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docx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的地位
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
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并能比较不同物体的动能;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5、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4、掌握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美;
2、感受成功实验、团结、协作的的魅力,体验探究的愉悦,激发了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2、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3、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但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重点
1、利用实验法探究动能定理;
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利用实验法探究动能定理;
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实验探究、推理归纳法、类比讨论等
教学工具
铁架台(附铁夹)、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纸带、重物(带夹子)、刻度尺、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演示实验:
(可利用媒体资料中的动画)
①介绍实验装置:
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②演示并观察现象
a.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
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b.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
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③从功能关系定性分析得到:
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它就具有能量。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
④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那么,如何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实验,探究功与速度的数量关系呢?
(二)实验探究
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最容易计算和测量的功是mgh,利用打点计时器可以测量v。
因此,在教学中模拟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采取回顾旧知识——提出新问题——科学猜想——数学类比推理——分析归纳——实验验证——总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策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归纳实验目的、方法、步骤等展开探究活动。
处理数据时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以简化过程节省时间。
具体操作如下:
一、回顾旧知识——提出新问题
1.如何计算和测量重力做功?
如何测量物体的速度?
2.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运动速度如何变化呢?
二、创设情境——设计实验——制定计划
1.为避免漫无边际的乱猜,引导学生联想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讨论重力做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
根据mgh和测量v的方法制定、设计实验方案。
2.展示学生的设计成果,选择最佳方案分析、补充,归纳出实验目的、原理、器材,装置图:
三、讨论、分析注意事项:
1.装置要竖直,尽量减小纸带与限位孔间的摩擦,纸带无初速释放,重物的质量和密度应较大, 以减小阻力,确保自由落体运动。
2.纸带30-40cm长,选用点迹清晰,呈一条直线,第1、2两点间距接近2mm的纸带进行研究。
3.平均速度法计算v:
vn= (hn+1-h n-1)/2T。
四、实验验证——分组操作:
如图安装、打点、换纸带、换物体、重复,挑选纸带记下第一个点的位置O,依次选取几个较方便的点,量出各点到O的距离,计算出各点的v ,进行研究。
五、数据处理——科学猜想(以一条纸带为例)
M(kg)
0.28
g
9.80
H(cm)
2.00
3.86
5.36
7.96
10.30
13.45
16.50
20.45
24.20
29.12
33.90
W(J)
0.11
0.15
0.22
0.28
0.37
0.45
0.56
0.66
0.80
0.93
V
(m/s2)
0.84
1.03
1.24
1.37
1.55
1.75
1.93
2.17
2.43
V1/2
0.92
1.01
1.11
1.17
1.24
1.32
1.39
1.47
1.56
V1/3
0.94
1.01
1.07
1.11
1.16
1.21
1.24
1.29
1.34
v2
0.71
1.05
1.53
1.88
2.40
3.06
3.71
4.70
5.88
V3
0.59
1.08
1.88
2.59
3.72
5.36
7.13
10.18
14.26
W/V
0.13
0.14
0.18
0.21
0.24
0.26
0.29
0.31
0.33
W/V2
0.15
0.15
0.14
0.14
0.15
0.15
0.15
0.15
0.14
0.14
W/V3
0.18
0.14
0.12
0.11
0.10
0.08
0.08
0.07
0.06
六、分析归纳——类比论证:
1.将所测质量和下落高度输入电子表格,自动生成数据,通过比较:
W/v2是个定值(表中的0.15、是平均值),从数据看,几乎是质量的一半。
2.可以引导学生从单位分析:
1N.m/m2.s2=1N/m. s2=1kg,是质量单位,猜测关系:
W/v2=m——W=mv2。
3.总结归纳:
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做功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因此mv2是一种能量,v是速度,mv2应当是动能,这也解决了学生长期以来的疑惑——动能的表达式为什么是mv2。
w= mv22- mv12 ——重力做功与速度的关系。
4.根据实验数据引导学生作W-v2 图象,计算图象的斜率,写出表达式:
k=,得到:
5.理论推导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做功与速度的关系:
W=mgh
h=
w= mv22- mv12
七、 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1.实验中忽略了阻力,实际上w=(mg-f)h,是总功。
W总= mv22- mv12
2.
3.拓宽:
平面上受水平力做功的情况:
W总=(F-f)s
W总= mv22- mv12
F-f=ma ; s= ; W总=(F-f)s=mas=ma
进一步推广归纳,得到合外力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W总= mv22- mv12,是做功和速度的数量关系,即动能定理。
八、实验验证——拓宽延伸
【媒体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和m,把数据记录下来。
(砂和小桶的总质量不要超过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1/10。
)
2.按如图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挂小桶用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加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
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垫木,反复移动垫木的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从纸带上打的点是否均匀来判断)。
4.在小车上加放砝码,小桶里放入适量的沙,把砝码和沙的质量记录下来。
把细线系在小本上并绕过滑轮悬挂小桶,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取下纸带,在纸带上写上编号。
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沙的质量(要用天平称量),按步骤4分组实验。
W总= mv22- mv12
6、根据实验数据引导学生作W-v2 图象,计算图象的斜率,写出表达式:
k=,得到:
即:
合外力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反馈练习
【媒体展示——应用举例】
1、在光滑的地板上,用水平拉力分别使两个物块由静止获得相同的动能,那么可以肯定 ( D )
A、水平拉力相等
B、两物块质量相等
C、两物块速度变化相等
D、水平拉力对两物块做功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要深刻理解动能定理,分析各个物理量加以解决【媒体展示——例题】
例1、质量10kg,初速度20m/s 的物体冲上动摩擦系数μ=与水平面成30°角的斜面,运动速度变为10m/s时位移是多少?
解:
画图,进行受力分析,研究受力情况,分析各力
做功情形,确定始、末态的动能,(合外力做负功),
F合 = mgsinθ+μmgcosθ,
-F合s= mvt2-mv02, s=15m
也可以引导部分学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并加以比较优劣。
【媒体展示——应用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一下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2)分析物理过程,分析研究对象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画受力示意图,及过程状态草图,明确各力做功情况,即是否做功,是正功还是负功。
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
(3)确定始、末态的动能。
(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W总=Ek2—Ek1
(4)根据动能定理建立方程,代入数据求解,对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或讨论。
课堂总结:
学生叙述
【媒体展示】
1、 Ek=mv2
2、W总= mv22- mv12
3、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2)分析物理过程,分析研究对象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画受力示意图,及过程状态草图,明确各力做功情况,即是否做功,是正功还是负功。
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
(3)确定始、末态的动能。
(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W总=Ek2—Ek1
(4)根据动能定理建立方程,代入数据求解,对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或讨论。
布置作业
1.一物体速度由0增加到v,再从v增加到2v,外力做功分别为W1和W2,则W1和W2关系正确的是( )
A.W1=W2 B.W2=2W1
C.W2=3W1 D.W2=4W1
2.一质量为2kg的滑块,以4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滑块的速度方向变为向右,大小为4m/s,在这段时间里水平力做的功为( )
A.0 B.8J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