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生物部分知识点详细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6381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科学生物部分知识点详细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初中科学生物部分知识点详细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初中科学生物部分知识点详细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初中科学生物部分知识点详细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初中科学生物部分知识点详细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科学生物部分知识点详细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中科学生物部分知识点详细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生物部分知识点详细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科学生物部分知识点详细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细胞的生长,使体积增大。

3、生物有:

A、单细胞生物:

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

(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等)

B、多细胞生物:

由多个细胞构成的生物。

(水稻、猫、人等)

4、细胞分裂:

(1)定义:

一个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叫细胞分裂。

(2)意义:

产生新个体;

是细胞数目增加;

产生生殖细胞

5、细胞分化:

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变化过程。

6、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成

组织:

细胞分化以后,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细胞连合在一起的细胞群;

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连合起来,并且能够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即器官;

最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能够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而组成的多个器官总和称系统。

7、A、植物组织:

⑴分生组织:

细胞具有分裂能力,主要存在于根尖、芽和形成层。

⑵保护组织:

具有保护作用,如叶的表皮。

⑶营养组织:

能贮藏或合成营养物质,如叶肉细胞。

⑷输导组织:

运输水分,无机盐和养料等,导管和筛管。

⑸机械组织:

起支持作用机械组织存在于尚在生长的各种器官周围。

B、动物和人的主要组织:

⑴上皮组织:

人的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主要由上皮组织构成。

上皮组织由许多密集的上皮细胞组成,主要具有保护功能。

有些部位的上皮细胞还有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⑵结缔组织:

血液、软骨、肌腱等组织的细胞间隙较大,细胞间质较多,体内分布广,形态多样,称为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具有运输和支持等多种功能。

⑶肌肉组织:

人体的四肢、躯体,体内的心脏、胃、肠等器官内都有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人体的肌肉组织又可分为三种:

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

⑷神经组织:

如果被针刺了一下,你会感到疼痛。

这是神经组织在起作用。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

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

神经组织主要分布在脑、脊髓和周围神经中。

8、植物器官:

⑴营养器官:

根、茎、叶;

⑵生殖器官:

花、果实、种子

9、人和多数动物:

运动系统——运动支持保护;

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呼吸系统——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循环系统——运输体内废物;

泌尿系统——泌尿和排尿;

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通过激素的调节作用,调节人体生理活动;

生殖系统——生殖等。

10、多细胞生物组成层次:

A植物:

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B动物: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三、显微镜的使用

1、放大镜使用方法:

(1)物体固定,移动放大镜

(2)放大镜固定,移动物体

2、显微镜的结构与用法

(1)结构:

目镜、物镜、反光镜、光圈、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等(如图)

1)粗调节器(粗螺旋):

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

2)细调节器(细螺旋):

小螺旋称细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

3)反光镜:

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平、凹两面,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凹面镜聚光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的时候使用,平面镜聚光作用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用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如物镜为10×

,目镜为10×

,其放大倍数就为10×

10=100。

图象观察:

例:

“上“就是把“上”转180度(或先上下对称,把得到的图象左右对称,所得图像就是观察到的图象),如“P”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d”(上下对称得b,b再左右对称,得d)

(2)使用方法:

低倍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放置:

显微镜平时存放在柜或箱中,用时从柜中取出,右手紧握镜臂,左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实验台上,镜座后端距桌边1-2寸为宜,便于坐着操作。

2)对光:

用拇指和中指移动旋转器(切忌手持物镜移动),使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当转动听到碰叩声时,说明物镜光轴已对准镜筒中心)。

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以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右眼睁开),同时调节反光镜方向,直到视野内的光线均匀明亮为止。

3)放置玻片标本:

取一玻片标本放在镜台上,一定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用推片器弹簧夹夹住,然后旋转推片器螺旋,将所要观察的部位调到通光孔的正中。

4)调节焦距:

以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地上升至物镜距标本片约5毫米处,应注意在上升镜台时,切勿在目镜上观察。

一定要从右侧看着镜台上升,以免上升过多,造成镜头或标本片的损坏。

然后,两眼同时睁开,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左手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下降,直到视野中出现清晰的物象为止。

○如果物象不在视野中心,可调节推片器将其调到中心(注意移动玻片的方向与视野物象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如果视野内的亮度不合适,可通过升降集光器的位置或开闭光圈的大小来调节。

○如果在调节焦距时,镜台下降已超过工作距离(>

5.40mm)而未见到物象,说明此次操作失败,则应重新操作,切不可心急而盲目地上升镜台。

3、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1)用洁净的纱布清洁载玻片和盖玻片

(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动物细胞滴生理盐水(浓度为0.9%),防止细胞吸水胀破)

(3)将观察的生物标本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5)如需要染色,则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染色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使染色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6)观察血细胞血膜的制作过程

专题二、生物与环境

1、生物的分类

(1)分类的意义:

地球上的生物约有几百万种,它们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

为了更好地认识它们,必须对它们依据一定的特征逐级分类。

(2)分类的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3)分类的依据:

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

2、种群、群落和植被

1)种群:

在一定地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同一种群内的生物个体,虽然年龄、性别、形态及品种上的差异,但它们都属于同一物种。

一定区域内的生物有多个种群。

同种生物个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和功能,如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群落:

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森林群落、池塘群落)

3)植被: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被群落。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生物与环境

(1)环境影响生物生存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1)阳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作用;

2)温度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

3)水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

4)空气、土壤、温度、气候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

(2)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

指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

蚂蚁、蜜蜂的分工合作

种内斗争:

动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竞争。

寄生或共生种间斗争竞争

种间关系:

指不同种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关系。

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得益,如果使两者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继续生存(藻类与真菌关系)例如: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根是互利共生关系两者相互依存。

寄生:

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蛔虫、吸血虫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

竞争:

水稻和杂草生活在一起时为争夺阳光、水分、空间而竞争。

捕食:

草食动物兔以植物为食,肉食动物狼以兔等为食。

(2)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和生活方式,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形态和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如植物根尖结构,小肠结构等;

2)形态和结构与生活方式的适应:

如保护色(昆虫、北极狐、熊等)警戒色(毒蛇、黄蜂等),拟态(竹节虫、枯叶蝶)

4、生态系统:

(1)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

它与群落根本区别在于含有非生物因素。

(2)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太阳能、空气、水、矿物质、热量等;

2)生产者:

绿色植物;

3)消费者:

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

4)分解者:

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腐生动物等。

(3)功能: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平均效率为10%~20%。

1)食物链图像:

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表示方法为:

生产者—消费者,如兔子吃草,表示为:

兔子—草

2)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3)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物质是不断循环的,能量呈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与食物链相联系,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如自然界中一种有害的化学物质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但以吃草为生的兔子吃了这种草,而这种有害物质很难排出体外,便逐渐在它体内积累。

而老鹰以吃兔子为生,于是有害的化学物质便会在老鹰体内进一步积累。

这样食物链对有害的化学物质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这是生物富集直观表达。

污染物是否沿着食物链积累,决定于以下三个条件:

即污染物在环境中必须是比较稳定的,污染物必须是生物能够吸收的,污染物是不易被生物代谢过程中所分解的。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生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在各自的数量和比例上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这种调节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越高。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5)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的总和。

地球上各种类型,大小不同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5、人类与生态环境(人类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和启示

1)危害:

过度消耗地球生物圈资源,产生资源和能源问题;

地球变成一个大垃圾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破坏地球生态,引发各种灾害和生态危机

2)启示:

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有限,人口的增长必须符合生态规律。

(2)保护生物多样性

1)自然保护的意义:

人类要改造自然,更要保护自然。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使生物圈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实施自然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自然保护的措施:

植树造林,建立三北防护林等十大林业生态系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生物等自然资源;

立法保护生物资源;

建立环保机构,加强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6、生态瓶:

生态系统稳定性,要受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为了探索人工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组成,使其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可以多设计几组对照实验,每个对照实验中,只变动其中一种因素。

专题三、生物的新陈代谢

一、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

1、绿色植物的根、茎、叶结构

1)根尖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

⑴根冠:

具有保护作用。

⑵分生区:

具有分裂能力。

⑶伸长区:

根伸长最快的部位。

⑷根毛区:

根吸收水分、无机盐的主要部分。

2)植物茎主要由树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构成

⑴韧皮部:

①筛管(活细胞):

运输有机养料的通道(将制造的有机物由上向下运输到茎和根);

②韧皮纤维:

有支持作用,使茎不易折断。

⑵形成层:

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茎不断加粗是形成层活动结果。

无形成层的植物不能够长粗,如水稻、小麦等一年生植物。

⑶木质部:

①导管(死细胞):

将运输水、无机盐的通道(将水、无机盐由下向上运输到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

②木纤维:

有支持作用,树木坚硬原因靠木纤维作用。

⑷髓:

茎中心由薄壁细胞构成,有贮存养料作用。

3)叶的结构主要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

表皮有保护作用,叶肉有制造和贮藏营养的作用,叶脉有输导和支持的作用。

2、无机盐植物生长的作用

营养元素

作用

缺乏时的症状

N

促进植物生长,枝叶茂盛,叶色浓绿,增加产量,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

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瘦小

P

促进根系生长,迅速开花,穗数增多,籽粒饱满

生长缓慢,嫩叶变小,植株暗绿带红

K

茎秆粗壮,不易倒伏,促进糖和淀粉的生成

植株矮小,叶片上有许多褐斑

3、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

根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渗透吸水):

根吸水和失水与根毛细胞和土壤溶液的浓度差有关.水会从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浓度低的地方.

烧苗:

由于一次性施肥过多,使土壤溶液的浓度增大,导致根失水而萎蔫

运输:

导管利用:

约1%用于光合作用散失:

约99%用于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的概念:

植物体中的水变为水蒸气通过叶表皮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的现象。

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是根吸水的动力;

②能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③可降低叶面的温度。

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

光、温度、空气流动、湿度等。

一般气孔周围的湿度小,气温较高,光照强,则植物的蒸腾作用就强,反之就比较弱。

蒸腾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根、茎、叶导管→叶肉细胞→气孔→空气

气孔和保卫细胞:

①保卫细胞:

表皮细胞是一种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

无叶绿体,对叶起保护作用。

表皮上还有成对的半月形细胞,叫做保卫细胞。

控制气孔的开启与闭合。

②气孔:

内有叶绿体。

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就是气孔。

一般陆生植物叶的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这样可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内水分过多散失。

因为睡莲叶的下表皮完全浸没在水里,水中的空气不能满足水生植株的需求,所以下表皮气孔数极少。

水生植物叶片的气孔基本位于上表皮。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叶的上、下表皮气孔数不同,这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1)气孔是由成对的保卫细胞控制的,是CO2、O2和蒸腾作用散水进出的门户;

2)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失水缩小时,气孔闭合。

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着能量的淀粉,并释放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意义

1)物质转变:

将简单无机物(水和二氧化碳)转变为复杂的有机物(如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2)能量转变:

讲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3)是大气中的CO2和O2含量相对稳定。

5、植物的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植物的无氧呼吸是指缺氧或无氧的条件下(如涝、土壤板结等)对糖类等有机物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大多数情况下)或乳酸(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等)放出少量的能量。

酒精对植物的细胞且有毒害作用,长时间无氧呼吸会造成烂根。

有氧呼吸作用:

指活细胞在酶的参与下,吸入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注:

种子在贮藏条件低温、避光、干燥、含氧量适当

6、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

比较项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化学反

应式

场所

叶绿体

活细胞

条件

光照

有光无光均能进行

物质转化

无机物-----有机物放出氧气

有机物-----无机物消耗氧气

能量转化

光能------化学能

有机物中化学能转化、释放、利用

意义

生物体有机物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氧气和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呼吸作用有为光合作用的进行提供了能量

下图为光照强度与净光合作用强度和总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

A点表示呼吸作用强度,B点为光补偿点,C点为光饱和点。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强度可以用放出CO2和吸收CO2的量来表示)

7、新陈代谢原理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

1)合理灌溉、合理施肥

2)合理密植:

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为提高农作物的的产量,应尽量让阳光照射到农作物上,少照射到地面上,并尽量避免农作物之间的相互遮光。

3)种子处理:

成熟的活种子,时刻进行呼吸作用,为了有利于种子的储藏,可采用低温、干燥等方法以降低呼吸作用。

8、【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实验

1)暗处理:

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

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2)叶片遮光:

对一部分叶片的处理及目的:

把一片叶片的一部分进行遮罩,即让这部分叶片无光照,而另一部分不遮罩,有光照。

把盆栽的天竺葵置于阳光下,进行遮罩的叶片的实验是对照试验,既无光和有光形成对照。

3)脱色:

去掉叶片中的叶绿素。

方法:

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

隔水加热的原因:

酒精有挥发性,直接加热容易燃烧起火,隔水加热可以避免,另在加热的过程中酒精逐渐溶解叶绿素,叶片呈黄色。

4)检验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的方法:

向叶片上滴加碘液(棕色),变蓝的部位表示进行了光合作用合成了淀粉,因为淀粉遇碘变蓝。

预期结果:

没有遮罩的叶片部分变蓝,遮罩的部分不变蓝。

实验结果:

与预期结果一致。

5)结论:

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

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供自己利用外,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2、人体的新陈代谢

(一)人体的消化

1、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消化系统组成:

A、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B、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人体中的腺体可分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内分泌腺:

有甲状腺、肾上腺、垂体、胰岛等。

内分泌腺无排泄管,腺细胞排列缺乏极性,多聚集成团块状或索状。

内分泌腺分泌的分泌物称激素。

其分泌物直接进入细胞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由血液和淋巴输送到各组织或器官中。

内分泌腺与内分泌组织共同组成内分泌系统,通过体液调节方式,对机体的各方面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外分泌腺:

是进行外分泌的腺体,一般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由腺上皮包围起来的腺体和排泄分泌物的导管即排泄管,所以也称为导管腺。

外分泌腺有唾液腺、汗腺、皮脂腺、肝脏、乳腺、胰腺等(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胰的大部分属于外分泌部,但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

外分泌腺有排泄管,称腺导管,其分泌物通过腺导管输送到相应的组织或器官发挥其调节作用(一般为排泄作用)

功能:

消化食物(蛋白质、糖类、脂肪),吸收营养物质

2、食物消化吸收过程

吸收:

消化以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消化可分为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这种消化过程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

由消化腺所分泌的种消化液,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

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

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

消化道不同部位对营养物质吸收不同:

1口腔和食道:

不吸收。

②胃:

只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

③小肠:

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及大部分水、无机盐和某些维生素。

④大肠:

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某些维生素。

总结: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主要场所(小肠内壁有肠腺,可分泌肠液,含多种消化酶);

小肠很长(5~6米)可增加消化、吸收时间;

小肠内壁有皱襞,可增加吸收面积;

小肠绒毛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且毛细血管壁和小肠绒毛壁仅由一层细胞组成,便于物质交换。

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功能同时进行,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3、生物催化剂———酶

(1)概念:

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2)特点:

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温度、PH等

(4)与人体有关的消化道、消化腺和消化酶等几项内容列表如下: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功能:

调节血糖、分泌消化液、解毒等)

消化道

消化腺

分泌消化液(含消化酶)

消化物质

口腔

唾液腺

唾液(淀粉酶)

初步消化淀粉

胃腺

胃液(蛋白酶)

初步消化蛋白质

肝脏

胆汁(不含消化酶)

促进脂肪消化(乳化)

胰腺

胰液(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

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小肠

肠腺

肠液(同胰液一样)

 

(二)人体的呼吸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它的主要功能吸入氧和呼出二氧化碳。

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其温暖、湿润、清洁。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由许多肺泡组成。

1、气体交换

2、呼吸运动

吸气:

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机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导致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呼气:

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机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肺泡内气压变化:

吸气时,肺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呼气时,肺泡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3、气体的运输:

氧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运输的。

4、细胞呼吸:

细胞利用氧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生物进行各种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