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作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8054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作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作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作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作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作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作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作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作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作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

“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

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8.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

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

有实验表明:

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9.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

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

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10.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

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

11.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

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12.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是创新能力的内核,是实现未来发展的关键。

中学生应该随时注意运用如下步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界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2)搜集相关问题的所有信息。

(3)打破原有模式,从八个方面尝试各种新的组合。

包括改变方向,改变角度,改变起点,改变顺序,改变数量,改变范围,改变条件,改变环境等等。

(4)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

(5)让大脑放松,让思维掠过尽可能多得领域,以引发灵感。

(6)检验新成果。

以上六步是解决作业难题的有效方法。

学无止境,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要善于借鉴他们比较好的学习经验为己所用。

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乘风破浪,早日达到胜利的彼岸!

初中生学习方法

第一讲学习要有科学的方法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很多,例如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先天遗传素质、后天身体状况、教师与家长教育水平高低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校园小环境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原有知识基础好差以及智力、能力强弱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

一是想学(目的态度);

二是会学(学习方法)。

可以说,所有学生在刚进校的时候,都是想学的。

但是,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同是那几个老师所教,使用统一课本,入学时基础差不多,过了一段时间,成绩就会出现差距。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初二年级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就是典型的例证。

什么原因呢?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开始个个想学好,但是有的会学,有的不会学。

会学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

越想学知识越增加,智力越发展,能力越提高,成绩越拔尖,形成良性循环。

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暂时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进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是可以赶上去的。

如果任其发展,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会越越来越差。

当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容易赶上了。

那时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想学习。

越不想学成绩越差,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厌恶、害怕甚至拒绝学习。

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必将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

分析这两种学生的发展过程,前者走的是:

想学——会学——更想学的路线,后者走的是:

想学——不会学——不想学的路线。

两条路线起点相同,分歧点就在学习方法上。

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确是至关重

要的。

什么叫学习方法?

就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或途径。

只要在学习,就必然采用某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

是主动学习掌握的还是无意之中形成的?

对促进学习成绩上升、学习能力提高,作用是大还是小?

只是没有想过,或虽想过但没有认真注意和研究罢了。

通过调查和观察,就会发现,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上课前,有的学生对老师这堂课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老师上课讲解,老师讲什么就听是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呆板被动,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的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听课时有的放矢,对预习发现的难点、重点和关键的地方细听详记、思考理解,当堂掌握,在学习中较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

同是预习,方法也不一样。

有的看起书来,象是看小说似的,不大容易发现问题,更难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即使发现什么问题,也不停下来问个为什么,不去追根求源搞清楚;

有的看书时动手又动脑,把新课中的旧概念、旧知识查个水落石出,对新课中的问题能理解的就当时弄通,弄不通的就记下来,等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分析讲解。

下课后,有的学生抢做作业,作业一完,万事大吉;

有的先回忆复习课上讲的内容,然后看书整理笔记,把教材充分理解掌握了,才开始做作业。

有的课上未听懂,下课也不问,随它去了,玩得天晕地黑。

同样,在看参考书、做习题、阶段总结、考前复习以及考后分析等其它环节上,也都存在着种种不同的做法。

以上是从每个具体学习环节上看的。

如果从学习整体过程上看,也是形式多样,方法各异。

有的先预习后上课;

有的不预习就上课;

有的只重视上课,课后抄抄作业就算;

有的课上未听好,课后一头钻进作业堆里面;

有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

也有的课前认真预习,课上专心听讲,课后及时整理,独立完成作业,按期做好阶段复习总结;

还有的定有周密的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科学地进行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总结,考试时胸有成竹,每考必胜……

以上方法是怎样来的呢?

通过调查可知,来源与五个方面:

(1)向别人学的;

(2)自己摸索“悟”出来的;

(3)同学之间研究切磋得来的;

(4)老师断断续续指点的;

(5)从某些书中受到启发的。

不管从哪个方面得来的,难免是片面体会或“一孔之见”,往往属于经验型,带有片面性,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需要教者帮助找到一种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哪儿呢?

近几年,笔者共问卷调查了一万多名(8000名初中生,2000名高中生,540名中师生)成绩较好的学生,并分别邀请其中成绩拔尖、学习有法的同学开了几十次座谈会,让他们介绍学法,总结经验,探求规律。

大家倾向一致的意见是:

每天六节课中的新授课,都要按照:

预习——上课——整理——作业这四个步骤组成的环节滚动一次。

一个章节结束,都要进行系统复习总结这一步骤,使每课时的小环环环相扣,形成整体,不仅如此,他们在每个步骤上都有许多具体做法和严格要求,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也都有得力的措施。

把这些做法、要求和措施集中起来,把前四个步骤称为环节,构成完成每一课时的学习不可缺少的四环,加上最后一个步骤,合称“四环一步”。

按照这一过程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按每一环节和步骤上的科学方法去做,就称为“四环一步”学习法。

如果从一个阶段或一个章节来看,教师在教几个课时之后,一般要按章节,按单元把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复习总结一次,学生也往往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进行复习总结,使自己的知识前后衔接,融汇贯通,达到系统掌握之目的。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过程应由每一课时的四大环节加上阶段系统复习总结这一必要步骤组成,“四环节”以上课为中心,每天必做;

“一步”按章节,分单元进行。

四环节一步骤节节相连,步步相通,构成了学习过程的有机整体。

预习是起始环节。

为上课扫清障碍,开辟道路,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上课是中心环节,既是预习的目的,又是对预习的检验,同时对下面几个环节起到关键作用;

课后整理消化是中继环节,是上课的延续和加强,又为顺利做作业创造条件;

独立完成作业是深化环节,既巩固前面的成果,又为阶段复习提供了典型材料;

系统复习总结是贯通步骤,是对本阶段诸课时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提高与升华,又为转入下一阶段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环一步”缺一不可,否则,就使学习过程中断,破坏学习的连贯性和方法的整体性。

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符合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过程,又与教师教的过程相配合,相辅相成,浑为一体,符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第二讲认真预习初步加工

预习,即课前自学。

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

一般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的过程。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课前预习。

是在老师讲课以前,先自学下一节课要讲的新内容;

(2)阶段预习。

指预习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范围往往是一章或几章,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才能进行;

(3)学期预习。

指开学前在假期里,把新学期的教材先自学一遍。

这三种预习,一个比一个线条要粗。

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

1.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通过预习,必然会有部分内容弄不懂。

为什么看不懂呢?

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

预习就象“火力侦察”,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绊脚石”。

这样,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很顺利。

有的学生之所以听讲效果差,有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准备好听课前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各种困难,很难做到当堂理解。

结果上课时间被白白浪费。

而预习,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

例如,课前预习到初一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一节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就是求这个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它的一般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一定要注意当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

如果不预习,上课时老师又不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直接讲“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的内容,有的同学就会听不懂。

如果停下来,去问同学或查书,就会耽误了听课,结果,一步掉队步步掉队,再听也接不上了。

这节课可能弄得心烦意乱,毫无成效。

如果在预习过程中及时补上旧知识,上课听讲,接受新知识就会比较顺利。

2.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一般说来,预习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都理解了,总会遗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盼着上课时解决。

这样听讲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讲效果好。

比那些老师讲什么听什么、主观上没有思想准备、没有重点、没有具体目标的学生,要主动得多。

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

在什么地方,自己还有哪些理解不够的地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假定书上有一道题,有A、B、C三种解法,你预习时掌握了B种解法。

课堂上老师把问题提出后,你就会胸有成竹地期待着,看老师或同学是怎样做的。

如果有同学用C种方法解时,就可以举手提出你的B种解法,因为你的解法比较高明,教师、同学都会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你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

如果那个同学也用B种方法解,你会因为与他不谋而合而高兴。

如果老师在总结同学们的解法之后,提出了A种解法,你就会感到惊喜不已,心中有顿开茅塞、别有洞天之感,佩服老师高明,更加虚心向老师学习,拍脑袋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一步,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起今后预习的欲望。

可见,预习后上课不是没事干,而是听有重点,看有“门道”,学有目标,重在思考。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掌握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果先不预习,不管用哪种解法解,都认为对,不会产生上面的情感体验,印象淡薄。

由于盲目的听课,听和记本来就够紧张的了,哪里还能够匀出精力来思考理解?

更谈不上与教师同学比较思路了。

3.预习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由于预习时看过课本,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及教师板书,书上有没有,心里一清二楚。

凡是书上有的,上课可以不记或少记,也可以留下空白待课后记。

上课时,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

这样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

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不知教师板书的内容书上有没有,从头抄到底,顾不上听课,更来不及思考,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

后来翻翻书,原来许多内容书上都有,根本用不着抄。

着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听课的效果。

那么应该怎样预习呢?

一是要妥善安排时间。

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

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

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

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新讲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

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是要明确任务。

预习总的任务是要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

具体任务,要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

一般有:

(1)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

(2)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

思路如何?

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

(3)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

(4)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问。

三是要看、做、思结合。

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想一想,需要记的就记。

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

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

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

做好预习工作,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一下子全面铺开,科科课课都搞提前预习,时间就会不够用,弄得十分紧张,质量也未必能够有所保证。

解决的办法是:

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尝到甜头,取得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

二是预习应在做完当天作业之后进行。

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

否则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

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没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

前面讲过,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个环节组成了每课时的一个圆环,只有当前边一圈滚过之后,方才能滚下面的一圈,不能因重视一个环节而打乱了圆环滚动“轨迹”,影响其它环节的运行。

三是学习差的同学,课前不预习,

【篇二: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这样做,学习成绩想差都难

1、自学是解决学习成绩问题唯一出路

做个游戏,家长用筷子喂孩子吃一顿饭,直到他厌烦为止,他要吃咸的就给他吃淡的,要吃甜的就给他苦的。

自学,就是要养成自己吃饭的能力。

2、学习是有规律的思维劳动,不是体力劳动,与时间不成比例。

注意以下问题:

1)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是造成学习成绩差异的根本原因。

2)被动学习是造成学生学习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

从初中开始要求每天自学占40%以上。

3)学习盲目是中游学生最困惑的问题。

尖子生与中等生根本差别是什么呢?

基础不差,主要是学习方法。

3.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是学习成绩的构成要素。

通过学习方法去改善基础知识

通过研究学生的认知系数,得到认知策略:

小学三年级和高二的认知相关系数0.82,初一与高二成绩相关系数达0.90。

也就是说:

学生高二成绩在8年前有82%是可以预测的。

看的就是学习习惯。

一个学生在小学三年级时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在初一时所掌握的学习方法,直接决定高二的学习成绩。

另外,学生的学习成绩25%变化有取决于非智力性因素:

意志力是否坚强,是否喜欢学习等。

初中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原因:

动机与兴趣

如果孩子表现为,学习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差、懒惰、贪玩、应付作业,那么他的学习成绩下滑原因就是动机和兴趣的原因。

动机和兴趣的原因辅导班是纠正不了的,只有家长能解决。

高中学习下滑原因:

学习方法和基础的原因

表现为:

学习刻苦,题海战,学习力不从心,学习无计划

有好多高中生,由于初中基础没学好,高中想学学不动

初一年级,高一年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对中高考成绩起决定性作用,初一年级是方法教育的第一步,很关键,一定要走好。

而性格因素不是直接的。

智力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正常孩子智商是100~115,智商超过130的孩子属于智力超常的孩子,智商达到160的是天才,那是爱因斯坦,智商低于90的孩子是弱智的孩子,中国智商研究报告显示:

智商低于90高于130占所有学生的2%,在一个40人的班级里按照2%的比例很难找出一个智商低于90高于130的学生。

也就是说全班孩子的智商相同。

我们能不能为自己和尖子生有着相同的智商而给自己先鼓一下掌好不好啊!

你和尖子生有一样的智商,为什么学习成绩不一样呢?

我们来看智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智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可以预测的。

小学阶段智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达到0.6~0.7,小学的尖子生是靠智商优先的;

到中学智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达到0.5,而到大学,智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只有

0.4~0.5。

所以我们发现一些天赋不太好的孩子为什么能成功呢?

中国古话讲:

勤能补拙。

他们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

现在可以想象小学一年级,开学了,我们有七个东西是相同的。

拥有相同的老师、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智商、相同的作业、相同的课堂、相同的试卷、相同的学校,经过3个月后,同班同学一个学生比另一个学生多考3分原因是什么?

短短的3个月一个学生比另一个学生少考3分,这就是桶底的裂缝出来了。

小学一年级就有3分的差异了,到了高三,就会差300分。

下面通过一个故事来论证一下:

在安徽的农村有一个叫赵培生的孩子,他小学三年级就因贫困失学了,由每个月只挣100块钱的,当民办教师的爷爷抚养。

失学后在爷爷的培养下,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自学完高三的课程,199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

赵培生成功后,国内许多专家研究赵陪生的现象发现一个问题:

赵陪生的英语问题。

城市里的孩子3岁上双语幼儿园,上英语辅导班,有钱的请英语家教,买“好记星”、买复读机、买个一百分?

?

我们的孩子学习英语的条件太好了。

而赵培生这个孩子,他没有经过一天英语启蒙教育,高考前可怜到没上过一节英语课,但是高考时英语成绩令人不可思议地得了126分。

所以我们会发现,当我们的孩子教学的硬件很强大的时候,他们的软件是不是出问题了?

用四个公式解释一下学生学习差异的形成规律:

1.不同的教育产生不同的学习习惯。

2.不同的学习习惯产生不同的学习方法。

3.不同的学习方法产生不同的基础知识。

4.不同的基础知识决定学习成绩。

越小的孩子解决方案越好,如果是高三学生恐怕只有最后一付药可吃了,就是6个月时间改善基础知识来提高成绩。

给高三学生讲学习习惯来不及了,讲学

习方法来不及了,给家长讲改进方法也来不及了。

初中三年怎么学呢?

一句顺口溜“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

初三,天上地下”。

用教育的方法分析一下,初一是预赛,完成两个项目:

适应和调整;

初二称为关键期和分化期,是学生贫富差距最大的一年,初中课程的一半要在初二完成,也就是把初一和初三加起来等于初二,是最繁忙的一年,也是留级最好的一年;

初三是选择期和提升期,“用九个月的时间把三年的学习内容复习完”很少有人能读懂这句话。

现在到初三教室看一下,还有不少人在做题,如果做作业的时间大于复习的时间,如果想提高中考成绩,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

6.学习方法解决方案:

有学生问,说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象《九阴真经》一样的,我们念一遍就可以成为天下第一呢?

中国练武的讲过这样一句话,叫做“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武与功之间的关系相当于这里所讲的基础与方法的关系。

方法是武,基础是功。

解决学习方法需要解决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问题。

解决学习内容问题

学什么?

这里没法讲,按照“因材施教”的方法,60个学生要有60个不同的学习内容。

解决学习过程问题

怎样学的问题:

一个试验,证实知识点的分散复习和整体复习的分析。

找两个班的学生,a班的学生老师每天加一节课复习当天的知识,这种方法叫分散式。

b班的学生每周末进行集中复习,这种方式叫整体复习。

实验前两个班的成绩是相同的,经过三个月后在期末考试时统计成绩,a班不及格率是0,b班6.4%;

a班良好率是36.6%,b班是36.6%;

优秀率a班31.6%,b班是9.6%。

结果说明分散复习好于整体复习。

也就是每天复习当天知识好于统一集中复习。

北京四中就一直用分散式复习,老师上午讲课,下午就期末考试,不给学生留出一周时间做集中复习,逼着学生平时做分散复习,化整为零。

搞考前突击是很愚蠢的做法!

做一个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问题,每天下午回家第一件事先做什么?

很多学生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书包做作业。

这是很错误的,而且是极端错误。

建议家长做以下游戏:

用相同的作料做的两道菜。

怎么呢?

第一道菜是先把油烧热再放菜,另一道菜是先把菜烧热再放油。

两道菜能一样好吃吗?

为什么不一样呢?

就因为放作料是先后顺序不同。

所以一定要记住:

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复习,

复习永远排在作业前面,不复习,不作业。

7、“3”就是三个学习过程的排列规律

1)学校学习过程:

主要完成:

听、读、看、记,在学校老师那里获取知识(10元钱,只得7元钱,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