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班级互助4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4142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班级互助4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管理班级互助4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管理班级互助4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管理班级互助4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管理班级互助4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班级互助4篇Word文档格式.docx

《管理班级互助4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班级互助4篇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班级互助4篇Word文档格式.docx

要想组建一个优秀的互助教师团队,就应先培养每个教师的能力。

这就要求在推进教师同伴互助时,注意教师间的业务互助。

教师的业务能力互助可分层组织,倡导教师间“新”与“老”的组合互助。

这里所说的新和老,不是单单指年龄上的,而更多的是指班级管理经验上的。

经验丰富的教师,见多识广,在管理班级上有自己独特的模式。

新教师则经验不足,但理论新,热情高,没有经验的拘束,更能发挥创新效应。

因而,教师的同伴互助强调新与老的有机结对,让这些教师在互助中携手共进,为实现在同伴互助形式下的高效班级管理奠定基础。

3、组织教研

教师间的同伴互助不能仅仅是两两间的自主活动,可以是松散的、随机的,但也应注重有组织的互助,这样才能使同伴互助这种形式不流于形式。

有组织的互助是保障教师间的同伴互助的规范化需求。

教师的同伴互助活动的组织,通常强调参与性和实践性。

保证教师的参与程度,还要保证活动组织的针对性。

也就是说,每次组织这样的集体互助活动时,都应是有目的的、有实践意义的,而不能为组织而组织,摆摆样子,没有组织这个活动的内涵,也体现不出互助的张力。

这样的集体同伴互助,可以说也是一次教研活动。

针对初中的班级管理,先提炼一个课题,大家在一起来围绕这个话题发表见解、出主意。

这是教师间创造性互助合作的重要平台。

当然,教师间的同伴互助形式和方法还有很多,如教师集体备课、合作讲课、共享课件等等。

但由于这些与本文所要重点研究的班级管理关系不大,这里不再赘述。

二、同伴互助管理班级的有效应用

教师间的同伴互助形式不是班级管理的结果,要想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还需要将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应用到班级管理的实践当中去,体现出真实的管理效果。

在初中的班级管理中,主要管理决策方向的把控者应该是班主任,任课教师不能在这个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喧宾夺主,也不能袖手旁观。

既不能忽略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不能让班级管理出现教师各行其是的现象。

任课教师参与管理的体现在与班主任的合作协同度上,班主任的管理体现在班级管理的风格特色上。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任课教师是班级管理的助手。

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不能置身班主任之上,而是甘心做管理的配角,认识到班级管理有主次之别。

任课教师在参与管理时要与班主任加强沟通,尽可能保持统一,不然会造成学生无所适从。

但主次有别,不能理解为在班级管理中重要性不一样。

其实要说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哪个的作用更重要些是不能这么衡量的。

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如,任课教师在学生中的心目中,感觉会更容易交流和亲近一些。

如果任课教师发挥这个特点,就能有效架起一个师生间沟通的桥梁。

在班主任与学生间发挥调解和沟通作用,这是班主任所不容易达到的。

如果任课教师把班级管理当作与己无关的事,把一切甩给班主任是不应该的。

这也背离了同伴互助的理念,要知道,任课教师不仅有教书的义务,也有育人的义务。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在学科的班级管理上,任课教师反而应处于主导地位,班主任则处于协助的管理地位,这时的班主任就不能越俎代庖了。

所以说,在初中的班级管理中,教师的同伴互助有主次而无轻重,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同伴互助在班级管理上的有效应用。

管理班级互助第2篇

班级是一所学校的一个小集体,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是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行的先决条件。

建设一个凝聚力强、朝气蓬勃、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优秀班集体,是每位班主任都向往的,更是我的理想目标。

但班主任工作是繁琐而又沉重的,不仅要教学,还要管理班级。

所以在初当班主任满心困惑之际,听到魏书生老师的讲座,真是雪中送炭,受益匪浅。

本次讲座主要强调:

首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多理解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一定会达到师生和谐的氛围,也能让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更加游刃有余。

其次,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

老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学生帮助老师学会讲课,学会管理。

“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

”所以,老师首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

学生也因此信任你,亲近你,展示自己的意愿和个性。

班集体是大家的,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要尽可能得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班主任权利层层下放,每个人干自己承包的事,那么班集体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最关键的是,班级的决策通过要民主,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完善,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管理班级互助第3篇

基础教育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人生方向,也为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思想引领人的行动,那么行为的转变必定来源于思想的改变;

为此,我校大力弘扬“卓尔不凡,厚德载物”的文化理念,力求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爱心、责任心、互助精神内化为每一位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共同把无私奉献、友爱互助的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要想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成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原动力绝非可以一蹴而就的——深入的教学创新举步维艰,有意愿和能力承担如此重任的一线教师往往很少。

基于此现象,我校自2015年起大胆提出了学伴互助式的班级管理策略;

经过近三年的探究实践,现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在当前利益为先的大环境中,质朴严謹的治学风格使我校成为区域内日渐被人关注的新军。

笔者以一名班主任的身份在此介绍自己积极投身班级文化建设的经历和对有效践行学校办学理念的反思。

现任班主任如果不能找出适宜的管理办法,那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空间会因之受阻,学校文化的传播就十分艰难。

要想改变环境先要打开思路,多年来我校教研团队一直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实践初期难免不得其法,管理者只好采取“围堵”,即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时时刻刻绷紧神经,严阵以待,疲惫不堪;

尽管避免了重大纰漏,但管理成效未能尽如人意。

2015年年初,校长再度分析学情,提出了“以优秀的德育促优质的教学”办学思想,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打开学校德育管理思路,找出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班级管理新方法。

当时学校正在大力推行“学伴互助”教学课改尝试,也就是改良学习小组:

同桌两人作为一个单元组,有明确的角色分工,综合素质优秀的同学担任学长,综合素质较弱的同学担任学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学生帮助学生、学生教学生,学伴互助学习。

应该说“学伴互助式”课改形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课堂中实现了让学生参与度高,参与面广,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时间长,互助共赢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好举措。

但是如果学生自主意识上不去,再好的方略也只能是理想,要实现预期效果必须事在人为,所以我校教研人员始终在探索和实施最适宜我校学生的办学方法。

第一步:

结伴

思想引领的效果远胜于文字轰炸,我校坚信只有德育的引领才能使学校的教学迈上新的台阶,这正响应了我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方针。

借此教改环境,我校利用现有课堂形式,加入了教学创新建议,如班主任在给学生分组时将学生性格、行为习惯、家庭背景、单科成绩等等综合因素都考虑进去;

方案拟定后再由几位科任教师共同商讨,征询部分学生意见后公布并落实,同时让学生明确学长与学友的关系是动态的,在评价过程中两个人荣辱与共,两人共同进退就要共同配合发挥各自所长。

笔者按班级人数将座位分列为八排,学长学友交替各在一列;

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并选好组长,告诉学生无论学习、纪律、日常行为以及作业上缴等都是息息相关,统一评价。

学长学友划分的考虑因素:

①智力水平、学业成绩、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心理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因素、性别搭配、交往能力。

②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学长学友划分的方式:

指定式、自荐自选式、民主式。

第二步:

制定规则

学伴组成立以后,就必须建立课堂内外的规则,这些规则是由师生共同讨论达成的:

一是自主学习。

“学伴互助”的基础是自主,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伴互助”就可能沦为一种形式。

因此,我校设计“学习问题清单”为每一位同学的自学目标提出指导意见。

二是倾听。

倾听是一种最基本的人际交往素质,也是互动交流活动的基础。

笔者认为“学案互助”模式卓有成效的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了倾听,通过认真聆听别人的讲解,捕捉其中有价值的信息;

在倾听的基础上才能学会换位思考,不作无谓争吵又敢于质疑和补充,避免剥夺别人思考权利的行为。

笔者在课堂上刻意引导学生设法拿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刚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

另外避免学生讨论交流深度不够,如果思维刚进入状态就被强行打断,在思维过程中形成了“半拉子工程”,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为“学伴互助”环节塑造条件——对于经过独立思考还不会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及时请教,只要能从别人的回答中捕捉到“智慧的火花”,就达到了互助的目的。

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质的提升。

三是捆绑发展。

当教师抛出问题后,必须是“学伴”二人都举手表态才有机会展示“我们”的成果,而非个人的见解——“我们永远大于我”,避免课堂成了“学长”的个人主义。

这种“连带”关系要求“学长”必须教会“学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伴”之间的交流,调动了“学长”帮扶“学友”的积极性。

笔者注意到小组成员形成和睦相处的氛围之后很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

一部分优秀的“学长”为了赶进度会一手包办“学友”的学业——这无异于剥夺了弱势学生的学习权利。

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倡导学生全过程“自助”。

如设计的训练题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三种题型难度逐步升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让好学生吃得饱,一般学生吃得了,最终达到水涨船高,让课堂成为“培优补弱”的主阵地,成为因材施教的主阵地。

笔者在鼓励学友发言展示的同时,限制学长的发言次数和时间,避免学长的话语霸权,从而提高学长的发言质量和增加学友的发言机会。

对于课堂之外,学长要提醒学友认真完成学业,遇到学友情绪低落,学长要进行开导或告知班主任;

而学长遇到问题学友亦可如此。

学长学友之中某一人获得荣誉,班主任可以给学伴加分,甚至可以给全组加分;

反之,都可能减分。

捆绑式教育让他们更有团队意识,有利于班团队的发展。

第三步:

评价

结伴已成,规则已定,评价就必須跟上。

我校教研组利用班主任会共同研究出了学伴间的每日评价办法,以表格的形式敦促学生每天反思学伴双方的学习实效,鼓励他们找对方的优缺点,辩证地评价和提出问题,给出可行的建议、合理的批评或适度的赞扬。

评价表中有分数,每日由组长交换统计分数,每周再由他们将每个人的分数由组长登记到班级粘贴好的分组情况一览表上;

每月利用班会进行学伴互助管理小结式评价,并颁发奖品或奖状。

第四步:

反思

我校通过实践检验新的管理办法,并积极从经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笔者在推行学伴式管理方法的过程观察到虽然让大多数学生积极跟随班级的脚步,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学长每日愤愤,学友每日昏昏”的个别状况。

这一现象立刻引起了笔者的重视,通过班主任走访,大多数学长道出心声:

因学友懒惰还屡犯错误,自己的基数分都给减没了,上课教他也不好好学;

而学友则说学长态度不好又没耐心,而且有时还因自己表现不好而被瞧不起。

对此笔者深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再塑的可能性,而学长学友之间的矛盾不解决则班级管理无法稳定,教法推行也势必受到影响。

经过观察反思之后笔者终于明确并采取了疏通学伴关系的具体措施。

第五步:

开导

我校经常按年级特点主持德育讲座,期间先让学长的代表列举在互助时遇到的问题,再让学友的代表畅所欲言谈过程中的感受,再由主讲人明确学长学友各自职责,帮助学生放平心态、明确任务;

接下来已经达成互惠互利关系的模范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感受,这一环节更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互助管理形式的魅力,让更多学生知道了学伴互助是在共同成长。

展开校级座谈的目的是让全校学生明白这种管理形式不是每个学生为自己单打独斗,也不是校方心血来潮的一时之举,而是通过利人利己促进未来整体发展的一种教学举措。

在学校的讲座之后,各班级往往展开跟进式引导,给学生布置反思作业,以主题班会形式让学生交流体会,目的就是为强化团队意识,弥补在管理过程中的不足。

在班级讨论中,学长们学会定位自己,一是明确了职责;

二是知道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

三是找到了自己的短板,看到了学友身上长处;

四是懂得了将知识讲解给学友是在温故知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五是在教的过程中还会增进学伴间的友谊,树立自己的形象。

而相对于学友来说,通过讲座,也清醒地感觉到学长为了他耽误了多少时间,付出了多少心血,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身上有很多长处,学长也在向他学习,还知道了如果自己不进步,不单单是自己的问题,还会影响学伴组甚至全班整体。

另外学长学友不是终身制,学友只要努力,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学长的。

班主任还要及时协调个别小组之间的纠纷,为塑造班级氛围采取必要的补充措施,不断打磨既定的管理策略。

管理班级互助第4篇

如何对班级实旃有效的管理,是每位班主任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有研究者提出,班主任应从班级管理角色中退出,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尝试让学生自我管理。

我认为这是一种适应时代民主思想,它比较多地注意到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从科学的角度看,归根到底是自己教育自己”。

我国教育家蔡元培: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学生学会寻找教育,即一方面能教育自己,一方面又能教育他人,一个班级只有当每位成员都参与教育活动中,学会自我教育,互助教育,并形成良性循环,管理才能显出实效。

什么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如校规、班规、道德准则、榜样等作为参照,来比照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过失,检讨自己的不足,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的过程。

自我教育在学生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机制来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解剖,从而“攻克”自我,“再造”自我。

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呢?

第一让学生学会惭愧自省

每个人都会有做错事或未能尽到责任或给他人带来损害而内心不安的时候,这就是惭愧。

惭愧心理的产生,是因为这个人已经意识到了他的行为与道德准则不符合,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然后朝着符合道德标准的方向努力。

可见,惭愧会使一个人主动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可以说“惭愧”是一剂改过良药。

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用这剂良药,当学生犯了错误时,让他们自己去为所犯的错误感到惭愧,这样既避免了老师的说教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又帮助他们从心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明确改过的方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我反省,自我调节,无疑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第二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

人的行为大致可分为自觉性行为和不自觉行为,自觉性行为受动机支配,有一定的目的、步骤和方法,且行为人一般能预知行为的后果。

不自觉行为则往往带有一点的盲目性、冲动性和随意性,往往不计后果。

学生因为年龄关系,在他们的行为中可能不自觉行为要多一些,因而经常会做一些与道德要求、行为规范相冲突的事情,给班级管理增加了难度。

作为班主任,要不断强化制度、规章、准则在学生心中的分量,让学生习惯于做事时“三思而后行。

习惯于权衡利弊,习惯于进行思想斗争,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样一来,学生说话做事就不再是随意而为,就会瞻前顾后,斟酌再三,从而减少了盲目性、随意性,学生也会把外在约束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进而约束自己,管理自己。

第三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学生会经常犯错误,并且还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你要他改错,那怎么可能呢?

这个时候,需要班主任帮助他进行自我评价,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他犯了错,而且认识到了错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自我评价的过程程就是对着规章、制度、准则、榜样等找差距、找不足、找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会了对比、鉴别、取舍:

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在这个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他们会自我纠偏,自我反省,自我提高,从而效仿榜样,见贤思齐。

那么什么是互助教育呢?

互助教育是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互相提醒、互相激励、互相评判的教育方法。

班级管理的核心是让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按照现代民主管理的思想,我们要让学生从外来的不平等的管理关系中解脱出来,让每位学生既作为一个被教育者,又作为一个教育者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负责,进而对同学、班级、学校负责,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同时教育他人,并且在互相教育中完善自我,共同进步。

互助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第一让学生学会互相提醒

前面说过,学生都会有许多不自觉的言行,这些言行可能不合规章,不合道德,有损他人或集体利益和自己的形象,但他们并未意识到,如果听之任之,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那么与他相近的同学,或发现苗头的时候就要站出来,加以提醒,加以制止。

学生的本心都是向善的,有时候做错事,并不是恶意为之,而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造成的,他们对旁观(知情)同学的及时提醒,会视为善意的帮助,而乐意接受。

如果每位同学都能这样做,既能提醒别人,又能接受别人的提醒,那么公正、直率、坦荡的品质便会在学生心中萌生,而不良的东西就没有藏身之处了。

第二让学生学会互相激励

激励作为一种能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方法被班主任广泛应用,激励多用在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而学生的成功有大有小,有显有隐,出现在班内班外,校内校外,光靠我们班主任去发掘是不够的。

这就要靠班级每位同学了。

全班同学朝夕相处,做着相同的事情,有一样的感受,他们很在意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来分享自己的成功,他们也许并不在意老师的表扬,但同学的欣赏与羡慕会让他们心花怒放,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要教育学生互相欣赏,互相激励,在相互激励中获得力量,共同提高,形成一股强大的自我管理的力量。

第三让学生学会互相评价

在班级管理中,对每个同学进行评价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班主任因为与学生经历不一样,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评价的标准不一样,他对学生的评价可能不很公正,学生并不接受。

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方式,让学生来互相评价,这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站在同一位置上,他们的评价可能更公正,更合理,被评价者就会欣然接受。

在学生互相评价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去评价,而评价别人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尽带不带个人感情色彩。

这种互相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否定自己,扬弃自己,自省、自新的过程,知道如何评价别人了,也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了。

班级管理是一项繁琐而又艰巨的工作,它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们提倡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自我教育与互助教育,并不是说班主任就万事不管,听之任之了,班主任在操作时要有序有度,要在积累经验,适当放开,我们这样去实践,去探索,不仅能取得班级管理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