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思维与论文写作》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1879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批判思维与论文写作》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批判思维与论文写作》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批判思维与论文写作》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批判思维与论文写作》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批判思维与论文写作》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批判思维与论文写作》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批判思维与论文写作》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批判思维与论文写作》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批判思维与论文写作》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注重培养学生讲道理和多元思考的能力,从过于追求标准答案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批判性思维及其特征。

首先,需要了解和把握批判性思维的一些基础知识。

“批判性思维”在英语中被直译为“criticai 

thinking”,意思是在严格推断的基础上,通过质疑辨析,抓住事务要领的一种清晰、敏捷的思维方式。

因而,“批判性”虽然包含发现错误、查找弱点等否定性含义,它同样有关注优点和长处等肯定性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批判性的解释有两条:

一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

二是分析判别,评论好坏。

我们常说的“伯乐”,不仅具备淘汰劣质马的能力,同样具备挑选千里马的能力。

所以,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分析辨别、判断推理,积极寻求正确的思想和认识。

它适用于一切需要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作出合理决策和行动的地方。

它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将批判性思维表述为:

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

他的这个界定在学术界具有很大影响。

(老师们可以理解一下,关键词是理性、反思性,我们审阅论文就是思考作者的思考,是否正确、独到,深入具体)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专家理查德 

保罗指出:

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读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动的那些信息的过程。

这是又一位权威的解释,我们可以分析比较。

保罗的这段话又进一步强调了评估、辨别的前提是理解)

国际著名批判性思维专家董毓教授认为批判性思维有如下几个特征:

合理性、反思性和建设性。

董毓教授提出了批判性思维的三个特征:

“批判性”(criticai)这个词源自希腊文“kriticos”,意思是辨别力、洞察力、判断力,引申义有敏锐、精明的意思。

“kriticos”源自“krinein”,意指做出决断.

合理性(reasonabie)的词根是“reason”,源自拉丁文“rotio”,意思是计算、分析、估测。

因而,理智(reason)被认为是运用经过训练的智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理(reasoning)被理解为运用经过训练的智力解决问题或确定行动方针的过程。

合理性决定就是通过推理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所做出的决定。

(合理性要通过理智的推理来完成,凭感觉是不行的)合理性表现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一是不管信念还是行动,都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好的理由是关键。

二是要有方法和规则,这些方法和规则会决定行为的有效性,决定我们的行为不是乱来或碰运气。

这个特点决定了批判性思维是有使用范围的,比如直觉、宗教信仰和爱情,它们不能用经验、逻辑和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描述和解释。

(要找到好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学术研究中的学术论文写作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甚至可以说,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

太感性的老师写学术论文是比较难的。

可以写出和优美的文章,但学术性论文不大写得来)。

反思性表现为批判性思维是关于思考的思考,不仅包括对他人思考的思考,而且包括对自我思考的思考。

思考他人或自我的思考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细致、深刻,是否充足、全面。

(我们编辑的审稿过程实质就是在思考作者的思考质量的过程。

学术文章就是作者学术思考的外在呈现,其中包含作者的学科素养、学术视野和学术水准。

我们主要看作者的就某一个论题他的观点是什么?

围绕这个观点他有哪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

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他是怎样分析论证的?

观点是否合理?

论证过程是否深入细致?

通过这样的思考之后我们判断这篇文章是否符合我们的栏目要求,如果不符合栏目要求,即使具备上述学术论文要求也是不能发表的。

比如《语文学习》“案例”栏目着眼于课后。

主要刊发对语文课堂(活动)教学实践的理论归纳性学术论文,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观点鲜明合理,论述深入细致,有对教学实践的提炼、总结和提升。

5000字左右。

既不是简单的教学设计,也不是整理的教学实录。

《语文学习》“备课”栏目着眼于课前,主要是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课文,包括重难点问题的阐述,文本结构、语言特点的探究、文本内容的解读等,要求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述深入细致,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能给一线语文教师备课上课提供参考。

通常在3000字左右。

老师们可以看一下,这两个栏目的论文重点要看什么。

语文课堂(活动)教学实践的理论归纳性学术论文,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观点鲜明合理,论述深入细致,有对教学实践的提炼、总结和提升,要求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述深入细致,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要有自己的独到观点,然后进行具体分析论述,很多文章一看观点就站不住,具体分析论证不深入,没有资料佐证,泛泛而谈是不行的,有自己的观点,然后让这个观点立起来,具有说服力。

先自己进行解读。

我在对作者投过来的文章进行审阅的时候,就要综合考虑上述要求和规则。

我认为符合的就提交二审,认为不符合的就退回。

这个过程运用了分析判断、甄别优劣的批判性思维。

符合要求文章要充分认可,不符合要求的不能勉强提交,这又是公平公正这一理性精神的体现。

我们的承诺就是要对每一位作者负责,对每一位读者负责,对每一位编辑负责。

拿过来一篇课文,先自己解读,把解读过程写下来。

然后再去看看其他人的解读,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这是锻炼语言和思维的过程)相比较来说,对自我思考的思考显得更为重要也更为艰巨。

因为它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

我们很容易看到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却对自己不甚明了。

董毓教授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自我超越,它促使认识主体自我提升,俯瞰并评价自己特定的思考、观点。

”提升反思能力的前提是能站在一个高度上时时回望自己的学术生活,不把审视权完全教给别人,比如编辑或专家。

这也是我自己思维能力成长的路径。

我接触批判性思维是从2015年开始的。

出版余党徐老师的“中学生思辨读本”。

一边作书一边学习。

批判性思维的建设性是指吸收不同观念、寻找一个综合完善的结论、决策的思考过程。

一方面,批判性思维对已有的观念、论证的“资格”予以有意识的审核衡量;

另一方面,是在质问已有观念、知识和决策的过程中,根据经验、逻辑和辩证的方法来寻找更好的观念,推进知识结构的更新,作出合理的行动。

简而言之,是在解构的基础上积极建构的过程,旨在探索更合理的解决问题之道。

是在解构的基础上积极建构的过程,旨在探索更合理的解决问题之道。

批判性思维在我国教育领域的推进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阻力就是对这一概念名称的误解。

很多人一听“批判”就神经紧张,马上联想到“否定”“解构”等,对它的建设性认识不足。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方向。

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成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思想的传播和个人的发展。

其次,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学科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

近几年,以上海特级教师余党绪老师为代表的一线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都做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成果显著,不论是“中学生思辨读本”的持续畅销、“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的如火如荼,还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思辨读写”任务群的设立,都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即语文学科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大势所趋。

(《语文学习》作为学术期刊,深感我国母语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缺乏,不论是从众多投稿文章的总体质量还是从高考作文中学生的思维水平来看,都能明显感受到师生在这一方面的缺失。

同时,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批判性思维对人、社会和民族的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是以自我反思为起步,以理性和开放性为轴的发展认知能力。

基于这两点,我们这几年一直关注并倡导批判性思维这一学术思潮,并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图书和举行全国性研讨会的方式来作综合式的全方位推进。

三、批判性思维与学术论文写作

在《语文学习》2014年第10期的“特稿”栏目中,杂文家狄马和余党绪老师有过一次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教学”的对话。

发表以后引起了热烈反响。

余党绪老师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的考查倾向引出话题,即高考作文命题倾向于引导学生就社会、文化、人生的某个现象或问题发表具体意见和看法。

从审题的角度看,对考生的抽象与概括、比较与思辨的思维素养要求很高;

从写作的角度看,要求考生在思辨性的过程中表达批判性的意见。

这样的写作涉及知识,涉及价值观,更涉及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与思辨性。

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其实也是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的要求。

我们自己最好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

针对高考命题的这一趋势,狄马老师认为,从思维方式入手改进写作教学比较可行。

他说:

“这样的考察,不仅在乎结论,在乎观点,更在乎得出结论的依据和过程,在乎思路展开的线路和逻辑。

在阐释与分析的过程中,立场得以呈现,知识得以运用。

”狄马老师这番话既说出了论述文写作的关键,又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理性分析的特点。

(狄马老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强,我喜欢读他的杂文。

从目前批判性写作的实践应用来看,主要集中在论述文写作上。

因为论述文写作比较符合批判性思维所说的“好论证”的基本规则:

一是词语概念要清楚、具体,不能使用模糊、空洞、大而不当的概念进行叙述;

二是论证要有实证性,特别是证据要真实、具体、相关;

三是论证要全面,即进行“正-反-正”式论证,即对一个论点,既要考虑支持方(正)的论据,也要公平考虑反驳方(反)的论据,最后的结论(正)必须建立在前面两者的综合之上。

好论证的三个基本原则:

概念要清楚具体,比如前面对“批判性”的界定;

证据要真实、具体、相关。

学术论文是论述类文章的一个品类,包括自然学科论文和社会学科论文,以阐释和议论为主。

学术论文的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针对性。

对教学实践中的现象、问题或别人的观点在探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一定要有鲜明的立场和态度,论据全面充分,论述过程有理有据,逻辑严密,表述严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从学术论文的特点来看,是需要作者具有批判性思维的。

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针对性。

一些作者第一条做不到,语言表述不清楚。

可能他的文章内容是不错的,但言不能很好地表达意。

这些文章是经过筛选的,有观点,有内容,但是语言表达有问题,我们编辑要对语言进行反复修改推敲,使其清通晓畅,精练。

(读书行走的文章要诗意优美的,有情思的语言,我们要反过来修改把理性的语言改成有诗情画意的,温婉柔美细腻的,把理性的语言改成有诗情画意的,温婉柔美细腻的,这种修改锻炼了我们的语言文字能力,是语言和思维的双锤练)

第一,在学术论文写作之前,先要端正学术态度。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很容易被人忽略。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理想人格。

作者务必要秉持虚心、求真、理性、开放和公正的学术态度,勤学好问,胸怀宽广,头脑清醒,诚实地对待个人偏见,理性地选择判断标准,不迷信权威,不固执己见,坚持不懈地探求学科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科教学和学术研究抱有一颗敬畏之心,才算是具备了批判性思维者的基本条件。

“不迷信权威,不固执己见,坚持不懈地探求学科规律。

《语文学习》是正规的语文学术期刊,选用稿件时只看两个标准:

一看文章质量是否达到我们的发表要求,包括观点是否新颖独到、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材料是否充实有说服力等;

二看文章是否符合我们杂志的栏目要求。

每种期刊都有自己的出版定位和栏目要求。

所投文章还需符合杂志相应的栏目特点。

不问出身贵贱,不问贫穷富有,不问教龄长短,不问容颜美丑,不问地处何方,只看上述两个标准是否相符。

类似这样的作者就是还没有端正态度的,功利心太重,还是按照人情社会的规则在游戏学术,而不是按照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学术。

很多时候,我们一线教师缺少的不是能力技巧,而是一种思想观念;

一旦转变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所以,董毓老师说,推广批判性思维教育,教师培训是最必要、最紧迫的一个环节。

第二,学术论文的论题要大小适中,开合有度。

以前说到论文的题目,很多人喜欢用“切口要小”来概括,但根据我的理解,单纯的小并不能真正解决题目问题,需要遵循“大小适中,开合有度”这八个字。

选择论题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第二点是我的一个观点,我认为,切口太小也不行,无法深入展开,请看一下两组题目——

第一组:

1.《饮酒》与言意之辨

2.诗的象征和象征的诗——我读《香菱学诗》

3.“濯清涟而不妖”释义探究

4.《祝福》里的“刀光剑影”

5.感性的思想者——由《斑纹》读懂周晓枫

第二组:

1.享受文言文教学的喜悦

2.《藤野先生》研究述评及教学建议

3.舌尖上的文韵,笔底下的情怀

4.审美视角的诗歌类文本解读

5.探寻课文教学的有效突破口)

论题过大则易空泛,太小则易拘谨,与人穿衣类似,要大小适中才好。

在日常审稿时,常见很多文章或起了一个很大的题目,打开正文,千把字左右,没等说出什么内容就戛然而止,或者文题过小,小到没有什么学术探讨的价值;

如果能做到“小而深透,内容充实”倒也属难能可贵,通常的情况是文题小,行文简,言之无物。

我们只要细心研究一下已经发表的正规学术论文,就不难发现“大小适中”这个特点,既避免了信马由缰、空洞无物,又避免了选点过小、无法施展。

“好题一半文”虽然夸张了些,但还是颇有道理的,对文章精雕细琢的作者,对题目也不会马虎大意的,两者往往会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

(第一组是在《语文学习》发表的文章)

《语文学习》2017年第11期

1、开卷童志斌

原题目:

以修辞促读写,以修辞学教学促进语文教学

修改:

以修辞学教学促进语文教学

理由:

2.争鸣余党绪

整本书阅读:

在思辨中读写,在读写中思辨

以思辨推动读写,以读写推动思辨——《俄狄浦斯王》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3.案例王岱

原题目 

引导学生贴着真实的人性与文学相遇、相厮磨

修 

 

改 

贴着真实的人性,与文学相厮磨

第11期看稿时,我对五篇文章的题目进行了修改

(文章内容都很好.老师们看原题目有什么特点。

我发现这几个题目都太长了,语言不精练,分别和作者商量以后改成了下边的题目,修改题目的过程也是应用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哪些语言不要了,替换哪些语言,要考虑清楚,首先要对全文有一个整体把握,不能偏离文意,还要体现文章的中心内容)

第三,努力锤炼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进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须明白晓畅、凝练准确,读之文从字顺,思之合乎逻辑,增一字则繁冗,减一字则不足。

不宜诗情画意,文采斐然。

怎样锤炼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我认为以下两个途径是必需且有效的。

1.在语言的积累、梳理与探究中丰富语言库存。

不论大人还是小孩,老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语言系统,可能相近,但绝不会相同。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语言系统称之为语言库存。

这个语言库存的丰富程度决定了一个人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

丰富一个人的语言库存需要采取传统但非常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积累、梳理与探究。

积累、梳理与探究是不断充实语言库存的递进过程。

而语言库存的充实又代表着一个人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化,当语言文字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势必会有一种积蓄于胸,不吐不快的感受产生,于是表达的欲望也随之诞生,或诉诸口语,或诉诸书面语,最终生成的是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语言文字。

积累、梳理和探究语言需注意以下几点:

(问:

积累、梳理与探究,探究的方法能举例吗?

张主编:

我喜欢写读书笔记,积累作者的观点,梳理一个专题的论述,比如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我读书比较慢,就是喜欢写笔记)

一是积累和梳理要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有连续性地进行。

持之以恒的量的积累是最终形成质变的先决条件。

这种字词句段篇的积累不仅是丰富语汇的需要,同时也为日后的语言梳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毫无疑问,持续阅读是积累的最佳途径,人们通常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持之以恒做到者很少。

有位写作者在分享自己创作经验时,表达了自己对积累的重视,提出两个坚持:

一是坚持每日早中晚各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

这三个小时的阅读就是在积累语言、思想和开阔视野,丰富语言库存的过程。

二是坚持每天在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一笔一划。

摘抄的过程是更深层次的积累过程,是语言库存中的语词互相融合激荡的过程。

二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探究意识和习惯。

小到一个汉字音形意的来龙去脉,中到一个词语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发展,同义词近义词的意义比较、大到一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以及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所取得的表达效果,是让人喜欢读还是读了让人再也不想读。

为此,我们内心需要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敬畏心和敏感心,在说话、阅读或写作中注意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推敲,琢磨。

(张主编:

上述两点我觉得比较重要。

2.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锤炼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只有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才能淬炼而成。

这种淬炼不仅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积累、梳理,对语言现象的关注、探究,对语言作品的分析、理解,还包含运用语言文字创造作品。

其养成途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通过分析、品鉴他人的文章来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我们喜欢一篇文章,很多时候是被那些承载着思想情感的语言文字所吸引。

这样的语言文字或理性或感性或二者交融,或朴素或温婉或大气磅礴,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其遣词造句的贴切,语义文气的流畅通达都是一样的。

我们喜欢一位作家的作品,在很大程度是先喜欢上他的语言表达风格。

这种风格能传达出写作者对待语言的态度,也能看出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学识修养和胸怀境界。

好的语言文字背后一定站着一位好的写作者。

所以有人说读书就是和有智慧的人交谈,在这种交流中感受彼此的心灵世界。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这种交流能突破时空的藩篱,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

当我们以这样的心境来对待读书这件事时,对语言文字的关照就会更为主动,更为自觉。

比如读刘勰《文心雕龙 

章句》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

章之明靡,句无玷也;

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这段文字是根据“字不妄”的结论展开的,告诉我们用字的审慎是锤炼语言的根本。

文字简洁明快,带给读者一种层层渐进、又徐徐递出的美感。

比如,周国平老师的语言文字:

做父母的当然要对孩子的将来负责,但只能负起作为凡人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悉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乐观坚毅的性格,使他具备依靠自己争取幸福和承受苦难的能力,不管将来的命运如何,都能以适当的态度面对。

至于孩子将来的命运究竟如何,可能遭遇什么,做父母的既然无法把握,就只好不去管它,因为那是上帝的权能。

自从读到过周国平一篇文章以后,我就喜欢上了他的文字风格:

干净、凝练、朴素中蕴涵哲理,观点独特,令人信服。

他总能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看到内部的实质,用洗练精当的语言文字揭示出来。

既不冗余也不枯槁,给人的感觉是刚刚好。

(2)通过对文章的修改润色来提升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修改文章最能提升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不管这文章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可惜这一点常常被我们忽视。

一个人如果非常重视对文章的反复修改润色,就说明他对语言文字抱有一颗虔敬之心。

我非常欣赏周国平的一段话,他说:

“语言是一个人的整体文化修养的综合指数。

凡修养中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来。

好的文字风格如同好的仪态风度一样,来自日常一丝不苟的积累。

无论写什么,哪怕只是写信,写日记,写一个便笺,下笔决不马虎,不肯留下一行不修边幅的文字。

这样做的人日久必能写一手好文章。

”他告诉我们,语言和一个人的修养密切相关,对语言,我们一定要心怀敬畏,不被网络信息时代不好的语言立场和语言态度传染。

注重对文章语言的反复推敲修改是提高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家叶至善特别强调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说:

“写作有两条守则:

一条是要写自己的话,一条是要自己用心改。

”文章写出草稿仅仅完成了一半,还有一半是反复修改,直到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没有逻辑不通或结构混乱的地方为止。

这时候,展现在你面前的文章语言就是明白晓畅、凝练精致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开始注重对文章的修改环节,每写一篇文章,都要反反复复推敲,看看选词是否准确,句子之间是否有逻辑联系,分段是否合理,行文思路是否流畅,表意是否清晰,有无句式杂糅等病句。

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让我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语言驾驭能力不断提高,不再觉得写文章是困难的事情。

第三,通过持之以恒地写文章来锤炼语言文字。

多写多思考

积累的语汇简单地放在那里,不会真正起作用,还必须及时地将这些语汇运用到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尤其需要通过写作来加强对这些语汇内涵的深入理解。

写作教学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写文章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自己不断提升写作能力的过程。

只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过于注重前者而忽视后者,造成的一个后果之一就是写作教学普遍是围绕中高考的写作要求在教套路。

曹勇军老师有过精辟的分析:

“因为受应试的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在高一时就让学生练习写高考作文题,使得高一写作高三化,常态写作高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