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雷架模板支撑平台施工技术方案11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8993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贝雷架模板支撑平台施工技术方案11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贝雷架模板支撑平台施工技术方案11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贝雷架模板支撑平台施工技术方案11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贝雷架模板支撑平台施工技术方案11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贝雷架模板支撑平台施工技术方案11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贝雷架模板支撑平台施工技术方案11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贝雷架模板支撑平台施工技术方案11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贝雷架模板支撑平台施工技术方案11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贝雷架模板支撑平台施工技术方案11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0.3

模板面板

0.5

模板及其支架

0.75

新浇筑混凝土自重标准值G2k(kN/m3)

24

混凝土梁钢筋自重标准值G3k(kN/m3)

1.5

混凝土板钢筋自重标准值G3k(kN/m3)

1.1

当计算支架立柱及其他支承结构构件时Q1k(kN/m2)

1

对水平面模板取值Q2k(kN/m2)

风荷载标准值ωk(kN/m2)

基本风压ω0(kN/m2)

非自定义:

0.2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

0.9

风荷载体型系数μs

0.8

C、模板体系设计

新浇混凝土梁支撑方式

梁两侧有板,梁板立柱共用(B)

梁跨度方向立柱间距la(mm)

800

梁两侧立柱间距lb(mm)

步距h(mm)

1800

新浇混凝土楼板立柱间距l'

a(mm)、l'

b(mm)

800、900

混凝土梁居梁两侧立柱中的位置

居中

梁左侧立柱距梁中心线距离(mm)

450

梁底增加立柱根数

梁底增加立柱布置方式

按梁两侧立柱间距均分

梁底增加立柱依次距梁左侧立柱距离(mm)

每跨距内梁底支撑小梁根数

5

梁底支撑主梁最大悬挑长度(mm)

300

结构表面的要求

结构表面隐蔽

模板及支架计算依据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设计简图如下:

平面图

立面图

D、面板验算

面板类型

覆面木胶合板

面板厚度(mm)

15

面板抗弯强度设计值[f](N/mm2)

面板弹性模量E(N/mm2)

10000

按四等跨连续梁计算,简图如下:

W=bh2/6=400×

15×

15/6=15000mm3,I=bh3/12=400×

15/12=112500mm4

q1=0.9max[1.2(G1k+(G2k+G3k)×

h)+1.4Q2k,1.35(G1k+(G2k+G3k)×

h)+1.4×

0.7Q2k]×

b=0.9max[1.2×

(0.1+(24+1.5)×

0.9)+1.4×

2,1.35×

0.7×

2]×

0.4=11.908kN/m

q1静=0.9×

1.35×

[G1k+(G2k+G3k)×

h]×

b=0.9×

[0.1+(24+1.5)×

0.9]×

0.4=11.202kN/m

q1活=0.9×

1.4×

Q2k×

0.4=0.706kN/m

q2=[G1k+(G2k+G3k)×

b=[0.1+(24+1.5)×

0.4=9.22kN/m

1、抗弯验算

σ=Mmax/W=(0.107×

11.202×

0.22+0.121×

0.706×

0.22)×

106/15000=3.424N/mm2≤[f]=15N/mm2

满足要求!

2、挠度验算

νmax=0.632q2l4/(100EI)=0.632×

9.22×

2004/(100×

10000×

112500)=0.083mm≤[ν]=l/250=200/250=0.8mm

3、支座反力计算

设计值(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Rmax=1.143q1静l+1.223q1活l=1.143×

0.2+1.223×

0.2=2.733kN

标准值(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R'

max=1.143q2l=1.143×

0.2=2.108kN

E、小梁验算

小梁类型

方木

小梁材料规格(mm)

60×

80

小梁抗弯强度设计值[f](N/mm2)

15.44

小梁抗剪强度设计值[τ](N/mm2)

1.78

小梁弹性模量E(N/mm2)

9350

小梁截面抵抗矩W(cm3)

64

小梁截面惯性矩I(cm4)

256

计算简图如下: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面板传递给小梁q1=2.733/0.4=6.834kN/m

小梁自重q2=0.9×

(0.3-0.1)×

0.2=0.049kN/m

梁左侧楼板传递给小梁荷载F1=0.9×

max[1.2×

(0.1+(24+1.1)×

0.15)+1.4×

2)]×

(0.45-0.4/2)/2×

0.2+0.9×

0.5×

(0.9-0.15)×

0.2=0.258kN

梁右侧楼板传递给小梁荷载F2=0.9×

(0.9-0.45-0.4/2)/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面板传递给小梁q1=2.108/0.4=5.269kN/m

小梁自重q2=(0.3-0.1)×

0.2=0.04kN/m

梁左侧楼板传递给小梁荷载F1=(0.1+(24+1.1)×

0.15)×

0.2+0.5×

0.2=0.172kN

梁右侧楼板传递给小梁荷载F2=(0.1+(24+1.1)×

小梁弯矩图(kN·

m)

σ=Mmax/W=0.106×

106/64000=1.659N/mm2≤[f]=15.44N/mm2

2、抗剪验算

小梁剪力图(kN)

Vmax=1.453kN

τmax=3Vmax/(2bh0)=3×

1.453×

1000/(2×

80)=0.454N/mm2≤[τ]=1.78N/mm2

3、挠度验算

小梁变形图(mm)

νmax=0.021mm≤[ν]=l/250=450/250=1.8mm

4、支座反力计算

R1=0.193kN,R2=2.907kN,R3=0.193kN

R1=0.143kN,R2=2.202kN,R3=0.143kN

F、主梁验算

主梁类型

钢管

主梁材料规格(mm)

Ф48×

3.5

可调托座内主梁根数

主梁弹性模量E(N/mm2)

206000

主梁抗弯强度设计值[f](N/mm2)

205

主梁抗剪强度设计值[τ](N/mm2)

125

主梁截面惯性矩I(cm4)

12.19

主梁截面抵抗矩W(cm3)

5.08

主梁自重忽略不计,计算简图如下:

主梁计算简图一

主梁计算简图二

由上节可知R=max[R1,R2,R3]=2.907kN,R'

=max[R1'

,R2'

,R3'

]=2.202kN

主梁弯矩图一(kN·

主梁弯矩图二(kN·

σ=Mmax/W=0.934×

106/5080=183.941N/mm2≤[f]=205N/mm2

主梁剪力图一(kN)

主梁剪力图二(kN)

Vmax=5.529kN

τmax=2Vmax/A=2×

5.529×

1000/489=22.612N/mm2≤[τ]=125N/mm2

主梁变形图一(mm)

主梁变形图二(mm)

νmax=1.115mm≤[ν]=l/250=800/250=3.2mm

4、支座反力验算

图一

立柱2:

R2=13.185kN,同理可得

立柱1:

R1=0.875kN,立柱3:

R3=0.875kN

图二

R2=2.907kN,同理可得

R1=0.193kN,立柱3:

R3=0.193kN

R2=9.988kN,同理可得

R1=0.649kN,立柱3:

R3=0.649kN

R2=2.202kN,同理可得

R1=0.143kN,立柱3:

R3=0.143kN

G、纵向水平钢管验算

钢管类型

钢管截面面积A(mm2)

489

钢管截面回转半径i(mm)

15.8

钢管弹性模量E(N/mm2)

钢管截面惯性矩I(cm4)

钢管截面抵抗矩W(cm3)

钢管抗剪强度设计值[τ](N/mm2)

钢管抗压、弯强度设计值[σ](N/mm2)

由小梁验算一节可知R=max[R1,R3]=0.193kN,R'

]=0.143kN

纵向水平钢管弯矩图(kN·

σ=Mmax/W=0.062×

106/5080=12.212N/mm2≤[f]=205N/mm2

纵向水平钢管剪力图(kN)

Vmax=0.367kN

0.367×

1000/489=1.501N/mm2≤[τ]=125N/mm2

纵向水平钢管变形图(mm)

νmax=0.072mm≤[ν]=l/400=800/400=2mm

4、扣件抗滑计算

Rmax2=0.875kN≤8kN

单扣件在扭矩达到40~65N·

m且无质量缺陷的情况下,单扣件能满足要求!

H、立柱验算

立柱截面面积A(mm2)

回转半径i(mm)

立柱截面抵抗矩W(cm3)

抗压强度设计值f(N/mm2)

立杆自重q(kN/m)

0.15

λ=h/i=1800/15.8=113.924≤[λ]=150

长细比满足要求!

查表得,φ=0.496

1、风荷载计算

Mw=0.92×

ωk×

la×

h2/10=0.92×

0.22×

0.8×

1.82/10=0.065kN·

m

2、稳定性计算

根据《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公式5.2.5-14,荷载设计值q1有所不同:

1)面板验算

q1=0.9×

[1.2×

0.9)+0.9×

0.4=10.865kN/m

2)小梁验算

F1=0.9×

0.15)+0.9×

1]×

0.2=0.133kN

F2=0.9×

q1=6.243kN/m

q2=0.049kN/m

同上四~七计算过程,可得:

立柱最大受力N=max[R'

max2左+N边1,Rmax1,R'

max2右+N边2]+0.15×

(2-0.9)++Mw/lb=max[0.685+0.9×

(0.75+(24+1.1)×

1]×

(0.9+0.45-0.4/2)/2×

0.8,11.358,0.685+0.9×

(0.9+0.9-0.45-0.4/2)/2×

0.8]+0.165++0.065/0.9=11.594kN

f=N/(φA)+Mw/W=11.594×

103/(0.496×

489)+0.065×

106/5080=60.532N/mm2≤[f]=205N/mm2

L、可调托座验算

荷载传递至立杆方式

可调托座2

可调托座承载力容许值[N](kN)

30

由"

主梁验算"

一节计算可知可调托座最大受力N=Rmax=13.185kN≤[N]=30kN

四、施工方法

1、施工要点

利用建筑结构楼面和设计增加支撑钢支座,经构造要求和计算解决支座稳定和挠度控制,使用贝雷架的侧向连接标准件控制侧向刚度。

在此基础上分批吊装就位固定,形成搭设钢管满堂架的平台,并设置安全围护。

2、工艺流程

施工图纸分析→编制施工方案进行计算→设计单位对支座认可→支座选择与施工→验收贝雷架及配件→吊装范围内地面组装→吊装前的全面安全检查→施工操作前最后交底→吊装安全和质量控制→空中二次组装→安装监测设置及记录→安全围护设置交付使用→使用期安全监测控制→贝雷架拆除→贝雷架及配件保养入库。

3、贝雷架支座

经设计同意专门对贝雷架支座进行设计,使之满足施工荷载要求、满足模板支撑体系要求、满足安全要求。

4、贝雷架拼装与吊装

4.1、由于本工程中空部位跨度为16米和21米,需要组装成的贝雷桁架长度为18米和24米,在工程正式使用前,由两片贝雷梁组装成长度为18米,重为3.6吨平台进行加荷试压和变形值摸底。

根据模板结构计算书,一榀贝雷桁架最大线荷载为44.6kn/m,合计荷载为700kn。

经现场模拟施工荷载进行加荷检测,测得跨中最大挠度为45mm,对模板起拱高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4.2、贝雷主桁在平地组装,每片贝雷架之间必须用配套连接件加固,提高桁架的刚度。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选用sumitomo200t汽车吊进行现场吊装,最大起重高度满足工程施工要求。

吊装时使用的钢梁、钢丝绳,卡环等应和桁架重量匹配(即允许荷载内),吊装时在拼装好的贝雷主桁两侧设置好牵引绳,防止贝雷主桁在吊运过程中发生扭转、撞击工程外架。

4.3、安放贝雷桁架的主体结构框架梁支座,并且下部结构模板不能拆除根据计算,其上有4榀贝雷主桁。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砼承压验算不可行,故设置了槽钢粱垫,先按方案要求在贝雷架位置处放好线,以控制架体安放位置,在槽钢粱垫两侧焊接了挡板,防止桁架在没有加荷前发生位移,外侧槽钢牛腿两侧也设置了防滑挡板。

全部贝雷桁架吊装就位后,立刻进行现场加固,贝雷桁架下弦每隔3m用脚手架钢管加扣件固定,上弦采用在[8槽钢次梁上开孔用螺栓与贝雷架固定,保证贝雷架不位移,防止倾覆。

保持了贝雷架高空自身稳定。

五、质量保证措施

为确保工程质量成立专项质量小组加强管理,强调预控,强调工程全过程的控制,至始至终抓好紧、抓实、抓好。

专项质量小组

组长:

王新

副组长:

花永新季浩

组员:

沙洪池乔良卫

2、保证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的保证是工程质量最跟本的保证,故选择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及作业工人。

六、安全保证措施

1、防止坠物伤人,在钢管贝雷梁底部及侧面张挂安全网、立警示牌,钢管桩周边布防撞设施;

坚持施工队伍的安全教育制度;

项目安全员要经常检查作业队,认真做好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技术书面交底工作,详细说明施工工艺流程、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及质量标准,交底人和被交底人双方签字。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操作证必须按期复审,不得超期使用。

2、支架安全措施:

2.1、必须严格按设计方案进行支架搭设,支架搭设所用钢管上严禁打孔。

2.2、剪刀撑、横向斜撑等要同钢管立柱同步搭设。

立柱的垂直度,按规定无论从何种角度测量,必须达到50mm以内,且总高度的偏差不得大于100mm。

2.3、搭设及拆除时现场必须设警戒区域,张挂醒目警戒标志。

警戒区域内严禁非操作人员通行或在排架下方继续组织施工。

地面监护人员必须履行职责。

2.4、在进行临边作业时,必须设置牢固可行的安全防护设施,不同的临边作业场所、需设置不同的防护设施。

2.5、作业人员处于高处危险施工全过程,必须佩戴安全带,保险钩宜高挂低用并扣在牢固部位。

2.6、如遇强风、雨等特殊气候,不进行支架搭设或拆除作业。

夜间作业,要具备良好的照明设备。

2.7、在贝雷梁底全宽挂好安全网,避免施工过程中物体高处坠落,击伤人员。

2.8、支架滞后一孔拆除,由跨中向两端头对称拆除翼缘板部位支撑、支架→由跨中向两端头对称拆除底、腹板部位支撑、支架顺序进行。

绝对禁止未拆完内模竖向支撑即拆支架、未拆完翼缘板部分支撑支架即拆底腹板部位支撑支架,以防结构在体系转换时产生破坏性荷载拉裂梁体。

落架时先敲松木楔,再用撬棍将底模与砼分离,最后取出底模以及方木。

2.9、贝雷架拆除,本工程在17层和18层设计有后浇带,贝雷架使用周期较长,必须在上部后浇带迖到设计要求浇筑完、且底板上边涂料腻子施工完成后方可拆除。

2.10拆除作业必须由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

施工前将所有垃圾清理干净,防止石子等溅落伤人。

2.11、拆除顺序严格按照从上往下,后搭先拆、先搭后拆的顺序,拆除从内向外拆除,各种构配件严禁抛掷至地面。

七、应急预案保证措施

为了防范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及时做好安全事故发生后的救授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项目施工生产的实际,制定工程安全应急预案。

A、应急预案的任务和目标

1、更好地适应法律法规和经济活动的要求,给施工现场员工的工作和施工场区周围居民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环境;

2、保证各种应急反应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

3、指导应急反应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应急反应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的应急救援;

4、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帮助实现应急反应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

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

B、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1、项目组成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设总指挥一名,副总指挥二名,六个救援小组,组员若干。

组织机构图如下:

总指挥

副总指挥

季浩

花永新

组长

2、现场应急救援流程:

紧急事故处理流程图

发现人

发现后立即向项目经理或现场负责人报告

迅速作出判断,下达应急指令;

同时以最快方式向公司主管部门报告,并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报警求助。

总指挥或

公司安全与工程管理部门

判定项目经理部应急措施的适宜性,重大情况立即赶赴现场协助处理,并向局安全与环境管理部门报告。

应急电话:

火警——119;

匪警——110;

交通事故——122;

急救——120

项目值班电话:

项目经理王新

C、现场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工

1、应急预案总指挥的职能及职责:

1.1分析紧急状态确定相应报警级别,根据相关危险类型、潜在后果、现有资源控制紧急情况的行动类型;

1.2指挥、协调应急反应行动;

1.3与项目外应急反应人员、部门、组织和机构进行联络;

1.4直接监察应急操作人员行动;

1.5最大限度地保证现场人员和外援人员及相关人员安全;

1.6协调后勤方面与支援应急反应组织;

1.7应急反应组织的启动;

1.8应急评估、确定升高或降低应急警报级别;

1.9通报外部机构,决定请求外部援助;

1.10决定应急撤离,决定事故现场外影响区域的安全性;

2、应急预案副指挥的职能及职责:

2.1协助应急总指挥组织和指挥应急操作任务,总指挥不在现场时代替总指挥行使职责;

2.2向应急总指挥提出采取的减缓事故后果行动的应急反应对策和建议;

2.3保持与事故现场各救援小组直接联络;

2.4协调、组织和获取应急所需的其它资源、设备以支援现场的应急操作;

2.5定期检查各常设应急反应组织和部门的日常工作和应急反应准备状态;

2.6根据各施工场区、加工厂的实际条件,努力与周边有条件的企业为在事故应急处理中共享资源、相互帮助、建立共同应急救援网络和制定应急救援协议。

3、危险源风险评估小组的职能和职责:

3.1对施工现场特点以及生产安全过程的危险源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

3.2指导安全部门安全措施落实和监控工作,减少和避免凶险源的事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