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人耳处(接收处)减弱
15.声的作用:
a、传递信息;
b、传递能量
16.人耳的听觉特性:
方位感、响度感、音色感、聚焦效应
17.超声波的特点:
方向性好(用于探测)、能量高、穿透能力强(用于检测等)、破碎能力强(用于空化、雾化、杀菌等);
声波方向性特点:
频率越高,方向性越好
第二章光现象
18.光源:
能够(正在)发光的物体。
分类:
天然光源、人造光源
19.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简称“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20.日食:
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往地球的光
月食:
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往月球的光
21.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理想)模型法——用几何射线表示光线或光束
22.光速:
真空中为C=3×
108m/s=3×
105km/s;
水中:
C;
玻璃中:
C
23.反射现象普遍存在,实际上所有物体都可以发生反射
24.光的反射定律:
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5.反射分类:
镜面反射——入射光平行,反射光也平行;
漫反射——入射光平行,反射光不平行;
任何光的反射现象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6.几乎所有的光学现象(反射、折射、色散、散射、双折射等)中,光路是可逆的。
27.平面镜:
a、作用:
改变光路、成像;
b、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律;
c、成像特点:
物体与像一样高、一样大,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体与像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简称“等大、等高、等距、垂直、正立、虚像、对称”)
28.像的分类:
实像——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在传播途中又会聚相交形成的;
可以用光屏承接接收。
虚像——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在传播途中发散出去,其反向延长线会聚相交形成的;
不能用光屏承接接收。
29.面镜的分类:
平面镜、凸面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起会聚作用)、组合面镜
30.折射的原因: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1.折射规律:
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32.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光线由传播速度快的物质斜射入传播速度慢的物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3.正入射:
在反射和折射中,入射光线沿着法线射向界面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折射角=反射角=入射角=0°
34.同种不均匀的透明物质可以看作许多种均匀的透明物质;
如:
不均匀的空气
35.光的颜色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
36.色散的原因:
同种透明物质对不同色光的偏折本领不同(或认为“不同色光在其中的速度不同”)
37.太阳光分解为:
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此七种色光不能在分称为单色光;
白光(太阳光)由此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称为复色光
或认为:
太阳光分解为:
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的光
38.光的三原色(也称为“三基色”):
红光、绿光、蓝光(此三种色光不能由其他色光混合得到,此三种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合成其他全部色光);
等比例混合三原色光为白光
39.透明物对光的作用: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或理解为“透明物体只让与它本身颜色相同的光通过,其余色光被它吸收”。
2)无色透明物体能让所有色光通过。
40.不透明物体对光的作用: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或理解为“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本身颜色相同的光,其余色光被它吸收”。
2)白色物体能反射任何色光。
3)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几乎不反射任何色光。
41.颜料的三原色:
红色、黄色、蓝色;
等比例混合为黑色。
42.红外线的显著特征:
热效应
43.紫外线的特征:
1)化学作用强
2)强烈的荧光效应
3)生理作用强
44.光是一种电磁波;
红外线、紫外线均为一种看不见的光波,也是电磁波。
45.散射:
细小颗粒对光的反射
46.大气对光的散射的一个特点:
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散射。
(红光等波长较长的光能传播得更远,而蓝光、紫光容易被大气散射)。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47.透镜分类:
凸透镜:
中央厚、边缘薄;
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叫做会聚透镜
用
表示
凹透镜:
中央薄、边缘厚;
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叫做发散透镜
48.相关概念:
主光轴(主轴)、光心、平行光、焦点(F)、焦距(f)
焦距长短——是折光本领大小的标志。
49.实验研究方法之二:
(理想)模型法
将光束理想化为光线,再将光线用几何学中的带箭头的直线或射线表示。
其中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轨迹,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50.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另一侧的焦点
3)经过焦点的光线,通过透镜后,平行于另一侧的主光轴
51.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同一侧的虚焦点
3)正对凹透镜另一侧的虚焦点射去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与另一侧的主光轴平行
52.照相机:
结构:
镜头为一透镜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原理:
远处的物体在底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使用:
要使像变大,镜头要往前伸靠近物体,同时使暗箱(底片与镜头的距离——物距)变长;
要使像变小(扩大拍摄范围),镜头要往后退缩远离物体,同时使暗箱长度变短。
53.投影仪: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在屏幕(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平面镜的作用: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54.放大镜:
实质:
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让物体处于一倍焦距以内,越靠近透镜,所成的像越小;
越远离透镜,所成像越大。
55.实像和虚像的区分:
实像:
物体所发出或反射的光线会聚相交形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
虚像:
物体所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反向延长后相交形成的,不能够用光屏接收
56.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准备:
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成一条直线依次排放在光具座上;
并保证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规律:
物距u
像的特征
像距v
像的位置
应用
正/倒
大/小
实/虚
u=∞
成一个光点(或最小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v=f
异侧
生火
u>
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v<
照相机
u=2f
等大
v=2f
u<
放大
v>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v=∞
平行光源
f
正立
虚像
v为负
同侧
放大镜
规律简记:
焦点内外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位于异侧倒,虚像位于同侧正。
57.眼睛:
明视距:
人观察近处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
正常人的明视距为25cm;
近视眼的明视距小于25cm;
远视眼的明视距大于25cm。
近点:
正常人的近点为10cm。
晶状体与角膜的组合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晶状体单独作用也相当于一个焦距可以调节的凸透镜)。
视网膜:
相当于光屏,承接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由于晶状体的焦距调节,使得远近物体都可以成像于视网膜上。
58.近视眼:
原因:
1)晶状体太厚(或者说“晶状体太凸”“晶状体突起程度太大”)
2)折光本领太强
3)眼球前后距离太长
现象:
远处的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
矫正:
1)佩戴“凹透镜”眼镜
2)激光治疗近视(实质为将角膜“加工”为一个凹透镜)。
59.远视眼:
1)晶状体太薄(或者说“晶状体太扁平”“晶状体突起程度不够”)
2)折光本领太弱
3)眼球前后距离太短
近处的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后。
佩戴“凸透镜”眼镜。
远视眼多出现在老年人群体(由于老年人肌肉调节功能变差),所以也称为老花眼。
60.眼镜度数:
焦度:
Φ=
f——单位为米(m)
度数:
n=100Φ=
凸透镜为正度数,凹透镜为负度数。
61.显微镜:
目镜、物镜——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成像原理:
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倍数:
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公式为m=m物m目
62.望远镜:
分为反射式和折射式
折射式望远镜:
结构说明:
目镜、物镜各都相当于一组凸透镜;
目镜的焦距较长,物镜的焦距较短。
原理:
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于焦点附近(相当于将无穷远处的物体拉近)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3.视角:
观察物体清晰程度的象征;
视角与“物体本身大小”、“物体与眼镜的距离”有关。
第四章物态变化
64.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工具:
温度计
65.温度计:
作用:
测量物体的温度(常见温度计只能用于测量液体的温度)。
液体的热胀冷缩(测温物质为“液体”的温度计的原理)。
按用途分为:
常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按测温物质分:
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气体温度计、辐射高温计、光测高温计、蒸汽压温度计、铂电阻温度计、温差电偶温度计。
测温物质、玻璃泡、细管(对液体体积膨胀起放大作用,细管越细温度计灵敏度越高)、玻璃外壳(起保温隔热作用)及刻度。
(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还有一个缩口)。
66.温度计的使用:
1)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的位置。
2)估计被测物体(液体)的温度。
3)使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4)示数稳定后再读数,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与温度计中的凸液面的顶部(或凹液面的底部)相平。
特别注意:
体温计用前要甩几下。
67.摄氏温度的规定: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度,沸水的温度是100度,0度与100度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摄氏度,写作1℃;
℃为摄氏度的单位符号。
68.温度读法:
18℃读作:
18摄氏度
-23℃读作:
负23摄氏度或零下23摄氏度
69.温度计读法的差异:
平视:
读数准确
仰视:
读数相对于真实值偏小
俯视:
读数相对于真实值偏大
70.宇宙中的最低温度:
-273.15℃;
此温度也叫绝对零度;
开氏温度的起点。
71.热力学三大温标体系:
摄氏温标(“摄氏温度标准”的简称)、开氏温标、华氏温标;
即常说的“摄氏温度、开氏温度、华氏温度”。
开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T=273+t;
单位:
开尔文,简称:
开,符号:
K
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TF=
t+32;
华氏度,符号:
℉
72.物质的存在形式(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所以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
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73.温度差的存在是自然条件下热量交换的前提条件,也是自然条件下物态变化的前提条件。
74.熔化:
1)定义: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是一个吸热过程。
2)关于定义的说明:
物质初始状态是固态,末状态是液态
3)实验装置:
A.名称:
水浴加热法
B.优点:
能够使物质均匀受热,实验进度便于控制。
C.装置图:
注意事项:
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火焰分为三层,外边一层淡黄色、第二层桔红色、最里边层浅蓝色;
分别为焰心、内焰、外焰;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D.一般使用方法:
a)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b)用石棉网起到均匀受热的作用。
c)如果要缩短加热时间,可以在烧杯上加盖、减少水、用热水替代冷水等。
E.熔化图像:
F.
4)晶体熔化的条件:
a)晶体的温度达到熔点;
b)继续从外界吸收热量(或“外界继续对它加热”)
75.熔点:
晶体熔化的温度。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但是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范围。
)
76.常见的非晶体:
石蜡、蜂蜡、松香、玻璃、沥青、塑料。
77.凝固:
定义: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凝固点:
晶体形成时的温度;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
凝固图像:
78.常见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钨——3410℃
冰——0℃
萘——80.5℃
海波——48℃
固态水银——-39℃
固态酒精——-117℃
79.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蒸发、沸腾
80.蒸发:
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特点:
第一、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第二、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第三、缓慢、不剧烈;
第四、现象不明显、
影响因素:
第一、液体的温度;
第二、液体的表面积;
第三、液面上气体流动的速度。
蒸发吸热制冷——如:
冰箱、空调、冷库等
81.沸腾: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的确定的温度;
沸点的高低变化与液面上的大气压强有关。
条件:
第一、温度达到熔点;
第二、外界继续对液体加热(或者液体继续吸热)
图像:
常见液体的沸点(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水银——357℃;
水——100℃;
酒精——78℃
82.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是一个吸热过程;
用久了的灯丝变细了、樟脑丸变小了或不见了。
83.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是一个放热过程;
霜、雾凇等。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84.电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85.摩擦起电现象: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86.自然界有两种电荷:
规定——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87.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88.电力线:
其起源于正电荷而止于负电荷;
静电场中,电力线不形成闭合曲线;
在没有电荷的地方,电力线不会相交。
为了便于区别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不同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箭头的不同方向来区分检验电荷(小正电荷)的受力方向。
不过,箭头的意义并非始于正电荷而止于负电荷,而仅仅表示不同的两种作用。
如图:
89.摩擦起电的原因:
各种物质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不同;
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显正电性,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显负电性。
90.电荷量(也称“电量”或“电荷”):
电荷的多少;
单位——库仑“C”,用“Q”表示。
91.静电感应:
当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导体时,引起导体内部电荷的从新分布,与带电体异种的电荷被吸引到靠近带电体的一端,与带电体同种的电荷被带电体排斥到远离带电体的另一端。
避雷针
92.物质都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组成的。
93.(卢瑟福)原子核的核式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体积很小很小位于原子的中心,且带正电,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核外电子带负电并不停的绕核作高速旋转运动。
94.
95.
96.
97.
98.℃
氢原子核只具有一个质子,已经发现的氢原子核有氢、氕、氘三种原子核。
氢
氕
氘
4H
5H
图中红色的球代表质子,蓝色的代表中子。
后两种氢原子核是根据力学的稳定性来判断应该存在的可能性结构。
前三种我就不用说了,想必大家都知道。
后两种分别是4H和5H。
4H质子和中子都处于一个平面,其中中子和质子的相邻连线成120度的角度。
5H中四个中子构成正四面体,质子位于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