的。
设乐乐到达终点时,多多已经跑了x米,则:
200:
x=36:
解得x=
多多距终点还有:
200-
=
(米)
当乐乐到达终点时,多多离终点还有
米。
(5)小结:
行程问题,用比例的方法来解的这种情况,大家一定要记住,如果时间不变,路程和速度成正比。
(六)教学例5
例5:
学校把植树任务交给六年级学生,已知六年级共有学生156人,如果全体学生参加植树劳动,正好可以按时完成植树任务,由于有12位学生请了假,所以要推迟1小时才能完成任务。
学校计划用多少小时完成植树任务?
六年级学生植树的总棵树是不变的,因为人数的变化导致植树时间发生了变化。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根据你所找到的植树时间与人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找到怎样的等量关系?
大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方法一:
课件出示解析:
根据“全体学生×
计划时间=(全体学生人数-12)×
(计划时间+1)”列方程。
设计划用x小时完成植树任务,则
156x=(156-12)×
(x+1)
解得x=12
学校计划用12小时完成植树任务。
(3)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师:
同学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小组讨论一下。
方法二:
12位同学按计划时间应完成的任务=剩下的同学1小时完成的任务。
课件出示答案:
设计划用x小时完成植树任务,则:
12x=(156-12)×
1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还存在哪些问题?
②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找出两个量的比。
④学生小组合作,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⑤学生小组合作,由“完成任务时A、B两工程队所修米数的比是9:
7”推断A、B两工程队工作效率的比是9:
①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相关联的量,进而引入正题。
③例1的变式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个量分数关系与比之间的转换,并根据条件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过渡
上一节课我们探讨比例的相关知识。
大家会发现,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就会变得很容易。
你掌握的怎么样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闯关室里去继续练习一下。
二、巩固练习,大胆闯关
(一)教学拓展问题2
2.长方体棱长和是88厘米,它的长与宽的比是2:
1,宽与高的比是3:
2。
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1)复习长方体的知识
说一说,长方体里有多少条棱?
根据条件你能求出什么?
长方体中,有4条长,4条宽,4条高共12条棱。
棱长和是88厘米指的是12条棱长的总和,可以求出一条长、一条宽、一条高的长度和88÷
4=22(厘米)
(2)单比化连比
知道了长、宽、高的和,还需要知道什么才能求出长、宽、高的具体长度?
如果知道长:
宽:
高之比就可以分别求出长、宽、高了。
题目告诉了单比,把单比化成连比就能求出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题干“长方体棱长和是88厘米”下划线,
写文字:
(长+宽+高)×
4=88
题干“它的长与宽的比是2:
”下划线,写文字:
长:
高=6:
3:
单比化连比:
高下一步
2:
1下一步
3:
2下一步
6:
一条长、一条宽、一条高之和:
88÷
4=22(厘米)
长:
22×
=12(厘米)
宽:
=6(厘米)
高:
=4(厘米)
长方体的长是12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4厘米。
(二)教学拓展问题3
3.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比是3:
4:
5,那么,与这三条边相对应的高的比是多少?
(1)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你是怎样理解题意的?
知道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的比,求三条高的比。
高的比怎么求?
有思路吗?
大家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只知道三条边的比,不知道三条高,如果能求出高来就可以确定高的比了;
如果要求高得知道面积和底,面积不知道,底的具体长度也不知道。
我们把面积设出来,底边也设出来,就可以把高表示出来了。
(3)学生独立完成
由“三角形面积=底×
高÷
2”可知:
高=三角形面积×
2÷
底
假设三角形面积为1,三条边长度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分别求出3条边上的高为:
长度3厘米的底边上高为:
(1×
2)÷
3=
(厘米)
长度4厘米的底边上高为:
4x=
长度5厘米的底边上高为:
5x=
三条边相对应的高的比是
:
=20:
15:
12
三条边相对应的高的比是20:
12。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思考面积、底和高之间的比例关系。
当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关系。
所以,三条边上的高的比为:
你喜欢哪种方法?
(三)教学拓展问题4
4.加工一个零件,甲、乙、丙所用时间分别是6分钟、7分钟、8分钟,现在有365个零件要加工,如果规定3人用同样的时间完成任务,各应加工多少个?
甲、乙、丙三人谁做得快?
谁做的慢?
一个零件甲做只用6分钟,甲做的快,乙用8分分钟,乙做的慢。
如果给他们分配零件,要同时做完,谁干的多?
谁做的少?
按什么分配任务呢?
一个零件甲用的时间少,甲的效率高,就应该给甲多分点,给乙少分点。
按照工作效率进行分配。
(2)大家独立完成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
甲、乙、丙的工作效率比是
=28:
24:
21
28+24+21=73
365×
=140(个)
=120(个)
=105(个)
甲加工140个,乙加工120个,丙加工105个。
(四)教学拓展问题5
5.甲、乙两班人数相同,甲班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
4,乙班男、女生人数之比是4:
5,求甲、乙两班总人数中男、女生人数之比是多少?
(1)分析题意
从题目中,你了解哪些信息?
甲、乙两班人数相同,甲班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
5。
甲班被分成了几份?
乙班呢?
甲班被分成3+4=7(份),乙班被分成了4+5=9(份)
(2)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两个班人数相同,份数为什么不同?
因为每份的人数不同。
师进一步提问:
能不能把份数也化成一样的?
如果份数相同,那么每份的人数呢?
可以把份数都化成[7,9]=63份,这样总人数相同,份数相同,每份的人数也相同,就可以把份数直接相加了。
两班的人数相同,先把两个班分的份数统一。
甲班份数:
3+4=7(份)
乙班份数:
4+5=9(份)
[7,9]=63
甲班男女生之比为:
3:
4=(3×
9):
(4×
9)=27:
36
4:
5=(4×
7):
(5×
7)=28:
因为总人数相同,份数相同,所以每份人数相同。
甲乙两班总人数中男、女生人数比:
(27+28):
(36+35)=55:
71
甲、乙两班总人数中男、女生人数之比是55:
71。
(3)小结
本题的关键是两班的人数相同,先把两个班分的份数统一,再进行解答。
(五)教学拓展问题6
6.甲、乙两个圆柱体容器,底面积之比为5:
2,甲容器水深16厘米,乙容器水深10厘米,再往两个容器注入同样多的水,直到水深相等,这样乙容器的水面应上升多少厘米?
从题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要求什么?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
等量关系为甲容器中倒入的水量=乙容器倒入的水量。
(2)根据等量关系,小组讨论,列出方程
怎样表示甲、乙两容器中加入的水量?
应该设什么为未知数?
一般情况下问什么设什么。
这位同学说的很对,一般情况下问什么设什么,这种方法叫“直接设元法”。
我们来看看如果设乙容器的水面应上升x厘米,那么甲容器水面上升多少厘米应该怎样表示?
(学生讨论)
生2:
乙容器水面应上升x厘米,那么上升后乙容器中的水面高度就为“x+10”厘米,甲加入水后的高度与乙的高度相同,也是“x+10”厘米,那么甲加入水的高度为“x+10-16”厘米,即为(x-6)厘米。
说的很好,直接问什么设什么,这叫直接设元法。
根据题意再用设出的未知数表示出我们需要的量。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用方程求解。
可以直接设未知数(问什么设什么),也可以间接设未知量(设出关键量)。
根据“甲容器中倒入的水量=乙容器倒入的水量”列方程。
设乙容器的水面应上升x厘米,由题意知甲容器中的水面上升了(x-6)厘米。
(x-6)×
5=2x
解得x=10
乙容器的水面应上升10厘米。
设两容器水深相等时水深为x厘米,由题意得:
(x-16)×
5=(x-10)×
2
5x-80=2x-20
5x-2x=80-20
3x=60
x=20
乙容器的水面上升:
20-10=10(厘米)
乙容器的水面上升了10厘米。
拓展问题3、4、5、6较难,教师应对学生适当引导。
拓展问题答案:
欢欢每分钟35道题,乐乐每分钟27道题。
例2:
四年级:
96本,五年级:
84本,六年级:
108本。
35米
米
例5:
12小时
1.12:
2.长是12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4厘米。
3.20:
4.甲加工140个,乙加工120个,丙加工105个。
5.55:
6.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