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系解剖生理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0730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7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系解剖生理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生物系解剖生理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生物系解剖生理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生物系解剖生理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生物系解剖生理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系解剖生理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生物系解剖生理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系解剖生理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系解剖生理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试以浅感觉和深感觉为例说明其感觉传导通路。

15.试述大脑皮质主要的沟、回及功能分区。

16.试述大脑皮质支配身体各部的感觉和运动代表区的特点。

17.什么是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

试述其功能特点。

18.比较说明椎体系和椎体外系的功能特点。

19.试述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特点。

20.试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21.试述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调节的功能特点。

22.试比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递质和受体。

23.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4.试述正常脑电图各波的频率范围和功能意义。

25.试述两种不同的睡眠时相及其特征。

26.什么是条件反射?

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几种不同的条件性抑制。

27.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布对称性。

第四章感觉器官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近反射、暗适应、视力、视野、色盲

1.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眼近视时是如何调节的?

3.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常?

如何矫正?

4.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

5.简述视杆细胞的光换能机制。

6.什么是三原色学说?

7.简述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

8.什么是行波学说。

9.简述椭圆囊和球囊在维持身体平衡上的作用。

10.简述半规管功能。

11.何谓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12.按功能划分,感受器由那些主要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血液

细胞外液、稳态、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液凝固、凝血因子、血型、Rh血型

1.血液对机体稳态的保持具有那些重要作用?

2.白细胞由那些主要类型?

试述其主要功能。

3.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是怎样发挥其免疫功能的?

4.试输血液凝固的主要过程。

5.机体中的抗凝血和凝血系统是怎样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的?

6.试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窦性心率、自动节律性、心动周期、心输出量、心率、动脉、静脉、血压、动脉脉搏、微循环

1.简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2.简述人体心脏的基本结构。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那些特点?

4.心脏为什么会自动跳动?

窦房结为什么能成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5.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是怎样产生的?

6.在一个心动周期,心脏如何完成一次泵血过程?

7.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由哪些?

如何影响?

8.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于其影响因素。

9.支配心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各有和作用?

10.动脉血压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11.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有和影响?

第七章呼吸系统

外呼吸、内呼吸、肺通气、肺换气、呼吸运动、胸内压、潮气量、肺活量、无效腔、呼吸膜、氯转移、呼吸中枢、肺牵张反射

1.呼吸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2.胸内负压的成因及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3.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

4.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5.比较深而浅和浅而快的呼吸,哪一种呼吸效率高,为什么?

6.无效腔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

7.体内O2,CO2增多,酸中毒时,对呼吸有何影响?

8.呼吸节律是如何形成的?

9.吸烟对呼吸系统有何危害?

第八章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

什么叫消化、吸收?

人体有哪些消化方式?

2.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层次结构?

3.消化管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征?

4.试述胃和肝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

5.试述小肠壁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6.肝内的血液循环途径如何?

胆汁的产生排放途径如何?

7.试述胃肠道的运动形式和生理意义。

8.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如何?

9.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和大肠内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10.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是在哪些部位被吸收的?

怎样吸收的?

11.植物性神经对消化管活动的主要调节作用是什么?

12.试述胃肠激素的概念及主要作用。

13.以胃肠分泌为例,说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过程。

14.根据消化系统整体功能,试述平时饮食卫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九章营养、代谢与体温调节

必需氨基酸、氮平衡、能量代谢、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基础代谢率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2.什么叫能量代谢?

简述体内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3.如何用间接侧热法测定基础代谢率?

4.人体的体温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5.试述人体产热和散热的途径。

第十章泌尿系统

排泄、肾单位、致密斑、足细胞、球旁细胞、肾小球有效率过压、肾糖阈、球管平衡、排尿反射

1.简述肾脏的生理功能。

2.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是什么?

有和生理意义?

3.尿是怎样生成的?

简述其基本过程。

4.影响肾小球滤过滤的因素有哪些?

5.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有哪些?

6.大量饮水后和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为什么?

7.什么是渗透性利尿?

8.试述抗例尿素和醛固铜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9.尿是如何被浓缩的稀释的。

第十一章内分泌系统

1.试述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2.试述氮类激素和类固醇类激素的作用机制。

3.下丘脑产生哪些主要激素?

4.垂体几级部分?

各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如何?

5.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生理作用。

6.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及生理作用。

7.下丘脑与神经垂体和腺垂体是怎样联系的?

8.腺垂体的分泌是怎样调节的?

9.甲状腺激素合成与释放的过程?

10.甲状腺激素有何生理作用?

11.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各有什么生理作用?

12.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各有什么生理作用?

13.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髓质素各有什么生理作用?

第十二章生殖系统

血睾屏障、生殖周期、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

1.何谓男性生殖系统和男性生殖功能?

2.睾丸是怎样产生精子的,生精过程有何特点?

3.睾丸支持细胞在生精过程中有哪些作用?

4.男性附性器官有何生理作用?

5.雄激素主要来自那种细胞,其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6.睾丸功能活动是如何调节的?

7.雌激素和孕激素各有哪些生物学作用?

8.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卵巢、垂体和下丘脑激素浓度相应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如何?

9.何谓雌激素分泌的双细胞学说,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10.何谓受精和着床,其发生部位、过程及影响因素如何?

11.妇女妊娠期间内分泌有何变化?

胎盘有何功能?

12.何谓分娩,分娩是如何发生的?

第十三章人体的生长和发育

1.人体的生长发育可分为几个时期,各有和特点?

2.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各有和特点?

3.人体的衰老有哪些主要原因?

生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部分著名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动物学的远祖。

最早对动物进行分类研究的生物学家,对鱼、两栖、爬行、鸟、兽等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作了大量工作。

盖伦(Galen,129-199)古希腊解剖学家、医生。

写出了大量医学和人体解剖学方面的文章。

维萨力欧(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解剖学家。

开始用人尸作解剖材料,被誉为现代解剖学奠基人,1543年发表《人体的结构一书》,首次引入了寰椎、大脑骈胝体,砧骨等解剖学名词。

哈维(Havey,1578-1657)英国动物生理学家,血液循环理论的创始人。

1682年发表《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论》一书,其研究标志近代生理学的开始。

洛维(LowerR,1631-1691)英国解剖学家。

首次进行动物输血实验,后经丹尼斯(Denis)第一次在人类进行输血并获得成功。

列文虎克(AvanLeewenhock,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

改进了显微镜,观察了动物组织的微结构,是首次观察到细菌和原生物的微生物学家。

林奈(Linnaeus,1707-1778)瑞典博物学家。

1735年出版《自然系统》,奠定了动物学分类的基础。

伽尔夫尼(GalvaniL,1737-1798)意大利生理学家。

首次发现机体中的带电现象,进行了大量“动物电”方面的实验,开创了生物电研究的先河。

巴甫洛夫(SechenovIM,1829-1905)德国著名生理学家。

在心血管神经支配、消化液分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首次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

施塔林(StarlingEH,1866-1927)英国生理学家。

1915年首次宣布“心的定律”的发现,对循环生理作出独创性成就。

1902年与裴理斯(BeilissWM)合作,发现刺激胰液分泌的促胰液素,1905年首次提出“激素”一词。

朗德虚太纳(LandsteinerK,1868-1943)德国生理学家。

首先发现ABO血型,为临床人工输血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3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坎农(CannonWB,1871-1945)美国生理学家。

1926年首次提出“稳态”一词,他认为:

生活的机体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有赖于许多调节机制的作用才得以保持,机体功能的任何变化,都是为保持其内环境生活状态的稳定。

稳态已经成为生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谢灵顿(SherringCS,1857-1952)英国神经生理学家。

1897年首次提出“突触”一词,对大脑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如膝跳反射的本质、大脑皮层运动区的交互神经支配、本体感受器及其通路原则等,为神经系统生理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于1932年和安德里恩(Adrian)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娄维(LoewiO,1837-1961)德国药理学家和生理学家。

1920年用蛙心灌流实验证明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迷走物质”是心脏得到抑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突出的化学传递理论。

班丁(BantingFG,1891-1941)加拿大生理学家。

1922年首次报道发现胰岛素,并在此之后获得胰岛素晶体,其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班丁和Macleod于192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林可胜(1897-1969)中国卓越生理学家。

中国生理学会第一届会长,23岁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194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消化生理的研究,首次提出“肠抑胃素”一词,获得国际上的光发应用。

蔡翘(1897-1990)中国生理学会奠基人之一。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重要从事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间脑和中脑区间的“蔡士区”(Tsai’area),与视觉信息的调制关系。

霍奇金(HodgkinAL,1941-)英国剑桥大学生理学家。

利用枪乌贼局轴突围实验材料,研究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与赫胥黎(HuxleyAF)和埃克尔斯(EcclesJC)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海门斯(HeymansJF,1925-1925)比利时药理学家和生理学家。

海门斯父子共同发现主动脉弓区域的化学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对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分压敏感,并反射作用于呼吸中枢,对呼吸中枢及外周感受器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1938年获诺贝尔生理学获医学奖。

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单位膜:

电镜下所观察到的细胞膜的三层结构,即内、外两层亲水极与中间层疏水极,称之为单位膜。

质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膜、线粒体膜和核膜窦为单位膜。

单位膜是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主动转运:

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

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

被动转运:

是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闰盘:

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模特化,凸凹相连,形状呈梯状,呈闰盘。

神经原纤维:

位于神经元胞体内,呈现状较之分布,在神经元内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尼氏体:

为碱性颗粒或小块,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朗飞氏结:

神经纤维鞘两节段之间细窄部分,称为朗飞氏节。

1.细胞中存在那些细胞器,各有何功能?

膜状细胞器由有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非膜状细胞器有中心体和核糖体。

内质网功能:

粗面内质网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也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

光面内质网除作为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外,还参与糖类、脂肪、等的合成与分解。

高尔基复合体功能:

参与分泌颗粒的形成。

小泡接受粗面内质网转运来的蛋白质,在扁平囊中进行加工、浓缩,最后进入大泡形成分泌颗粒,移至细胞的顶部,然后移出胞外。

线粒体功能:

是细胞内物质氧化还原的重要场所,细胞内生物化学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窦由此供给,故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

溶酶体功能:

溶酶体内含有的酸性磷酸梅和多种水解酶,能消化进入细胞内的细菌、异物和自身衰老和死亡的细胞结构。

中心体功能:

参与细胞的游戏分裂,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质的移动有关。

核糖体功能:

合成蛋白质。

2.物质进入细胞内可通过那些方式,各有和特点?

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包括单纯扩散,如脂溶性物质;

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和通道),如非脂溶性物质。

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

胞饮和胞吐作用:

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通过细胞膜运动将物质吞入细胞内。

3.结缔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何结构和功能特点?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骨、软骨、血液、肌腱、筋膜。

疏松结缔组织:

充满与组织、器官间,基质多,纤维疏松,细胞少。

有免疫功能。

致密结缔组织:

纤维较多,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保护功能。

脂肪组织:

由大量脂肪细胞构成。

有维持体温、缓冲、支持等作用。

4.肌肉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和功能特点?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

肌细胞细长似纤维状,又称肌纤维。

细胞质称肌浆,内含可产生收缩的肌原纤维。

肌肉组织可分骨骼肌、心肌、平滑机3种类型。

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受意识支配;

心肌收缩持久,有节律性,为不随意肌;

平滑肌的收缩有节律性和较大伸展性,为不随意肌。

5.神经组织由几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各有和特点?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有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组织中期支持、营养、联系的作用。

1.简述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征?

全身的骨通过骨连接结构成人体骨骼,全身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颅骨连接成颅,可分为脑颅和面颅。

躯干骨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

椎骨又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他们通过骨连接构成脊柱。

胸椎、胸骨和肋骨通过骨连接构成胸廓。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又分别可分为上(下)肢带骨和上(下)肢游离骨。

上、下肢带骨分别把上、下肢骨与躯干骨相连结。

全身骨的结构特点是与人类直立行走、劳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达相适应的,如颅骨的脑颅发达,上肢骨轻巧,下肢骨粗壮等,骨盆和足弓也有相应的形态特征与之相适应。

2.与人类的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相适应,人体骨骼肌配布有什么特点?

全身肌肉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全身肌肉的配布与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密切相关。

为适应直立姿势和劳动,颈后、背部、臀部和小腿后面的肌特别发达;

上肢为适应劳动,屈肌比伸肌发达,运动手指的肌也比较其他动物分化的程度高;

下肢肌粗壮。

为适应表达感情和语言,口周围肌和表情肌发达。

3.骨骼肌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特征如何?

骨骼肌的收缩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其机械变化包括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等。

肌肉收缩时也发生一系列的能量代谢,包括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两种形式。

持久的活动可引起肌肉的疲劳。

反馈:

为中枢常见的一种反射协调方式,中枢内某些中间神经元形成环状的突触联系即为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兴奋:

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阈刺激:

达到阈强度的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

称为阈刺激。

极化:

对于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称为极化。

平衡电位:

当k+的扩散造成膜两侧的电势剃度足以对抗由于浓度剃度所引起的k+的进一步扩散时,离子的移动就达到了平衡,这时,k+的净内流量,k+跨膜流动到达平衡,膜对k+的跨膜净通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稳定于某一相对恒定水平。

去极化:

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称为去极化。

突触:

是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

受体:

是指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是镶嵌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复合体。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事故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去极化方向发展。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同样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但他却是引起细胞膜电位向着超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

量子释放:

对每一个囊泡来说,Ach的释放是整个囊泡内容物的一次性释放,这种方式称为量子释放。

条件反射:

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总和:

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动(时间总和),或许多条传入纤维同时传入冲动(空间总和)至同一神经中枢,则阈下兴奋可以总和起来,达到一定水平就能发放冲动,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总和。

交互抑制:

当一刺激所引起的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引起屈肌中枢发生兴奋时,另一方面却使伸肌中枢发生抑制。

结果屈肌收缩,与其伸肌舒张,这种现象成为交互抑制。

诱发电位:

人为地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使其产生冲动,传至大脑皮质,能激发大脑发质某一特定区域产生较局限的电位变化。

这个电位称为诱发电位。

牵张反射:

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被牵拉肌肉的收缩。

肌紧张:

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的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是牵张反射的一种类型——紧张性牵张反射。

肌紧张的意义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第二信号系统:

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对这些抽象信号刺激发生反映的大脑皮层称第二信号系统。

去同步化:

当传入信息增多时,将引起大脑皮质中个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一致,则出现高频率、低幅度的波形,称为去同步化。

1.举例说明机体生理活动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兴奋通过神经元的环状联系,则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性质不同,而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

如果环式结构内各个突触的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这是一种正反馈作用;

如果环式结构内存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同其返回联系的胞体形成抑制性突触,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信号被减弱或停止,这是一种负反馈作用。

2.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组成,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在神经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Na+通道和K+通道,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大小主要由这些离子通道开放的程度所决定。

我们已经知道,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

当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刺激以上强度的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活。

由于不用离子通道激活的程度和激活的时间不同,当膜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时,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4.何谓可兴奋性组织或细胞的不应期现象?

可兴奋组织受到两次以上的阈下刺激时,能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阈下总和,给予细胞一次阈刺激,细胞兴奋后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在绝对不应期内,细胞对第二次刺激将不发生任何反应。

可兴奋组织不应期的存在表明,单位时间内组织只能产生一定次数的兴奋。

5.试述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想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因Na+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轴突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如下:

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者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提高,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

6.简述神经信号引起肌肉收缩的主要生理事件?

神经传向肌肉并引起肌肉的收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间涉及电—化学—电的相互转换,同时伴随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起全部过程的主要事件总结如下:

(1)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到达轴突终末,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Ca2+从细胞外进入突触前膜中。

(2)在Ca2+的促发作用下,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乙酰胆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完成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启动肌膜上Na+、K+通道开放,Na+、K+沿肌膜离子通道流动,产生终板电位,完成化学信号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