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学案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器物阶段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1797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学案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器物阶段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学案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器物阶段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学案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器物阶段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学案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器物阶段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学案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器物阶段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学案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器物阶段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学案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器物阶段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学案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器物阶段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学案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器物阶段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四大菜系形成);

住(北方四合院,南方里弄住宅,花园别墅在通商口岸出现);

行(轮船作为近代交通工具最早引入中国)。

【真题再现】

1.(2018·

天津高考·

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

“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

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以及内容,推知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故A项正确;

禁烟被英国政府作为鸦片战争的借端,且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得到美、法的支持,所以禁烟不可能得到各国政府公认,故B项错误;

鸦片贸易在1858年的英法《通商善后条约》才被强迫合法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治外法权也叫领事裁判权,是1843年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中取得的,而题干的时间为鸦片战争前的禁烟期间,故D项错误。

2.(2018.4·

浙江高考·

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

“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

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

”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

【解析】材料“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符合领事裁判权内容,故A项正确;

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开放通商口岸无关,故B项错误;

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贸易特权无关,故C项错误;

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居住及租地权无关,故D项错误。

3.(2018·

海南高考·

7)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

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

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解析】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

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故B项错误;

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态度,故D项错误。

4.(2019·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

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B

【解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外国人的名字”代表外国人的身份,在中国近代受领事裁判权的影响,往往意味着特权,成为民族工业创立之初的护身符,故选B项;

“民间设厂高潮”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甲午战争后才开始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不是外国资本运作的结果,排除C项;

“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

5.(2018·

江苏高考·

6)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解析】管理体系完善与材料中“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不符,故A项错误;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与材料中“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相符,故B项正确;

洋务企业由洋务派创办,且材料中“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只是使用外来技术而非外资,因此不是外资企业,故C项错误;

材料中只是说“有些洋匠不懂技术”,并非指所有洋匠,太过于绝对化,故D项错误。

6.(2019.4·

8)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

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番客篇》D.《华事夷言》

【答案】D

【解析】《华事夷言》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为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故选D项;

《四洲志》由林则徐主持编译,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排除A项;

《海国图志》由魏源所作,书中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排除B项;

《番客篇》,番客指代客居南洋的中国人,排除C项。

7.(2019·

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

“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B.排斥西方新学C.新学消解旧学D.崇尚中体西用

【解析】“体用贵兼通。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表明提倡中体西用,故D项正确;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全面复兴旧学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B项错误;

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新学消解旧学,故C项错误。

【实战演练】

1.(2019·

安徽蚌埠模拟)1841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

“一般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

”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  )

A.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

B.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

C.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

D.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

【答案】C

【解析】 据题干材料,“磕头”体现了中国外交是朝贡外交而西方拒绝磕头是条约外交,反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故选C项。

2.(2019·

陕西宝鸡模拟)马勇在《百年变局:

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

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  )

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

C.集中反映了中国政府的软弱

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

【解析】 据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华夷”心态,故选B项。

3.(2019·

广东模拟)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

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

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

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

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

据此可知当时(  )

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

【解析】材料内容体现了鸦片进口时缴纳的规银实际是贿赂当地及海关官员,说明政治腐败,同时也表明官员为满足个人利益置民族利益于不顾,放任鸦片进口,使中华民族潜伏着民族危机,故选D项。

4.(2018·

山东淄博段考)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国家的外交体系开始在中国出现,例如外国公使入驻北京,清政府也派遣使节驻外,进行国际交往活动。

另一方面,中国与一些仅存的朝贡国之间仍旧采用旧有的模式进行交往。

由此可知,清政府(  )

A.被迫融入国际外交体系

B.对外观念新旧交杂

C.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固守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 被迫融入国际外交体系不能反映朝贡关系,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既有近代的外交也保留古代朝贡外交,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意识,故C项错误;

近代新式外交不能反映固守中体西用思想,故D项错误。

5.(2018·

河北衡水金卷三)不丹,清政府文书译为“布噜克巴”,是清代在喜马拉雅南麓的藩属。

1864年,英印从孟加拉和阿萨姆两路进击不丹,最终不丹不敌。

根据1865年合约,不丹交出与印度交界的18个山口,割让噶伦堡给英国。

英印的这一做法(  )

A.体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野心

B.暴露了英国企图谋求南亚的霸权

C.加剧了近代以来中国的边疆危机

D.违反了当时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不丹交出与印度交界的18个山口,割让噶伦堡给英国”,说明材料中开放不丹与印度交界的山口,有利于对中国的侵略,故选C项。

6.(2019·

黑龙江哈九中模拟)在平定太平军后,清政府处心积虑对淮军加以裁抑。

1866年李鸿章愤慨地说:

“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但以内轻外重为患,鳃鳃然欲收将帅疆吏之权。

又仅挑剔细故,专采无根浮言。

”这表明(  )

A.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党争

B.清政府固守传统治国策略

C.地方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

D.列强的侵略威胁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但以内轻外重为患,鳃鳃然欲收将帅疆吏之权”,可知清政府没有重视增强国内军事实力抵御外来侵略,而是目光短浅,害怕大臣军权过大危及统治而削弱其兵力,反映出清政府不能结合实际国情改变政策,固守传统治国策略,故选B项。

7.(2019·

云南昆明模拟)导致下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度

总督

巡抚

满族

汉族

1837年

7

3

8

12

1864年

15

A.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B.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

C.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D.中央政府权威性逐步丧失

【解析】观察表格,可知汉族地方官员增多,说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汉族地主的力量,故选C项。

清政府历来对汉民族和其它民族有较强的防范之心,A项错误;

1864年洋务运动刚刚开始,B项错误;

地方督抚满汉的变化不能够反映中央政府权威性的丧失,D项错误。

8.(2018·

福建福州期末)潘旭澜在《太平杂说》中说:

(洪秀全)造反之初就砸孔子牌位,将中国文化一律称之为“妖”。

占领南京后,毁夫子庙,烧寺院古迹,废除私塾院,严禁古书流传。

下诏“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

洪秀全此举(  )

A.体现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B.表明其主张“全盘西化”

C.目的是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D.结果实现区域的思想统一

【答案】 A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作为农民阶级的领袖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反映这个阶级的不成熟,故选A项。

洪秀全一概否定儒学但是并没有全盘西化,B项错误;

洪秀全对儒学否定不是为了传播资产阶级文化,C项错误;

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也没有实现区域的思想统一,D项错误。

9.(2018·

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三)据下图可以推知,在鸦片战争后清朝(  )

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

A.鼓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锐减

C.政府调整了财政税收政策

D.小农经济已快速走向解体

【解析】观察图表,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清政府被迫调整税收政策,增加对商业的征税,故选C项。

10.(2018·

陕西渭南韩城质检)下表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出口货物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变化状况(出口总值=100)。

这一变化(  )

年份

棉花

其他

1871~1873

52.7

34.5

0.1

0.2

12.5

1881~1883

46.2

26.2

0.4

27.0

1891~1893

26.9

24.9

1.2

4.8

42.5

A.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体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表明列强逐步减少对中国原料的需求

D.表明中国外贸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 D

【解析】据表格可知,豆、棉花和其他出口比重增加,表明列强对中国原料需求变大,说明中国外贸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故选D项。

11.(2019·

福建莆田模拟)“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

”这种现象反映(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析】 据题干“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可看出百姓种茶与市场关系紧密,故选B项。

12.(2019·

广东揭阳模拟)1858年清廷对鸦片征税,鸦片贸易合法化。

之后,据史料显示,外国进口鸦片和走私鸦片数量逐年减少,国内鸦片价格持续下降,政府鸦片税收逐年增长。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国内鸦片吸食人数减少

B.国产鸦片逐渐取代进口鸦片

C.清政府禁烟更加严厉

D.国民对外国工业品消费增加

【解析】据题干材料“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口鸦片和走私鸦片数量逐年减少,国内鸦片价格持续下降”可知国内鸦片价格的下降在于国产鸦片取代进口鸦片,故选B项。

13.(2019·

广东梅州模拟)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种植其他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

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解析】根据材料“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种茶面积增加,说明种植茶叶、出口茶叶有利可图,故C项正确。

14.(2018·

新疆喀什模拟)1866年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作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实际是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的打铁作坊;

至1890年,该机器厂已拥有车床10多台,可容纳200名工人。

这家工厂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的鼓励和支持B.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

C.国外消费市场的扩大D.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解析】据题干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工厂生产的经营方式推动了工厂的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

此时晚清实行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

近代化初期中国工人技术水平较低,故B项错误;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生产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且规模小,生产力较低,故C项错误。

15.(2019·

湖南怀化模拟)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此举(  )

A.制约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

C.抵制了外商在华势力的扩大

D.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

【解析】据题干“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说明只许官商合办,不允许私人办企业,显然这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项。

16.(2018·

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运动在起步之际,许多重要项目均由各地方督抚分别推动。

这一状况(  )

A.起因于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B.有助于中国近代化的均衡发展

C.根源于传统的官本位意识

D.加强了晚清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运动的起步是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要由地方督抚推动,是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地方汉人官僚实力与地位不断上升,故选A项。

17.(2019·

江西南昌模拟)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

这幅漫画最能表达作者意图的是(  )

A.中西结合   B.中体西用

C.科技救国   D.内外兼治

【解析】观察漫画可知,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统治,即中体西用,故选B项。

漫画形式上体现中西结合,但是没有正确表达作者意图,A项错误;

漫画不是强调科技的重要性,C项错误;

漫画不能体现内外兼治,D项错误。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

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

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

北路始于西北地区。

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

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

《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

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

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

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

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

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

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值银1350万两”。

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

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

“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商人多不贩运;

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并加以评述。

(13分)

【答案】

(1)由国外传入;

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

政府积极推动;

地位逐渐上升;

纺织技术先进。

(2)变化:

纺织分离;

由手工纺织到机器纺织;

土布出口量下降,洋布进口量提高等。

评述:

西方列强入侵和工业文明的传入;

一方面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另一方面便利了外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但客观上有利于向近代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一“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得出由国外传入;

根据材料一“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得出由边疆地区传入内地;

根据材料一“元以后的……劝民植棉”得出政府积极推动;

根据材料一“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得出发展迅速,地位不断上升。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不能出口”得出洋布进口增加,土布出口减少;

根据材料二“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得出纺织分离,且出现机器生产。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增长到132万公担”得出列强对华输出商品,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根据材料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得出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