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0219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Word格式.docx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Word格式.docx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简单规律;

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期末平均错误率速度平均错误率速度

  表内除法6%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这册实验教材的编写,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排。

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两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

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往的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

此次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的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

这里的编排顺序是:

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

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

这样就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万以内的加法笔算,教材先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

由小精灵提出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的问题,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

通过例1、例2、例3分别提出有关乘车的三个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

进而引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计算式题,并引出笔算。

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教材通过摆小棒直观的展示算理并结合直观图出示算法。

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

在例3中,每辆车限乘70人,通过计算结果知道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是71,超出限乘人数,所以班长得出结论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辆车。

使问题得到解决。

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他们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让小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

  根据上述教育理念和《标准》第一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本册实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编排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首先,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素材。

安排了图形与变化、克与千克的认识单元的教学内容。

单元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拼摆、折纸、测量、作图、制作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平移、旋转现象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图形、以及对所获图形间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

其次,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

例如,在认识重量单位之前,安排了关于用统一的重量单位进行测量必要性的探究;

在认识克之前,安排了探索有效的测量黄豆重量的活动等。

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及所学图形的特征,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作为当今信息社会中的成员,对客观世界变化的敏捷反应和对各种信息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小学数学中要培养的估计能力正是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一。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对于估计能力培养涉及得很少,在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所安排的一些乘、除法估算也只作为选学内容。

加强估算是当前计算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

《标准》中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计意识、技能的培养的要求。

例如第一学段要求: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本套实验教材把加强估计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要点之一。

不仅在计算教学中安排相应的估算教学内容,而且将估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结合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与培养。

  例如,本册教材在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

教材结合实例,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境,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

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想。

其次,教材还注意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或练习中渗透估计意识培养的内容。

例如,在重量单位教学中有一些观察某种实物大约有多重、测量某一实物时只要求大约的重量等的练习。

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或精确的结果,而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数据就可以达到目的。

在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材还安排一些应用估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习,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根据这一理念,本册实验教材的编排,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

如前所述,在教学重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归纳推理等活动,得出要用统一的重量单位进行测量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才能彼此进行交流的结论。

在学生认识了克、千克之后,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比克大的长度单位千克,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测量一袋盐的重量的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应该用比较大的重量单位的想法,从而引出千克。

本册实验教材安排的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和有多重,都是开放式的对周围事物或操作材料的数学内容进行探究的活动。

在这些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这些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四、教学用具:

表内除法练习表、万以内数位表、简易天平、学习平移、旋转的操作学具、口算练习表等

  五、课时安排:

  

(一)、解决问题4课时

  

(二)、表内除法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nb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图形和变换4课时

  剪一剪1课时

  (四)、表内除法

(二)9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六)、克与千克2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7课时

  (八)、统计3课时

  (九)、找规律4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平均分

(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3、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第一种分法:

OOOOOO

  第二种分法:

  第三种分法: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

(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一、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

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

“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几条船?

”。

  (4)分小组讨论:

要租几条船呢?

(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2、课堂练习。

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

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

  

(2)师:

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

一双筷子是几根?

现在有多少根筷子?

够不够

  分呢?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3)交流结果,提问:

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

够分吗?

  二、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

让学生独立“圈一圈”。

最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5题:

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6题: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四、课堂小结:

怎样分是平均分?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1分米、1毫米有多长。

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感知1分米以及1毫米的长度。

  一、谜语导入

  师:

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

“身穿花衣裳,身体细又长,想要写好字,全靠它帮忙。

”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

铅笔。

铅笔是我们学习的伙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铅笔有多长”。

  板书课题《铅笔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1)估一估。

(1分钟)

  出示一支铅笔。

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估一估这枝铅笔大约有多长?

  请2~3名同学起来说一说。

  

(2)量一量(2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想要知道铅笔到底多长该怎么办?

用尺子量一量。

请大家将答题卡拿出来,第1题中的铅笔长度与老师手中的

  铅笔长度是一样的,量一量并将问题填写完整。

这支铅笔有多长呢?

这支铅笔的长度是10厘米。

10厘米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

10厘米也可称为1分米。

分米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

全班齐读。

那我们用用什么符号将1分米与10厘米联系起来呢?

1分米=10厘米。

用字母表示是1dm=10cm。

  全班齐读两遍,并板书。

所以刚才这支铅笔的长度可以说是10厘米。

还可以怎么说?

生:

这支铅笔的长度是1分米。

  (3)找一找。

(3分钟)请3名同学说一说即可。

你能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也是1分米吗?

生1:

从1刻度到11刻度

  生2:

从5刻度到15刻度。

  ……

  小结:

尺子上只要长度是10厘米的就是1分米。

  (4)比一比(2分钟)

接下来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这1分米记住了。

要请拇指和食指来帮忙了,像这样在尺子上比划出1分米。

拿掉尺子,注意保持手指之间的距离不变,跟你的同桌比一比。

好,再用尺子量一量,将这1分米放进我们的脑海。

闭上眼睛,记住这个1分米。

  (5)联系生活(2分钟)

  请2~3个同学说一说

拿着这个1分米,想一想,在我们的教室里或者家里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

开关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粉笔盒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6)运用1分米。

(3分钟)

在我们小朋友的身上也藏着1分米,找一找。

拇指与食指伸直后长度大约是1分米。

大拇指与食指伸直的这个距离称作:

一拃。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年龄的增长,一拃的长度越来越大。

比如老师的一拃就比你们

  的一拃大。

所以我们应该说是小朋友的一拃长大约是1分米。

那现在就用我们的一拃测量下课桌桌面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课桌的长度大约是5分米。

  生交流汇报。

  (7)探究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5分钟)

  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这是一把1米长的尺子,这个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我们也都知道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是吧,那现在咱们来看看这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吧?

谁来猜测一下?

你是根据什么来这样猜测的?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验证下你们猜得对不对。

  师示范:

在贴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注意要对齐,要一个接着一个。

  故意错误示范,让生来订正。

  请两三名同学上黑板进行活动,并让其他学生统计已经贴到几分米了,可以换成几厘米。

  得出结论:

1米=10分米。

用字母表示是1m=10dm。

并板书

  2.认识毫米

  

(1)说一说(2分钟)

老师这里还有一支铅笔,请你用尺子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

铅笔的长度大约6厘米。

有不同意见的吗?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7厘米。

怎么会这样?

那是6厘米准确呢还是7厘米准确呢?

两个都不准确。

其实我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测量结果不是整理米数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新的单位来帮忙,它就是毫米。

毫米是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

用字母mm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0刻度到1刻度之间,会发现有很多的小格。

其中的1小格就是1毫米。

2格就是?

3格呢?

  

(2)感知1毫米(2分钟)

同学们知道1毫米有多长吗?

让我们一起在尺子上找一找,用手比划出来,感觉如何?

1毫米太小了。

  (3)联系生活(2分钟)

是啊,1毫米实在太小了,像老师手上这个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

再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请大家拿出1角的硬币,再次感受下1毫米。

将1毫米也放进脑海。

  (4)厘米与毫米的关系(2分钟)

同学们拿出尺子看一看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让生说一说

你怎么知道的?

通过数一数。

  全班一起数一数,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是1cm=10mm。

  (4)正确读出铅笔的长度。

(2分钟)

那学习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后,你能正确读出铅笔的长度了嘛?

铅笔的长度是6厘米4毫米。

有了毫米的帮忙,我们的测量结果就更加精确了。

  3.排一排(2分钟)

  今天我们新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

分米和毫米。

加上之前学的米和厘米一共有4个长度单位,谁来帮它们排排队呢?

  从大到小:

米、分米、厘米、毫米

  从小到大:

毫米、厘米、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知识,就要懂得运用到生活中,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1.单位换算

  7米=()分米

  3厘米=()毫米

  90分米=()米

  60厘米=()分米

  5dm=()cm

  70mm=()cm

  2.请你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

  旗杆的高度大约是8()

  一本新华字典厚度约6()

  橡皮擦的厚度大约11()

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

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分米。

为什么不填其他的单位呢?

3米太大了,3厘米太小了,3毫米更不可能。

对了,所以填对单位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填错了,会被笑话的。

  其他题目直接让孩子说一说该填什么单位。

  3.把不合理的地方改过来。

  出示一段话,教材35页中一段淘气的日记: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0毫米远,来到学校,我坐在5米高的凳子上,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上语文课。

  ①由老师读一读,在错误的地方故作惊讶,让学生发现问题。

②同桌讨论一下,哪里有问题,又该怎么改呢?

  ③请同学指出错误之处,大家一起判断改得对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并学会了量小物体的长度及单位间的换算。

  五、板书设计

  分米(dm)毫米(mm)

  1分米=10厘米1dm=10cm

  1米=10分米1m=10dm

  1厘米=10毫米1cm=10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