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5589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Word格式.docx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Word格式.docx

(钱羽《未展芭蕉》)

答:

比喻,拟人。

以“一缄书札”喻“未展芭蕉”;

以“未展芭蕉”喻少女;

“怯”,拟人,娇怯含羞。

②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拟人。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生动表现了送别时的怅然、感伤之情。

③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双关。

貌说天气,实说郎君对她的情意,使全诗语言活泼而含蓄。

④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韵》)

夸张,对偶。

高度赞扬了李白的诗歌艺术成就。

⑤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顶针。

使上下诗句紧密衔接,气势通畅,富有节奏感。

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通感。

用视觉的描写听觉,巧妙渲染了离愁。

⑦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借代。

以花的色彩代替花,显得具体形象,更突出“花”的特征。

⑧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

设问。

引出情感句,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

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互文。

将寥廓的空间和悠远的时间浓缩在一起,给人以苍茫之感。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一般怎样作答?

提示:

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首先要明确诗歌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二、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表达技巧;

狭义的表现手法常常指渲染、烘托、象征、映衬、对比、比兴、铺陈、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联想想象等。

3.(2014·

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

黄莺儿

赠 燕

[清]张 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

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花口:

指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作者将燕子当作人来写,写它不忍花落,着意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的花朵,燕语呢喃,好像向人诉说着千般心情这描写中有作者的想象,是虚写;

“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是实写,虚实结合;

“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化用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是用典的手法。

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4.(2014·

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

同“翻腾”。

②凌波:

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在描绘春天美景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

“香红渐渐稀”从整体上表现春意阑珊的景象,是写景;

“花褪雨,絮沾泥”则从细微处着眼,表现雨后春花凋零,沾染泥土的残败,蕴含情。

既有对春末的概括性描述,又有对具体景物的详细描写。

点、面相互映衬,丰富了本词的情感内涵。

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

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

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

5.读读下面的诗句,看分别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动静结合。

月光、流水显示环境之幽静,而竹喧舟动又表现了人的活动,构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

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托物言志。

借石灰表达不畏磨难、保持操守的志趣。

③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陆游《诉衷情》)

用典。

“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复旧河山的壮志。

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联想想象。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柳树形象。

(比喻是一种特殊的联想)

⑤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衬托。

用六宫粉黛衬托杨玉环之美。

⑥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烘托渲染。

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等一系列的凄凉景象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哀伤不平和凄苦的心情。

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

周南·

桃夭》)

比兴。

以美丽怒放的桃花比喻美丽贤淑的女子;

同时运用起兴手法,以桃花开放引出女子出嫁一事。

⑧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欲抑先扬。

讽刺汉文帝关注鬼神,而不注重苍生百姓;

借古讽今,讽唐王朝统治者只知礼佛而不知爱民。

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虚实结合。

夜深不眠,独剪残烛,听巴山夜雨,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想象共剪西窗红烛、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对比。

将豪门奢侈生活与平民百姓惨景对比,极力表现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怎样作答?

①指出诗歌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

③指出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古代诗歌最主要运用描写和抒情,记叙、议论少见,一般没有说明。

鉴赏的重点是描写的手法和抒情的方式。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描写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景物描写,等等;

抒情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即景抒情,融情于景,等等。

6.(2014·

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是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只是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没有直接描写桃花的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

7.(2013·

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 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 ①劳劳:

遥远。

②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本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对重要词句的理解。

先由下片“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得出这首词表达的感情:

思乡之情。

然后找出上片写到的意象——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从中分析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

先写因笛声引起思乡之情,奠定思乡的情感基调;

然后写眺望故乡而不得;

再写眼前之景,燕子觅食、筑巢,雨中梨花。

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

8.读读下面的诗句,看分别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①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林景熙《溪亭》)

细节描写。

诗人于清秋日暮时在溪亭散步,“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②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

运用白描手法。

全诗抓住出征、扎营、作战、战后四个场景描写战争全过程,反映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的厌战情绪。

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江汉》)

直抒胸臆。

作者贬居岭外,一面思念亲人,另一面又担心家人因自己而遭遇不幸,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挂念之情。

④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武元衡《春光》)

即景抒情。

作者见到杨柳细雨、残花流莺所构成的暮春景色,而生乡思,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⑤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诗人将满怀的离愁融入设想的晓风残月的凄清之景中,表达了离别的怅惘之情。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一般怎样作答?

首先要分清是哪种表达方式,其次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这种表达方式在诗中是如何使用的,最后要点明使用的效果——在刻画形象和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四、构思技巧

所谓构思技巧是指诗歌的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

主要有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午江行[注]

[宋]毛 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注】 宋理宗端平元年春,宋将孟琪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国灭亡。

六月理宗下诏要收复三京,振奋军民斗志,重新燃起北定中原的希望,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

此题考查诗歌的构思行文艺术。

联系全诗看,首联表达了北宋被金国灭亡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收复中原的壮志。

颔联写江边的营垒由于听命敌国撤除,几代朝臣,白白地受了百年的忧愁,含有讽刺朝廷的意思,也有劝勉朝廷的意蕴。

最后两联表达的则是作者的豪情及对胜

利的憧憬,战马已装铁,征船半起楼,一举尽收,消愁等词句表达得很充分。

由此看来,诗歌的最后一联是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诗歌主题:

一举收复中原,还我河山。

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

1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

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

题干中说“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因此分析的重点是结合律诗的特点阐释诗歌是如何开门见山和首尾呼应的。

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见山。

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

“坐看”照应“望”字和次句中的“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

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一般要注意哪些问题?

①注意诗歌的体裁,特别是律诗的起承转合,词的上片与下片的不同写法,一字领起数句的情况;

还要注意埋伏与照应、过渡与承接、开头结尾的方式等等。

②因为结构关乎全篇,所以虽然只是问某一句或某一联,也要注意结合全篇分析。

        寻找规律——表达技巧类试题如何审题和答题

[学生用书P85]

一、审题

表达技巧题的审题有“五审”,一审题型(明考型——点明某种技巧鉴赏,暗考型——只说表达技巧而不说哪一种),二审区间(是局部还是整体),三审角度(“大角度”还是“小角度”),四审数量(答一个还是多个),五审答法(是只判断还是分析鉴赏)。

从近年考生答题失误看,最重要的是审角度和审数量。

1.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

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

分清提问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

大角度,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

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2.审数量。

就是审清题干问的是“哪种”还是“哪些”,是“主要”还是“哪些”。

前者只能写出一种,后者可以多写。

题干无明确数量的,视为可以多写。

如果只要求写出“一种”,而有几个同时满足,这时则要选最主要的,选特征特别鲜明、特别明显的。

例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漫兴①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③,舍我其谁也。

【注】 ①这首词是辛弃疾因力主抗金遭贬,赋闲在江西农村时所作。

②李蔡:

李广堂弟,才能平庸,元朔五年被封为乐安侯。

③力田:

汉代掌管农事的小官。

赏析这首词上阕所运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审题型:

审区间:

审角度:

审数量:

审答法:

暗考型,局部(上阕),小角度(表现手法),数量一个(主要),分析鉴赏。

二、答题

1.明考型。

分析该技巧一般要说三个要点,如答“借景抒情”,则包括何景、何情、景与情的关系;

对比则要答出谁与谁对比,在哪方面(点)上对比等。

点明表达效果时应答出两个要点:

一是该技巧本身的效果,二是该技巧在文中的效果(重点)。

2.暗考型。

先明确技巧是什么,表达技巧种类较多时,应“多中取主”,就是说在众多表达技巧中优先考虑、首要选取那个最主要、特征最明显的技巧。

然后再兼顾局部和整体、形式和内容分析。

常采用的格式是“技巧(手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形象、情感)”。

如上面的题目,其答案可整理如下:

运用了对比手法,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作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悲剧命运。

词人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

[特别补充]

如何准确辨别判定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

一、分不清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

作为诗歌的抒情方式,都是诗人以“景”为载体表达某种思想情感,都强调情景的融合。

不过,借景抒情重在“抒”,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一般比较直接;

融情于景重在“融”,将思想情感巧妙地融合到景物描写中,侧重写景,情感的表达比较含蓄,是一种间接的抒情方式。

如:

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本诗是借景抒情,由写景而逐步过渡到抒情,比较直接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

而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本诗是融情于景,诗歌看似纯然写景,未露丝毫情意。

但细读则情在景中,诗人将怡然之情全融于“江山、花鸟、燕子、鸳鸯”等春景之中,含蓄蕴藉,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是典型的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活学活用】

试判断下面两首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手法:

(2)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李商隐《端居》)

三、四句的手法:

(1)寓情于景。

诗歌描写了郊野渡口一幅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的情怀。

(2)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二、搞混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

托物言志是指作者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具体的诗歌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作者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诗人写“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试指出下面两首诗歌运用的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1)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鹧鸪天》)

(2)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

(1)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

三、搞混衬托与对比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达技巧。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达技巧。

二者的区别:

(1)对比:

并列关系,造成反差。

主次关系,突出主体。

(2)对比:

用来对比的双方都要出现,而且双方类属相同。

(如人与人的对比)

被衬托的事物(主体)可以不出现,而且双方类属可以不同。

(如以景衬情)

分析下面几句诗句,哪些使用了对比手法,哪些使用了衬托手法?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1.衬托。

蝉噪、鸟鸣体现山谷之幽静。

2.对比。

形象揭露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社会现实。

3.对比。

战士杀敌与将军享乐对比揭露二者矛盾,暗示必败的原因。

4.衬托。

桃花潭水的深衬托友人对我的情谊。

5.对比。

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对比,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