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考古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陶瓷、钢铁和青铜器成分和含量的分析,如古地磁法、热释光法、钾氩法、铀系法、X射线荧光分析法、电子探针法、中子活化法。
自然科技应用于调查发掘:
GPS全球定位系统、卫星照相、航空照相、磁力探测、地抗力探测以及红外线摄影、测量和绘图。
在水下考古和悬棺的调查中,常常应用物理学方法和手段。
9.考古学与狭义历史科学的关系:
终极目标一致;
二者研究对象和方法不同;
扩大了历史学的研究范围;
证经;
修史、补史;
改变了历史学研究方法;
整合考古学和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等,多学科合作。
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已经使我们对人类历史的认识上溯到200万年前。
在非洲,我们对人类早期历史的认识甚至上溯到300万年——400万年以前。
10.如何整合?
第一、要用全局、整体的观点分析问题,开展综合研究;
第二、应当加强考古学与古文字学、文献史学等合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第三、历史研究者应当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力求从考古资料中找到新的闪光点。
第四、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合作,寻找历史研究的新突破口,开辟新领域。
在历史研究中要加强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整合研究,从而推动历史研究的进步。
11.考古学与民族学、民俗学:
研究古代社会的婚姻、家庭、部落和民族的起源问题,并依据考古发掘的遗迹做出解释和研究。
今天的落后民族正如“活的化石”,我国纳西族走婚习俗就是古代母系氏族社会婚姻状况的遗留。
独龙族的石器使用
12.考古学与体质人类学:
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前者根据人体形态、及其生物学变异和进化,研究人体形态学、人类起源学和人种学。
考古学利用人类学研究古墓葬,进行性别、年龄鉴定,分析种族和族属。
13.考古学与语言学、古文字学、文学:
考古学为古文字学、语言学提供更广泛的研究对象和资料——甲骨文、陶文、金文、石鼓文等。
古文字材料,为考古遗存断代,禅释,深化考古学研究。
14.考古学与美术史、摄影:
十五世纪,欧洲美术作品是考古学遗存又是美术史研究的对象。
15.美术考古与美术史研究的区别。
考古绘图和摄影是考古专业基本技能。
16.考古学与工程技术科学:
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
17考古学的发展:
一、萌芽期:
文艺复兴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的兴趣。
关于古典世界古物的发现和记述,推动古物学的发生。
自然科学、尤其是地质学的发展,为古物学注入了科学的养料。
对古典世界古物的收集与研究二、形成期:
三期说的提出:
考古史家一般将丹麦学者汤姆森(1788-1865)对石器、铜器与铁器三时代的划分作为考古学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三期说"
也被称为是"
史前学的基础"
、"
现代考古学的柱石"
。
地质学论争:
灾变论与均变论之争:
地壳及其生命的成因起源与变化,是突然瞬间发生的,还是逐渐、连续、缓慢地发生的。
法国的G•居维叶是灾变论的主要代表。
均变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C•莱尔。
在《地质学原理》中系统地论证了渐进观点,并概括成为一句名言:
“现在是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
”地质学经过对灾变论的批判,把地质学引向了进化、科学的发展道路,也为早期人类及其人工制品的发现及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成熟期:
地层学与类型学:
18.石器时代分期:
旧石器时代的分期;
中石器时代的确认与新石器时代的分期:
1892年艾伦·
布朗建议“中石器时代”——促进新石器时代的分期研究;
新石器时代分期研究:
介绍蒙特柳斯对北欧的四分法:
以罗马数字表示各期。
19.中国考古学产生的背景:
1)金石学研究范围的扩大,显示了新材料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
2)五四运动与古史辨派3)中外学者早期考古活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诸国英国、俄国、法国、瑞典、德国等学者组成探险队,进入新疆、内蒙、甘肃、宁夏、西藏地区;
另外还考察元上都、登封石阙、山东、河南、山西石窟寺和东北的高勾丽墓、还有江苏、四川、陕西古建筑和崖墓。
日本学者鸟居龙藏1895、1905和1908年三次进入辽东半岛,出版《南满洲调查报告》多为学者,多有研究报告以外文发表,文物多运往国外。
4)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20.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2、安阳殷墟的发掘,傅斯年、董作宾、李济、梁思永1931:
安阳后岗三叠层;
3、考古学与古史的重建:
1)、殷墟的发掘与商代晚期文化的确立2)、二里岗文化与早商文化3)、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
21.殷墟发掘的意义:
殷墟发掘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殷墟的发现与发掘,“二重证据法”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新史学的开端。
向世界揭示了高度发展的青铜文明,也为寻找商文明的来源奠定了基础。
22.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指存在于一定时期,分布一定地域、从本特征相同的古代实物遗存集合体,用以表示类似族的人们共同体及其创造的物质的、社会制度和组织的、精神的东西的总和。
指存在于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特征的实物遗存的共同体。
23.考古学文化的三要素:
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一定特征:
在实物遗存中可以观察到的,一群具有明显特征的类型品,它们是经常的、成群的、出现在同一地区同一地层中
24.考古学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考古学文化的共同体实际就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它不可能一成不变,这是因为内外部发展动力的客观存在与推动作用。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
社会关系;
历史文化传统;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25.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以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来命名:
彩陶文化、绳纹文化、细石器文化。
(往往使文化概念不清、范围扩大)小地名命名;
以首次发现地点:
仰韶、马家窑文化等;
以最典型遗址的发现地点:
1972磁山;
1977裴李岗(所谓典型遗址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不断发展);
以族别命名:
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楚文化(时代较晚,必须搞清文化创造者所属的族);
以大地域命名,如印度河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等;
(往往使文化概念不清、范围扩大);
由于历史上存在着命名方式的不统一,所以一个文化往往有不同的命名。
如: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它们是以地名命名的,同时又都含有彩陶,因此又可称之为“彩陶文化系统”江苏江宁“湖熟文化”(地名)同时又属于江南几何印纹硬陶文化(文化特征),几何印纹硬陶又可能是吴越文化(族名)的一个组成部分。
26.命名原则:
国际惯例:
考古学文化大多数是以第一次发现的典型的遗迹的小地名为名;
成熟的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条件:
一种文化必须有一群的特征;
同一类型的遗址最好发现不止一处;
必须对这一文化的内容有相当充分的认识
27.人类起源:
森林古猿:
发现于法国,2000-500万年。
(云南开远古猿牙齿化石,约800万年)。
拉玛古猿:
发现于印度巴基斯坦交界处,1400-800万年。
(云南禄丰发现拉玛古猿头骨,1000万年)。
南方古猿:
发现于非洲南部,500-100万年。
是古猿到人的过渡类型。
(云南等地也有发现)。
能人:
东非等地发现一些粗糙石器与南方古猿化石共存,此种南方古猿(纤细种)称为“能人”。
是古猿向直立人的过渡形态(“猿人”)。
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来自化石。
古猿转变为人类始祖的时间在700万年前。
南方古猿化石1924年首次发现,到90年代有5个种:
非洲种、阿法种、粗壮种、鲍氏种和埃塞俄比亚种;
非洲种和阿法种属于纤细型;
其余3个种属于粗壮型;
1994年,440万年前南方古猿始祖种由美国古人类学家怀特等在埃塞俄比亚阿法盆地发现,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直接祖先。
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西岸,又发现了4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定名为南方古猿湖畔种,是最早能直立行走的人科成员。
直立人:
会用比较大的工具类;
最早会用火的人类;
最早离开非洲迁徙到欧洲和亚洲的人类
旧石器时代:
大约开始于二、三百万年以前。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
在欧洲,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还划分出了一个过渡阶段,即中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开始诞生,并向现代人演进的历史阶段。
这时期的人类体质具有原始的特征,属古人类(化石人)范畴。
旧石器时代时间与地质上的更新世大致相当。
这一时期的人类,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也有骨器和木器,多居住在洞穴中,过着采集和狩猎的原始生活。
28.化石:
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骸。
分为遗体化石、遗物化石和遗迹化石。
形成:
形成化石的首要条件是生物体得到埋藏,免受外界的风化和破坏;
此外,埋藏在地下的生物体要发生石化作用——填充作用、交替作用、蒸馏作用;
埋藏:
原地埋藏、搬运埋藏;
地点:
洞穴、向阳、依山傍水
29.石器:
旧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工具主要为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
这时期陶器尚未出现。
旧石器就成了最能反映当时人类采集、狩猎等经济活动的工具,也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最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遗迹
30.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遗迹种类较少,有居住遗迹(生活面、房址)、用火遗迹(如成堆的灰烬及其包含的炭屑、烧骨、烧石、烧土等)、狩猎时挖掘的陷坑(井)埋葬死者的墓葬等。
遗迹、遗物集合体。
31.遗迹:
分为两类:
一类为居址类型,可细分为洞穴遗址、岩棚遗址、旷野遗址等。
另一类是非居址类型,包括肢解猎获物的屠宰埸和石器等工具制造埸等。
32.旧石器的清洗:
清洗时可先将石器放在水盆内浸泡,待所附着的泥土松软后,用毛刷轻轻刷去晾干即可。
必要时,可将石器放在水或溶有清洁剂的水中,然后用超声波振荡器平稳振动,使附着之泥土或污垢脱落。
器物编号的内容应包括有发掘出土年代、遗址或地点代号、工区或探方号(如没有分工区或没有划布探方或略去此项)、层位号、出土石器序号等。
33.标本的观察:
<
1>
对碎屑的观察。
碎屑是人类剥落石片或加工石器的过程中产生的细小石质碎片(1CM以下者)。
碎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制作石器的过程和特征。
根据碎片的形状和特征,可判别不同的打击或加工修整方法。
根据碎屑集中分布地点情况,可判断遗址中石器制作的具体地点。
把剥落下的石片、碎屑和剩余的石核再拼接起来,恢复到石料的原状,可再现石片生产的全过程。
2>
对石片和石核的观察。
主要观察台面、背面和劈裂面三个部位。
观察石片、石核台面和打击点的特征,区分出自然台面、打击台面和修整台面,并进行分类和记录。
观察石片劈裂面(阳面)半锥体、锥疤、辐射线、同心波纹等人工石片特有的痕迹,了解打片的方法和技术水平。
观察石片背面的变化了解剥片的过程。
在未经修理的石核上剥下的石片,背面往往原石料的自然面;
在多次剥落石片后的石核上再次剥片,背面上往往留有凹陷的原石核阴面等。
34.标本的分类:
依据原料分类;
依据制法的分类;
依据形状、功能分类
35.我国常见的旧石器类型:
刮削器;
砍砸器;
尖状器;
雕刻器;
石球
36.标本的测量:
石片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石片长:
由顶端的打击点向尾端引直线,再由尾端点向此直线引垂线,该垂线的垂足与顶端间的距离即为石片长。
石片宽:
垂直于石片长的两侧最大距离。
3>
石片厚:
石片劈裂面与背面间的最大距离。
4>
石片角:
通过打击点台面与劈裂面石片轴间的夹角;
石器标本的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石器长:
石器的长轴或与长轴平行的最大距离。
石器宽:
与石器长垂直的最大距离。
石器厚:
石器主平面与相对另一面间的最大距离。
石器刃角:
两面刃石器以刃缘的某一合适点为顶点的两刃间的夹角;
单面刃石器则是修理痕迹最远点向刃缘延伸与背面的夹角;
尖刃角,则是以尖刃两侧修理最远点延伸至尖顶构成的角。
37.标本的统计:
标本的统计数据一般通过表格来计算和分析。
每一文化层或遗迹单位应有一张统计表,内容包括有原料分类、加工技术分类、器型分类、测量值等。
统计的标本数量一般应在100件以上才具有一定的意义,数量太少则误差率。
38.旧石器时代与地质年代:
由于人类是从第四纪开始出现的,第四纪地质学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最为密切。
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柴尔德指出:
“实在说来,如果史前考古的一个根基是古代史,则另一个根基必然是地质学”。
首先,史前时期、特别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本身的遗骸及其文化遗存,大都埋藏在第四纪的堆积之中。
其次,由于史前人类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不同的文化是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而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特征的。
地层单位:
宇、届、系、统、阶;
地质年代:
宙、代、纪、世、期
39.“第四纪”:
1829年法国地质学家德努瓦耶所创;
1881年,第二届国际地质学会正式使用了“第四纪”一词,以代表地球发展史上最近的一个时期。
第四纪:
更新世、全新世第四纪地质学同考古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40.黄土是更新世时最主要的土状堆积。
分布在南北半球的中纬地带,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9.3%。
中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北方,界于北纬34°
~45°
之间,呈东西带状分布;
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区。
覆盖面积达63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总面积的4.9%;
黄土的沉积厚度从数米到数百米不等,以黄河中游最厚,特别是陕西的泾、洛河流域,可达180~200米左右,构成著名的黄土高原。
黄土的岩性成分,主要是黄色粘土、粉砂、细砂等,区域性变化不大;
垂直节理发育,常成几近直立的陡壁,但无明显的层理变化,其间常夹的埋藏土和石灰质结核;
组织结构松散,很容易粉碎,遇水易崩解。
黄土成因:
“风成说”和“水成说”。
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刘东生先生:
“风成说”①午城黄土(300-100万年)时代为更新世早期。
标准地点位于山西隰(xi)县午城镇,故名。
多出露在黄河中游的泾、洛河流域及山西东南部的隰县一带等地。
其岩性特征为:
土色较红、粘土较多、土质较硬;
堆积较薄,所含砾石及砂极少;
动物化石有长鼻三趾马、三门马、中国貉等。
41.离石黄土:
标准地点在山西离石县陈家崖村附近:
分布面积广、厚度大。
分布范围西起甘青,东到山东,南达秦岭,北至长城沿线。
直接覆盖在午城黄土之上,顶部被马兰黄土所叠压,或直接裸露于地表。
下部土色较红、粘土较多、土质较硬,但埋藏土一般较薄、间距较小。
包含的动物化石有肿骨鹿、丁氏鼢鼠等,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100-20万年)。
上部离石黄土的土色为棕黄色,土质亦较硬,有5~6层埋藏土;
埋藏土的土层较厚、间距较大。
包含的动物化石有肿骨鹿、方氏鼢鼠等,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20-5万年)。
42.马兰黄土:
标准地点在北京西山斋堂马兰村附近,故名。
马兰黄土比离石黄土分布更为广阔。
其岩性特征:
土色一般呈淡灰黄色,含有较多的粉砂或细砂;
土质较为松软,遇水易崩解;
无明显层理变化,垂直世理发育,包含有黑神褐色的埋藏土(黑垆土)。
所含动物化石一般石化程度不高,常见的有赤鹿、斑鹿。
安氏驼鸟等。
时代为更新世晚期。
43.早更新世动物群:
以1955─1957年在广西柳城风山区新社冲楞寨山洞穴中发现的动物化石为代表,其主要成员如下:
巨猿、猩猩、硕箭猪、果子狸、小种大熊猫、豪猪、豹等。
这一动物群的主要特征如下:
有第三纪的古老属种,如嵌齿象等。
出现了早更新世的新属种,如先东方剑齿象、小种大熊猫、桑氏鬣狗、小型貘、云南马等。
有一定数量的现生种,如豺、果子狸、豹、猪等。
绝种动物约占80%左右。
44.中更新世动物群:
以柳州笔架山洞穴中出土动物化石为代表,其主要成员如下:
巨猿(体型较大)、猩猩、长臂猿、金丝猴、弥猴、爪哇豺、剑齿虎等。
有第三纪的古老属种,如嵌齿象、剑齿象等。
有一定数量早更新世的代表属种,如桑氏鬣狗、先东方剑齿象、云南马等。
出现了中更新世的代表属种,如中国鬣狗、东方剑齿象、巴氏大熊猫、中国貘、中国犀等。
现生种的数量有所增加,有猪、水牛、鹿、山羊等。
5>
绝种动物约占70%左右。
45.晚更新世动物群:
以1958年在广西柳江新兴农埸通天岩洞穴中发现的动物化石为代表,其主要成员如下:
中国貘、马、水鹿、斑鹿、赤鹿、猪、水牛、山羊。
不见第三纪和早更新世的代表属种<
有一定数量中更新世的典型属种,如中国鬣狗、中国犀、中国貘等。
出现了晚更新世的代表属种,如普通种大熊猫、最后鬣狗、赤鹿等。
现生属种的数量明显增多,有猪、水牛、山羊、苏门犀、果子狸等。
绝种动物约占44%左右
46.更新世分期:
依次称为“泥河湾期”、“公王岭期”、“周口店期”和“马兰黄土期”。
早更新世:
泥河湾期;
中更新世早期:
公王岭期;
中更新世晚期:
周口店期;
晚更新世:
马兰黄土期;
泥河湾期。
以由砾石、砂、泥灰岩及粘土构成的河湖相堆积为代表。
47.3个旧石器地点:
山西南部的西侯度和位于泥河湾盆地里的小长梁、东谷坨。
埋藏环境表明当时人们是沿着湖滨、河岸活动的;
公王岭期:
地层以“午城黄土”为代表,标准地点在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
公王岭动物群中有一批过去未曾在秦岭以北发现过的南方种类,如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巨貘、中国貘、中国爪兽、毛冠鹿和苏门羚等,它们带有很浓的南方色彩,这表明当时华北的气侯比较温暖、湿润,至少蓝田地区的气侯具有亚热带的特点。
公王岭期的人类活动遗迹除蓝田外,还见于山西南部的河等地。
从埋藏环境看,当时人们似乎更多地活动于河谷地带;
周口店期:
标准地点是北京人遗址,属洞穴堆积。
48.人类文化:
A.最早的人类和文化(距今300-100万年)早更新世人类文化地点现有25处,淮河流域较集中。
旧石器时代早期最早阶段的地点可确认共4处,即山西省西侯度文化遗址、云南省元谋人遗址、河北省北部的小长梁和东谷坨旧石器地点。
西侯度遗址:
180万年;
元谋人:
170万年前;
河北阳原东谷坨(距今100万年);
小长梁(距今135万年);
B.晚期直立人及其文化(距今100-20万年):
蓝田人:
100~50万年;
北京人:
70~20万年,北方代表性文化;
山西芮城匼(ke)河文化:
60万年;
湖北郧县人:
80-100万年;
贵州黔西沙井观音洞文化:
与北京人同时,南方代表性文化,南方最大文化遗址;
安徽和县人;
20-15万年。
蓝田人及其文化:
1963、1964年,陕西蓝田陈家窝和公王岭。
公王岭较为完整的头骨,距今98万年或110-115;
陈家窝完好的下颌骨距今53万年或65万年。
石制品。
公王岭13件,方法为砸击法;
可能用火。
49.石器工艺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首先,对原料的特性了解并相应采取有效的打制方法。
发明了砸击法,充分地利用了脉石英;
其次,器形稳定,如三棱大尖状器、手斧、石球和好几种刮削器和尖状器。
在后期,进步类型如雕刻器和石锥等。
观音洞文化:
1964年发现于贵州省黔西县,3000余件石器,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
大部分石片用锤击法产生,少数可能用碰砧法产生;
大部分石器用石片加工而成,尺寸一般较小;
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主,兼有端刃刮削器、砍斫器、尖状器,还有少量石锥、带凹口刮削器和雕刻器。
与北京人石器传统有差异和共同性。
50.和县人:
1980年发现于安徽和县陶店镇汪家山龙潭洞堆积层中。
头骨保存完好,是我国目前所见的直立人头骨中最完整的一个标本。
形态特征和北京人相似,是直立人中最进步的典型。
出土石器、成批的骨角器、烧骨、灰烬和大量的碎骨,伴出动物化石40多种。
距今20万年以前,是我国东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晚期直立人。
51.C.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特征及其分区:
1.两大文化成就:
制造石器(石片石器、单面刮削器为主,不同于欧非州以石刻石器、砍砸器为主的技术系统)。
-用火和管理火。
2.三大文化区:
第一文化区,属旷野型遗址。
“大石片砍砸器-大三棱尖状器系统”。
以西侯度和匼河文化为代表。
第二文化区,洞穴遗址发达,也有旷野遗址。
“船头状刮削器-雕刻器传统”。
以周口店第一地点为代表。
第三文化区,以洞穴遗址为主。
分布于西南,如黔县观音洞遗址。
石器个体大小悬殊,类型多但不固定,且多数有较细的加工。
52.C.早期智人体质特征:
比直立人脑壁厚、脑容量大,大约在1300cc以上。
幼儿成熟期延长,与生命成正比。
已显示出蒙古人种的基本特征,但作为人种尚未最后形成。
53.D.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特征:
石器制作技术有显著的进步,较多地采用了间接打击法、二次加工普遍,工艺较精细。
加工规范化、类型多样化、用途分工也较明显,形成一定特色。
表现出对早期文化传统的继承性
54.晚期文化特征:
距今约5~1.2年前,更新世晚期后一阶段晚期智人,石器制作沿用直接打击法外,发明间接打击法;
细石器工艺的出现,在骨器和装饰品制作方面,开始使用刮、磨、钻孔等新技术。
缝兽皮,制作衣服,采集和狩猎业都发展到了高级阶段,捕鱼业可能已成为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社会组织方面──氏族公社时期。
中国境内人骨化石均属蒙古人种。
洞穴×
半地穴式房屋,有灶坑。
公共墓地——赤铁矿——原始宗教。
文化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
遍布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的漠河、呼玛十八站和嫩江流域的昂昂溪。
旧石器文化还向西扩展到青藏高原。
在西南和华南,分布范围也明显扩大,台湾省发现了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表明人类由大陆向沿海岛屿的迁移逐步频繁。
55.山顶洞人:
1930年,裴文中主持,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
3个完整头骨和其他,至少代表8个个体。
脑量已达1300~1500毫升。
这些特征和现代人相一致,属于蒙古人种。
头骨形态不完全一致。
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
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18865±
420年。
56.文化遗物:
石器总共25件,延续了北京人的制作工艺。
骨针,残长82毫米,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