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理念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1467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的理念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课程的理念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课程的理念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课程的理念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课程的理念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的理念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语文课程的理念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的理念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程的理念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激发”一词的增加告诉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意识到传承祖国语言的重任,情感只能靠情感来激发,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以情动人,满腔热忱地把对祖国语文的热爱融入教学中,在设计语文教学时要根据语言文字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习惯”的增加,拓展了语文素养的内涵,说明对语文素养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也提醒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

当今的语文教学特别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习方法的提炼,虽然我们语文教师也知道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在学语文时时不时地就陷入被动学习的境地,成为知识的接受者;

无数家长也认为孩子只要考到高分就行了,并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孩子终身学习的重要,这无异于杀鸡取卵,扼杀了孩子发展的潜力。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当今时代,意识形态多元化,丰富的信息传播渠道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导致主流价值观的缺失。

新版课标明确阐述了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的主要内容,这表明在主流价值取向引领方面的高度重视。

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他的一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肩负着引领学生价值观的重任,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新版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了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很好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学习母语要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

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耳熟能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理解得不到位,贯彻得不透彻,以至于流于形式,课堂上演绎了一出出合作探究的闹剧。

“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的提出让自主探究有了明确的定位,还指出了如何体现“自主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明晰广大语文教师的思路,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问题意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和人格品质。

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阅读教学中应有学生提问、质疑的环节,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提出问题,针对课题、课文语言、构思、观点、写法等方面进行提问方法的指导。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时常能看到质疑环节,可教师们放不开手脚,缺乏提问方法的指导,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缺乏高度,也提不出多么富有思考讨论价值的问题,即便是提出来了,老师们又害怕课的流程失控而草草收场,扼杀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扭转。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新版课标针对语文学习突出了“联系”“整体”的思想:

“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着眼于不同语文学习活动之间。

“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课内与课外、学语文与用语文之间。

“整体发展”,着眼于三维目标的整合,千万不能失之偏颇。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原课标这部分的论述比较抽象,新版课标则更加具体,并且突出体现“语文”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富有活力;

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

语文课程体系,由于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根据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发展性地提出了三条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一理念是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进一步强化,具体为以下两个方面: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对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做了进一步的界定: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解读》)

鉴于过去语文教育片面追求所谓的工具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突出地强调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一面,强调语文课程在育人中基础教育的共同价值。

因为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价值和意义,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则集中体现在其人文性上。

一方面,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负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包孕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符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语言的文化代码性质决定了它鲜明的人文属性,而汉语汉字的人文属性则尤为突出,它重人生、人伦、人情、人性,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积淀着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

所以,从根本上说,学习汉语言,就是让学生感受汉民族先贤智者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杰出的创造,就是接受汉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语文人文性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强调对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

语文教育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习得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因为语言是人自身功能的一部分,语言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任何一种语言形式背后都跃动着一种生命形式,学生阅读一个个文本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

正因为语文课程蕴涵着这种高度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所以,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培养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样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应有之义。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从语文的功能和人的主要行为取向,为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1)应用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

未来社会更需要美,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探究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均衡地发展。

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课程,尤其是在选修系列,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发展要求,在培养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上,要有所侧重,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强调:

“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

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

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性目标、研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实现其目标。

3.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

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

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须的语文素养,必须为学生构筑共同的、基础的语文课程;

为促进学生语文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语文课程又必须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这两个要求,统一在高中语文新课程“设计思路”上,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这既是对国外母语课程的借鉴,也是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经验总结。

《标准》在课程结构改革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它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为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提高和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选择性发展空间的目标,构建了开放而有序的课程结构。

即:

必修课由“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组成,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选修课设计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根据每个系列的目标可以设计若干个选修课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名称、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以有选择地设计。

这既保证了模块设计的灵活性与选择性,又避免了模块设计的随意与混乱。

可以说,《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设计克服了传统课程结构整齐划一的弊端,蕴涵了极为鲜明的个性教育理念,体现了世界母语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总体趋势。

合起来说,见教材P.53

第二节语文课程目标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

(一)课程目标的基本概念与原理P.30-32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建构P.35

对三个维度关系的理解,本质上也就是对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性统一的理解。

那么应该怎样理解三维目标呢?

首先,对三个维度内涵的理解要适当。

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往往只追求知识和能力,没有过程和方法,甚至只有知识,连能力也没有。

新课程标准正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提出的一个全面反映语文教学内涵的目标系统。

可现在又有人认为,新课程标准是不要知识、淡化能力、只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据我们理解,新的课程标准,并不是不要知识和能力,否则三维目标的第一个维度怎么会是知识和能力呢?

一定的知识积累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前提。

但新课程标准坚决摈弃以知识为中心,追求知识系统化和复杂化和把阅读、写作知识化的教学。

所谓的过程和方法,就是要保证学生有自己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教学的过程也不能是由结论到结论的简单传递。

如阅读教学,就要有阅读的过程、感悟的过程、思考表达的过程。

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不能把语文教学的目标仅仅定位在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还必须立足于“人”的成长、“人”的发展;

语文教学,不只对学生的语文分数负责,还要对学生的做人负责,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

这就是人文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内涵。

其次,是对三者关系的理解不能割裂。

有老师说:

以前的语文教学,只有知识和能力,教学的时间也很紧张;

现在要三个维度,教学的时间怎么安排?

这样的理解,就割裂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为这三个维度,是互相融合的,而不是简单的相加,更不是互相冲突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过程和方法”为载体,或者说为主轴,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都应该在“过程”中体现,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不应该是我们刻意和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隐含和糅合在前两个维度实现的过程之中的。

我觉得,尤其不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首要的唯一的目标,因为语文课首先应该完成语文本身的学科任务。

如果说,语文教学只有“语文”,是狭隘的学科观点;

那么,只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没有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没有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则更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丰富健康的情感,是融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的,而不是刻意体现的,更不能牵强附会搞大而空的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性)教育。

(三)语文课程目标的呈现和表述P.36

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三、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第三节语文课堂教学/学习目标的确定

语文教学有“三难”,即目标难明、内容难定、效果难评。

这三个难题,困扰了语文教育界几十年。

几十年来,语文教育费时多收效小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变。

因此,实施有效语文教学,首先就要解决“目标难明”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语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难以根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或大而空,或多而杂,虚浮空泛,名有实无的现象比比皆是。

教学目标迷失,就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随意。

正如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指出的:

“对语言学有研究的教师,就容易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课;

爱好广泛的教师,就倾向于把语文课上成文化课;

钟情于文学的教师,就可能把语文上成文学课;

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语文课又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甚至有的教师根本不知道上什么,以至于只能跟在权威、教参或别的教师后面亦步亦趋。

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成了不可克服的顽症,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愈演愈烈。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有不少老师感叹:

“教了几十年语文,还不知语文该教什么。

”教了几十年语文的老师如此,刚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中,不知道语文该教什么的就会更多。

这基本都是因为不明确语文教学目标所致。

“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这是课堂教学效率的起点。

也正是在这个起点上,许多教师表现得无所适从、无所作为。

”〔郑桂华《语文教学设计的问题分析》,《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期〕看看课文,翻翻参考书,然后就根据自己的感觉定下教学内容,想教点什么就教点什么,哪方面好讲就多讲点,哪方面拿手就多用点时间。

迷失了目标,就像瞎子摸鱼,摸到哪里算哪里,摸到什么算什么。

教学目标迷失,也会导致教学过程和手段的严重形式化。

课程改革以后,这种现象尤其突出。

现在语文课堂很热闹,播放音乐、播放影像、播放精美课件、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上台演等等,让人应接不暇。

【案例1】一位老师上《失街亭》,先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老师再简单介绍背景、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接着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失街亭”的片段,再下来就是学生分小组探究人物性格。

由于学生对课文不熟悉,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基本都是依据电视剧“失街亭”片段得出结论的。

整节课热热闹闹,但学生没有真正进入文本,亲近文字。

语文教学如果不明确教学目标,就很容易像上面这个例子,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都变成了纯粹的形式。

热热闹闹过后,学生却收获甚微。

如何解决语文教学目标不明的问题呢?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做认真细致的研究。

一、研究课标,把握语文的性质、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语文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为实现这方面的目标,必须引导学生加强语文实践,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

二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要实现这方面的目标,必须“依据语文的特点,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的内涵,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陈金明《让文章本身去教育学生——也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而不能脱离文本,架空分析,空洞说教。

我们上每一篇课文,上每一节语文课,都要指向语文课程的总目标,都要朝这个总目标靠近。

明确了语文课程总目标,教学就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游移飘忽甚至南辕北辙。

二、研究教材,把握整套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形成涵盖全套教材的教学目标序列。

我们实施教学时,基本都是从课文入手。

选入教材中的文章,一般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可供挖掘的教学资源很多,比如语言运用、写作技巧、思想情感、文化内涵、背景材料、文学常识。

从字、词、句、篇的任一角度切入,选取其中任何一点,都有丰富内容可教。

正因如此,不少教师面对一篇课文就不知该教什么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在施教之前认真研读整套教材,掌握整套教材的内容和体系,明白一篇课文在一个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单元在一册课本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册课本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据此,设计出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体系。

在这个目标体系中,每篇课文、每个单元、每册课本都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定位。

这样就使语文教学目标实现了序列化。

教学目标的序列化能为教学内容的序列化提供明确的指引,有利于教学内容实现序列化。

如此,则能克服语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通病,改变语文教学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盲目与随意的状态,使语文教学有序进行。

这个目标体系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连贯,循序渐进,层次清晰。

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形成往往需要反复训练,反复实践,因此同一类知识或技能往往会反复出现。

但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却不应在原点上简单重复。

比如,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安排了第一、第二两个记叙文单元。

第一单元四篇文章都是记事的,第二单元四篇则是写人的。

在单元写作训练中,与前面的课文相对应,第一单元要求写记事文章,第二单元则要求写人。

这两个单元虽同为记叙文,但设计教学目标时显然不能简单重复。

又如,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前后课文中会反复出现,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先学习,后应用。

学习是应用的基础,应用比学习的能力层级更高。

在学习比喻阶段,也应先易后难,可先学明喻,后学暗喻和借喻。

在应用比喻阶段,可先模仿,再到改造,再到创新。

创新也可先求规范、通顺,再求巧妙。

这样前后照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设计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也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现有基础,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教学目标即学生在这堂课上将会学到什么。

就是学生在这堂课后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他们实际学到的东西。

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思维特征,掌握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中的难点和困惑,等等。

教学目标设计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是从老师已有的知识出发,从老师的想当然出发。

研究学生、分析学生,是为了增强教学目标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对学情分析得全面,对学生了解得深入,教学目标设计才能深浅适度、难易适中、多少适宜。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目标表述语的主语混乱。

如,“使学生明白作文素材来自生活”、“使学生喜爱春天这个季节”、“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