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张艳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7386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张艳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张艳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张艳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张艳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张艳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张艳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张艳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张艳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张艳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孩子们不经意的发现,使自己神游于漫无边际的想象中。

孩子特别能感觉美好的东西,只要你感动了他,他的心灵就会变得高尚起来。

这就是爱的交互。

爱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可以互换。

我们的教育、教育者要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种子!

有了种子就会长成树,就会有一片树木,就会形成绿化带,就会绿化整个地球,直至——绿化所有的心灵。

这是在课程改革后出现在课堂上的一幕,整个课堂充满了灵动的气息,洋溢着一种浓浓的美感,让人几乎怀疑这是否在授课。

然而,这就是新课程下的一节探究课。

课程改革自2001年在全国17个实验区开展,到2005年全国进入,新课程教学以其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这三大核心理念深深地吸引着广大教师,改造着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推动着教育工作者去思考新课程下应该如何教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技巧存在。

为此,教师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因而出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节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课。

那么新课程下的新理念都包括哪些内容,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在本章中,我们将展开论述。

第一节 

新课程的新理念

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而其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新课程下的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这里突出了两个新字:

新课程和新理念。

一是教育目标的新设定——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造就新四有新人,二是教学宗旨的新规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倡导全人教育

什么是全人教育?

怎样认识和理解全人教育?

强调课程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的倾向。

全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从北美兴起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潮,后来传播到亚洲、大洋洲等地区,对各级种类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全人教育得到了世界各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支持。

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之父帕克和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儿童经验的改造,倡导儿童中心主义,要求教育尊重儿童的本能和兴趣,在生活中、活动中发展儿童的潜能和创造性。

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言人马斯洛认为:

“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和智力,而且包括情感、志向、态度、价值观、创造力、人际关系等。

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整体发展,在于促进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内在潜能的充分实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罗杰斯则主张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thewholeman)。

所谓完整的人,是指“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会一体”的人,“他们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

倡导全人教育,即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而“全人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素养的人才。

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宗旨,而且也是21世纪人才规格的重要标准。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

“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

今天的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性和精神面貌的因素。

综合起来可以发现,全人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目标,是社会对健全人才的要求。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学业优异的“高才生”。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黄孟轲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所提倡和强调的就是“全人教育”。

在谈到“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时,他说:

“作文应该是我们学生的生命的精神的实现,学生除了直接拥有自身的思想、意识和内在生活之外,还有对自身存在及自身存在的环境的观察和评价,这就是一个精神性的问题。

我认为人的心灵具有三重性,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

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

生物生命是三重生命的根本和基础,而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一经产生,就相对独立了,尤其是精神生命,因为这是属于学生个性的。

黄老师的这番话,强调了教师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注意让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全人”。

这里着重理解两个层面:

一是人的整体发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激发创造、教育即成长;

二是全面发展——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责任。

例如:

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就是“职责、荣誉、国家”。

二、重建课程结构

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

减少了课程门类,调整了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

同时新课程改变了传统课程结构处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从整体上设计了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淡化了学科界限,强调了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并设置了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处理好分科与综合、持续与均衡、选修和必修的关系,改变目前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缺乏持续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

这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

课程结构的转变体现了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保证了学生能全面地、均衡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目前一些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课和科学课就是在淡化学科界限的同时,强调学科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全面地学习。

请看下面一则案例:

案例:

骑自行车要注意安全,应如何刹车呢?

(小组讨论:

自行车在调整行驶中急需刹车时,若只捏前刹车,前轮会突然减速或静止,而由于惯性,人和自行车还保持原来调整向前运动的状态,于是会造成翻车,很危险。

所以刹车时一定要捏后刹车或前、后刹车同时使用,车会行驶一段距离,慢慢停下来,这样才安全)

师:

刚才同学说到,自行车在刹车时,表现出了惯性,那么在刚开始运动,或在骑车途中,自行车是否有惯性?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自行车自始至终都有惯性,因为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利用惯性我们还可以做很多事,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

拍附在衣服上的灰尘,用铁锹把煤送到炉灶内,跳远,投掷链球……

评析:

此案例中,学生围绕骑自行车应如何刹车提出了许多问题,并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此得出惯性的定义。

学生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得出最佳结论,这种学习方式,就是课程结构重建的一种模式。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暗示、点拨和引导,辅助学生进行讨论,将学生的知识得以延伸拓宽。

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淡化每门学科领域内的“双基”,精选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处理好现代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中的关系,改变目前部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象,这就是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实现了更新。

所选内容体现了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了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在关注学生已有经验的同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目前在许多学校中,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了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多媒体、软件等的使用,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使教学内容较直观外,还在课程内容上体现现代化。

如在学科教学的同时,研究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国内外动态,结合对国家人才市场需求的调查,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的同时,密切联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育动态、社会现象等其他相关信息。

就物理学科而言,由于它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多种资源都可以作为课程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除利用各种形式的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工厂、农村、科研所、科技馆、电视节目外,还可以辅助以音像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如通过录像观察风力发电、火箭发射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又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实况。

另外通过快、慢录放等展示物体细节变化情况,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此外,还可以通过实验室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合作精神,利用工厂、展览会等社会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STS(科学·

技术·

社会)观念,通过不同渠道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

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物理学的新发现和新变革,引导学生将学习和研究的视野扩大到最新科技动态领域。

      

如,结合重力的教学,让学生自己从课外书籍和媒体中了解航天技术的发展我国航天技术的现状。

结合电路的教学,让学生调查新电池的使用。

还有如放射污染、温室效应、自然资源的枯竭等问题都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科学话题,我们也可以选取这样的内容作为探究的课题。

不只物理学科,其他学科也是如此。

如语文学科在学习传统美文的同时,引入具有时代信息的文章,让学生感受到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都是新课程改革后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的体现。

在内容和需求的关系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需求与发展的关系,立足需求,着眼发展;

二要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做到形式服务于内容,达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三要处理好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教学中体现学以致用。

四、倡导建构性学习

  何为建构性?

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开拓一种氛围,创造一种环境,培育一种意识(创新意识)。

建构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

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观点和学习理念迅速兴起。

而作为相应学生的学习行为,建构性学习必然呼之而出,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洗心革面的学习方式,成为学校课程、教学和学习的统整性研究的策动面。

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强调活动与意识相统一的心理发展原则。

他把意识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着重于个体在社会中的活动研究心理发展。

他指出:

“个人的意识结构不是从内部生发出来的,它们首先产生于人们社会性的协同活动中,然后通过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进行内化。

”亲身参与的各种社会性活动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源泉。

个体成长的心理发展过程既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与社会共享的理解过程是相伴进行的。

正因为如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既要看到个体独特的认知建构,又要引导学生进行共享性的社会交流。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使得学生的学习建构活动更为合理。

在“最近发展区”里,学生不仅仅是“跳一跳摘到桃子”,而是能够在原来的认知结构上,主动地建构出自己的理解。

具体说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1、形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还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

在教学中,鼓励性话语应贯穿始终。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的平等参与和对学生的鼓励,包括即使是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也要有勇气采取赞许的态度,使学生体验到自身潜能被发挥的喜悦,更体验到被老师肯定所带来的真切感受,使其能尽情发挥创新能力。

2、创设沟通、合作、支持的学习情境

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讨论、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平等的交流和讨论中,思维得到拓展,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进而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重新建构。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了百分数的意义。

为了更深一步地了解百分数的意义,该教师引导学生区分分数和百分数,提问:

“分母是100的分数是百分数,对吗?

”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便争论起来。

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不对的,也有个别学生认为是对的。

这时,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引导他们从分数、百分数知识的理解上阐述理由。

有的学生说: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表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有的学生说:

“我想反问认为说这句话是对的同学,你能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吗?

为什么?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展开讨论、交流,在朴素提问、讲解中,进行高级思维活动,并在交流中逐步达成共识,形成对所学内容的深层理解。

3、在开放性的学习空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放性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开放性问题,能激起学生大胆思考,主动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及时鼓励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思想得到肯定,积极性得到保护。

如某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在小组讨论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时,有的组用绳测法,有的组用滚动法。

其中有位学生提出,把圆折成4等份,用绳测法测量出一个圆弧的长度再乘以4就可以求出圆的周长,这就是一种创新的求法。

该教师及时鼓励并肯定这名学生,这无疑是对所有学生的一种引导:

多多思考,多多创新。

第二节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教师这一角色将如何转变?

新课程对教师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

而课堂教学的民主化、开放化,导致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学生的问题是无法预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一名学习型教师,要求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从课程理念的学习到课堂教学的实践,这是一个教师成长与反思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经历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才能发现和寻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因此,教师要学会反思。

每节课后,要及时反思自己当天的教学实践,写下教学后记:

学生收获了没有?

自己收获了没有?

课程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最好?

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

在不断的反思中,让自己清醒地回忆教学过程,这样才更有利于自己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

如果我再教《黄山奇石》(葫芦岛市第三实验小学梁金玲)

教学片段

师:

同学们,”十一”黄金周就要到了,这可是个旅游的好时节,经过几位老师的研究,计划组建一个旅游团,准备黄金周到黄山一游,可是他们需要一名导游.经过老师们的提议,这名导游将从我们二年五班通过招聘来推荐。

(孩子们听后,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

请大家看一下我们的招聘条件吧(出示)。

1.导游一名(男女不限)

2.具备小学二年级文化

口齿伶俐、吐字清晰、语言表达大方得体。

3.对黄山有一定了解

同学们,想不想应聘啊!

生:

(极富兴趣地)想!

好,那这里有一些关于黄山的资料(即教材),请大家来熟悉一下,然后我们来“应聘”。

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资料(《黄山奇石》一文),或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

或问老师、同学;

或将资料读给同桌听,以作演练。

总之,他们为了“应聘”,真是下了大力气学习材料。

“应聘会”开始,应聘的同学或自愿、或由小组举荐,分别来介绍黄山,他们有的拿着导游资料(即《黄山奇石》课文)朗读,有的自己组织语言概述课文,更有一些同学将书中没有写到的风景也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而且,在每一个应聘者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后,都会由在座的“听众”作以评价,这个说:

“我认为某某说得好,他能把这个地方的景点说得和真的一样。

”那个说:

“我觉得某某说得不错,他能把书上没有写到的景点也说出来。

还有的说:

“我认为某某的普通话说得很好。

”…

思考:

1.好的老师就应该这么当。

本课教学打破了以往的“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老师大胆的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为了应聘,同学们主动地读课文、识字、与小组同学演练,学习效果比以往更为突出,他们忘记了课堂的围墙。

2.如果我再教《黄山奇石》。

“天狗望月”、“狮子抢球”……是教材中提到却没有详写的内容,在学生表演时,却能将此景致通过自己的理解绘声绘色地介绍给大家,真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们竟能发挥得这么好,不禁给我这样一个启示:

如果我再教《黄山奇石》,我将提前两周布置一个长作业,布置我的学生从网上、书中,或从到过黄山的父母、亲友那里搜集有关黄山的门票、图片、景观介绍等。

那样的话,学生们不拘泥于仅仅对字面意义的理解去介绍,既能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又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生活就是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

(摘自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院刊》第3期)

三、乐于合作——做合作型教师

合作是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通过彼此协调而形成的联合行动。

在现代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合作学习能改善教学系统中的社会心理气氛;

促进人们非认知品质的发展;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提升教育教学的效能。

为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倡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对教师的合作技能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教师与专家的合作

本次课程改革是集国内外教育教学专家研究成果之大成。

站在理论前沿的教育专家们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素养,以及最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他们是课程改革的专业引领者。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的活动,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疑惑或实际问题,有效地促进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贯通与整合,使实践结合了知识,给经验赋予了价值,使教师理解、领会和驾驭新课程的水平和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

而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最为了解,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正是因为二者之间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具有天然的合作条件,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合作需要,是研究的共同体,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互惠的合作关系。

通过与专家的合作,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使自己的知识专业化,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2、教师与教师的合作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合作既是教师工作特点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更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新课程下的教学提倡教师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比如新课程中综合课程的研究性课程的开设等,仅靠教师个人现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时间及能力去独立解决和完成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但是发挥教师集体的积非成是则能很轻松地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实现跨学科、跨年级、跨区域的学习,实现资源共享,这一点也是由新课标教材的特点决定的。

新课标教材的全新编写方式和编写理念,使教师手中拿到的仅是一个纲目性的指导,而更多过细的知识和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目前的个人经验和学习特点来确定,这就需要教师之间齐心协力,掌握学生的所有动态。

3、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师生之间的合作,是保证一堂课高效、高质完成的前提。

师生互动,有利于构建新的知识,有利于形成学生发展的课程。

同时,在新课程的课程观下,教学过程将从被动接受式的认知活动走向交往、对话与合作,从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走向主体间的意义关系。

师生双方围绕教学内容,以知识作为对话的文本,共同参与,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

交流感情,取得心灵的沟通;

求得新发现,生成新知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也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为此,教师要积极倡导交互性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合作探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树立动态生成的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

4、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老师与家长的合作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尽管老师和家长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由于许多主客观的原因,如背景、角度、方式、方法的不同,家长和老师在思想观念、教育心理及行为上仍然存在着不了解、不理解、矛盾和对抗的可能,所以经常、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保证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尤为重要。

新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对传统的突破和创新,需要家长的理解、广泛支持与合作,老师应积极探索并建立家长关注、理解、认同并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使老师与家长相互之间在新课程的理念和实施中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这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保障。

为此,学校除了采用开设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建立联系手册等方式外,教师还可以请家长进课堂听课、参与评课,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孩子的综合实践活动及成果展览等。

通过这种方式,使家庭教育作为新课程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和一员(家庭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助手、推动力量和相互共同体。

建议大家:

风物长宜放眼量——善于吸收;

不到长城非好汉——长于探究;

取百家之长、集众人之智——乐于合作。

第二章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案例钱梦龙老师有一次在某地执教《故乡》,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打横炮”式的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钱老师深知这个问题跟理解课文内容毫无关系,而且也不可能讲座出什么结果来。

但学生有好奇心,有好奇而发问是求知欲的一种表现。

虽然这个问题提得有些幼稚,但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的实际状况,将学生的思维流向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需要。

如果轻率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势必会挫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钱老师决定顺其势而导之,避开正面回答,与学生进行“谈话式”交流,从而把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引到理解课文的总目标上来。

于是,产生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是啊,鱼怎么会有脚了?

有!

什么鱼啊?

娃娃鱼。

(笑)

啊,你真见多识广!

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

可是,我没看到过,你们谁看到过?

生(齐):

没有。

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本来是一个没有什么讨论价值的问题,钱老师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可经他这么顺势一带,竟化“废”为“宝”,加深了学生对“少年闰土见多识广”的认识,使教学绽放出了艺术的火花。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当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到首位,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但是实施原有的教学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设计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教学设计过程的系统方法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本节我们将对教学设计作基本阐述,介绍在新时期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概述

提出教学设计,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设计。

英国设计史学家安东尼·

博伦特(AnthonyBertram)在《什么是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