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7980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后两句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青山相峙而立;

孤帆乘风破浪)结合你的想象说一下“出”“来”二字妙在哪里?

(动态美,喜悦之情)

4.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

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磅礴气势。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

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和美好的图景啊!

2.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1.利用多媒体展示杭州西湖的图片。

2.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

西湖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

没有去过西湖的同学,你们在书上或电视上看到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

3.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诗题,教师范读)

潋滟(lià

nyà

n) 雨亦奇(yì

) 初(左边是“衤”)

三、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教师推荐学法: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等来理解字意、词意,讲出重点字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5)熟读成诵。

2.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学习小组交流,适时引导。

3.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引导学生有序进行。

可以先朗诵古诗,再讲解诗意。

(初晴后雨,开始是晴天,后来下了雨。

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一次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他都很欣赏,于是写下了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其中一首。

四、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

刚才我们初步学习了这首古诗,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这还远远不够。

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领略到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呢?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

朗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

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

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根据教师划分的节奏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押i韵)

(2)学生汇报想象到的美丽画面。

教师引导:

你看到了怎样的山?

欣赏到了怎样的西湖?

指导学生围绕景物充分想象画面。

(3)引导学生质疑:

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课件展示美女西施,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导学生积极联想,体会诗人用“西子”淡妆、浓妆的两种美貌来比喻西湖的晴、雨时表现出的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明朗之美 迷蒙之美)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迷茫缥缈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的细雨,共同构成了西湖的美。

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意境呢?

(5)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6)学生自.由背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歌。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第三课时-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美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诗题)

2.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他分别与柳宗元、白居易并称“刘柳”“刘白”。

刘禹锡的诗以律诗、绝句最为出色,风格雅健清新。

主要作品有《乌衣巷》《竹枝词》等。

镜未磨(mó

) 白银盘(pá

n) 未(上横短,下横长)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一)理解诗意。

1.教师指导。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自读自悟。

3.指名试着说一说诗歌大意。

(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显得多么和谐,无风时平静的湖面,如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

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4.齐读古诗。

(二)《望洞庭》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诗人由此想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

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读)诗人看到了什么景物?

(生:

湖、秋月)(板书:

湖、秋月)

那是怎样的湖?

怎样的秋月?

试着描述一下画面。

(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出示图片:

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

(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指生读,师评价)

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的和谐之美。

(板书:

和)

2.潭面无风镜未磨。

(1)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想到了什么?

(诗人看到这湖面想到了未经打磨的铜镜。

(2)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答)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

没有打磨过的铜镜是什么样子的?

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比喻)

(3)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金光闪闪)

(4)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又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

(让湖面看起来是朦胧、迷蒙的,给人安静平和的感觉。

(5)月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你会想到什么呢?

(欣赏图片)夜晚,月光照在湖面上,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

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观察)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师:

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

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读)在这两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

(生答)(板书:

山、水)

(2)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

诗中的哪个字能概括出来?

(翠)

(3)诗人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

(白银盘、青螺)

(4)你觉得这两句诗妙在哪里?

(想象,比喻,奇思壮采)

(5)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由此想到了银光闪闪的银盘;

紧接着,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一枚青螺。

师小结:

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

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象)

(6)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读了这两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热爱、赞美)

4.全诗小结。

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想象奇特,把人与景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啊。

5.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多种方式表现美。

1.写一写:

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2.画一画:

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

收集刘禹锡的其他诗作,与同学交流。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山水相映 热爱祖国山河

望洞庭

景色迷人

1.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古诗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学习古诗词,应反复吟咏诗句,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语言文字之美。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流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三)齐读课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二、抓关键字,了解诗题。

  

(一)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方法引导:

抓住关键字,理解题目意思。

  1.干什么——望:

看;

  2.地点——天门山:

长江上;

  3.谁——谁乘船顺着长江东下:

李白。

  

(二)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李白常常在写诗题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写诗时的背景,带着理解再读诗题。

  (四)小结:

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让我们——熟读古诗。

  三、读熟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第一句诗——了解山的雄奇。

  1.指名读第一句,这句诗里,写到了两个景,分别是什么?

   

(板书:

天门 

楚江)

  2.结合插图、字理理解“断”“开”

  

(1)出示“断”篆文,猜一猜什么字?

讲解断的意思。

指导书写“断”

  

(2)结合诗句,插图,“断”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

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4.小结:

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第二句诗——感受水的壮阔。

  

1.继续读诗,指名读第二句。

  2.想象画面:

第一句中的“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丽画面,那么,这一句中的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

“回”是什么意思?

由“回”字联想:

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3.交流画面,读悟结合。

  这一句主要写什么?

(长江水)什么样的水?

借水又衬托什么?

(天门山)什么样的山?

  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古诗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副优美的画面,我们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你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诗的意境。

现在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

  5.齐读一、二两句。

  (三)学习三、四两句——品味“出”的灵巧。

  1.出示三、四两句,自.由诵读。

  2.圈画景物,交流并板书:

青山 

孤帆 

红日

  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4.辩一辩:

“出”字用得对吗?

  

(1)小组讨论:

天门山会动吗?

不动的话应该是“立”的,应该是 

“两岸青山相对立,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却用“出”对吗?

  

(2)交流,联系生活经验,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看到原本静立的事物会“出”?

  (3)想象“日边来”:

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5.出示李白资料,你感受到什么?

读出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四、小结写法,诵读积累

  1.回顾全诗,小结学法:

  读——读准,读通;

看——插图,注释;

想——词意,句意;

说——诗意,作者情感。

  2.创设情境,诵读古诗。

  3.总结:

刚才我们细细品味,大胆想象就欣赏到了李白的作品,我们古代还有许多诗人对祖国山水也情有独钟,本课的第2、3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就是另一番别样的美景。

请大家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吧。

  五、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断、楚、至、孤、帆”。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