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定稿 5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2730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定稿 5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文定稿 5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文定稿 5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文定稿 5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文定稿 5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定稿 5文档格式.docx

《论文定稿 5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定稿 5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定稿 5文档格式.docx

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s

Name  :

LuYaCun

Directedby:

DaZhengyue

May,2013

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日期:

摘要

本论文通过搜集有关中西方婚俗文化的文献资料,在对比分析中探究中西方婚俗文化,总结其背后的婚姻观念、男女地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暗含的人类文化共性,同时研究这些文化异同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变化和影响,使中西方人民对两方婚俗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并减少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磨擦,促进中西方的友好交流和文化繁荣。

关键词:

婚俗文化;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ABSTRACT

Inthisthesis,throughthecollectionofaMarriageCultureinWesternliterature,exploretheWesternMarriageCultureinthecomparativeanalysis,summarizestheunderlyingconceptofmarriage,thestatusofmenandwomen,aesthetictasteandotheraspectsofculturaldifferencesandtheirimpliedhumanculturecommon,whileresearchchangeandimpactofthesecultural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intheWester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sothatpeopleintheWesthaveabetterunderstandingofthetwopartiesMarriageCultureandreducefrictioni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topromotefriendlyexchangesandculturalprosperityoftheChineseandWest.

Keywords:

Marriageculture;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Culturaldifference

目录

引言1

一、中西方婚俗礼仪1

(一)中国的婚俗礼仪1

(二)西方的婚俗礼仪3

二、中西方婚俗礼仪背后的文化异同4

(一)婚姻观念4

(二)男女地位5

(三)审美情趣6

(四)中西方婚俗礼仪文化背后的人文共性6

三、中西方婚俗礼仪文化异同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7

结语8

注释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引言

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风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合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是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制度、志趣、信仰、礼仪、风尚的总和。

民俗生动地体现着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民族心理、价值观、宗教观等,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

世界上的文化学家,几乎都是通过对风俗习惯的考察来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的。

如我国穆子尧学者写的《中外传统习俗1001》,从生长劳作、交通居住、服饰装扮、饮食习惯等方面来探讨中外人民的风俗习惯,并向我们展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

美国学者约瑟夫·

布雷多克写的《婚床》则是从婚姻方面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化。

因此,观察、了解和比较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则成为研究和认识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婚俗礼仪伴随着婚姻产生,是民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面貌,而且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伦理价值。

中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而西方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特别是在婚俗礼仪上,中西方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婚俗礼仪的研究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异同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这在中西方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利于中西方人民的相互理解和沟通,而且能促进两国的友谊和文化繁荣。

1、中西方婚俗礼仪

(一)中国的婚俗礼仪

1、中国的传统婚俗

《礼记·

昏义》对婚姻的描述是:

“婚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记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因此,婚礼则是人生礼仪中最受人们重视的礼仪,人们对婚礼的程序也就颇为讲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婚礼都存在差异。

但是汉族婚礼程序则大致可定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举行的仪式礼节。

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加上“亲迎”成为“六礼”)。

“纳采”即通过媒妁之言,女方家同意议婚,男方家备礼去女方家提亲的仪式。

“问名”即女方家长同意提亲后,男方托请媒人询问女方的年龄、排行、相貌、健康等,女方以书信形式告知其情况,然后交换写有姓名、八字及家庭的庚帖,即龙凤帖。

“纳吉”即对男女双方的生辰进行占卜,确定可以成婚后,媒人告诉女方吉兆,初步确定婚姻关系,也就是订婚。

“纳征”也称“纳币”、“过大定”,也就是关系确定后,男方向女方家送聘礼,此时婚姻进入正式筹备阶段。

“请期”即定日子,男方请人占得吉日,同时请媒人告知女方,请女方定夺。

正婚礼是指“亲迎”,即新郎亲自去女方家把新娘迎娶回来的过程中举行的一系列礼仪活动,这是正式的婚礼,相当于后世的完婚。

新娘到了新郎家后,还要举行拜堂仪式。

拜堂即新郎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的仪式。

婚后礼,即新妇成为男方家的一分子,为了与男方家亲族融合所行的礼,如妇见舅姑、妇馈舅姑、归宁(新婚后一至三天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等。

2、中国的现代婚俗

在这个信息通达、交流便利的社会,人们讲究婚姻自由,尤其是在城市。

传统婚姻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不再是双方必须遵循的准则,更多年轻人求新求变,在自己的婚礼中加入了西方的元素,所以中西合璧的婚俗已是一种普遍现象。

中国的现代婚俗,一般要经过自由恋爱、订婚、结婚这三个步骤。

(1)自由恋爱

中国现代年轻人不受“三书六礼”程序的约束,而是根据自己的志向、爱好、性格等找到自己爱慕的对象,并经过恋爱建立一定的感情基础,若觉得对方可以做自己的终身伴侣,于是就谈婚论嫁,即使自己的父母不同意,也会为爱而坚持。

(2)订婚

订婚的实质是一种婚姻约定。

现在的订婚仪式比较简单,但是在农村和城市的表现不同。

在农村,订婚仪式比较隆重,女方家往往要带上家里的亲戚同行亲自去男方家看看,同时还会带些必要的礼品作为见面礼。

当双方家长对对方情况满意时,两方则会高高兴兴地喝订婚酒,商量结婚事宜,最常见的就是举行一次宴会,作为庆贺。

宴会上的礼仪不外乎是由家长宣告子女订婚的消息,男方给女方戴上订婚戒指,来宾们予以祝贺。

在城市,订婚仪式渐渐被弱化,常见的就是男方家长带一些礼物去女方家拜访其父母,女方家一般都会热情款待对方。

通过这次见面,女方的父母对男方家庭进一步地了解,并对婚期、买房及结婚物品的置办事宜等进行商议。

当双方达成一致后,男方就会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戒指,亲自给女方戴上。

同样,女方也会遵从礼节,表示一定的诚意,给男方回赠相应的礼物。

订婚仪式结束之后,这桩婚事就基本确定下来,一般不能随意更改。

(3)结婚

倘若说两情相悦是结婚的前提条件,那么结婚登记就是婚姻的法律保障。

我国的《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法》规定,在举行婚礼前要完成法律规定的登记手续。

所以,男女双方必须进行婚前体检,若体检适婚,就到相应的婚姻登记部门去申请登记,领取结婚证。

不管从法律还是从礼仪的角度看,这都是人们必须无条件遵守的。

婚前筹备完成就进入了结婚的高潮——举行结婚典礼。

这一天新娘子早早就会到美容院化好妆,梳好头等待新郎迎娶。

在八点左右,新郎带数辆装扮一新并贴有大红喜字的礼车来迎娶新娘。

车辆数目一般是双数,寓意成双成对。

中午十二点左右,待所有嘉宾都入席后,结婚仪式正式开始。

新人踏着《结婚进行曲》步入仪式现场,主婚人为新人主婚后,司仪则会向宾客们介绍新人的恋爱史,有时还搞恶作剧,此时,婚礼气氛被推向高潮。

接下来喜宴开始,新郎新娘给来宾敬酒行礼,表达谢意,同时,宾客予以祝贺。

至此,婚姻关系正式确立,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只有领了结婚证,办了结婚宴,才算真正结了婚。

(二)西方的婚俗礼仪

与中国传统婚俗相比,西方婚俗礼仪更加简单、浪漫。

如在西方的国家中,英国是一个较开放的社会,男女可以自由交往,互相表示爱慕之情。

当感情稳定后,就会告知双方父母,并在报纸上登出订婚启事。

订婚时,双方的亲朋好友在女方家欢聚一堂,共同祝贺两位新人。

在众人的欢笑声和祝福声中,新郎将自己准备的订婚戒指给新娘戴在左手的中指上,表示新娘从此归属于他。

由于英国的传统习俗,婚礼的准备工作(寄送请柬、联系牧师、布置教堂等)由女方承担。

男方则负责布置新居,准备新娘和伴娘出席仪式的花束,向伴娘和侍童赠送酬金和礼物以及支付教堂的费用。

当婚前筹备完成后,就到了举行婚礼阶段。

根据英国的法律规定,属于英格兰教会的青年男女在举行婚礼之前应该在地区的教会里发布结婚预告,倘若在规定的期限内大家都没有异议,方可按期举办婚礼。

婚礼一般在圣公会的教堂举行。

当婚礼正式举行时,新郎身着礼服,由男宾相伴,站在圣坛前等候新娘的出场。

这时新娘身着白色婚纱,手挽父亲的右臂,伴随着《结婚进行曲》缓缓走向新郎,站在其左边。

主婚的牧师向参加婚礼的人阐释基督教婚姻的含义和意义,并询问新郎和新娘是否愿意以对方为妻(夫),当两人都肯定地回答后,牧师会把新娘的右手放在新郎的手里,双方吟诵结婚誓词。

随后,新郎会拿出结婚戒指放到打开的圣经上让牧师祷告祝福。

祝福后新郎把戒指戴在新娘左手的无名指上,牧师说过“阿门”后,两位新人由结婚见证人和亲朋陪同来到法医室,在结婚登记簿上签名,签名完毕,乐师再次演奏《结婚进行曲》,新郎新娘走出教堂,婚礼仪式结束。

倘若新郎新娘不属于英格兰教会,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必须先提出结婚的书面申请,填写相关表格,再由“注册官”核查后公布等待期限,如果在等待期限内没有任何异议,新郎和新娘便可以请“注册官”为他们主持婚礼仪式。

婚礼仪式结束后,新娘的父母会邀请来宾参加喜宴,喜宴上最主要的活动是新郎新娘一起握刀切蛋糕,先是互喂对方蛋糕一块,然后给来宾分着吃。

这时,婚礼接近尾声,新郎新娘便向众亲戚朋友告别,开始他们的蜜月旅行。

和英国人一样,在婚姻问题上美国人也讲求感情第一、交往自由、择偶自由、爱情自由。

男女恋爱一般都不需要媒人介绍,父母也很少干涉。

他们重视婚姻合同,即结婚前男女双方去律师事务所签“婚姻合同”,主要内容是婚后财产的归属、家务分担、离婚的前提条件等。

同样,美国的传统婚俗也要经过婚前筹备、订婚、举行婚礼这三个程序,而且婚礼结束也要摆喜宴、吃蛋糕等。

二、中西方婚俗礼仪背后的文化异同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婚姻作为整个封建社会尊卑等级制度的基础,它的缔结往往是以儒家“阴阳尊卑”学说为依据,以宗法制度为准则,并贯穿于整套婚俗礼仪当中。

而在以个人本位主义为主的西方,婚姻伦理观则是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文化的交融,他们讲究以宗教神学为权威的婚俗礼仪,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人的理性选择。

正因为中西方根植于这样不同的文化土壤,所以婚俗礼仪背后不免会存在一些文化差异,当然,或多或少也会存在一些共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婚姻观念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形成了传统的婚姻观念,认为婚姻的目的是结缘和继统,即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和为男性家族继承家庭的血统、传宗接代。

男女结合喜“天作之合(婚姻乃承天地阴阳之性配合而成)”、“门当户对”、“五行相生、和谐八字”,忌“三、六、九冲”、“龙虎斗”等等。

也就是在这样浓厚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婚姻中“爱”的元素越来越少,相反“礼”的成分不断增加,最终导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苦命婚姻。

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这些婚姻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于国人心中。

在西方人的心中,婚姻是神赐予的礼物。

人们借助婚姻体验神的爱,实现神与人的盟约是无条件的相互委身,而不是基于互惠的原则,这个可以从新人婚礼吟诵的誓言中看出。

西方婚姻观念发展到今天,已是自由恋爱的婚姻伦理关系。

西方社会注重个人独立性的培养,因此西方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极强。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结婚是两个个体的结合,结婚的基础是爱情。

所以,男女在生活中由相识、相知到相爱,甘愿将自我奉献给对方,将生命贡献出来,为爱情而努力,为婚姻而牺牲。

(二)男女地位

《说文解字》说:

“妇者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白虎通义》解释说,“妇者服也,以礼屈服。

”这都说明女子处于被支配地位,要顺服于男子。

婚俗礼仪是男女结婚之大礼,在整个婚俗礼中,以礼屈服妇人,是封建婚礼、婚俗的当然之义。

这反映了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的地位极不平等。

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君权、族权、夫权”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反映在“六礼”中的不论是纳采、问名、纳吉,还是纳征、请期、亲迎,男性都处于主动地位,而女性则处于被动承受地位。

“聘则为妻”、“无币不相见”的婚姻原则中,聘礼成为女子的身价筹码,有的“以貌按岁”论价,有的按“分等按级”论价,这就把女子受支配的地位进一步强化。

还有,在传统观念中,妇女属阴。

据说,阴卑容易招引邪恶,新娘也就不例外。

因此,男方往往要采取种种方法,在婚礼中祛除新娘身上的邪恶,如在传统婚礼结束入洞房时,新娘脚不履地,履青布条或麻袋到洞房,避免触犯地神,到新房前,跨马鞍以示平安,这种做法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也渗透着歧视女性的观念。

所以,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男尊女卑”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则认为婚姻中的男女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用他们的话说:

“Husbandandwifeshouldbeequalpartners。

”从恋爱到结婚整个过程,男女双方都处于平等地位。

婚前,女方尤其是女方的父母往往处于主动地位,求婚、订婚、发请柬、请宾客都由女方家长来操办。

女方负责婚礼费用,男方负责蜜月费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男权社会男人固有的优越感。

加之教会通过“结算预告”和“办结婚证”等程序对新人的资格进行审核,既防止了重婚,又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从而维护了“男女平等”的理念。

同时,也以神的名义保证了夫妻关系的对等性,使夫妻双方产生了道德的制约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婚姻关系的质量和保证了婚姻的长久性。

(三)审美情趣

中国婚礼给人的感觉是热闹、隆重而喜庆的。

从声音上讲,中国传统婚礼偏爱宏亮有气势的音乐。

婚礼上常常要邀请许多民间乐器演奏者为婚礼奏乐,尤其是喇叭和唢呐更是不可或缺的表演乐器,因为它们的声音高亢雄浑,给人激奋愉悦之感。

与中国高亢乐不同,西方婚礼上所演奏的一般是十分轻柔和舒缓的曲目,这主要是为了与教堂庄严肃穆的气氛保持一致。

从新郎新娘的穿着和婚礼布置上讲,中国人偏爱红色。

新娘脚穿红绣花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帕,坐着红花轿去新郎家。

新郎在家中贴上红色喜字、红对联,身着红色婚礼服,胸戴大红花骑着马来迎娶新娘。

红色不仅给人以喜气洋洋、吉祥如意的感觉,而且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幸福美满。

而西方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

新娘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庄严,而且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高尚,同时,也是为了向神表示纯洁和真诚。

由于婚礼在神圣的宗教氛围中举行,西方人装扮婚礼时用的鲜花也偏向白色,他们认为白色即纯洁无暇,与唯美的爱情吻合,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四)中西方婚俗礼仪背后的人文共性

透过以上的的婚俗礼仪,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各种文化,还是源远流长的社会制度,都对社会群体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生活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虽然中西方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和发展模式不同,但是无论是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婚姻,还是传统儒家礼教渗透下的中国婚姻,都体现着对美满幸福婚姻生活的盼望和追求。

因此,看似迥然相异的婚俗背后,其实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共性。

几千年来,中国深受封建伦理道德和儒教文化的影响,“礼”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统治的工具,充当着一个类似“法”的角色。

同时,“礼”作为道德规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礼法”一词,体现了“礼”的法制化功能。

当法律和道德相结合时,便会产生一种迫力,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在西方国家,人们几乎都有宗教信仰,所以,“神学”一词在西方国家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他们以“神学”治天下,认为他们的婚姻是神所赐的礼物,且各自的婚姻都是独特的。

这时,宗教和法律便有着与“礼”一样的功能。

其实,不管是宗教、法律,还是“礼”,当它们与道德规范相结合,其本质上还是会产生一种极具力量的迫力,并作为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来主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中西婚俗所体现的社会认可及宗教诉求,都是由于整个社会集体在漫长生产活动中所缔结的一种社会规约,也是组织必不可少的精神统治力量。

这种社会规约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充当着统治工具的角色,是统治者统治百姓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透过中西婚俗礼仪,我们不仅看到了不同民族对婚姻的重视,也看到了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规约力量,即人类社会共有的“统治逻辑”。

三、中西方婚俗礼仪文化异同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尤其是文化方面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最为突出,而婚俗礼仪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在跨文化交际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断变化,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在婚礼上,由于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人民对西方婚俗文化耳濡目染,中国传统婚礼赋予男女双方的“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宗法意义和功利主义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个体本位意识。

于是,“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婚)礼者,礼之本也”的礼教观念也逐渐淡化。

当然,中国婚俗西方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替代,期间还有融合、混杂的情况。

正如一些文化分子在外穿西装在家穿中装一样。

有些人一方面举行西式婚礼,一方面行部分中式传统婚俗礼仪。

如新娘穿白色婚纱,还会手持红色玫瑰花,甚至婚礼中的乐器有唢呐,也有小提琴,有民族乐,也有《结婚进行曲》,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乃是跨文化交际中传统文化为减轻外来文化压力进行的自我保护。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只是中国婚俗礼仪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同样,西方婚俗礼仪或多或少也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如在苏格兰乡村,他们举行婚礼时会像中国人一样放鞭炮,以赶走不祥及邪恶之物。

有的青年男女为了婚礼举行得个性化,会专门举办中式婚礼。

在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地位上,中国的现代婚俗礼仪礼告诉我们:

以前“男尊女卑”、妇女遵从“三从四德”的伦理、以及“女性属阴,不吉祥”的封建传统思想已被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特征的西方文化所代替。

青年男女可以以爱情为基础自由恋爱,不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婚礼的筹办男女双方都会承担一定的费用,婚前彩礼也不再是幸福婚姻的绊脚石。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男女地位的平等化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其实,无论是价值观、宗教观,还是思维方式或者是行为规范模式方面的变化发展,都会在跨文化交际中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益处。

它不仅有助于消除人们交流的障碍,而且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与沟通。

结语

不同文化体系的民族风俗往往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果我们不了解或不尊重各国人民的风俗习惯,在交往中可能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际上就是尊重各民族。

婚俗作为民俗文化之一,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婚姻习俗。

而中西方婚俗具有不可忽视的差别,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

中国是一个受封建礼教和儒家传统影响比较深的国家,重视集体主义,所以,婚俗更重要的是体现一个集体对新成员的集体身份的认同。

西方崇尚个人主义,因此,其婚俗礼仪着重体现婚姻当事人双方对彼此身份的认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方各民族交流日益频繁,婚俗文化背后的文化异同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所以,了解中西方的民俗文化,对加深中西方人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友谊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