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六节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7600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第六节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八章第六节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八章第六节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八章第六节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八章第六节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第六节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八章第六节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第六节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第六节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1)本节需要完成的内容相对较多,同时要求充分体现探究精神。

倘若学生基础薄弱,那么设计教学方案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导致的问题就会很突出。

(2)蜡烛成像不够理想,火焰摇摆不定,成像模糊,不利于学生观察判断,同时桌面上很容易滴上蜡液,不容易清洁。

(3)现有成套的光具座在测量物距和像距时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虽然不是非常困难,但对于后进生来说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制造了一定的障碍。

(4)物和像的大小全靠眼睛观察比较,无法量化,不利于科学地得到结论。

(5)由于时间有限,探究不够充分,成像规律呈现得不明显,结论的得出难免有些牵强。

如果学生基础薄弱,教学设计实效性不够的话,以上五点困难可能同时存在。

基于以上因素,首先考虑对器材进行改造,争取把器材对学生探究产生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然后再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具体做法是:

(1)用发光二极管组成L型发光体,代替蜡烛,其优点是物体特征明显,成像清晰稳定,节能环保(见图一)。

(2)在发光二极管的载板和光屏上打上等大的小格,使物体和实像的大小可以量化,使探究更真实可信、更科学(见图一、二)。

(3)将光具座上的固定标尺拆下,两边安装钢卷尺,优点是零刻线可以随凸透镜的位置移动,物距和像距可直接测量,无须换算,同时,能移动的标尺也活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在近1m的范围内调整物距和像距(见图三)。

 

(4)探究实验时间有限,探究的范围难免不足,为体现整体结论的严谨,采用光路解析法辅助教学。

(5)制订合理的教学策略,将教学重点落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过程上,不主张由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究规律。

教学以导为主,以学生为主体,观察实验为基础,用实际图形展现成像规律,让学生容易从中总结规律,并能感受到规律的科学与严谨。

力图让学生在探究的全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感悟,体会到一定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从而得到思维能力上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

(2)能使用光具座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实像、虚像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初步提高分析证据、概括规律的能力。

(2)在探究过程中能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对不正确或有疑问的结果能产生质疑,使探究计划和步骤能有序科学地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学习透镜成像带来的乐趣,领略到科学规律美、现象与内在原理的统一美。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2.教学难点

(1)制订合理的探究计划。

(2)分析实验数据,并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条件。

五、学习资源和教学流程图

1.教学资源准备

改进后的二极管发光体、大光屏,光具座(标尺已改造)、f=10cm凸透镜一只、f=5cm凸透镜一只。

2.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

昨天的任务是玩凸透镜

模型化再现

学生描述玩耍过程中的发现关系

收心启思

情境模型化

抛出探究问题

明确虚像、实像,规范仪器使用

探究:

实像的大小与物距距离的关系

探究环节

第二次探究

第一次探究

通过图形分析,实验补充和光路图分析,呈现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体现科学的严谨态度

用图形分析和评价,找到不足

验证总结

探求规律的普遍性

f=10cm

该图是学生实验结果的记录图形

形象直观,规律易成像。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新知

1.提问学生在家玩凸透镜都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用实验桌上的器材重现在家玩耍的情况。

1.讲述自己在家玩凸透镜时的发现。

2.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重现自己的发现。

1.提前给学生每人一只凸透镜回家玩耍,给学生游戏和发现的机会。

2.将具体情境转化为实验模型,体现物理研究方法。

明确虚像与实像,规范仪器操作。

情境再现过程能够发现学生认识不足和操作问题,方便教师进行明确和矫正。

1.教师检查学生重现在光屏上的“像”,提出如何确定像的办法。

明确实像概念。

2.矫正学生使用光具座时的不当之处。

明确:

发光体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应在同一高度的一条直线上。

强调在光具座上如何找到清晰实像的办法。

明确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让学生再找找看。

认识与矫正

1.明确什么是实像,怎么去承接。

2.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光具座上的组合,较快较准确地找到实像。

3.找到真正的实像。

1.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树立遵守探究规则的意识。

2.明确虚像与实像,纠正学生认为不清楚的像就是虚像的错误认识。

3.示范仪器操作要点及规范。

4.学生实际情况决定了实验前的充分准备的必要性。

10cm焦距凸透镜成实像的大小与物距的关系

从学生光屏上呈现大大小小的实像,自然引发问题:

大家观察一下自己得到的像有什么特点?

1.让学生将调整后的像保留,让大家互相交流。

2.教师提出,为什么大家用的都是10cm焦距的相同规格的凸透镜,却在光屏上得到大小不同的像呢?

3.引出探究题目:

在光屏上能够接到的像(实像)的大小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猜想。

4.向学生征集探究方案,提出物距的测量和像的大小测量问题。

5.进一步明确改变物距时的选“点”问题。

6.提供物距和像距的测量方法(介绍标尺的使用)和对实像大小的测量方法。

7.向学生明确附加测量项目,明示与题目没有必要的关联,是教师的附加项目。

8.学生实验。

9.教师在代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图形上画出物体的位置和大小。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记录在图形上,并同时向学生询问数据是否有大的出入。

解释小的差异是由于仪器自身原因和人对像的判定差异引起,可以允许。

学生相互看看彼此成的实像有什么不同?

观察:

焦距相同时,实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就教师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探究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探究方法。

看看物距取多少合适。

听听教师介绍测量物距和像距的方法和测量像的大小的方法。

明确教师附加的测量项目。

开始实验。

向教师汇报实验结果。

自然引发问题。

这样设计探究问题的意图是:

针对性强,能够有效降低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思维强度。

与学生直接对话讨论,能有效地向全体学生传达探究的意义、程序和方法。

学生还会形成其他的方案,可根据器材准备情况取舍,但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明确附加项目,是要增强学生对测量要求和题目的对应意识。

巡视时及时指导,及时作图,可以节省录入时间。

层进式的分析数据,可以让学生思路更清晰,数理能力弱的学生容易跟上。

数据差异不要有意回避,是教育的机会。

探究10cm焦距凸透镜成实像的大小与物距的关系

1.如果数据合理,就组织学生分析数据分布的问题,提出现象变化较明显的位置应该增加选“点”的密度,与学生协商插入合理的补充“点”。

展开第二次探究。

2.再次实验,补充数据。

学生分析数据点的分布是否还需要补充。

讨论,插入补充的数据点。

再实验。

二次探究,和学生分析数据补充的必要性,是提高学生认识的好机会。

成实像时:

物距的最小值是否可以小于或等于焦距

1.针对数据和图形提出问题:

我们发现u趋于f时,找不到实像了,是器材和空间的限制,还是确实没有实像?

2.教师协助检验。

成实像时物距的最小值是否可以小于或等于焦距。

成实像时物距的最小值收到器材和实验的空间限制(需要很长的像距),由教师协助推理。

10cm焦距凸透镜成实像的大小与物距关系结论

1.提示一定要针对探究问题得到相应的结论。

2.实验结论:

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观察图形呈现的规律,得到结论。

1.数据的观察和分析,主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向学生传递结论的高针对性和严谨性。

探究过程中能发现的探究题目外的新规律

能否发现新规律?

1.成实像时,u>f。

2.实像皆倒立。

3.2f大致是实像大小的分界点,u>2f成缩小的像,u<2f成放大的像。

4.u>2f时,2f>v>

f。

2f>u>f时,v>2f(可略)。

题外的新发现

1.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

2.成实像时,u>f。

3.实像皆倒立。

4.2f大致是实像大小的分界点。

u>2f成缩小的像,u<2f成放大的像。

题目外的发现是新发现,学生要清楚。

这也是对完整成像规律的补充。

利用光路图做的

几何补充

简易实验的几何补充。

再次明确成实像的规律。

看教师的补充,体会知识的严谨和科学的规律美、统一美。

几何补充是对结论严谨负责的表现。

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对特殊光线作用的理解和对规律的记忆。

但不强求学生完全理解,是一种科学态度的传递。

物距小于焦距时什么都得不到吗?

1.引导学生到物的另一侧去观察。

2.明确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光路解释。

1.物体同侧观察物体,看到放大、正立的虚像

2.看光路图辅助说明。

总结成虚像时,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规律完整呈现

用动画演示物距由较远处(远大于2f)向凸透镜光心靠近过程中的成像特点。

观看动画。

对三个区域和两个特殊点做全景式小结。

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

1.用f=5cm凸透镜验证:

选物距为16cm,应该成什么样的像,验证一下。

2.有普遍性(大量事实证明结论是普遍适用)。

1.验证: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明确前面的规律有普遍性。

f=5cm与f=10cm同时进行实验,由于学生学习物理时间短,能力有限,只能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来验证规律,来突出规律的普遍性。

f=10cm和f=5cm的凸透镜,u=16cm,却有不同性质的像,又能引发什么样的思考?

对比f=10cm,u=16cm,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f=5cm,u=16cm,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说明:

成像的性质不但与物距有关,还与焦距有关,故此只有将物距和像距结合才能确定像的性质。

1.思考像的性质还和什么因素有关。

2.感受到结论的严密与必然。

物距相同可以得到不同性质的像,说明凸透镜成像规律还与焦距有关。

是对以上规律内在因素的有力诠释。

现在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了,探究思维的培养和理念方法上的熏陶显得越来越重要。

给学生的结束语

1.我们用仪器重现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实际是物理学常用的方法,即建立研究模型。

2.细致的研究要尽可能数字化,成长的过程中,理性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3.分析问题或数据,首先要用表格有条理地记录,尽可能地将其图像化。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检测练习)

(1)小阳将蜡烛、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和光屏放入光具座中进行实验。

当物距u=18cm时,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是倒立、_______的实像。

(2)小阳要用该凸透镜观察课本中的文字,若想看到正立、放大的像,则凸透镜到文字的距离不能超过cm。

2.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

(1)从学生知识掌握过程来看,相比以往轻松多了,实验的科学性和对学生的说服力都有明显增强。

(2)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来看,知识的活性明显增高。

对规律的认识清晰,处理具体问题灵活,不用死记硬背五个区间的成像情况,教学效果良好。

八、教学设计的特点

1.让学生提前一天拿凸透镜回家去玩,提倡从生活中学习物理,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进行新课时,不是单纯地由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承,而是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探究,而且这种探究是逐步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进行,很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策略得当。

教学任务完成顺利到位,实效性高。

2.对实验教具做了全面的、卓有成效的改进。

首先是光源,用发光二极管组成的“L”型的物体,用它代替蜡烛,便于让学生找到清晰的像,也便于学生观察像的正、倒;

在物体和光屏上画出了大小一样的方格,便于学生观察像的大小,比较与物体的大小,以使实验量化;

对光具座加以改造,用以凸透镜为零点、可以滑动的两个标尺,使学生轻而易举地读出物距和像距,节省了实验的时间。

3.针对初二学生的特点,较好地把握了探究的各个环节。

例如:

引入时,先让学生实验体会一下找凸透镜所成的像,针对学生的认识误区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既认识到什么是像,解决了区分实像和虚像,又学会了找像的方法。

在提出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任务后,并不是马上做实验,而是组织学生制订实验的方案,教会学生取点的方法,在出现了新的问题时,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重在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能够把学生量化后的数据,在黑板上用图像的方法直观地再现,使学生能很容易地得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4.提出的探究问题“小”而到位,既便于学生探究,又能引发新的发现。

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和时间;

学生的实验数据真实可信,结论清晰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