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复习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191088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论》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资本论》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资本论》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本论》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资本论》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本论》复习题Word格式.docx

《《资本论》复习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复习题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本论》复习题Word格式.docx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产生。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局部的价值。

3)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局部: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应;

劳动者承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使用价值。

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展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大机器生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根底、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主要是手工作坊和大工厂生产:

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根本单位。

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

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手工工场:

是资本主义生产开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根本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

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

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根底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

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相比,不仅表现在生产规模、技术分工上的进步,关键是手工工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与手工作坊的本质区别。

工厂:

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

18~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机器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根底。

资本主义经济凭借机器化大生产,最终战胜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工厂和手工工场相比,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畴,但它采用了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

从手工作坊到手工工场,再到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折射出人类生产力开展的沧桑变迁,反映出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机器化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历史必然。

5、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

•把剩余价值再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过程,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

•资本积累的条件是:

•〔1〕资本家能卖掉自己的商品;

•〔2〕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各个集团之间已经瓜分完毕。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6、马克思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得出什么结论?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就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局部如何实现的条件,也就是社会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局部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

•只有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局部既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又在实物上得到补偿,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继续进展。

因此,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问题。

•什么叫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是指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它是由一个国家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社会总产品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开展的物质根底。

•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来看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局部组成的。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来看是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局部组成的。

•把社会总产品按实物形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按价值形态分为c、v、m三个局部,是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前提。

只有弄清了社会产品的组成,才能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三〕简单再生产的根本交换关系

•研究简单再生产首先要以如下列图式为出发点:

•在以上图式中第I部类产品的价值是6000,其实物形态都是生产资料;

第II部类产品的价值是3000,其实物形态是消费资料,全部产品总价值为9000。

为了保证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展,两大部类的产品必须经过相互间的交换,才能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简单再生产有三个根本交换关系。

•1、第II部类工人的工资500v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500m,必须用于消费资料。

它们将在第II部类部的相互交换中实现。

这样,就有II(500v+500m)=1000,以消费资料形式从总产品中消失。

•2、第I部类的1000v+1000m,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即用于第II部类的产品。

因此,它们必须同第II部类与它们价值相等的不变资本局部2000c进展交换。

这样,第I部类得到价值相等的消费资料,第II部类得到价值相等的生产资料。

因此,就有

•II2000c和I(1000v+1000m)从计算中消失。

•3、还剩下I4000c,它们由生产资料构成,只能用于第I部类,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

因此,要通过第I部类部的相互交换来解决。

〔四〕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实现条件

•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实现条件的根本公式是:

这一公式表达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在联系。

它说明,要使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展,第I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II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以与第II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I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都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

只有在这个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各个组成局部才能顺利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从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才能正常进展。

•这一公式是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实现的根本条件也是平衡条件。

7、简述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

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本钱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本钱价格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出售了。

这种由商品的本钱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可以表示为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

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率以与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绝对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8、简述利润趋向下降规律。

利润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减慢而趋于下降的客观必然性。

亦称“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是社会生产力日益开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

  引起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因素是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以与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断地竞相改良生产技术,在愈来愈多的生产环节中用机器来代替手工劳动,这就必然要引起各个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引起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

假定在资本主义生产开展的一定时期中,可变资本〔v〕的绝对量不变〔例如始终是100〕,剩余价值率〔m′〕不变〔例如始终是100%〕,资本的周转速度也不变,但不变资本〔c〕的绝对量却不断增加,从而资本总量也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平均利润率〔p′〕下降的倾向

9、简述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各种地租形式,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根底,集中而系统论述了资本主义地租理论。

马克思认为,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农业(或其他产业)中所创造的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局部。

地租虽然呈现有各种独特的形式,但它有一个共同点:

地租的占有是土地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马克思按照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类:

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前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1.1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

生的利润不一样,因而所支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异地租就是级差地租。

马克思指出:

“级差地租实质上终究只是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资本所具有的不同生产率的结果〞。

他把级差地租分为两种:

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I的形成条件:

一是不同地块的土地肥力程度的差异。

具有不同肥力的土地,首先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其面积又是有限的。

由于肥力的差异,在同等投资的情况下,其产量和收益也会出现差异,肥力较高的土地因其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而获得超额利润。

二是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的差异。

即指距市场远近的差异。

即使土地肥力一样、产量一样的地块,由于距市场远近不同,其运费和收益也会出现差异。

由于距市场较近的地块运费较少,因而可获得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Ⅱ的形成条件:

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必然会有差异,只要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水平,就会产生超额利润。

这种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化为地租,即为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I与级差地租Ⅱ,虽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

在二者的关系上,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根底,马克思指出:

“级差地租Ⅱ的根底和出发点,不仅从历史上来说,而且就级差地租在任何一个一定时期的运动来说,都是级差地租Ⅰ。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经营的垄断。

马克思指出,在农业中,条件优越的土地是有限的。

当这有限的优等地与中等地被某些资本家承租经营以后,别人就不能再来经营,所以形成一种经营的垄断权。

这种经营垄断权限制了资本的自由竞争。

因此,耕种优等地与中等地的资本家就可以经常地、稳定地获得超额利润。

1.2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实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局部超额利润,即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马克思认为,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而取得的地租,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的形成条件:

第一,在资本主义开展的一定历史时期中,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因而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

而农产品按价值出售,绝对地租就来自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第二,在近代,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接近工业,绝对地租就来自于农产品生产价格以上的加价,即来源于社会剩余价值的一局部。

2.垄断地租

垄断地租,是指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

垄断地租不是来自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来自社会其他部门工人创造的价值。

马克思举例指出:

“一个葡萄园在它所产的葡萄酒特别好时〔这种葡萄酒一般说来只能进展比拟小量的生产〕,就会提供一个垄断价格。

由于这个垄断价格〔它超过产品价值的余额,只决定于高贵的饮酒者的财富和嗜好〕,葡萄种植者将实现一个相当大的超额利润。

这种在这里由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由于土地所有者对这块具有独特性质的土地的所有权而转化为地租,并以这种形式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

因此,在这里,是垄断价格产生地租〞。

10、简述竞争对劳动力价值与价格的影响

当市场供求不平衡时,产生竞争,竞争会影响工资〔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地租的分割比例,例如,由于劳动力供应小于需求,通过劳动力购置者的竞争,工资会上升,利润因此会下降,但是,不会对被分割的总量产生影响。

竞争的结果是使市场供求恢复平衡,此时,由竞争所引起的分割中暂时产生的偏离会消除,恢复到市场供求平衡是正常的分割比例,竞争的影响也就消除了。

11、简述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可变资本的投入可以出现减少,但减少的那局部资本并不属于剩余价值.例如可变资本原为100元,现降低为80元,那么资本家就有20元的货币可以在再生产开端时节省下来用于其它用途,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节省的资本已经实现了,而再生产却尚未开场,没有生产就不可能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完全而且永远都是由劳动力〔工人〕创造出来的,因此这种节省下的资本实质并不属于剩余价值畴.

现在我们来考察再生产,工人就通过必要劳动所创造出的价值补偿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即必要劳动价值将必然等于预付的可变资本.过去可变资本为100元,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也是100元,用以补偿可变资本.现用于再生产的可变资本降至80元,也就是降了20元,那么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也就缩短了,创造的必要劳动的价值也降低了20元,即80元.而在总工作日一定的条件下,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缩短的那局部时间就划到了为资本家生产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了,即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扩大了20元——与上文提到的节省的资本不同,这20元是工人劳动生产出的剩余价值,它可以是以实物商品形式存在的,而上文的节省资本那么是资本的货币形态,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换句话说,资本家在开场获得了20元的节省资本,在生产完毕时获得了20元的额外的剩余价值〔称相对剩余价值〕,前后获得的额外的利益共计40元.

12、全球资本家是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

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取更高利润,相互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

竞争的主要方式就是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

各部门资本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方式所进展的竞争,其结果必然导致各部门之间的资本利润水平因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而趋于平均化,也就是剩余价值在各资本家之间的瓜分。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在价值的根底上形成的,它是价值由于剩余价值依照各个资本量的大小在各个部门均衡分配而发生的一种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由生产本钱和平均利润所构成,因此,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也是生产价格形成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