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广西桂林事业单位考试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8507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广西桂林事业单位考试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广西桂林事业单位考试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广西桂林事业单位考试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广西桂林事业单位考试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广西桂林事业单位考试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广西桂林事业单位考试_精品文档.doc

《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广西桂林事业单位考试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广西桂林事业单位考试_精品文档.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广西桂林事业单位考试_精品文档.doc

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

———2013年2月20日在桂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市长 黄俊华

    2012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全面实施“五大工程”,全市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初步统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492.05亿元,增长13.3%。

农业增加值274.51亿元,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4.81亿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增加值522.60亿元,增长9.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2.40亿元,增长28.2%。

组织财政收入163.56亿元,增长15.2%。

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53.15亿元,增长16.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0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7328元,增长15.9%。

城镇化率达41.8%。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好于预期,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等指标增幅位居全区前列。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以“两化”融合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增速加快质量提高。

全部工业总产值1821.59亿元、增加值583.03亿元,分别增长22.6%、19.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3%。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38.26亿元,增长45.3%。

实施投资超亿元重点项目178项,占实施工业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一,增长16.3%;实施新兴产业项目59项,增长63.8%。

    “抓大壮小扶微”工程有效实施。

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5家、亿元以上企业70家、规模以上企业49家。

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成为全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发放微型企业财政扶持资金额度位居全区前列,新增各类微型企业2085家,增长80%。

    园区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园区工业总产值956亿元,增长27.5%,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

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增长24%;苏桥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76亿元,增长48.5%;西城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271.16亿元,增长28.3%。

一批特色园区加快形成。

    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深入推进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新增自治区级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120家,总数达285家,居全区第二。

旅游、政务、公共管理信息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行业信息化应用深度发展。

全市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分别发展到446万户和74万户。

网络与信息安全进一步加强。

    二、以“两大改革”推动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取得重大突破。

经国务院同意《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自治区促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相关政策已研究上报,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筹划及宣传工作全面启动,一批重大项目正在统筹实施。

桂林世界旅游城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实施项目276项,完成投资197.36亿元。

漓江5A级景区完成整改,独秀峰·王城景区进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行列,新增4A级景区3家。

旅游目的地建设积极推进,我市被评为“2012年度国内最佳旅游目的地”,成为首批“全国旅游刷卡无障碍示范区”城市;阳朔入选“2012年中国十佳城市慢游地”,灌阳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会仙湿地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入选全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支持名录。

接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达3292.65万人次,增长18.1%,旅游总收入276.87亿元,增长26.8%;入境游客达182.4万人次,增长11%,增幅居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第6位。

新开通境内外航线9条,航空口岸国际直航旅客吞吐量继续保持广西第一、全国沿边地区第三的地位。

    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建设扎实推进。

自治区研究通过加快推进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启动服务业统计、社会化养老等相关配套改革,金融创新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一批示范性项目加快建设,服务业重点企业培优扶强工程全面启动,城乡商业网点建设进一步完善。

第六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第三届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第四届中国桂林创新创意文化节暨桂林国际动漫节成功举办,我市品牌展会影响力持续增强。

开展桂林首届地方美食评选活动及各县(区)文化、旅游、商贸等节事活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6.35亿元,增长16%。

    三、以“示范市”建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农业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农业“示范市”建设加快推进。

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全面实施,桂阳公路百里金桔等6条万元增收示范带初具规模;扎实开展“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示范工程活动,粮食总产增幅提升2.9个百分点,连续9年增产;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以上,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区前列。

林下经济产值32.68亿元,增长44.6%。

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进一步推广,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10个。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234.41亿元,直接带动13.36万农户增收。

获得省级以上农业旅游示范点总数位居全区第一“桂林休闲农业四季游”入选“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创12年来新高。

    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畅通”“连通”工程,行政村道路通畅率达68.2%,提高8.2个百分点。

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2座、中小河流治理项目33个,新增、恢复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63.16万亩。

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460个,解决了23.57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34项,推广新品种300多个、新技术30多项。

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1万人,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增长20.1%。

    四、以项目投资激活增长动力,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实施重大项目724项,完成投资636.2亿元。

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桂林至永州段建成通车试运行,贵广铁路桂林段加紧建设;兴安至桂林高速公路基本完工,阳朔至鹿寨高速公路桂林段、灌阳(永安关)至全州(凤凰)高速公路分别累计完成总投资额的65.2%和58.8%,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实质性开工,资源至兴安、灌阳经恭城至平乐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川江水库大坝顺利封顶、小溶江水库大坝完成部分浇筑、斧子口水库导流隧洞全线贯通。

资源金紫山风电场二期工程实现并网发电,全州天湖等4个风电场相继开工建设。

    投资结构明显优化。

实施产业类重点项目359项,完成投资占全部重点项目投资的50%以上。

生产性服务业完成投资204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

社会事业完成投资41.4亿元,促进了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投资高位增长,民间投资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达79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2%,增长37%。

    五、以特色城镇建设改善城乡面貌,新型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全面推进。

核心区新开工及续建项目67项,完成投资46.87亿元,增长42.9%。

临桂大道等7条道路建成通车,新区路网逐步成型;西二环路临桂段基本具备通车条件,连接新区老城新的快速通道基本形成;水系及园林绿化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创业大厦、“一院两馆”、报业大厦、建设大厦等重点项目主体工程全部完成,新区整体形象进一步彰显。

临苏产业带加快建设。

九美桥时尚园、国际足球文化产业园等产业项目加紧实施,保利文化产业园、国奥凤凰体育休闲旅游区等项目成功引进,产城互动不断增强。

    老城疏解改造提升加速。

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国家复核评估。

桂林园博园如期竣工开园,确保了第二届广西(桂林)园林园艺博览会圆满成功,创造了园博速度和园博精神。

城市重要交通节点改造提升基本完成。

“两江四湖”二期工程桃花江段竣工通航,南溪河清淤、截污和驳岸基本完成,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城乡清洁工程”进一步深化,城市环境不断改善。

    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全力实施“百镇千村”计划,完成13个镇域总体规划及1280个村庄规划的编制,全州、平乐、灌阳等县新区建设继续推进。

城乡风貌改造四期工程全面完成,阳朔县兴坪镇、龙胜县龙脊村、平乐县大塘口村、秀峰区鲁家村列入自治区第一批特色名镇(村)命名单位。

    六、以生态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保护漓江力度加大。

贯彻落实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编制漓江保护和开发规划,启动漓江喀斯特地貌申报“第二期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漓江水源林保护、水域管理及沿岸绿化美化花化果化等工作得到加强。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复核,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污染防治工作考核中名列第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17年位居全区第一,成为全区首个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

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2%,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控制指标范围内,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1天。

“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获全区先进,全市森林覆盖率70.94%,城市绿化覆盖率43.72%。

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恭城镇等15个乡镇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34个村被自治区命名为生态村。

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239个,占全区总数的三分之一。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连续1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七、以文化建设增强城市软实力,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文化事业全面进步。

在全区率先完成市县两级国有文艺院团改制,组建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在全区率先组建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市新华书店体制改革完成。

农家书屋覆盖所有行政村,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

“百姓大舞台”“百姓文化大讲坛”“漓江之声”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品牌深受群众欢迎。

廉政彩调剧《一品油茶七品官》和桂剧《月影斩》获第八届广西剧展金奖。

恭城瑶族八音等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保护名录。

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131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部竣工。

提前完成20户以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受益用户10万多户。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实施文化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高新区创意产业园等4家企业被命名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兴安、阳朔被命名为首批自治区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区),临桂、龙胜、恭城被命名为首批自治区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区)。

以演艺娱乐、游戏动漫、出版发行、印刷包装等为引领的文化产业产值较快增长。

    八、以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

统筹推进“扩权强县”、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圆满完成上级审批下放事项接收和市级审批事项下放,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70.9%和50.7%,一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进入广西科学发展10佳县、进步县行列。

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有效推进,“四大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

国企改革取得新进展。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林地流转试点顺利实施。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农合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提高。

积极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加强金融体系和投融资平台建设,新增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组织15家。

支持民营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