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几个问题1文档格式.docx
《有关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几个问题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几个问题1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样,恩格斯越来越觉得有必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核”,又与黑格尔哲学有着原则性的区别的崭新的哲学,并且历史地说明了费尔巴哈在这个过程中的影响。
恩格斯并乘此机会尽可能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C、直接原因
《新时代》杂志编辑部邀请恩格斯写一篇文章,评价丹麦哲学家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恩格斯欣然同意,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经典著作。
2、为什么要把马克思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作为本书的附录?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在他的1845——1847年的笔记本中,原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
1888年恩格斯把《提纲》作为《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发表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
《提纲》是马克思从革命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
从唯心主义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初著作,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它是“包含着新的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为什么说《提纲》是“包含着新的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首先,《提纲》以未展开的形式第一次将实践纳入认识论的畴,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例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
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观点等。
《提纲》表明马克思要用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人和社会问题,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的本质问题;
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人性论。
《提纲》也论述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对立的阶级基础,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其次,《提纲》中的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写的一些著作中,得到了充分地说明。
恩格斯把《提纲》作为《终结》的附录,也包含着对亲密战友马克思的怀念,以及对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创始人地位的确认,恩格斯始终认为马克思是天才,而他自己最多只是旗手,他把自己与马克思共同奋斗40年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
二、关于书名
恩格斯为什么将此书题名为《终结》?
本书之所以在书名中有费尔巴哈的名字,显然不仅是因为费尔巴哈是书中的主角之一,而且因为本书是书评,与被评述的对象直接相关。
德国古典哲学是18——19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之所以称为古典哲学,是因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们认为欧洲一千多年的中世纪是历史的中断,是一片黑暗。
文艺复兴复兴的就是古代希腊罗马的光荣。
德国古典哲学同样也是要复兴古代希腊罗马伟大的哲学传统。
至于“终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从本书的针对性去理解。
恩格斯是应德国社会党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请求写作此书的,写本书的直接目的是评述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博士1885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施达克显然并不能正确地评价费尔巴哈,所以恩格斯以“终结”命名是有针对性的。
第二、从德国古典哲学部两条路线斗争去理解,恩格斯把本书题名为《终结》反映了德国古典哲学部两条路线斗争,即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路线发展的终结,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路线的胜利,结束了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发展。
恩格斯对此曾有说明:
“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终结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
另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个体系的迷宫而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中划时代的革命变革去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真正革命,也意味着德国古典哲学历史作用的终结。
恩格斯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际经验、概括自然科学新成就,同时也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核”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特别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完成了哲学中的革命。
这也意味着以往一切哲学,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在的历史作用的终结。
三、关于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说:
《终结》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之大成。
恩格斯自己也说过:
在《终结》中,“迄今为止,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最为详尽的说明。
”列宁说:
“《终结》与《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一起,是每一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正文
一
本书正文分4章,第一章的中心思想是批判分析黑格尔哲学,论述德国古典哲学在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历史作用;
揭示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核”及其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德国古典哲学两条路线斗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
恩格斯在本章中还论述了哲学革命与政治变革的关系;
论述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全章共18自然段,可归纳为四个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核;
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1——2)
1、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任何哲学的分析和批判,都不能脱离产生这个哲学的历史背景。
恩格斯指出,施达克写《费尔巴哈》一书,把人们带回到了德国1848年革命的回忆中去,从那个时期到1886年只有40年的时间,但是在1848年革命以后,德国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致这一代人对上一代的情况感到十分陌生了。
德国在1848年革命以前,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都是欧洲比较落后的国家。
封建君主专制和国家分裂状况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康德(1724——1804)到黑格尔(1770——1831)的辩证法,以及费尔巴哈(1804——1872)的唯物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
1848年德国在资产阶级开展了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广大工农群众和城市贫民也起来造反,自由资产阶级几乎在各个邦国都参加了政权,革命形势一度高涨。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这次革命在第二年被镇压下去了。
革命没有达到目的,它遗留下来的革命任务,即民族统一和消除封建专制,都是在革命以后的几十年,通过改良和妥协的办法慢慢解决的。
所以恩格斯说:
“那以后我国所发生的一切,仅仅是1848年的继续,仅仅是革命遗嘱的执行罢了。
”德国古典哲学就是这种现实情况的反映,是既想革命又想妥协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且它的妥协性往往压倒它的革命性,在本质上它是一种妥协的哲学,不仅黑格尔的哲学是如此,就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也是如此,都没有摆脱同现状妥协调和的懦弱态度。
2、德国哲学革命和法国哲学革命的异同
(2)
首先,恩格斯指出,德国古典哲学同十八世纪法国哲学一样,都是政治革命的前导。
提出了哲学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导的著名观点。
所谓哲学革命,就是新兴的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反对腐朽的反动阶级的世界观,夺取意识形态统治权。
所谓政治革命,就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用新的政治制度代替旧的政治制度。
哲学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导,就是说为了唤醒群众,首先要有哲学的觉醒。
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革命,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导,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革命也是1848年革命的理论准备,在这一点上,两者的阶级实质是一致的。
正因为如此,黑格尔以极大的热情欢呼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这是一个光辉灿烂的黎明,一切有思想的存在,都分享到了这个新纪元的欢欣。
其次,恩格斯指出这两个哲学革命看起来是大不相同:
一方面,法国哲学革命旗帜鲜明,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法国人同一切官方哲学、同教会,常常也同国家进行公开的斗争。
而德国哲学革命却是藏头缩尾,掩掩盖盖的,它的革命容隐藏在迂腐晦涩的言词后面和笨拙枯燥的语句里面。
另一方面,也使得两国哲学革命中,哲学家和哲学著作的遭遇完全不同,法国哲学家的著作在国不能出版,他们时刻还得准备坐牢。
而德国哲学家则被国家聘为教授,青年导师,黑格尔的著作甚至成为公认的官方哲学。
为什么这两个哲学革命看起来如此不同?
这是由两国不同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的不同特点所决定的。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无产阶级还不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还没有对资产阶级形成直接的威胁。
法国政治革命的彻底性要求哲学革命采取激烈的公开对抗的形式。
而德国资产阶级处在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国度里,它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十分软弱,又由于德国资产阶级出生太晚,当他起来反对封建制度的时候,无产阶级已在英、法等国以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姿态出现了。
因此德国资产阶级既要求改变德国的现状,又不敢同群众一起起来革命。
德国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两面性,使得哲学革命带有严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最后,恩格斯指出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中隐藏着革命的容。
对于这一点,普鲁士政府和资产阶级自由派都没有看到,而德国资产阶级派诗人海涅看到了,他是从黑格尔的一个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中看到的。
(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核”(3——7)
1、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3——4)
这句话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序言》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命题。
1833年海涅从这个命题中看到了黑格尔哲学中的革命火化,现在恩格斯又以这个命题为例来阐明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核。
黑格尔哲学容十分丰富,这个命题并不是合理核的全部,只是举个例子说吧。
另外,就这个命题本身而言,也并非全部都是合理的,它明显地为普鲁士王国辩护。
但是,它其中却包含着合理的核。
理解这个命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什么是黑格尔心目中的“现实”和“合理”以及“现实”和“现存”的区别。
在黑格尔看来,第一,现实性并不等于现存的一切东西,现存的东西也并不等于是合理的东西。
黑格尔是把现实性与发展的必然性联系在一起的。
现实性在发展中表现为必然性,只有必然的东西,才是合理的:
第二,现实性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
“现实性绝不是某种社会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
”这样一来,上述命题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就显示出来了:
既然现实性并不等于现存的一切,只有符合必然的东西才是合理的,那就是说,并不是当时普鲁士存在的所有一切都是合理的,那些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东西是需要变更的;
既然现实性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那就是说,普鲁士王国相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说是必然的,合理的。
恩格斯用嘲讽的口吻说,“政府的恶劣可以用臣民的相应的恶劣来辩护和说明。
”随着条件的变化,改变它也是必然的。
总之,按照黑格尔本人对上述命题的解释,必然得出以下的结论。
2、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5)
这是恩格斯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从黑格尔上述命题中得出的革命结论。
恩格斯首先指出,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并不是永恒的,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从自身部生长出一种自我否定的力量,当这个自我否定的力量成熟时,本来具有现实性的东西就会丧失必然性,成为不现实的东西。
其次恩格斯发挥并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深刻地论述了客观世界是一个不断新代的发展过程,说明新生代替腐朽,革命战胜反动,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第三,在社会生活中,新旧制度更替有“和平代替”“和暴力代替”两种可能性。
最后,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命题,由于他的辩证法本身而转化为自己的反面。
黑格尔的辩证法告诉人们,任何事物的部都包含着矛盾,包含着新生和落后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随着矛盾的发展,新生的一方逐步壮大,落后的一方逐步衰亡,原来是现实的东西就会逐步变成不现实的了。
凡是人们头脑中正确的反映了符合必然性的东西,不管它与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都会变成现实的,这样,黑格尔原来的命题,就变成了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3、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6)
恩格斯在分析黑格尔上述命题时,清楚地揭示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核”,指出它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第一,黑格尔的辩证法破除了那种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按照辩证法,发展是无限的,无论认识、真理、科学的发展都是一个无限的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
第二,不仅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是如此,而且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这样,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不存在的。
第三,恩格斯精辟地概括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
它指出所有一切东西的暂时性;
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恩格斯在这里说明了:
A、客观世界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无限发展的过程。
B、辩证的思维方法是客观的辩证过程在头脑中的反映。
不是头脑中思维的辩证运动创造出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恰恰相反,思维的辩证法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辩证运动。
C、“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这里所说的保守的方面并不是贬义的,而是指辩证法关于承认事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或相对静止的思想。
而运动、变化、发展,是辩证法唯一承认的绝对的东西。
4、没有必要研究人类历史的下降过程。
(7)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无穷无尽的,而且总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
而有人以自然科学却预言地球的发展将有一个末日,来驳斥黑格尔哲学并不合理。
一方面,不能要求黑格尔去研究当时自然科学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问题。
另一方面,这个问题离我们太遥远。
(二)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8——10)
1、保守的体系闷死了革命的方法。
(8)
黑格尔没有也不可能清楚地阐述他的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原因在于他的保守的哲学体系闷死了革命的方法。
第一,按照当时的哲学传统,哲学体系必定是一个业已完成的绝对真理的体系。
黑格尔正是按照这种传统的要求来建立他的体系的。
黑格尔虽然强调了发展的观点,他的永恒真理不过是逻辑的或历史的过程本身。
但是,他最后不能不使发展终止,过程完结。
因为否则他就无法完成他的体系。
在黑格尔那里,整个过程是绝对观念的发展过程,绝对观念既是过程的起点,又是过程的终点。
从绝对观念出发,由于它自身的发展,使他“外化”(即转化)为自然界,然后在精神中,即在思维和历史的发展中绝对观念得到自我认识,返回到它自身,返回到绝对观念。
因此黑格尔哲学的终点也就是它的起点——绝对观念。
它形成了一个头尾相接的封闭的圆圈。
黑格尔的这个体系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形而上学的。
第二,黑格尔为了建成他的最后完成的封闭的哲学体系,就不能不认为人的认识发展有一个终点,这个终点就是人类对绝对观念的认识,而黑格尔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体现。
因而黑格尔哲学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顶峰。
于是,黑格尔哲学的全部容,都成了绝对真理,一成不变的神圣教条。
本来,黑格尔辩证方法中的无限发展的思想,是要破除一切关于永恒的、神圣的教条主义的幻想的。
这样一来,辩证方法所论证的无限发展,就被与它相矛盾的不再发展的封闭体系所中断。
“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
第三,既然人类认识的发展,哲学的发展要有一个终点,那么,人类的历史、实践的发展也必须要有一个终点。
既然黑格尔宣布在他自己的哲学中就已经实现了绝对观念的自我认识,他的哲学是哲学发展的终点,那么,就意味着在实践中也一定能够达到把这个绝对观念变为现实的地步。
因此,黑格尔就不必向他所处的时代提出太高的实践的政治要求。
在《法哲学》中他宣布,哲学的最高原则即“绝对观念”,应该在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所许诺的等级制度的君主立宪政体里得到实现。
由此可见,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形而上学,相反,却被他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体系牢固地束缚着。
这就是黑格尔哲学中带有根本性的矛盾——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这反映了黑格尔所代表的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
2、黑格尔没有摆脱庸人的习气。
(9)
黑格尔在哲学领域中本是神中之王(宙斯),他提供了彻底革命的思维方法。
为什么他竟产生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
这就在于他没有摆脱当时德国的庸人习气。
小心翼翼地不敢触动传统的君主制,不敢违背建立哲学体系的传统要求。
归根到底一句话,也在于他所代表的那个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黑格尔哲学的成就和它的历史地位。
(10)
黑格尔哲学的第一个成就,在于它集以往哲学发展之大成,黑格尔哲学涉及到广阔的领域,包含着丰富的容。
他不仅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物,他在每一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我们只要深入到他所构建的大厦中去,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
黑格尔哲学的第二个成就,是他不自觉地给哲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以往的一切哲学家都是想回答世界的一切问题,最终克服一切矛盾。
黑格尔哲学的成就就在于启发人们认识到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因为不能一个哲学家去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世代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业。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抛开那种对所谓最终真理的追求,而尽力地认识那种能够达到的相对真理。
关于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地位,恩格斯说,“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终结了。
”黑格尔集以往哲学之大成,建立起一个庞杂的体系,但他的辩证法又不自觉地指出了摆脱终极体系,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
随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破产,以往所理解的旧哲学也就终结了。
(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11——18)
1、黑格尔哲学的全面胜利和部斗争的序幕.(11)
黑格尔哲学在当时,以它空前的容和深刻的思想给德国以及世界以强烈的影响。
黑格尔在他还活着的时候(1770——1831),就已享有巨大的、全世界的声誉。
在1831年他死后,直到1840年这个时期,他的哲学更是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黑格尔主义的独占统治达到了顶点。
”但是黑格尔哲学的“这一全线胜利仅仅是一种部斗争的序幕罢了。
”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黑格尔阵营就开始分裂了。
2、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历史和理论的原因。
(12)
黑格尔学派的分裂,归根到底是由于德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决定的。
当德国社会部深刻矛盾尚未激化的时候,从黑格尔哲学学说得出的主要是保守的结论。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本人,虽然在他的著作中相当频繁地爆发出革命的怒火,但是总的说来似乎更倾向于保守的方面;
他在体系上所耗费的艰苦的思想工作的确要比他在方法上所耗费的要多的多。
”到了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德国社会部矛盾日益激化,工业资产阶级再不能消极忍耐半封建半官僚的君主制的压迫。
资产阶级的激进派就愈来愈重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的进步因素。
黑格尔学派的分裂也有其理论上的原因。
这就是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
它给“各种极不相同的实践的党派观点都留下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特别重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人,在上和政治上都是保守派,他们组成了黑格尔学派的右翼,又叫老年黑格尔派;
凡是看重辩证方法的人,都是政治上、上的极端反对派,他们属于黑格尔学派的左翼,即所谓青年黑格尔派。
老年黑格尔派抛弃了辩证法,仅仅采取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
他们把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同基督教的上帝完全等同起来,认为黑格尔哲学无非是一种理性形式的基督教神学,在政治上,他们维护普鲁士王国的反动统治。
青年黑格尔派作为激进的资产阶级,放弃了对和政治的超然态度,开始以哲学为批判的武器,把矛头指向传统的和现存的国家。
3、青年黑格尔派部的分裂及积极成果。
(13——14)
青年黑格尔派主要是通过批判来间接进行政治斗争的,在批判中首先发生了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之间的争论。
他们的争论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圈子。
而紧接着施蒂纳唯我主义的崛起,把这一学派拖进了死胡同,整个黑格尔学派的生命行将完结了。
黑格尔学派解体的积极成果是大批激进分子返回到了唯物主义。
青年黑格尔派部的争论,使得大批激进分子意识到,要实现对的彻底批判,黑格尔哲学是无能为力了。
于是他们向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和十八世界(培根、洛克、霍布斯)法国唯物主义(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哈)寻找思想武器,这样,就跟自己的学派的体系发生了冲突。
究竟是像唯物主义那样,把自然界看成是唯一现实的东西,还是坚持黑格尔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绝对观念的产物?
他们在这个矛盾面前彷徨不前。
斗争的实际需要,大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突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框框,走上唯物主义的道路。
4、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产生(15)
费尔巴哈(1804——1872)是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中杰出的一员,他的《基督教的本质》(1839)一书的出版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炸开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并把它抛在一旁。
因而解决了唯心主义和斗争的矛盾,为有力地进行反对现存的斗争开辟了道路。
在此书中,费尔巴哈公开宣称,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人或神的客观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自然界和人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幻想所创造出来的神只不过是对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
他努力在现实的世俗世界中寻找世界的根源。
在黑格尔晦涩、枯燥、极端抽象的思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之后,《基督教的本质》这本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
那时大家都很兴奋:
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马克思曾经怎样热烈地欢迎这种新观点,而这种新观点又是如何强烈地影响了他(尽管还有批判性的保留意见),这可以从《神圣家族》中看出来。
恩格斯的这段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在当时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