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4290243Word文件下载.docx
《山西省应县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429024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应县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4290243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7.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8.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
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
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
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
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9.右图是明代作品《南都繁会图卷》(局部),反映了明中叶江南地区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古老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没落。
手工工场与封建作坊的最大区别是()
A.生产规模大
B.出现时间晚
C.存在雇佣关系
D.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10.北宋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纸币。
纸币的出现所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十分繁荣B.政府重视商业活动的进行
C.商品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D.商业活动的限制大大减少
11.右图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
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
据此可知()
A.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B.城市商业环境的宽松
C.理学对妇女束缚严格
D.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
12.宋高宗说:
“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下列各项与这种认识一致的是
A.严厉的“海禁”政策B.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C.保护和招徕外商D.实行“工商皆本”
13.有学者认为宋代曾出现过“商业革命”,下列可以用来说明此观点的论据是()
A.宋代商业贸易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宋代中央集权削弱,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C.宋代金融业繁荣,交子等纸币出现
D.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实行坊市制度
14.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这说明()
A.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
B.传统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关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15.右图是东汉画像石上的集市图。
你认为对该集市图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市的四面没有围墙
B.集市无须定时开闭
C.集市有专门官员管理
D.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16.汪应庚(1680~1742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
这反映了当时()
A.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B.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C.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D.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17.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政府组织召开盐铁会议,有御史说:
“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
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
”这反映了()
A.盐铁官营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B.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D.工商业发展冲击了农业主体地位
18.以下是关于“古代商业”的情境,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汉代:
张万挑着一担棉花到草市贩卖,并向草市尉缴纳交易税。
②唐代:
李有财在长安崇仁坊开了家邸店,并要求以“交子”来结算。
③元朝:
王发贵到京城进货时住进会馆,遇到了很多晋商和徽商。
④清朝:
赵得禄在广州从事进出口中介服务,经常要与洋商交往。
A.①B.②C.③D.④
19.1498年,他和他的随从在印度西南的卡里库特港登陆。
他在那边建立了一座大理石的石碑,以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航海活动。
其中的“他”及“他”的航海活动的历史意义是()
A.迪亚士发现好望角B.达·
伽马开通从欧洲前往印度的新航路
C.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D.麦哲伦证实地圆学说
20.1500年以后,西欧商品的价格开始迅速上涨。
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
16世纪的西欧出现通货膨胀。
这种现象()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B.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21.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22.“继哥伦布而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都具有同一动机。
……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
”由此可见西欧探险家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在于()
A.密切世界各地的联系B.开发矿产资源
C.实现获得财富的欲望D.了解地理物产
23.观察下图,导致图中英国麦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价格革命”B.国际市场对英国小麦的过度依赖
C.英国在殖民争夺中取得初步胜利D.英国在与荷兰的贸易竞争中获利
24.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
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
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B.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25.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26.《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
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B.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B.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
C.“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28.下面是新航路开辟的局部示意图,关于②航线开辟叙述正确的是()
A.首次打通欧洲到达东方的航路B.为葡萄牙带去了丰厚的利润
C.找到了通往西印度群岛的捷径D.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大力支持
29.15世纪前后欧洲的航海家们以空前的热情和勇气开辟了一条又一条通往欧洲以外世界的新航线,下列属于达·
伽马开辟新航线的直接影响是()
A.葡萄牙以侵占据点和商站为主,在非洲和亚洲殖民扩张
B.西班牙以掠夺金银为主,在中南美洲实行殖民扩张
C.在实践上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D.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30.据估计,从1521年到1544年,某国从拉丁美洲运回的黄金,每年平均为2900公斤,白银为30700公斤。
该国应该是()
A.法国B.西班牙C.荷兰D.英国
31.有人认为:
“如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
”上述四国确立各自“漫长世纪”的共同因素是()
A.金融霸主的地位B.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C.经济体制的创新D.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32.有学者说:
“毫无疑问,商人在树立英国国旗,而不是仅仅跟随国旗走,他们在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前进,定居或建立殖民地。
”该学者强调()
A.商业力量在对外扩张中的作用B.政府行为主导了海外殖民活动
C.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合法性D.商业活动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3题16分,34题20分,35题16分,共52分)
3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图一:
《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图二:
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材料三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4分)
(2)材料二的图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图一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
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3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
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
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
有何具体背景?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
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
“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四(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宋会要·
食货》
材料五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宋代经济卷》
(3)分析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35.(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
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
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自《白银资本》等
材料三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
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13—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的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高一月考六历史答案2019.3
1---5CCBCB6---10DABCA11---15DCCAC16---20BBDBD
21---25ACABC26---30AADBA31---32BA
33.(14分)
(1)基本模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小农户个体经营、自然经济、男耕女织)(2分)
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或封建土地私有制)。
(2分)
(2)图一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2分);
唐朝(或隋唐)(2分)
内在联系:
农耕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2分)
消极影响:
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中国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4.(20分)答案:
(1)态度:
孟子是农商平等;
商鞅是“重农抑商”。
认识: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
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措施:
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
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举措: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状况:
商业不断发展;
商业地位重要。
政策:
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4)认识: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35.(16分)答案:
(1)地区:
亚洲。
主要原因:
西欧各国开辟新航路,开始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家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
(2)历史影响:
导致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
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3)变化:
欧洲上升;
中国下降。
原因:
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进行工业革命;
对外殖民扩张;
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
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遭受西方侵略。
1.解析材料反映了对牛的重视。
这是因为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答案C
2.解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
3.解析“脚痛腰酸”“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是依靠人力的翻车,故B项正确。
耧车是播种工具,故A项错误;
筒车依靠水力,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
风车是利用风带动水车提水的一种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B
4.解析根据材料中不同的区域,产棉区、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和花乡,即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故C项正确。
5.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对商业的抑制,主要强调了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即“身亲耕,妻亲绩”的重要性。
6.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手工业。
题干材料中涉及的昌南镇即景德镇,同时题干提供的信息表明这里因瓷器而名扬天下,故D项符合题意。
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排除A项;
B项在材料中未提及;
C项错在“海内外”。
答案D
7.解析本题考查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特色,A项正确。
织造和浆染都属于纺织业,都满足了人们对服装的市场需求,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手工业技术水平和抑商政策的信息,C、D两项错误。
答案A
8.解析材料反映出苏州已成为丝织业重地,松江成为棉织业重地,景德镇是制瓷业重地,这是社会分工扩大的一种体现。
9.解析手工工场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与封建作坊最大的不同就是存在雇佣关系。
故选C项。
10.解析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商业交易的数额也不断增大,为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携带方便的纸币应运而生。
纸币的产生,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
案A
11.解析A项“开始”说法错误;
B项“城市”说法错误;
由“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可知C项说法错误;
题干反映了南宋农村地区货郎做买卖的历史现象,说明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D项正确。
12.解析题干材料中“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反映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能够增加财政收入,对国家发展有利,因此主张“招徕远人”,保护和招徕外商,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工商皆本”的观点,故A、B、D三项均错误。
13.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代中后期,排除A项;
B项“削弱”说法错误;
纸币是宋代四川地区最早出现的,故宋代金融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近代化因素,C项符合题意;
宋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排除D项。
14.解析考查明初实行海禁的背景。
根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是封建统治者的决策,其依据是农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是根本,A项正确;
传统儒学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故B项表述错误;
C、D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15.解析东汉时期,商业活动受时间、地点的严格限制,因此不可能出现A、B、D三项所述现象。
16.解析从材料中“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可知,当时大商人虽然通过经商获利,但仍然重视土地,反映的是当时农本思想占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
17.解析从“总一盐、铁”“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可知,盐铁官营使官民都获得一定的利益,故B项正确。
18.解析①汉代还未出现草市,草市开始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故A项错误;
②“交子”是北宋时期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
③会馆、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
④广州十三行是清朝专门负责海外贸易的机构,故D项正确。
19.解析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1498年”,二是“印度”。
结合这两个关键信息,可以判断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0.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价格革命”的出现。
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西欧,西欧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而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本题材料中西欧出现通货膨胀正是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的,故选D项。
21.解析题干材料提供了三点有效信息,一是“哥伦比亚学者”,二是“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三是“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
上述信息表明,美洲学者站在美洲的立场上,论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对美洲人的掠夺,引发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即他的论述关注的是殖民掠夺的后果。
答案A
22.解析材料表明,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是为了发现金矿,获得黄金。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3.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
图中的时间正好是新航路开辟后至17世纪中期,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4.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
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可知,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殖民扩张带来就业机会,没有指出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故A项不正确。
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故C项不正确。
“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说明不是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故D项不正确。
25.解析1760年到1850年,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棉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原棉需求数量的激增使得英国必须开辟世界市场,抢占原料产地。
26.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6世纪葡萄牙是新航路开辟的先驱,首先称霸,17世纪的世界霸主是荷兰,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根据材料可知,每个世纪控制奴隶贸易的都是当时的世界霸主,所以欧洲殖民活动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故A项正确;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符,故欧洲殖民活动与工业革命发展并不同步,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3个世纪以来控制奴隶贸易的国家换了3个,所以殖民秩序并不稳定,故C项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3个国家的称霸是依次实现的,并不是在某一个时期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故D项错误。
27.解析“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宗教动力是传播天主教,思想动力是“寻金热”,经济活力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是航海、天文技术的提高,故选A项。
28.解析②是麦哲伦船队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