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B类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3820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B类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教育学B类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教育学B类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教育学B类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教育学B类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B类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学B类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B类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B类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2.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人类最早教育起源于于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

我国的学校产生于1000多年前的商代

一、农业社会教育的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工业社会教育特征: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道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

中国: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西方:

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

2.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末)

主客观条件:

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

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

创立标志:

对象;

概念和范畴;

方法;

结果;

组织机构。

【英】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

“有教无类”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泛智教育思想。

“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德】康德《康德论教育》:

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德】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

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洛克的《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

3.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

教育学派别

(1)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拉伊;

(2)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3)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p20六点主张(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5)批判教育学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20世纪末教育学的新特征)p21五点需要记住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1.教育学的价值

(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2.教育学在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作用。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2章教育功能

请按照结构来记忆本章重点内容

种类

个体功能

正向功能

个体社会化

个体个性化

负向功能

阻滞发展(应试教育)

社会功能

人口(略)

文化

经济

政治

人与自然(略)

社会负向;

教育负向

实现

功能的形成

取向

将外部期待转化为目标

形成

教育要素的形成

结果

形成教育影响

功能的释放

输入

就业

利用

工作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1.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

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衍生功能)

(2)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多纬度的复合分类

(4)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

正向显性功能;

正向隐性功能;

负向显性功能;

负向隐性功能

(5)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

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

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正向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A.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思想上

B.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行为上

C.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角色上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A.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自主性

B.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

C.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正向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成“才”的教育,是成“人力”的教育

通过个体社会化,个体可以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

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学生“学会生存”。

个体把教育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

教育教人“成为人”。

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知识的传授,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了自由人。

一个人受到的教育越多,就越能体现自己的意志自由。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

标准化的教学、考试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管得过宽、过严,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培养。

因此,应克服和矫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其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对人的作用。

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对文化的作用。

(1)传递、保存文化。

(2)活化文化。

(3)选择文化。

(4)批判文化。

(5)交流、融合文化(6)更新与创造文化

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对经济的作用

(1)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普通教育的作用

职业和专业教育的作用

(2)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对政治的作用

(1)传播科学,使公民具有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加速政治民主化。

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

6.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1)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

(2)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中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教育功能的实现

1.教育功能的形成过程。

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

教育功能行为的发生;

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

2.教育功能的释放

包括两个环节:

产品(人才产品和文化产品)的输入;

产品的利用。

受到外部社会因素和教育产品本身的影响,因此要提高释放效益,一要提高教育产品自身素质,二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3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1.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联系:

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

(1)教育目的: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

除上面两个,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3.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1)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

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

功用性教育目的:

具有实践操作意义

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设定原则,价值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形式。

(2)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

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

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3)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被社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守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4)从其体现的范围看,分为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4.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1.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2.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

特点:

(1)教育价值在于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

(2)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促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代表人物:

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p63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p65

第三节教育目的选择取向应注意的问题

1.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该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即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2)适应与超越问题。

适应:

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

对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和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主要是记住2001年6月的,别的大体看看。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与上面相符)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才能的全面发展;

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发展。

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简单了解即可)

6.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1)与西方的全面发展不同

(2)不是平均发展、均衡发展

(3)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7.教育目的的实现策略p81

第4章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1.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包括两个方面:

(1)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论述的重点)

(2)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当作教育管理问题来论述)。

客观性;

规范性;

历史性;

强制性

2.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政治——直接影响。

决定教育权,受教育权,教育观念。

经济——提供了一定了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

文化——不同文化类型必须会影响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尤其是科学技术)

3.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在原始时代,教育还未分离出来,无学校,没有教育制度。

古代阶级社会初,简单的学校系统产生,产生古代教育制度。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完善(教学内容、学校规模、学校结构)

当代——教育制度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幼儿、校外、成人

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及其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2.大学和高等学校(12世纪产生,18到20世纪发展完善)

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法国、英国。

中学(文艺复兴前后)

英国的文法学校、德国和法国的文科中学

实科中学的出现是中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小学(文艺复兴前后)第一次技术革命

到19世纪后,许多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普及了初等教育。

初级中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

第二次技术革命,把义务教育延长到了八到九年。

职业学校(第一次世界大站后)

高级中学(20世纪中)

第三次技术革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一些国家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

短期大学和大学(20世纪中)

幼儿教育机构(18世纪末最早出现)

19世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幼儿教育机构;

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技术革命,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机构发展较快;

二战后,个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走向普及。

而且,从以保育为主走向以教育为主。

研究生教育机构(19世纪初)

在德国先产生了现代学位,又产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机构

成人教育机构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由两种结构构成:

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双轨学制);

一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单轨学制),中间的叫分支型学制。

4.双轨学制。

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条件的影响下,由学术性现代学校和供劳动人民子女人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

一轨自上而下,一轨自下而上。

它们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相接,这样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

5.单轨学制。

在美国特殊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历史背景下,美国原双轨学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却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

自下而上的结构是:

小学、中学、大学。

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它有利于教育的逐步普及,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6.分支型学制。

苏联的学制既不属于欧洲双轨学制,和美国的单轨学制也有区别。

因为它进入中学阶段时又开始分叉。

学制前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

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下达,左右畅通,这是其优点和特点。

7.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二次大战后,实行统一的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并轨了。

二次大战后,普及教育延长到了十年作用,采用了综合中学的形式把初中的两轨并在一起。

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幼儿教育阶段。

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现代学制向终身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幼儿教育机构变化。

结束期提前;

加强与小学联系

小学教育阶段。

发达国家小学教育机构变化:

无初高级之分;

入学年龄提前;

小学年龄缩短;

小学和初中直接衔接取消了初中入学考试。

初中教育阶段。

结构变化:

初中学制延长;

把初中教育看作普遍教育的中间阶段;

和小学连接起来

高中教育阶段。

有三类高中:

西欧高中;

苏联高中;

美国综合高中

职业教育。

两个突出特征:

文化科学技术基础越来越高;

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的多样化

高等教育阶段。

多层次、多类型。

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1.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清末,鸦片战争后,“废科举,兴学校”,指定现代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正式颁布的第一个

1904年,“癸卯学制:

————正式实施的第一个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错误的: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建和发展。

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

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0世纪初我国的单轨学制不象美国的单轨学制,而是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还未充分发展条件下的单轨学制。

随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对有文化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单轨学制必然要走向多轨学制。

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

现在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教育,

下一步的道路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和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致了解,抓住要点即可。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5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广义:

同教育者狭义:

学校的专职教师

2.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

(1)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对一定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2)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影响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政治身份获得、自治组织建立、政治参与度、影响力)

(3)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所得到的物质报酬

(4)教师职业的权利————教育权利、专业发展权、参与管理权

(5)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

3.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教师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

提供专门服务;

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

(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

教书育人反映了教师职业的本质。

4.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5.具体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2)专业知识的拓展。

量的拓展、质的深化、知识结果的优化

(3)专业能力的发展。

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有八种能力(最好能记住)。

(4)专业自我的形成。

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6.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

新教师的入职培训;

在职培训;

自我教育

7.教师的职业形象

(1)教师的道德形象——最基本形象。

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时代对教师的基本的伦理道德要求。

(2)教师的文化形象——核心。

教师要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应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应成为新文化的创造者。

(3)教师的人格形象。

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

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

理想教师的人格包括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

第二节学生

本节已考知识点包括:

学生的主体性;

《儿童权利宣言》;

学生的地位(主体地位);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

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1.学生的本质特点

(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认识对象:

概括化的经验体系,以书本知识的形式体现出来。

原因:

教学活动的任务;

学习时间有限;

可缩短不成熟期,今后顺利发展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学生的发展是人生发展最明显的时期,不仅表现在身体的发展,更表现在心理的发展上;

不仅表现在发展的速度上,而且表现在发展的广度、深度上。

2.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1)生理期提前。

表现在身高和体重有明显的增加;

性发育成熟以及由此引起的第二性征的出现有明显提前。

教育者要及时开展青春期教育。

(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

青少年的认识发展具有丰富的刺激因素和时空条件,学生成为多种文化资源的占有者。

但中小学生对学校中的课程普遍不欢迎。

对教育提出了挑战。

(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加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的教育,加强德育。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社会交往能力。

教师应保护自我意识,充分发挥自我意识在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生活中的作用。

(5)心理问题增多。

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及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