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原本》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0064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几何原本》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几何原本》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几何原本》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几何原本》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几何原本》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几何原本》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文档格式.docx

《《几何原本》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几何原本》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几何原本》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文档格式.docx

正式服装也改成了宽衣博带的儒生装束。

  1598年6月利玛窦去北京见皇帝,未能见到,次年返回南京。

在南京期间,利玛窦早已赫赫有名,尤其是他过目不忘、倒背如流的记忆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传十,十传百,已神乎其神。

加之利玛窦高明的社交手段,以及他的那些引人入胜的、代表着西方工艺水平的工艺品和科学仪器,引得高官显贵和名士文人都乐于和他交往。

利玛窦则借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推动传教活动。

  也正是利玛窦的学识和魅力吸引了徐光启。

根据利玛窦的日记记载,约在1597年7月到1600年5月之间。

徐光启和利玛窦曾见过一面,利玛窦说这是一次短暂的见面。

徐光启主要向利玛窦讨教一些基督教教义,双方并没有深谈。

和利玛窦分手之后,徐光启花了两三年时间研究基督教义,思考自己的命运。

1603年,徐光启再次去找利玛窦,但利玛窦这时已经离开南京到北京去了。

徐光启拜见了留在南京的传教士罗如望,和之长谈数日后,终于受洗成为了基督教徒。

  1601年1月,利玛窦再次晋京面圣,此次获得成功,利玛窦带来的见面礼是自鸣钟和钢琴,这两样东西是要经常修理的,于是他被要求留在京城,以便可以经常为皇帝修理这两样东西。

正好1604年4月,徐光启中进士后要留在北京。

两人的交往也多起来。

在此之前,徐光启对中国传统数字已有较深入的了解,他跟利玛窦学习了西方科技后,向利玛窦请求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以克服传统数学只言“法”而不言“义”的缺陷,认为“此书未译,则他书俱不可得论。

”利玛窦劝他不要冲动,因为翻译实在太难,徐光启回答说:

“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几何原本》读后感2

  《几何原本》这本数学著作,以几个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定义、公设和公理,互相搭桥,展开了一系列的命题:

由简单到复杂,相辅而成。

其逻辑的严密,不能不令我们佩服。

  就我目前拜访的几个命题来看,欧几里得证明关于线段“一样长”的题,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便是画圆:

因为,一个圆的所有半径都相等。

一般的数学思想,都是很复杂的,这边刚讲一点,就又跑到那边去了;

  而《几何原本》非常容易就被我接受,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欧几里得反复运用一种思想、使读者不断接受的缘故吧。

  不过,我要着重讲的,是他的哲学。

  书中有这样几个命题:

如,“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将腰延长,与底边形成的两个补角亦相等”,再如,“如果在一个三角形里,有两个角相等,那么也有两条边相等”。

  这些命题,我在读时,内心一直承受着几何外的震撼。

  我们七年级已经学了几何。

想想那时做这类证明题,需要证明一个三角形中的两个角相等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这么写:

“因为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所以两底角相等”——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就是相等的;

  而看《几何原本》,他思考的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为什么相等”。

  想想看吧,一个思想习以为常,一个思想在思考为什么,这难道还不够说明现代人的问题吗?

  大多数现代人,好奇心似乎已经泯灭了。

这里所说的好奇心不单单是指那种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同样指对平常的事物感兴趣。

  比如说,许多人会问“宇航员在空中为什么会飘起来”,但也许不会问“我们为什么能够站在地上而不会飘起来”;

  许多人会问“吃什么东西能减肥”,但也许不会问“羊为什么吃草而不吃肉”。

  我们对身边的事物太习以为常了,以致不会对许多“平常”的事物感兴趣,进而去琢磨透它。

牛顿为什么会发现万有引力?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有好奇心。

  如果仅把《几何原本》当做数学书看,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古希腊的数学渗透着哲学,学数学,就是学哲学。

  哲学第一课:

人要建立好奇心,不仅探索新奇的事物,更要探索身边的平常事,这就是我读《几何原本》意外的收获吧!

《几何原本》读后感3

  事实上,笛卡儿的思想为17世纪数学分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到了18世纪,解析几何由于L。

欧拉等人的开拓得到迅速的发展,连希腊时代的阿波罗尼奥斯(约公元前262~约前190)等人探讨过的圆锥曲线论,也重新被看成为二次曲线论而加以代数地整理。

另外,18世纪中发展起来的数学分析反过来又被应用到几何学中去,在该世纪末期,蒙日首创了数学分析对于几何的应用,而成为微分几何的先驱者。

如上所述,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可以讨论许多几何问题。

但是不能说,这对于所有问题都是最适用的。

同解析几何方法相对立的,有综合几何或纯粹几何方法,它是不用坐标而直接考察图形的方法,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本来就是如此。

射影几何是在这思想方法指导下的产物。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盛行而且发展了造型美术,与它随伴而来的有所谓透视图法的研究,当时有过许多人包括达·

芬奇在内把这个透视图法作为实用几何进行了研究。

从17世纪起,德扎格、帕斯卡把这个透视图法加以推广和发展,从而奠定了射影几何。

分别以他们命名的两个定理,成了射影几何的基础。

其一是德扎格定理:

如果平面上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会于一点,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的交点在一直线上;

而且反过来也成立。

其二是帕斯卡定理:

如果一个六角形的顶点在同一圆锥曲线上,那么它的三对对边的交点在同一直线上;

18世纪以后,彭赛列、嘉诺、施泰纳等完成了这门几何学。

《几何原本》读后感4

  几何原本总共13卷,研究前六卷就可以了,因为后边的都是应用前边的理论,应用到具体的领域,无理数,立体几何等领域,几何原本我认为最精髓的就是合理的假设,对点线面的抽象,这样才得以使得后面的定理成立,其中第五个公设后来还被推翻了,以点线面作为基础,以欧几里得工具作为工具,进行了各种几何现象的严密推理,我认为这些定理成立的条件必须是在,对几条哲学原则默许了之后,才能成立。

主要是最简单的几何形状,从怎么画出来,画出来也是有根据的,再就是各种形状的性质,以及各种形状之间关系的定理,都是一步一步推理出来的。

  在几何原本后续的有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截线论》,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算是比较系统的数学著作,也都是用欧几里得工具进行证明的,后来的微积分工具的出现,我认为是圆周率的求解过程,无限接近的思想,才使得微积分工具产生,现代数学看似阵容豪华,可是并没有新的工具的出现,只是对微积分工具在各个形状上进行应用,数学主要是在空间上做文章,现在数学能干的活看似挺多,但是也要得益于物理学的发展,数学一方面往一般性方面发展,都忘了,细想数学思想是比较没什么,只是脑力劳作比较大,特别是只是纯数学研究,不做思想的人,很累也做不出有意义的工作。

  看完二十世纪数学史,发现里面的人的著作,我一本也不想看,太虚。

《几何原本》读后感5

  希腊文化以柏拉图学派的时代为顶峰,以后逐渐衰落,而埃及的亚历山大学派则渐渐繁荣起来,它长时间成了文化的中心。

数学家欧几里得把至希腊时代为止所得到的数学知识集其大成,编成十三卷的《几何原本》,这就是直到今天仍广泛地作为几何学的教科书使用下来的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学(简称欧氏几何)。

徐光启于1606年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至1847年李善兰才把其余七卷译完。

“几何”与其说是geo的音译,毋宁解释为“大小”较为妥当。

诚然,现代几何学是有关图形的一门数学分科,但是在希腊时代则代表了数学的全部。

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首先叙述了一些定义,然后提出五个公设和五个公理。

其中第五公设尤为著名:

如果两直线和第三直线相交而且在同一侧所构成的两个同侧内角之和小于二直角,那么这两直线向这一侧适当延长后一定相交。

《几何原本》中的公理系统虽然不能说是那么完备,但它恰恰成了现代几何学基础论的先驱。

直到19世纪末,希尔伯特才建立了严密的欧氏几何公理体系。

  第五公设和其余公设相比较,内容显得复杂,于是引起后来人们的注意,但用其余公设来推导它的企图,都失败了。

这个公设等价于下述的公设:

在平面上,过一直线外的一点可引一条而且只有一条和这直线不相交的直线。

罗巴切夫斯基和波尔约独立地创建了一种新几何学,其中扬弃了第五公设而代之以另一公设:

在平面上,过一直线外的一点可引无限条和这直线不相交的直线。

这样创建起来的无矛盾的几何学称为双曲的非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

黎曼则把第五公设换作“在平面上,过一直线外的一点所引的任何直线一定和这直线相交”,这样创建的无矛盾的几何学称椭圆的非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

《几何原本》读后感6

  两千多年来,《几何原本》一直是学习几何的主要教材。

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许多伟大的学者都曾学习过《几何原本》,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从而作出了许多伟大的成就。

  从欧几里得发表《几何原本》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尽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由于欧氏几何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和有着严密的逻辑演绎方法相结合的特点,在长期的实践中表明,它巳成为培养、提高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

历史上不知有多少科学家从学习几何中得到益处,从而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少年时代的牛顿在剑桥大学附近的夜店里买了一本《几何原本》。

开始他认为这本书的内容没有超出常识范围,因而并没有认真地去读它,而对笛卡儿的“坐标几何”很感兴趣而专心攻读,后来,牛顿于1664年4月在参加特列台奖学金考试的时候遭到落选,当时的考官巴罗博士对他说:

“因为你的几何基础知识太贫乏,无论怎样用功也是不行的。

”这席谈话对牛顿的震动很大,于是,牛顿又重新把《几何原本》从头到尾地反复进行了深入钻研,为以后的科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但是,在人类认识的长河中,无论怎样高明的前辈和名家。

都不可能把问题全部解决。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提出几何学的“根据”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他的理论体系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比如,对直线的定义实际上是用一个未知的定义来解释另一个未知的定义,这样的定义不可能在逻辑推理中起什么作用。

又如,欧几里得在逻辑推理中使用了“连续”的概念,但是在《几何原本》中从未提到过这个概念。

《几何原本》读后感7

  《原本》的两个理论支柱——比例论和穷竭法。

为了论述相似形的理论,欧几里得安排了比例论,引用了欧多克索斯的比例论。

这个理论是无比的成功,它避开了无理数,而建立了可公度与不可公度的正确的比例论,因而顺利地建立了相似形的理论。

在几何发展的历史上,解决曲边围成的面积和曲面围成的体积等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这也是微积分最初涉及的问题。

它的解决依赖于极限理论,这已是17世纪的事了。

然而在古希腊于公元前三四世纪对一些重要的面积、体积问题的证明却没有明显的极限过程,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理念和方法是如此的超前,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数学的发展。

  化圆为方问题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提出的,后来以“穷竭法”而得名的方法。

“穷竭法”的依据是阿基米得公理和反证法。

在《几何原本》中欧几里得利用“穷竭法”证明了许多命题,如圆与圆的面积之比等于直径平方比。

两球体积之比等于它们的直径的立方比。

阿基米德应用“穷竭法”更加熟练,而且技巧很高。

并且用它解决了一批重要的面积和体积命题。

当然,利用“穷竭法”证明命题,首先要知道命题的结论,而结论往往是由推测、判断等确定的。

阿基米德在此做了重要的工作,他在《方法》一文中阐述了发现结论的一般方法,这实际又包含了积分的思想。

他在数学上的贡献,奠定了他在数学史上的突出地位。

  作图问题的研究与终结。

欧几里得在《原本》中谈了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十五边形的作图,未提及其他正多边形的作法。

可见他已尝试着作过其他正多边形,碰到了“不能”作出的情形。

但当时还无法判断真正的“不能作”,还是暂时找不到作图方法。

  高斯并未满足于寻求个别正多边形的作图方法,他希望能找到一种判别准则,哪些正多边形用直尺和圆规可以作出、哪些正多边形不能作出。

也就是说,他已经意识到直尺和圆规的“效能”不是万能的,可能对某些正多边形不能作出,而不是人们找不到作图方法。

1801年,他发现了新的研究结果,这个结果可以判断一个正多边形“能作”或“不能作”的准则。

判断这个问题是否可作,首先把问题化为代数方程。

  然后,用代数方法来判断。

判断的准则是:

“对一个几何量用直尺和圆规能作出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这个几何量所对应的数能由已知量所对应的数,经有限次的加、减、乘、除及开平方而得到。

”(圆周率不可能如此得到,它是超越数,还有e、刘维尔数都是超越数,我们知道,实数是不可数的,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其中有理数和一部分无理数,比如根号2,是代数数,而代数数是可数的,因此实数中不可数是因为超越数的存在。

虽然超越数比较多,但要判定一个数是否为超越数却不是那么的简单。

)至此,“三大难题”即“化圆为方、三等分角、二倍立方体”问题是用尺规不能作出的作图题。

正十七边形可作,但其作法不易给出。

高斯(Gauss)在1796年19岁时,给出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并作了详尽的讨论。

为了表彰他的这一发现,他去世后,在他的故乡不伦瑞克建立的纪念碑上面刻了一个正十七边形。

  几何中连续公理的引入。

由欧氏公设、公理不能推出作图题中“交点”存在。

因为,其中没有连续性(公理)概念。

这就需要给欧氏的公理系统中添加新的公理——连续性公理。

虽然19世纪之前费马与笛卡尔已经发现解析几何,代数有了长驱直入的进展,微积分进入了大学课堂,拓扑学和射影几何已经出现。

但是,数学家对数系理论基础仍然是模糊的,没有引起重视。

直观地承认了实数与直线上的点都是连续的,且一一对应。

直到19世纪末叶才完满地解决了这一重大问题。

从事这一工作的学者有康托(Cantor)、戴德金(Dedekind)、皮亚诺(Peano)、希尔伯特(Hilbert)等人。

  当时,康托希望用基本序列建立实数理论,代德金也深入地研究了无理数理念,他的一篇论文发表在1872年。

在此之前的1858年,他给学生开设微积分时,知道实数系还没有逻辑基础的保证。

因此,当他要证明“单调递增有界变量序列趋向于一个极限”时,只得借助于几何的直观性。

  实际上,“直线上全体点是连续统”也是没有逻辑基础的。

更没有明确全体实数和直线全体点是一一对应这一重大关系。

如,数学家波尔查奴(Bolzano)把两个数之间至少存在一个数,认为是数的连续性。

实际上,这是误解。

因为,任何两个有理数之间一定能求到一个有理数。

但是,有理数并不是数的全体。

有了戴德金分割之后,人们认识至波尔查奴的说法只是数的稠密性,而不是连续性。

由无理数引发的数学危机一直延续到19世纪。

直到1872年,德国数学家戴德金从连续性的要求出发,用有理数的“分割”来定义无理数,并把实数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才结束了无理数被认为“无理”的时代,也结束了持续2000多年的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大危机。

  《原本》还研究了其它许多问题,如求两数(可推广至任意有限数)最大公因数,数论中的素数的个数无穷多等。

  在高等数学中,有正交的概念,最早的概念起源应该是毕达哥拉斯定理,我们称之为勾股定理,只是勾3股4弦5是一种特例,而毕氏定理对任意直角三角形都成立。

并由毕氏定理,发现了无理数根号2。

在数学方法上初步涉及演绎法,又在证明命题时用了归谬法(即反证法)。

可能由于受丢番图(Diophantus)对一个平方数分成两个平方数整数解的启发,350多年前,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了著名的费马大定理,吸引了历代数学家为它的证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有力地推动了数论用至整个数学的进步。

1994年,这一旷世难题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威乐斯解决。

  多少年来,千千万万人(著名的有牛顿(Newton)、阿基米德(Archimedes)等)通过欧几里得几何的学习受到了逻辑的训练,从而迈入科学的殿堂。

《几何原本》读后感8

  《几何原本》收录了原著13卷全部内容,包含了5条公理、5条公设、23个定义和467个命题,即先提出公理、公设和定义,再由简到繁予以证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欧氏几何学体系。

欧几里德认为,数学是一个高贵的世界,即使身为世俗的君主,在这里也毫无特权。

与时间中速朽的物质相比,数学所揭示的世界才是永恒的。

  《几何原本》既是数学著作,又极富哲学精神,并第一次完成了人类对空间的认识。

古希腊数学脱胎于哲学,它使用各种可能的描述,解析了我们的宇宙,使它不在混沌、分离,它完全有别于起源并应用于世俗的中国和古埃及数学。

它建立起物质与精神世界的确定体系,致使渺小如人类也能从中获得些许自信。

  本书命题1便提出了如何作等边三角形,由此产生了三角形全等定理。

即角、边、角或边、角、边或边、边、边相等,并进一步提出了等腰三角形——等边即等角;

等角即等边。

就这样欧几里德分别从点、线、面、角四个部分,由浅入深,提出了自己的几何理论。

前面的命题为后面的铺垫;

后面的命题由前面的推导,环环相扣,十分严谨。

  这本书博大精深,我只能看懂十分之一左右,非常震撼,欧几里德不愧为几何之父!

他就是数学史上最亮的一颗星。

我要向他学习,沿着自己的目标坚定的走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