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0368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十二、投资概算

项目概算总投资736.24万元,其中:

(一)直接工程费689.34万元

1、安居工程投资483.4万元

2、人畜饮水工程投资30.1万元

3、乡村通路工程投资98.75万元

4、通电工程投资32.73万元

5、农村能源建设(沼气池)投资38.75万元

6、公厕3.6万元

7、村级活动场所(科技文化室)2.04万元

(二)项目建设其它费26.9万元

1、前期工作费4万元

2、建设单位管理费10.5万元

3、施工图勘测设计费5.5万元

4、工程监理费6.9万元

(三)预备费20万元

十三、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概算投资736.24万元,由于楚雄市地方财政收入十分困难,特申请中央及省预算内专项资金补助287.8万元,州、市配套50万元,群众自筹(含投工投料折资)398.4万元(人均自筹6110.4元)。

1.2项目提出的背景及理由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扶贫工作,一直把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来抓,2001年中央召开了扶贫工作会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明确提出对少数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迂扶贫,并要求“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具体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地进行,千万不能一哄而起”。

2004年5月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我国政府庄重承诺,“用10年时间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到2020年贫困人口基本实现小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提出“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的要求,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对扶贫工作提出了全新的开发式扶贫的战略布署和要求。

按照中央提出的扶贫工作的新思路,云南省人民政府也作出了《关于实施易地开发扶贫的决定》,指出我省扶贫攻坚面临着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目前全省还有50多万人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严重缺水的干热河谷区,其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自然灾害频繁,资源匮发,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超过了土地负载能力,使这部分人口基本丧失了就地解决温饱的条件。

因此,实施易地开发,转移部分人口,缓解人地矛盾,恢复和改善生态平衡,是帮助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和全面实现奔小康的必由之路,是关系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和奔小康目标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关系到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人口资源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恢复生态平衡的一大举措,也是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一项重大决策。

2006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扶贫工作作出了十分重要的指示,把开展扶贫工作提到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的指示精神,下发了《关于做好易地扶贫前期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

要求有关地州和市(市)以国家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积极行动起来,争取国家立项扶持,为彻底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走出一条新的扶贫开发之路。

根据中央及省、州的部署,楚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已将西舍路乡新华村易地搬迁安置列入楚雄市“十一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1.3实施方案编制的依据

1、中央、省、州、市((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3、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4、云南省人民政府文件((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易地开发扶贫的决定》(云政发[1999]67号)

5、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编制国家西部易地扶贫(2001—2010)规划的通知》

6、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编制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7、《云南省易地开发扶贫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8、《楚雄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9、楚雄彝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10、楚雄彝族自治州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

11、楚雄市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

12、项目迁出区域及项目迁入区域的实地勘查资料

13、楚雄市发改委、西舍路乡人民政府提供的基础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

2.1楚雄市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楚雄市地处滇中腹地,地处东经100。

35´

一101。

48´

,北纬24。

30´

一25。

15´

之间,东距昆明146公里,西距大理164公里,南经墨江思茅到西双版纳832公里,北距四川省攀枝花市265公里,是楚雄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省会昆明通往滇西8州、市及南亚的交通要塞,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之称。

全市国土面积44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76万亩。

其中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3.7%。

2、地形地貌

楚雄市地处滇中高原西部,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东南向西北倾斜,西南群山纵横,东北丘陵起伏,有“万山簇拥、众水横流、东北促狭、西南辽远”的特点。

市境山脉皆属哀牢山系麓支余脉,多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形复杂,以山地为主,高原特征比较明显,山深切割地貌,谷深坡陡,地表破碎,多数山地脉络难寻。

其地貌大致分为强烈切割高、中山峡谷区、中山区、中山丘陵地区。

境内最高西舍路乡小越坟山海拨2916米,最低海拨礼舍江与彝家拉河、石洋江交汇处,海拨691米,最大相对高差2225米。

市人民政府驻地鹿城镇海拨1773米。

3、气象条件

楚雄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交,海拔高差悬殊大,立体气候的特点较为明显,境内四季温差变化小,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以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随着海拔和相对高差的变化,境内立体气候与小区域气候特点明显,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

年均日照2340小时,日照率56%,年均气温15.6℃,降水量864毫米。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行政区划

2007年底,全市辖15个乡镇(4乡ll镇)、152个村(居)委会、2851个村(居)民小组,3297个自然村(其中3O户以上1063个);

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等29个民族,常住人口54.8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3.3万人;

户籍总人口50.5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16万人、农村人口30.38万人、有少数民族人口11.68万人,彝族人口9.96万人,彝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9.7%。

2、经济发展状况

2007年,全市实现辖区生产总值10l.41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

一产增加值11.17亿元,二产增加值55.65亿元,三产增加值34.6亿元,分别增长6.5%、13.7%和16.7%;

实现财政总收入lO.08亿元,增长41.8%;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5.83亿元,增长42.9%;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2634元和3068。

元,分别增长1O.2%和9.6%。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68元,比上年增长15.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34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9.6%

2.2项目区概况

一、基本概况

列入项目建设区的西舍路乡位于云南滇中楚雄市西南角,哀牢山腹地。

介于北纬24o7´

至25o40´

、东经100o04´

至101o24´

之间。

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5公里,全乡国土面积380.544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哀牢山自然保护区50.4平方公里。

行政区东与中山、新村二镇隔江相望,西与景东县毗邻,南与双柏县接壤,北与南华县相连。

西舍路乡境内山峰林立,河流纵横,溪涧交错,整个地域属于元江水系,有礼舍江由西向东从边境流过。

哀牢山高大的山体阻挡了西南北上暖湿气流,其东坡处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区,是云南东西气候的分界线,整体上属于亚热带山地温凉湿润气候,但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复杂,立体垂直气候明显,气候类型多样。

从气象资料分析西舍路乡不仅具有气候多样、干旱少雨的特点,而且降雨量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匀,据有关资料记载乡内最高年降雨量1014毫米,最低年降雨量591毫米,悬殊近一倍。

年内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冬春季节干旱少雨,11月至次年4月的降雨量仅占全年雨量的2O%左右,有的月份降雨量还不到10毫米,干旱缺水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障碍。

5至10月降雨较为集中,降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80%,但有的年份单点性暴雨突出,不仅易造成洪涝灾害,而且还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二、社会经济状况

全乡辖西舍路、达诺、清水河、安乐甸、保甸、闸上、岔河、朵苴、德波苴、新华、龙岗11个村民委员会,233个村民小组,587个自然村。

2007年末,全乡总人口19850人,是一个彝、汉杂居区,其中彝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4.1%;

全乡耕地面积19443亩,其中水田3386亩,旱地16057亩;

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3964万元,粮食产量794.3万公斤,乡财政自收收入完成173.5万元。

三、项目点情况

楚雄市西舍路乡新华村由于地处高山峡谷地带,海拔高差悬殊大,立体气候的特点较为突出,从礼舍江边逐渐向上推移,干热、温暖、温冷、冷凉几种气候类型基本齐备。

据市气象区划提供的资料,新华村境内海拔1900一2160米,地区年平均气温14.5一13℃,全年大于或等于1O℃以上的积温4400一3700℃,最热月平均气温20一18℃,最冷月平均气温8一7℃,全年降雨量750一850毫米。

拟列入2009年易地搬迁项目区的新华村安置点位于西舍路乡境内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48公里。

由于所处位置山高、坡陡、箐深和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水源奇缺、水利设施较少、耕地灌溉条件极差等制约因素,主要以玉米、荞子、大麦种植为主,经济收入不高。

在计划搬迁人口652人中,绝对贫困人口332人、低收入贫困人口237人。

2007年,粮食总产量351吨,平均亩产374千克,人均占有粮食410千克;

农村经济总收入1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0元、在贫困人口标准线以下,大部分群众的生活还较为困难。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指导思、基本方针、原则和目标

3.1指导思想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新世纪实施开发式扶贫的新开端,是在新的形势下加快扶贫步伐,使部份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贫困群众彻底、稳定脱贫的积极尝试。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组织地转移部分边远、贫穷和生态环境恶化地人口密度,不仅可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加强科技培训和文化知识的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科技意识和商品意识,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内容多,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政策性强,实施难度大。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开展,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易地搬迁安置部份贫困人口,实现人口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既能解决新华村委会贫困人口丧失最基本生存条件的困扰,又有利于恢复和保护生态平衡,是一举多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西部大开发和开发式扶贫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调动搬迁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建家园的积极性,解决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克服地质灾害不利影响,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3.2基本方针

对居住在丧失最基本生存条件,自然资源匮乏地.区的特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开发,是新世纪国家扶贫工作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政策性强、操作复杂、实施难度大的系统工程。

因此,在规划建设中必须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进行综合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3.3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则

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特困户为对象,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特困户经济收入为重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1、坚持规划指导的原则。

项目的实施应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方针政策,符合楚雄州及楚雄市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选择搬迁对象和安排项目的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就地,就近,小规模集中安置为主的原则。

3、坚持科学规划,量力而行,严格执行搬迁对象选择标准和安置点选择条件,对不符合安置点条件的不予立项的原则。

4、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弓l导,自建家园的原则。

5、坚持易地扶贫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迂入、迁出地资源、人口、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4易地扶贫搬迂的目标

贫困灾民迁入新的安置区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必要的扶持帮助下,通过学文化、学科学,逐步提高其综合素质,掌握和应用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措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人均产粮达到450千克以上,经济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赶上或接近当地中等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使,绝大部份移民彻底、稳定地摆脱贫困。

第四章易地扶贫搬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易地扶贫搬迁的必要性

1、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有利于改善灾民的生存条件。

根据扶贫工作“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指导下,楚雄市已使贫困山区大部分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有的还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但是西舍路乡新华村本来就生存条件较差,至今尚未脱贫。

同时,受“11·

02”特大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山体滑坡,致使村内部分房屋被淹埋,大部分房屋出现倒塌、开裂、变形、地基下沉,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部分灾民失去家园,农田、道路、电力、经济林果等受到严重损毁,已丧失生存条件。

因此只有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才能使这部分人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2、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有利于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

西舍路乡新华村位于高山地区,由于地质结构松散,暴雨季节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产发展制约因素多,耕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为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不得不加大了土地垦殖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森林和地表植被造成了影响,不利于生态保护。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开展,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通过易地搬迁安置,迁出区的生态环境将会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改善,在三至五年内就会有一个大的改观。

而迁入区通过建设移民新村,开展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开发和保护相结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种植以核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果和黑山羊为主的养殖业,安置区就会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3、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西舍路乡新华村由于所处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群众文化素质不高,外出务工、求学的人数较少,因此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

一旦搬入条件较好的安置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在科技的支撑和引导下,实现生产要素的重组,生产就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就有希望。

4、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能使西舍路乡新华村彻底改变缺乏最基本生存条件的状况,能为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能使全村155户、652人从此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消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5、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有利于改善灾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灾区贫困人口迁入新的安置地后,在省、州、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帮助下,通过加强通电、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将会有较大的改观,将为搞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广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措施,因地制宜,发展以核桃、花椒、黑山羊为主特色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2易地搬迂的可行性

通过认真考察,拟选定新华大光山(羊头山)为集中安置点,具有较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

1、安置点位于西舍路至新华村委会乡村公路旁,交通便利,环境条件较好,坡度相对平缓,自然坡度在5-15度之间,是较为适宜的建筑用地,经过人工开挖平整,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范要求,分台规划建设安居房。

2、经楚雄市国土资源局实地考察,认为安置点地基稳固,地质构造较好,发生滑坡、泥石流、坍塌地质灾害的机率较低,可以作为安居房建设和发展生产的最佳选择区。

3、由于是集中和就近安置,灾民迁入新的安置点后,仍可以利用原有未损毁和恢复后的耕地资源及经济林果资源,人均基本农地逐步达1亩以上,户均经济林果地达到3亩以上,同时通过开展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项目区适宜发展玉米、小麦等多种粮食作物和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还可发展黑山羊养殖,搞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一定的基础条件。

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4、灾民对原地恢复生产的信心不足,有强烈易的搬迁愿望和要求,他们对新拟定的大光山安置点信心十足,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带领下,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5、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灾区恢复重建易地扶贫安置工作,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解决灾区温饱、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措施和办法,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加大了恢复重建和扶贫力度。

楚雄市委、市人民政府也将加快灾民安置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作为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心工程来抓,为实现易地扶贫搬迂安置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6、有满足需要的施工条件。

1)、自然条件

拟建项目区安置点地势相对平缓,未见滑坡、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发生。

年均气温14.5℃--20℃,年均降雨量850一95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5一一10月,此期间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降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20%左右,是工程施工的最佳季节。

2)、交通条件

项目区新华村委会距楚雄市城区235公里,乡村公路已通到项目区,但受“1l·

02”特大自然灾害的损毁,需调用机械设备修复后才可通到项目区,水泥、钢材、砂石料等主要建材部分地方需二次搬运,工程造价成本相对比较高。

3)、建筑材料

水泥:

在楚雄城区建材市场采购,运距约235公里。

石料:

工程所用石料在项目区附近开发石场供应,经工程技术人员检测,质地坚硬,颗粒级配均匀,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符合质量标准,项目区附件石料储量丰富,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平均运距4公里。

砂:

项目区建筑用砂可采用山砂及河砂。

4)、水:

施工用水取用原有水源,平均运距2.5公里。

5)、电:

先连接项目区至10KV高压电线路,即可解决施工用电,由施工单位自备设备解决。

第五章易地扶贫搬迁方案

5.1确定搬迁对象的原则与依据

1、居住地海拔较高,居住环境恶劣,受楚雄“11·

02”特大自然灾害影响,已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

2、当地水源缺乏,不但生产用水难以解决,连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已不具备就地脱贫致富的条件,要就地解决温饱已无希望。

3、按照人均有粮低于450千克、人均纯收入低于1200元以下、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条件。

项目区符合人均有粮410kg、人均纯收入920元,符合条件。

4、项目区群众自觉自愿搬迁,有易地发展的要求,大多数人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5.2迁出区选择方案

根据以上确定搬迁对象的原则和依据,经楚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规划局、扶贫办、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建设局等单位的领导及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实地认真调查研究,认为新华村委会新华村全部村民、大竹林自然村全部村民和大黑箐部分村民,因受楚雄“11·

02”特大自然灾害的影响,已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规划将新华村委会上述三个自然村155户、652人列入2009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范围。

5.3迁入区选择方案

根据西舍路乡范围内已无较大规模的土地可供开发利用的实际,经“11·

02”特大自然灾害指挥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领导小组等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规划采取乡内就近、就地集中安置的方式,选择新华村大光山羊头山作为集中安置点和大黑箐自然村、新华自然村(岭岗)作为本村内就近安置(见下表)。

新华村委会搬迁点项目迁出迁入人口情况表

迁出

迁入

备注

自然村

户数

人数

自然村或安置点

新华

22

83

大光山

集中安置

36

146

本村岭岗

本村内分散安置

大竹林

86

378

大光山(羊头山)

大黑箐

11

45

79

113

合计

155

652

集中安置108户、461人,分散安置47户、191人。

第六章搬迁安置条件分析与评价

6.1迁出区村委会基本情况

列入2009年易地搬迂的楚雄市西舍路乡新华村地处不管河流域高山地区,距乡政府驻地48公里。

驻地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4.5℃左右,年平均降雨量850-950毫米,全村委会303户、1255人,以汉族、彝族为主。

2008年末耕地面积983.9亩,人均耕地面积O.78亩,户均经济林果地2亩,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马铃薯、小麦等旱地作物为主。

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养殖业和种植业,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180元,人均有粮280千克,大部分群众的生活还较为困难,属重点扶持贫困村。

列入搬迁的新华村委会上述三个自然村,现有耕地652亩,人均1亩,其中基本农田2.5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20元,人均有量410kg。

计划搬迁人口652人,其中:

绝对贫困人口332人、低收入贫困人口237人。

6.2搬迁的原因及依据

1、该村座落在哀牢山山脊地带,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楚雄“11·

02"

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山体出现了大面积滑坡、泥石流,经实地勘察,村内大部分房屋被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