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 全册 导学案Word下载.docx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 全册 导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语文 全册 导学案Word下载.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5、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6、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7、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8、学得结果怎么样?
9、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达标检测:
一、我是小小翻译家,我能解释下列字词。
1.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通国_______________之______________善_______________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使_______________诲______________其_________________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_______________俱______________弗若________________
二、我理解了课文,下面的问题我都会回答。
1.奕秋擅长下棋吗?
用文中原话回答。
2.文中两个跟奕秋学下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
3.《学奕》一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文言文两则(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背诵课文。
2、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说出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要善于观察,说话有根据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说出故事内容。
从课文中体会到要善于观察,说话有根据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我搜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名言。
(1)正确流利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通读顺。
(2)《两小儿辩日》选自,此书中著有许多寓言和民间故事。
“辩日”是指。
一个小孩的理由是,另一个小孩的理由是。
(3)我还有这些问题不明白,我要写下来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语速要慢,停顿适当,读通顺。
(2)组内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
“,”依据是:
“?
”
他的意思是:
,他是根据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
“
”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5)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知识链接:
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①远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由于视觉的误差。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
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
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
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
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一、我能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字词。
hó
nghú
jiá
ohuì
xué
yì
pá
n
yú
(
)
(
(
cāngliá
ng
tà
ntāng
zhuānxīn
zhì
bià
nlù
n
)
二、我是火眼金睛,我能辨字组词。
惟(
援(
激(
谁(
缓(
缴(
决(
熟(
探(
诀(
孰(
深(
三、我理解了课文,下面的问题我都会回答。
1.你觉得《两小儿辩日》这则故事表现出孔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请说明理由。
2.从《两小儿辩日》中你体会到两个小孩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四、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孰为汝多知乎?
2、匆匆(第一课时)
1.能读会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生词。
2.能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能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1、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
“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
“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跨,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
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2、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1923年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作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1、收集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2、初识朱自清
通过查找资料,我对朱自清的认识是:
3、我会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思考课文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4、我会读并理解下列词语
头涔涔:
泪潸潸:
伶伶俐俐:
徘徊:
5、这篇文章是现代著名作家()写的一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的感情。
1、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分段解读文本:
文章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
3、在读书中你对哪些内容挺喜欢?
有收获要跟大家交流。
5、默读课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
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并批注你的体会。
细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展示关键:
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
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
拓展提升。
我能写出有关爱惜时间的诗词或名言警句
1、我会用课文里的词语填空,体会这样搭配的好处。
()地挪移()的双眼()地跨过
()的痕迹()的日子()地旋转
2、看拼音写词语:
nuó
yí
zhēngró
ngpá
ihuá
ilí
nglì
chì
luǒluǒ
()()()()()
3、比一比,再组词。
掩()裸()凝()
淹()棵()疑()
俺()棵()
4、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徘徊——空虚——
5、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徘徊——空虚——
收获盘点:
还有些什么问题想提出来讨论?
读了课文,相信你一定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写一写课文中最令你感触的地方吧。
2、匆匆(第二课时)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2、能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搜集积累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合作探究
1、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重点品读以下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小诗,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仿说。
引学习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
课件:
()的时候,日子从(
);
()的时候,日子从();
的时候,日子从()。
2、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了作者复杂的心情?
3、课文最后一段写了什么?
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大量问句有什么好处?
5、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你还能找几句名言来说明吗?
拓展延伸: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1、《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者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和()。
2、照样子写句子。
(1)例: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仿:
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的时候;
_____________,有________的时候;
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的时候。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从这个句子,能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把自己的日子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时间比作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心木(第一课时)
1.能读会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检查自测
①给这些词我会读:
枯萎、锻炼、空地、种树、
插秧、基业、幸而、一番、考验、转化、优雅
②我知道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番锻雅勃
④不理解的词语有:
2、我知道课文的主要讲。
3、你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
1、课文是以()为线索来进行叙述的。
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
浇水的时间不定------();
桃花心木枯萎,种树人带树苗来补种----();
种树人关于培植树木的一番话----()。
通过这种情感变化,作者使我们一步步明白了种树人采取的那种方法种树的道理,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惑,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文中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
自由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句段。
3、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这个高个子种树人种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种花有什么不一样?
浇水时间:
浇水的量:
4、我的内心先是后来是再后来是。
5、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6、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盘点收获: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1、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
2、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1、我来拼读
chā
yānɡ
kū
wěi
duà
lià
yōu
yǎ
lú
fān
bó
shēnɡ
j(
2、形近字组词。
秧(
锻(
番(
勃(
殃(
缎(
翻(
脖(
3、近义词填空。
偶尔(
依赖(
特别(
模仿(
优雅(
4、补充下列词语
莫()()妙无()无()从从()()
语()心()()()生机()风()雨
5、本文中“我”的情感变化线索是()——( )——( )——( )。
1、品味文章的重点句段,体会种树人的良苦用心,进一步感悟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做人的真谛。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感受林清玄散文的魅力。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深刻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提升精神感悟,树立自强、自主的思想意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2、读课文,画出育苗人让人感到奇怪举动。
用疑惑的语气朗读描写育苗人奇怪的举动的语句。
3、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
一、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一)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1、当我向种树人提出疑问时,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他的话找出来。
2、你读了种树人的话后,你的观点是
(二)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1、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提示从种树人的话找)
2、读句子
句1:
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句2:
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句3:
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我明白了
我也像种树人一样来读读这两段话。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
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二、引领思维,提升认识。
1、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这样种树是不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
此时,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从给树苗浇水这件事中,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这里“不确定”是。
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比如
我从这段话中明白了作者是用借喻人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3、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4、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 ),(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 ),会( )。
在不确定中,深化了( ),就能( ),努力生长。
上述一段话是作者跟种树人谈话后的( ),借( )喻( ),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拓展延伸,想想说话:
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它们会想些什么呢?
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
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引学习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写)
⑴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⑵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⑶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1、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1)枯萎(wěi)旺盛(shè
ng)空地(kōng)
(2)插秧(yāng)膝盖(qī)模仿(mó
)
(3)依赖(là
i)汲取(jí
)苗圃(pǔ)
2、填空
(1)、《桃花心木》一课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用种树的方法、道理、经验来比喻();
用树的成长来比喻( )。
(2)、“不确定”的意思是:
(1)树的“不确定”指树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的( );
人的“不确定”指(
3、回答问题
①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
有两点奇怪:
一是( );
二是( )。
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
②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里的“不确定”是指------------------。
从这句中我体会到——————————---------------。
③为什么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4、我知道作者运用的方法,主要写了
,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4、顶碗少年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具准备:
演示文稿。
搜集关于面对失败勇敢坚强的故事。
1、比一比,再组词
躬()碗()射()宛()
歉()措()谦()惜()
4、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1.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画出来并有感情的朗读。
体会少年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艰辛。
2、“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3、顶碗少年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4.“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