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rican Beauty超经典影评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6180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merican Beauty超经典影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American Beauty超经典影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American Beauty超经典影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American Beauty超经典影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American Beauty超经典影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merican Beauty超经典影评Word文件下载.docx

《American Beauty超经典影评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merican Beauty超经典影评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merican Beauty超经典影评Word文件下载.docx

    我看到这些会微笑,都太真实,这种状态在婚姻生活持续15年以上的家庭中占了很大一部分。

平淡,没有激情,缺少交流,每个家庭成员都觉得寡淡无味但是用习惯支撑着一天天的继续。

维系着家庭完整的只是亲情和责任感,亲情在遭遇波折的时候才能体会,而没有波折的日复一日中,就只剩下了每个成员对自己角色的默认,甚至,没有人认真审视这样重复的生活,只是像长在身体上的每个器官的存在一样自然而且顺理成章的让日子这样过下去。

    家庭二的男主人曾经是美国海军上校,女主人性格孤僻,在家庭中的角色更像一个保姆,还有一个18岁的儿子里奇。

    社会上还有一些这样的家庭,男人是家中的权威,所有人都对他的话唯命是从,他思想保守并且独断专行,看待事物永远都是绝对的是和绝对的非,还时时不忘提醒身边的人他曾经的身份以换取尊重或是敬畏。

女人是对男人的权威最最忠实的拥趸,男人说东她永远不敢说西,像个木偶般麻木盲从。

男人的表达方式简单粗暴,暴力是他维护自己权威地位的武器,不论是谁,稍有不从就拳脚相向。

他们的儿子是个英俊敏感、稍微有些神经质的男孩,是个DV青年,带有艺术家的气质。

    很难判断这种家庭在社会上所占的比例多少,但我确定它们的存在,而且绝对不是凤毛麟角的几个。

家庭中每个人的自由都是少得可怜,即使是如君主般凌驾在妻子和儿子之上的男人,也因为对社会认知和宽容程度有限而变得狭隘不堪。

这样的家庭中从来都是有反抗存在的,但是反抗的结果往往都是被权威所镇压或者驱逐,选择的话,要不就是屈从,要不就是脱离。

    两个家庭在一条街道上,隔着窗子可以互相观察。

孩子们的互相爱慕,让他们产生了交集。

孩子们都在羡慕对方的家庭,一个因为自由太少,一个因为纪律太少;

一个因为没有父亲的榜样,一个因为父亲的榜样过于偏执。

自由太少就找不到自己,而纪律太少又体会不到关心。

想起一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们就是这样,能得到的成了束缚,得不到的就是理想。

而且一切事物的两面性作用在人身上,体会更深刻的永远是糟糕的那一面。

平淡的危机和交流的危机,我们到底要怎样才能克服?

   

  三个年轻人

    家庭一的女儿简看不起自己的父亲,对家庭生活没有产生任何温馨的感觉,她暂时的理想是积攒一些钱做隆胸手术。

而父母永远无法了解她的内心,并不是像母亲想象的那样去看一场她在学校的演出就让她能感觉到家庭的温暖,而母亲偏偏自以为是的那么觉得。

在她心里,他们去看演出还不如不去。

    家庭的温暖是补救不了的,更不能用什么事情来恶补。

温暖的感觉是在生活的无数个细节中一点点的渗透在心里的。

是一个积累的高度,无法一次性达到。

孩子不和父母说心里话,是因为他们认为父母永远无法理解,这就是代沟问题,这个问题还永远都在家庭生活中存在。

我向往自由度很大的生活,自己也是在自由度很大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很难判断这种充分的自由度到底是好还是坏。

曾经像简一样埋怨父母很少约束我的行为,那样的时候总是感觉到被家庭抛弃了,可我更清楚的知道父母不约束并不是不关心,而是关心的方式不一样。

他们能做的只是用父母的身份潜移默化,以榜样的力量作为引导。

我应该算是个幸运的孩子。

简其实也很幸运,只是父亲的不够成功让榜样的砝码减少了太多,而她暂时还没有理解那种不成功的心酸和无奈。

这样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受益就是早早知道了自己一定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没有任何权利埋怨他人。

    家庭二的儿子里奇从小在简单粗暴的父亲的约束和庇护下长大,15岁的时候因为吸食大麻被父亲送到军校,被军校开除后,父亲就干脆将他送进了精神病院,想用这样的强制方式让儿子成长成为一个自己愿望中的样子。

从精神病院出来的里奇的性格改变了,从明目张胆的反抗变成了阳奉阴违。

他用一段正当的打工经历掩盖贩卖大麻的收入,用从儿科护士那里换来的纯净尿液应付每六个月父亲就要对他进行的毒品检验。

他学会了在父亲的暴力中用父亲最欣赏的士兵的方式来换取信任。

他的最大乐趣是用DV记录下他所见的美丽的一切,那些美丽可能是一只死在草地上的鸽子,可能是冻死在路边的女人,也可能是飘荡在风中的塑胶袋子,还是隔着玻璃注视他并脱掉上衣袒露出少女胸部的简……最后,在父亲再一次武断之下他被驱逐出家门,而被驱逐的他只能得到懦弱的母亲的一句“外面下雨了,穿上雨衣吧!

    身边的很多孩子都是在一个不太健全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这种不健全不一定是缺少什么家庭成员,更多的是家庭完整但是缺少温情和宽容。

这样的孩子往往都思维细腻,情绪不稳定,多多少少的带有一点神经质。

大多的时候他们都脆弱的可爱,敏感的令人心疼。

就像里奇在描述那个风中飘舞的塑胶袋子时几欲滴落的眼泪一般纯净透明。

“我打你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太多太多的人都曾经听父母这么说。

那些痛楚部分会被很快遗忘,还有一部分会留下来当作不可触碰的禁区线或者一点点仇恨的来源。

感觉里奇在被父亲驱逐的时候时带有一丝快感和解脱感的,不然他不会编造出父亲最无法接受的故事主动换来被驱逐的结果。

我相信没有正常人能做到真正仇恨给了自己生命的父母,一瞬间的恨意,一段无法释怀的抑郁之后,剩下的还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毋庸置疑的,哪怕是里奇那个粗暴强硬的父亲,也为孩子而流泪……

    太多的父母都试图把孩子变成一个理想中的状态,而这个理想往往来自于做父母的年少梦想。

只是很多时候他们都会忘记一个事实,自己并没有实现那梦想,而按照他们的安排和意愿走下去,孩子也只会成为第二个他们。

还有一些父母在年少时帮他们的父母完成了梦想,可这么的继续和沿袭下去,不就成了一个错位的循环了么?

孩子的作用永远都是帮助家长完成梦想,而自己的梦想只有在中年的时候感怀、遗憾,再次试图强加到下一代身上来完成。

我有点恐惧这样的错位循环,因为它延续的时间太长太长了,超越过很多个生命。

在美国,可能只有个别像里奇这样的家庭会出现这种问题,并且还有一部分会在各种原因下戛然而止,可是在中国,实在想不到还会一直走多久。

    简的女同学安琪是个漂亮姑娘,她每天津津乐道于自己和各种男人交往经历,向别人描述怎样从12岁起就被所有见到过她的男人所迷恋。

她经常污言秽语,粗俗下流的描述性的话题。

她对性非常感兴趣,不仅仅热衷于讲给别人,还热衷于向人打探。

她的理想是做一名模特,能经常出现在杂志封面上。

而其实,其实,太多的东西都是她虚构的,她甚至根本还是一个处女。

    女孩子都是虚荣的,有些虚荣心通过男人的爱慕就可完全的被满足。

于是她们总是会虚构或者夸大。

特别是对于18岁的女孩子。

而安琪就是一个极端的反映。

我看到过很多很多这样的女孩,她们虚构风花雪月的故事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故事中的男主角都至少拥有英俊、冷酷、多金、挺拔、才华横溢或者什么什么什么其中一个优点,都是那种如果放在现实社会中会吸引无数眼球的一个,都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专一楷模,每个女孩都在这样的年纪中走过来,是整个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段。

还有一部分,仅仅靠虚构是不能满足虚荣心的,于是她们就去证明,就像安琪一样。

她们会有意无意的在男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即使并不是想和那个男人发展到什么样的关系,但也需要爱慕的眼光和赞美的话语来得到肯定。

    女孩子还都是容易自卑的,而更多的时候,那种自卑用自大和漠视来掩饰。

比如安琪说“里奇是个疯子”,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居然从来不多看我一眼”;

在莱斯特得知安琪还是个处女时,就克制了自己的欲望,安琪居然恐慌的问:

“怎么了?

是我不够美吗?

”;

里奇用最诚实的评价揭穿了安琪的内心,她就坐在楼梯上恐惧的哭泣,并最终去勾引莱斯特以证明自己……其实安琪的内心有大量的自卑感,她不得不用自大的行为和毫不在意的行为来掩饰。

生活中也有这么一批人,用最最暴露的自大甚至自负来小心翼翼的包裹他们的自卑感,而一旦被人戳中了要害,就痛苦不堪直到恼羞成怒甚至歇斯底里。

这是一种“性格危机”,而能摆脱这个危机的,只有对自己客观正确的认识。

    长大的过程是痛苦,成长中丢失的东西很难找回来,我们再怎样伸出手去抗拒也最终会发现年轻在某个瞬间悄悄溜走。

2002年的最后一天,我坐在几千人中间,听一个老男人说“你们的生命又减少了20分钟”,原来都是还没想和青春告别,它就已经不辞而别了。

我们的青春期在各种情绪的复杂交错中结局,又一群人的青春期来了。

  四段爱情

    莱斯特和安琪之间的感觉用爱情来定义稍微有点牵强,更确切的说是莱斯特对少女的性幻想或者是安琪对莱斯特的好感。

    莱斯特很长时间没有和妻子做爱,甚至在他想改善一下这种情况的时候,原本已经温度上升的两个人却因为怕手中的啤酒弄脏了价值四千美金的沙发而争吵起来,结果自然是两人都再也没有了“性趣”。

当他看到妻子和情夫之间的亲密后,还能面无表情的问一句“汉堡要加点调味汁吗?

”在遇到安琪之前,莱斯特每天只是在清晨的浴室中自慰来解决生理上的需要。

    安琪的出现让莱斯特重新有了生活的目标,她和“洛丽塔”一般面目稚嫩同时带有对成熟的向往和模仿,这时候的女孩子真的太吸引人。

莱斯特因为偷听到安琪和女儿的谈话就开始锻炼身体以便“让自己脱光衣服的时候好看一点。

”他重新找到了一些激情,辞了工作,卖掉了自己的老轿车买了一直梦寐以求的一款跑车。

甚至跑去一家快餐店打工,想找到年轻时“在汉堡店打工赚钱,每天和姑娘做爱”的美好感觉。

    这段爱情的结局是,当安琪主动投怀送抱想奉献给莱斯特她的第一次的时候,莱斯特克制住自己,轻轻的把头伏在安琪的胸前。

    这段爱情发于幻想止于责任,这里的责任不是家庭责任,而是保护的责任。

这种“忘年恋”中,往往都有一个方面在扮演着家长般的角色,而恋父(母)也几乎是每个人都怀有的情结。

我从不愿意把婚外恋评价成“不伦”的东西,因为爱一个人总是没错的,即使会在选择对象上出了偏差。

而造成不好结果的恋情中,出了问题的也不是爱情本身,而是由爱情衍生的过多的要求。

我甚至在感激着安琪赋予莱斯特的激情,这激情引发了那么久都没有见到的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光芒。

    对女儿的同学产生幻想和对明星产生幻想是一样的,就连奥斯卡颁奖的时候,嘉宾还幽默的说了一句“谁没有觊觎过女儿的同学啊?

    还想起前些日子在某个时尚杂志上看到的关于男人“洛丽塔情结”的讨论。

这不是肮脏的,不是淫秽的,这是人本我中对纯真美丽的向往,绝对不是错。

    简和里奇之间的爱情是最最自然而且合情合理的,两个情窦初开的少年,既是同学又是邻居,能彼此欣赏彼此理解,还能在家庭生活的不如意之外互相安慰互相温暖。

    就像我们每个人恋爱时的样子,哪怕是对方提出来私奔,也就真的一块儿跑掉了。

    电影中还有一对同性恋,我毫不犹豫的把他们放在爱情这部分来写。

这对同性恋关系非常密切,也很和善,他们甚至同名(不同姓)都叫做吉米。

他们会拜访每一户新搬来的邻居,并送给他们一些小礼物。

他们每天出双入对的上班,晨练。

丝毫不避讳同性恋的关系。

    同性恋的爱情也是爱情,不过是爱情的双方性别相同而已,其他的属性都一模一样。

现在反映同性恋的东西越来越多,我对同性恋是没有任何特别的看法的,觉得他们很自然很正常,和伦理道德也并不矛盾。

解决同性恋问题的办法就是人群再宽容一点。

当它变成一件正常范围内事情,就不再是个问题了。

在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矩中,道德和伦理,也都是历史遗传下来的和人们默认的守则罢了,只有法律是硬性的规定。

    卡洛琳和伯德(我记不清那个人的名字了)之间是标准的婚外恋关系。

两个人都在平淡但仍旧维系着的家庭中对生活不满,两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上有着共同的语言,都能在对方的身上发现些许自己的影子,而在发现之前都还以为只有自己才拥有这样特质,两个人能在生理上彼此需要互相满足…… 

    这样的婚外恋的比例一定不小,他们可以完成在家庭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可以彼此发掘已经被平淡生活所消磨的激情,他们可以像每对爱的很深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对爱的感激和渴望,只要前提是不影响到双方的家庭。

    都已经过了冲动的年纪,都早就知道并不是一切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必须拥有,都再懒得重新经历一次从疯狂相爱到平淡相守甚至碰都懒得碰的过程,都不愿意为重新组成家庭而要付出的一切所累……于是只剩下了带有默契的爱情,这种爱情的结局,不是如电影中般因为曝光而爆发出麻烦重重,就是在默契下不了了之,或者就是真的突破了一切而走到一起,幸福却往往会辜负了期待。

能有个完美结局的太少了。

    这样的婚外恋还在不停的发生着,在每个地方,一刻不停。

只要人们学不会满足,这样的事情也不会消失。

都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只是不满足罢了,而这向上的一步是踏上一个台阶还是掉下一个深渊谁能知道呢。

    爱情是人类永远无法释怀的问题,是人们永远无法放弃的话题,如果我们的理想不是为了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怎么会忽略了爱情?

    爱情有很多种,其中包括了平淡到只剩下亲情和责任感的那一种,能忍受平淡的人就会在那里得到不一般的快乐。

不能忍受的人们要去寻找新的爱情。

那好,爱情永远没错,但是记得和爱情经常相伴而来的伤害(不管是对谁)永远都是错的。

把爱情留下,让伤害远离……

    当电影的第一主角莱斯特终于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对着家人过去的照片真挚微笑的时候,里奇的父亲枪杀了莱斯特——因为那个海军上校在对一个情景荒诞的误解中断定莱斯特和里奇之间有最让他无法接受的同性恋关系。

同一时间,莱斯特的妻子正拿出手枪,用威胁也好用恐吓也罢,她不愿再为责任所累;

安琪重新在莱斯特那里拾回了自信,正面带微笑对镜梳妆;

里奇和简躺在一张大床上憧憬着私奔后的幸福生活……仿佛一切的美丽都已经来了,可在莱斯特那里,生命也走到了终点。

    心中就像最平静的湖泊被投入了一颗石子,那涟漪越来越大越来越宽,晃动的整颗心都在沉沉的泛着酸涩。

    我疲惫极了,因为自己的罗嗦。

这部产自好莱坞的片子让我用一个下午在键盘上敲敲打打。

可我无法阻止大脑中源源不断的思考,我看到了自己,看到了父母,看到了朋友,看到了朋友的妻子和孩子,看到了朋友们的家庭,看到他们吵架或者互不理睬,看到他们在社会中作为个体的微小和在我身边作为整体的庞大……

    到底一切是美丽还是危机?

是美国的危机还是全人类的危机?

    永远记得电影中重复了三次的那段DV记录——一个塑胶袋子在风中飞舞飞舞。

老狼在一首歌里唱过:

“麦克你曾经远远飘荡的生活像一只塑料袋在飞翔”。

电影和歌词都在说着我们完全的无助和无奈。

---------------------------------------------------------------------------

  这是一部获得包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导演等5项奥斯卡奖的重量级影片。

这是一部中国观众比较难看懂的影片。

正如片名,这部片子太“美国”了。

片中描述的美国中产家庭和中年危机的问题,在国内五到十年内不会成为主流。

但对于老美而言,本片所讲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邻居家,或者干脆就在说自己。

类似题材的影片不少,但像本片这样用黑色幽默处理得不多,再加上史派西等人出色的表演以及几乎完美的画面,得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说实话,片中的人物在我眼中没有一个正常的,从头到尾我都是在看戏,而不是生活,或许要了解北美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吧。

  父亲莱斯特(凯文·

史派西):

本片的核心人物。

整部影片就是他以一个已经死了的人的口气倒叙开场的。

在妻子女儿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深陷中年危机,偶然的机会“看”上了女儿的女友安吉拉,决定改变自己。

于是有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年种种疯狂的举动,辞职去快餐店打工,向邻居的儿子买毒品,锻炼,买跑车等等。

最终因为毒品交易被邻居误解而丧命。

演技已臻化境的史派西演来不温不火,得心应手,这样的角色,这样的演员,如同把球交给小禁区右上角无人防守的巴蒂斯图塔,想不进都难。

他本来就特别适合面部表情变化小但是思想活动特丰富而且还带点儿喜剧味儿的角色,这次更是凭借本片完成了大满贯(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

莱斯特这个角色有两个地方引起我的注意:

一是后来他终于如愿以偿,解开了安吉拉的衣服,但当整部影片都“性”不离口的安吉拉突然哭起来,说自己是第一次的时候,他马上停下来,拿过一件毛衣给安吉拉披上,然后安慰她,这时在他眼里全是父亲般的目光。

再就是当安吉拉问他还好么,他愣了愣,说已经很久没有人这么问过他了,我突然觉得他内心有一种很深的悲哀,深得连他自己都看不到。

  母亲卡洛琳也好不到哪去,工作不顺心,偷着哭,扇自己的耳光,到最后和竞争对手私通,甚至想杀了亲夫,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她先邻居一步进门,莱斯特会死在谁的手上。

值得注意的是她到射击场打枪缓解压力,画面淡出时给的是远景,从伸出来的手臂看全都是西服革履的中产白领,这神来之笔有点睛之妙。

  女儿简用莱斯特的话说是典型的十几岁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愤怒,不安等等,她和父母的关系很差,根本没有沟通。

发现自己被邻居的儿子偷拍很是气愤,在进一步的了解中爱上了这个曾有过两年精神治疗的“小哥”,最后毫不犹豫的要和他私奔去纽约,如果不是父亲意外身亡,说不定纽约又多了位小太妹。

  女儿的女友安吉拉也够有讽刺意味的了,当她最后告诉莱斯特自己从来没试过时,我差点儿从沙发上掉下来。

一开始她就满嘴春话,整天就向简吹嘘自己如何如何的有经验如何如何的不在乎,其实事关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谁又能真的不在乎呢。

不断的挑逗莱斯特,引得这位老兄以她为幻想对象天天做春梦(梦中的片断绝对惊艳,成了本片招牌式的画面,估计多年后本片被人提起,大家想到最多的还是这样的画面)

  本片每个人物都很有代表性,而安吉拉所代表的正是美国部分青少年,在极度物质化的社会里迷失了自我,这不全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他们大多出身中下层社会,很多东西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希望国内的孩子们不要步这些人的后尘。

  帅气的邻家大男孩里奇是个“小哥”,之所以加引号,因为从表面上他绝对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天穿得整整齐齐,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赚来的钱也没用在邪道上,全买了摄影器材,爱好拍摄所有美丽的东西,这也是本片片名的由来,而他对美丽的解释也成了本片的内核之一,但实际上他做的全是小哥的事,还是特能作的那种。

不光自己吸毒,而且贩卖各种毒品,打工只是掩饰,靠贩毒竟已有4万美元的存款,曾因为吸毒被父亲暴打后送去接受精神治疗两年,出院后更加隐蔽,一直到最后父亲都没发现,在和莱斯特交易时反被父亲误会,以为他为了钱向莱斯特提供同性性服务,最终出事。

唉,有道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偷拍人家女儿倒罢了,还给人家爸爸提供毒品,这个可以对着风中的塑料袋拍十多分钟,而且还能拍出美感来的小伙子,也是高手。

  邻居父亲弗兰克的扮演者克里斯·

库珀(ChrisCooper)我倒是想说几句。

他在中国基本没名气,但是我注意这个演员有段时间了。

最早看他表演是在电影十月的天空(OctoberSky)里,同本片一样,也饰演一位过于严厉的父亲,呵呵,个人感觉他的外形挺适合这类角色的,后来在不少电影中见过他演反派配角儿,又在一些电视剧里见过他,感觉作为一个二线演员来说,他是那种踏踏实实的工兵型。

后来他凭借02年的影片改编剧本(Adaption)获得03年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男配角奖,也算是好莱坞对他比较公正的评价。

  出演过的比较出名的片子:

  改编剧本(Adaption2002)

  谍影重重(又译波尼的身份,好看,TheBourneIdentity2002)

  爱国者(ThePatriot2000)

  一个头两个大(Me,Myself&

Irene2000)

  美国美人(AmericanBeauty1999)

  十月的天空(OctoberSky1999)

  马语者(TheHorseWhisperer1998)

  杀戮时刻(ATimetoKill1996)

  个人认为他在本片中所扮演的有些神经质的退役海军父亲是比较出彩的一个,对孩子一种变态的爱(竟然让儿子叫他“sir”)导致了结尾的枪杀。

雨夜遥望对面邻居家车库莱斯特和自己儿子交易,误以为儿子在为莱斯特提供性服务,退到黑暗中的那一幕,儿子骗他说自己确实和莱斯特做了什么时,他愤怒的举起双拳,咒骂着,低吼着,眼神却如此的无助,充满失望和恐惧,像是受了伤的野兽,以及后来自己抛弃尊严,去找莱斯特,试图“替换”儿子是痛苦却坚忍的表情,都可圈可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其他的角色也没几个正常的,弗兰克的妻子芭芭拉被生活折磨得麻木不仁甚至出现幻听,但是最后儿子离家时,嘱咐儿子带上雨衣,还是让我为之一叹。

至于另外的两个都叫吉姆的同性恋邻居,还有那个卡洛琳的竞争对手兼情夫都离正常有点儿远。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我感觉本片中人和人之间是空的,那些本来应该用爱来填充的最亲近的关系,都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不断的被疏远、恶化。

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孤独,人们到底是怎么了。

再没有人去留意那些生活中不经意的美丽,那种空灵的美丽。

要把生活人化,而不是人被生活化。

里奇在影片结束时从莱斯特死后的眼神中看到了令人惊叹的美丽,那双眼睛究竟看到了什么,如此的平静,如此的安然,带着欣慰,带着微笑。

导演让死后的莱斯特自己告诉我们,他看到了小时候女儿欢快的模样,他看到了热恋中妻子甜美的微笑。

哦,这些被岁月和我们自己合伙埋葬的记忆,才是这世上我们所能拥有的最简单却又最纯粹的美丽。

反思自己,是否在现实生活中也让这样的美丽轻易溜走了呢。

  又,我对中文译名颇不认同。

“美人”翻译得不好,看过片子的人都知道“beauty”在片中绝不仅仅指美人,而是泛指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东西,用这个名字很容易把人们的思维局限到女儿女友身上,这样把影片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