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摸鱼儿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1659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摸鱼儿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摸鱼儿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摸鱼儿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摸鱼儿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摸鱼儿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摸鱼儿Word下载.docx

《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摸鱼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摸鱼儿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宋词 永遇乐 卜算子摸鱼儿Word下载.docx

如: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易安的后期词作,写于北宋覆亡,宋室南渡,女词人也饱受流离播迁之苦,其夫又英年早逝之际。

李清照的晚年是在孤独、寂寞、痛苦中度过的。

因而这一时期的作品,如《武陵春》、《永遇乐》、《声声慢》等,愁已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而词人的愁已不是一己的遭遇,而是与整个国家、民族的不幸紧紧相连的。

“她后期作品普遍地反映与人民相一致的爱国思想、抗金愿望、乡关之念、身世之感”,“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

其中的故国之思是南宋人民所共同感受的,愁苦之感是和诗文中的爱国思想互相映照的。

李清照南渡后的爱国感情,在诗中表述得较为直率,如脍炙人口的《夏日绝句》诗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直接讽刺那些“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渡君臣,而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对一些拯社稷、救苍生的爱国志士以期许。

而她《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中更以“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坏土”,“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等诗句,表达了对抗金复国、收复失地的愿望。

在词中也寄寓着深深的故国之思。

如夜雨之日,“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她“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宋人多以“长安”代指旧都汴京),“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深蕴其中的也都是国脉如缕,故土难归的家国之恨。

易安词仅四十五首,不足3500字,却能取得“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和古今女子第一的地位,不仅因为其词作内容的充实感人,更因为其过人的艺术魅力。

易安词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塑造了“倜傥有丈夫气”的抒情形象。

李清照是千古女子一人,不是男子,却胜似男子。

《夏日绝句》一诗固然令须眉男子汗颜,即便其词中塑造的女性抒情形象,也是令男性词人望尘莫及的。

如《渔家傲》一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处。

这是易安词中别是一种风格的作品,也是最有男子汉气概的一首杰作。

李清照虽是大家闺秀,据今人考证,她幼年丧母,也非继母带大,故养成俊爽开朗的性格。

据《清波杂志》载:

“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

明诚每苦之也。

”沈曾植《菌阁琐谈》云:

“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

”易安词虽属婉约一派,但境界开阔。

如其《点绛唇》(蹴罢秋千)一词,把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写得大胆天真,无拘无束。

再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首,更是充满青春活力。

(2)、“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因而形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

这也是由人物个性决定的,易安善于“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有许多词语往往脱口而出: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又如: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念奴娇》)“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这些都是所谓“寻常语”,李清照难能可贵处正在于她的看似“寻常语”,却又都能“度入音律”,而非“句读不葺之诗”。

以间巷之语人词,却能句句入律,不堆垛典故而优美典雅,这正是易安过人之处。

(3)、李清照词中有一大特色是大量运用叠字。

最典型的就是《声声慢》。

开头运用七组叠字,被后人推崇为艺术杰作。

她还经常重复用一些字和词,如《清平乐》一词中竟三次明用“梅花”一词,再如《蝶恋花》中“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如“千”、“一”、“沉”、“春”、“”、“菊”、“日”、“风”、“雨”、“酒”、“花”等单字和“梦断”、“梦魂”、“沉醉”、“罗衣”等词语,重复出现的频率也都很高。

这些虽与《声声慢》开头七组叠字不同,说不上是女词人的独创,但如此之多的叠字、叠词、叠句的大量使用,使易安词雅而能俗,更贴近现实生活。

以女子作词而能有丈夫气,用寻常语却可度人音律,把叠字、叠词、叠句等市井语化为典重高雅的艺术精品,这正是易安体的过人之处。

自然,易安词中造语生新如“人黄花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句,或高度凝炼、或新巧别致,均极见功力。

这些是使易安词深受古今读者喜爱的又一大原因。

李清照诗大多散佚,成就鲜为人知。

文也仅存几篇。

《词论》是中国词学史上第一篇专论。

2、《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①,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②,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③?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④。

中州盛日⑤,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⑥,捻金雪柳⑦,簇带争济楚⑧。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形容落日光焰如同熔化了的金子一样火红炽热。

璧:

圆而中有孔的玉环。

②吹奏出《梅花落》哀怨的曲调。

《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之一。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③次第:

转眼。

④韦庄《长安道》:

“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

”柳永《归去来》:

“持杯谢,酒朋诗侣。

”⑤中州:

今河南省,指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

⑥铺翠:

以翡翠羽毛为妆饰。

⑦捻金:

以金线撚(nian)丝。

雪柳:

绢或纸花。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

正月十六日,“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

”⑧簇带:

宋时方言,插戴满头。

济楚:

齐整。

【赏析】

据黄墨谷考订,此词系李清照晚年作于临安。

北宋的元宵节是万民同乐的盛大节日,词人选择元宵节为题写南渡之悲,颇有深意。

起句写元宵节的天气,夕阳无限好,壮丽中含衰飒之气。

“人在何处”之问,令人转入悲凉之境,生去国怀土之感。

“染柳”二句对仗,写出节令特点,正是柳绿而梅落的时候。

以笛曲的《梅花落》象征梅落。

“知几许”之问,含混中有着低沉感伤的情绪。

第三韵数句揭出题面,并强调天气和暖(这也是对春意的典型感受),迅即一转,又回到忧伤的基调上来。

终以谢绝朋友的邀请去郊游作结。

何以谢绝,则缘于更深沉的忧虑。

词下片开头二韵以内转笔法写昔日汴京元宵盛况。

从而与第三韵和煞拍的“如今%隋景形成鲜明对照。

社会上一般的人并无忧患意识,一样寻欢作乐(“听人笑语”),而破国亡家之人,只能帘底饮恨。

沈曾植称此词“跌宕昭彰”,诚如吴调公先生所云:

“《永遇乐》正是以‘昭彰’浅语,抒发‘跌宕’多姿兼纡回深蕴的京华之忆、家国之愁。

(二)、陆游

1、陆游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晚号龟堂老人。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镇江、隆兴通判。

四十六岁入蜀,曾被四川宣抚使王炎辟为干办公事一度亲历南郑军事前线;

出蜀后任提举福建常平茶事、军器少监等职。

被劾罢归,闲居山阴迭二十年,八十六岁辞世。

平生志在恢复失地,坚持抗金,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不拘礼法”、“嘲咏风月”等罪名多次遭弹劾免职,而抗战救国之志百折不挠。

诗作逾万,至今尚存九千余首。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行世。

(词二卷,载于《渭南文集》,后又别出单行。

在宋代诗史上,陆游堪称创作力最旺盛的诗家,在古代诗人中也是留存作品最多的一位。

“六十年间万首诗”(《小饮梅花下作》),今存诗九千三百余首,不包括经他自己删汰的作品在内。

这些诗反映的生活内容极其广阔,涉及当时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

诗中最吸引人的,是陆游从戎万里恢复失地的坚毅心愿和请缨无路岁月蹉跎的悲愤感情。

贯穿在整部《剑南诗稿》里的那种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的热爱、为同胞命运的激切的呼吁,炽烈感人的程度在同时代诗人中无可比拟。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云: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可以说明他的爱国精神对后

世的深刻影响。

陆游所着意歌咏的,首先是直接抒写抗敌雪国耻、灭虏收河山的主题。

从早年的“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中年的“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直到八十二岁高龄所咏的“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诗篇中始终执著地表现这种还我河山的爱国热忱与气吞强虏的英雄气概。

晚年闲居荒村,雨掠寒窗之夜,浮想联翩,挥笔写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拳拳报国之念,堂堂忠烈之怀,读后确可使人发扬矜奋,起痿兴瘅,鼓舞斗志。

然而尽管诗人抱有万死不辞以身许国的壮心,却始终找不到用武之地,因此,抒写“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的悲愤,就成为陆游诗中爱国主题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报国热情愈是高扬,他对艰难时世的愤慨也愈激越。

在诗人高昂的战歌中,经常伴随着悲怆的旋律。

《书愤》一诗,最深沉地咏写了陆游内心的这种悲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由于长期遭受压抑,现实无从寻觅施展抱负的机会,借梦境以寄托热情实现理想,又成为陆游题咏中的一大特色。

他梦见过“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原无恙”(《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

梦见过“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

失地回归,万家欢庆,高楼上的西北凉州少女已梳起了京城发型,多么绮丽动人的梦想!

色调浪漫的纪梦诗章,陆游集中多达百首。

《剑南诗稿》里尚有大量表现日常闲逸生活农村自然风物的作品,写来清新自然,别具情韵。

例如《游山西村》生动描绘出幽美的山村野景及淳朴的民俗风情,充满天然意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咏乡间寻路的情境,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超越了前人曾经描述过的同类题材诗句(如“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别有村”等等)’,成为境界深永、哲理丰富的传诵隽语。

又如《初夏行平水道中》“市桥压担莼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一类的诗行,无不生活气息可感,读来情趣盎然。

陆游诗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的,但他采用的写实笔法主要不是对现实生活作具体铺叙描绘,而是高度概括了复杂丰富的现实场景,用简练的语句凝聚自己对生活事件的独特认识,一语胜人千百。

《关山月》所表现的概括性与抒情性,可以代表陆游笔法上的这一重要特点。

另外,陆游诗也明显具有浪漫主义成分,反映在运笔奔放挥洒,布局转折变幻,想象丰富,夸张奇妙,用梦境示现理想,以豪情鼓动气势。

在当时诗坛上,陆游有“小李白”之称。

他的浪漫诗笔的特色,在七言古体中表现得尤为鲜明。

陆游诗的艺术风格,宋末方回评为“豪荡丰腴”,这主要指他宏丽悲壮的主导风格。

同时陆诗又有细腻隽永、圆润妥贴的方面。

前一类壮美雄奇的诗行令人感奋不止,后一类优美闲适的佳章使人咀味无穷。

陆游诗的语言简淡秀逸,晓畅自然,具有浅中见深、平中见奇的长处。

还应当提到的,是陆游近体诗的对仗艺术。

沈德潜《说诗啐语》谓:

“放翁七言律,对仗工整,使事熨贴,当时无与比埒。

”下面摘引几副佳联,以见一斑: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登拟岘台》);

“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闲居自述》);

“不辞疾步登重阁,聊欲今生识伟人”(《谒凌云大像》,按:

即乐山大佛);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夜泊水村》)。

实际上陆游五律的对仗技巧亦不逊于七律。

“客途南北雁,世事雨晴鸠”(《书悔》);

“雨昏鸡共懒,米尽鼠同饥”(《村居》)。

警语妙笔,篇中极富。

不过诗集的对句亦有重复雷同处,是其美中不足。

2、《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①,寂寞开无主②。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③。

无意苦争春④,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1驿:

驿站。

断桥:

倾圯不能通行之桥。

2无主:

指无人陪护、欣赏

3更着(zhuó

):

又遭到,加上。

④争春:

在春天里争芳斗艳。

【赏析】

陆游词只占诗总量的2%左右,其词为诗名所掩,其实陆游词总成就虽不及其诗,而精粹犹有过之。

即以咏梅而言,《瀛奎律髓》卷二十选其咏梅七律十五首,方回评日:

(咏梅)“和靖(林逋)八梅未出,犹为易题。

‘疏影’、‘暗香’,一经此老之后,人难措手矣。

近世诸人为梅诗,一切蹈袭,殊无佳语。

甚者搜奇抉隐,组织千百,去梅愈远。

”而陆游这首《卜算子》却是古今咏梅绝唱,不在林和靖之下,语浅情遥,重其标格。

词之上阕写出一种寂寞愁苦的境界,写梅花受世俗的冷落,为下阕申发议论作铺垫,其关键词为“寂寞”二字。

下阕则重在刻画其志趣高洁,不同凡俗,即便遭受再大的挫伤打击也不改其本质,下阕关键词为“香如故”三字。

此词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词,遗貌写神且有寄托,不能不说是放翁高尚人格的写照。

 

(三)辛弃疾

1、辛弃疾的生平和辛派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沦陷,22岁时组织二千多人的抗金队伍参加耿京起义军,任“掌书记”。

次年辛弃疾赴建康朝见高宗时,叛徒张安国杀耿京后降金,辛弃疾率五十余骑闯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招回旧部万余人。

入宋后曾任签判、通判、知州、参议官、提点刑狱、转运副使、安抚使等职,被谗落职,闲居几二十年,后两度起用安抚福建、浙东,转知镇江府。

后曾被任命兵部侍郎、枢密院都承旨,因病辞。

其词今存620余首,为两宋之最。

辛弃疾生活于宋金对峙、局势相对平稳的年代,南宋统治者庸懦无能,金人内部也多次内讧。

这是一个十分需要英雄而又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是“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时代。

就在这一时期,产生了陆游、辛弃疾,他们的爱国诗词,对文恬武嬉的南宋朝廷是一种鞭笞。

辛弃疾词的内容十分广阔,首先是他的爱国之作,在词中抒发抗金复国的理想与抱负,他以英雄许人和以英雄自许。

如《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中不忘壮盛的军容和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表现报国杀敌的壮志。

第二类是借登临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忧愤。

如《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抒发了雄心壮志无人理解,而年华虚度、无用武之地的悲痛。

第三类是用伤春、悲秋、相思、离别等传统题材寄托忧国和遭遇的感慨。

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

辛弃疾还写有少量爱情之作,其缠绵温柔,可与周邦彦、秦观相媲美。

第四类是描绘农村田园生活风俗的词,以清新的图景和浓重的乡土气息,反映对生活的热爱。

如《清平乐·

村居》、《浣溪沙·

常山道中即事》,都是这类词作中的名篇。

辛弃疾词在艺术上的最大贡献是继承发展了豪放词风,可以说代表了豪放派词的最高成就。

表现在:

(1)、气魄宏伟、形象飞动。

辛弃疾词境界多是雄伟阔大的,很少愁兰、哀柳、云屏、燕梁、绣帘,而是苍江、奔雷、骇浪等奇伟形象。

在自然景物中,江湖、山峦、云雨,都奔流驰骤、不可羁勒;

在人物中,也多歌颂建功立业的王侯将相、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性行高洁的文人墨客,如范蠡、屈原、孙权、李广等。

(2)、表现手法多样而融为一体。

他不仅有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能力,而且善于用各种手法把景、事、情、议融为一体,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形成了自己艺术特色。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用战争场景描写,创造阔大雄奇的意境。

(3)、继承发展词的语言,提高表现力。

他用词家语言入词,但又能冲破传统框框,广采博收。

他的词中有经语、史语、庄语、理语、度语乃至俗语俚言,特别是用典使事,广博精当,巧妙灵活,任情挥洒,驱遣自如。

(4)、风格多样。

悲壮激烈、沉郁顿挫是他词风的主调。

但有些词,也还是含蓄委婉、清新明媚、自然恬淡、俚俗诙谐的,甚至一首词中兼有几种风格。

然而就全部作品或就一篇说,并不觉杂乱无章,而是丰富多彩。

他能使豪放、婉约达到和谐统一,是两种风格的集大成者。

辛弃疾反映了时代的抗金爱国要求,觅得了词这一时代的代表形式,并取得成就,因此形成了一个词派,即辛派词,包括的作家有与辛弃疾同时的陈亮、刘过,稍后的刘克庄、更晚的刘辰翁等数十人。

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使这一词派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①,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②,何况落红无数③。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④。

怨春不语⑤。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⑥。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⑦。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⑧?

君莫舞,君不见

玉环飞燕皆尘土⑨!

闲愁最苦⑩。

休去倚危阑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①消:

经受得住。

②长:

总是。

③落红:

泛指落花。

花多红色,故云。

④见说道:

听说道。

“天涯”句:

意谓芳草连天,已遮断了春的归路。

此言春天已到尽头。

⑤怨春不语:

埋怨春天默不作声。

⑥“算只有”两句:

数来数去,只有那画檐下热情的蜘蛛还在整天努力结网,企图粘住一些飞舞的柳絮,留下少许春色。

此暗喻国家还有少许繁华景象。

⑦“长门事”三句:

用陈皇后失宠后被汉武帝送到长门宫中幽居之事。

准拟佳期又误:

约定了好日子相会却又延误(取消)了。

屈原《离骚》: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为“准拟”句之所本。

蛾眉:

借指美女。

此作者自喻。

“蛾眉”句亦用《离骚》: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⑧“千金”两句:

传为司马相如所写的《长门赋·

序》云:

“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

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卓)文君(夫妇)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

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按此赋序并非出于司马相如之手,陈皇后复得亲幸之事亦不见史传。

脉脉:

含情貌。

⑨玉环:

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即杨贵妃,小字玉环)。

飞燕:

汉成帝宠爱的皇后赵飞燕。

⑩闲愁:

寂寞孤苦的愁思。

危阑:

高楼上的栏杆。

【赏析】

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但他所写婉约风格的篇目也往往脍炙人口,且具有个人独特的风格,与宋代任何婉约派著名词人相比,都绝无逊色之处。

这首词就是作者婉约词章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

上片以“春去”隐喻、暗示国势的危殆,警告昏庸的统治者不能再醉生梦死了;

词人以“惜春”、“劝春”、“怨春”等心理活动寄托自己对国势垂危的忧虑与痛心。

“算只有”二句,以蛛网沾絮暗喻当时社会上表面的繁华似乎还给即将倾圯的国势留下一点生气。

下片继续采用隐喻、借喻以及使事用典等手法,传达作者因受排挤而见疏于君王的苦闷心情,并对因妒陷“蛾眉”(作者自喻)而受到君王宠幸的群小提出指斥和警告。

结拍又复折入眼前现实,以哀景托出对国事日非的悲愤。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

辛幼安词》记载,由于此作“词意殊怨”,孝宗读后“颇不悦”云。

这首词作的特点,一是所抒发的感情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作者个人的身世遭际紧密相关,完全摆脱了唐五代北宋以来羁旅行役、离情别绪之类传统题材的窠臼,赋予了婉约词以崭新的内涵。

二是当时作者身为从北方沦陷区南来的“归正官员”,虽蒿目时艰,亟欲奋其才智以匡国事,但由于“孤危一身久矣”(作者《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个人政治处境十分险恶,故满怀悲愤怨艾不得不以比兴、象征等隐晦曲折、委婉含蓄的手法出之,这也与传统的婉约词章多用直陈情事、极少使事用典的赋体颇异其趣。

四、思考与练习

1、以李清照等南渡作家,前半生在北宋度过,词风平和、绮丽,身当国难后均以词反映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恨,不自觉地写出时代的变迁,试就此命题认真阅读书中及课外的相关作品。

2、比较分析辛弃疾与苏轼词风的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