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2683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心意志过程

活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

动个性心理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二)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二、心理健康研究的对象

(一)心理健康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国的心理卫生思想与心理卫生运动

(三)心理健康的概念

1.现代人的健康观

2.心理健康的特点

(1)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

(2)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连续性

(3)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可逆性

(4)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对象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如下八条:

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感受性测试》15分钟

75钟讲授

2.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

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第二节健康的意义与任务

一大学生成长的特点

(一)大学生的生理成长特点

(二)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

1.心理发展的过渡性

2.心理发展的可塑性

3.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①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②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

③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

④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

⑤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

⑥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等等。

4.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1)适应期

(2)发展期

(3)成熟期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义

(一)为时代培养合格的人才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思考

2.心理健康——21世纪的通行证

(二)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

(一)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二)完善素质教育

(三)指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以大学生健康发展教育为主,心理疾病预防为辅的原则:

(一)健康人格教育

(二)环境适应教育

(三)人际关系和谐教育

(四)智力发展教育

(五)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指动机、兴趣、情绪、意志等心理素质。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锻炼意志品质,学会情绪调节,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境。

(六)健康恋爱观教育

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基本知识,正确处理恋爱中的心理问题,建立健康恋爱观,上好人生必修课,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健康成长。

指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七)心理障碍与疾病的预防

了解心理障碍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时克服不良心理,学会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观点

(四)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五)交互作用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①我不行,你行。

──自卑自怜型(儿童自我)

②我行,你不行。

──自信自满型(父母自我)

③我不行,你也不行。

──自卑自毁型(儿童自我)

④我行,你也行。

──自信自觉型(成人自我)

只有建立我行,你也行的关系才是最健康的心理状态。

(六)精神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二、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的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系统性原则

5.教育性原则

(二)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实践法

(1)通过学校的传媒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发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保健。

(3)做好积极的心理干预,建立三级保健网络.

2.调查法

(1)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掌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人才培养、德育工作提供依据;

特殊的学生要给予跟踪关怀。

(2)专题调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如“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贫困生心理状况调查”,“大学生睡眠状况调查”,“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等。

3.访谈法

本次课小结

作业、预习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是21世纪的通行证。

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学意义?

第2、3次课

课时4学时

第二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第二节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通过自我意识的学习使学生能从新审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学会用发展的思维来看待过去、现在、将来。

(一)达成型

(二)早定型

(三)延缓型

(四)迷惘型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性

(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二)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

(三)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

(四)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

五、自我塑造愿望强烈,主动自律性有所提高

六、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失误与缺陷

(一)自我中心与过强的从众心理

(二)自尊心太强和自卑感太重

(三)过分的独立意向与过分的依赖心理

第三节、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一、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评价自我

(一)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

个人认识与评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品德以及个性特征往往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而实现的

(二)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

人们总是要与他人交往的。

在相互交往中,不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在认识和评价他人;

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三)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和评价自我。

(四)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借活动成果认识和评价自我

(五)客观、辩证地认识与评价自我

二、欣然接受自我,恰当展示自我

(一)欣然接受自我的意义

首先,悦纳自我有助于心理健康

其次,悦纳自我、展示自我有助于密切人际关系

最后、惟有欣然接受自我,才能自重自爱,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声誉,努力进行自我修养,谋求自身的发展。

相反,不肯接受自我的年轻人必然会觉得自己并无可取之处而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甚至破罐子破摔。

这对自我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二)如何欣然接受自我

既然,欣然接受自己如此重要,那么大学生怎样欣然接受自我呢?

首先要全面、正确地评价自己

其次,要正确对待短处

最后,要正确对待失败。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成功,也必会有失败。

有的人面对失败一味地自责,贬低自己,使自己丧失信心。

常常贬低自己的人,应该理性地考虑问题,对成功和失败都应当恰当地归因,这是调整自我、提高自尊和悦纳自我的重要条件。

另外,大学生应清醒地认识到,眼前的失败只是一时、一事、一个方面的失败,人生的道路是广阔的,它并不预示着其他方面不再成功。

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大学生应成为生活的强者。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为了塑造自我、超越且我,只有自觉地塑造自我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所特有的自我教育的功能。

如何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诠释。

分组讨论90分钟《自我评价、自我设计》

那么,如何塑造自我与超越自我呢?

下面几点建议供大学生参考。

三、努力塑造自我,积极超越自我

(一)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设计自我

(二)努力发掘与充分利用自己的潜能

每个大学生都有尚未被揭示和充分可利用的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的可能性,我们应努力发现、充分发挥这种潜能。

开发自我、激励自我。

(三)努力奋斗,有效地调控自我

塑造自我、超越自我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

努力奋斗,有效地调控自我是塑造自我与超越自我的根本途径。

通过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学习,应不断完善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大学生应怎样认识自我与接纳自我?

2、如何发挥人所特有的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去塑造自我与超越自我?

3、自我设计

第4、5次课

第三章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心理调适

第一节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概述

第二节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困惑与调适

第三节大学生学习方法的调适

大学生如何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克服考试焦虑以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自学能力。

转变学习方法:

改变过去被动随从,为主动自觉

重点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科学用脑

教学基本内容设计

第三章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调适

由中学升入大学,角色和环境的变化,使许多大学生都会在学习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

学习生活是大学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

在青年的成长中,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对学习心理的认识和调适至关重要。

因此,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概述

一、学习的概念

二、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一)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样性

2.学习动机的较高层次性

三、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一)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大学生的学习和中学生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学习的专业性

2.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和能动性两个方面。

3.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进人大学后,大学生普遍感到知识浩如烟海,各类活动繁多,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以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可以处理好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等诸方面的关系,是许多大学生深感矛盾、困惑的问题。

为此常使一些大学生左右为难、焦虑不安。

4.学习目的的探索性

探索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结论之外新观点的寻求和钻研。

(二)一年级大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1.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性

2.学习目的的多元性

3.学习动机的多层次性

4.学习态度的不稳定性

一年级大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90分钟讲授

(1)自豪感和自卑感并存

(2)轻松感与被动感并存

5.学习的自觉性较好但情绪波动大

第二节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困惑与调适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动机冲突、认知障碍、注意障碍、情绪障碍和意志障碍等心理矛盾和障碍,并在不同程度上妨碍学习和成长。

对各种心理矛盾和障碍进行分析,探讨自我心理调适和疏导的途径和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习效率。

一、注意力的转移与调适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集中指向,其中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个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有选择地从刺激中选出有现实意义的事物作为自己认识过程指向的对象。

(一)注意力的转移和分散

注意的转移,即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1.对注意力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因而缺少集中注意力的自觉性。

2.对某些学习内容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缺少学习兴趣,因而缺少集中注意力的自觉性。

3.因为身体过于疲劳,影响了注意力的集中。

4.意外事件的干扰,致使注意力集中不起来。

(二)注意力调适

那么,如何控制住你的注意力呢?

1.提高对注意力作用的认知

2.要有不倦的好奇心。

巴甫洛夫说:

“好奇是专注的第一要素。

3.要有顽强的意志。

注意力说到底是个人意志的一种表现,学习中的挫折往往是焕发注意力的劲敌。

4.要有健康的人格。

如果没有健康的人格,很难控制注意力,爱因斯坦说:

“我的所为,就是想给我存在的祖国留一点属于我个人的东西。

”显然,没有崇高的心志,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要训练专注力就是专注大目标,不要掉进消极的、琐事的陷井之中。

5.建立有效率的学习规律。

6.学会运用思维阻断法。

(三)记忆方法的调适

1.了解记忆规律,及时进行复习

2.遵循记忆规律,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1)目的记忆法

(2)选择记忆法。

(3)过度记忆法

(4)联想记忆法

此外,还有规律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如黄河的长度是5464公里,形象地记忆:

黄河有一个武(5)士(4)留(6)着一个狮(4)子头。

无论哪种方法通常都要多次反复,即定期复习,方能记忆牢固。

3.重视记忆卫生

(1)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2)克服两种抑制的干扰。

(3)保持大脑的适当营养。

二、学习动力的困惑与调适

学习动力大小是由学习动机决定的。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效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许多人主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

概括来讲,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有三种作用:

①引起学习的兴趣与需要;

②确立学习目标,并激发学生达到目标的愿望;

③促使学生领悟科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并专心致志地去学习。

(二)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来自个体、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

1.个体因素。

学生的个体特征,像情绪、意志、经历、爱好,以及兴趣、健康状况等,都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2.社会因素。

3.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

学校校园环境、教学设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以及教师的素质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4.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位。

家庭又是最重要的校外教育力量之一。

(三)学习动机与调适

成功的高效学习,都伴有强烈的动机。

动机层次越高,抱负越大,成就往往就越大。

大学生如何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呢?

可以从学习需要和学习诱因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是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另一方面是创造、完善一些外部条件,满足学习需要。

具体讲有以下四条途径。

1.进一步明确大学学习的意义。

2.培养学科的兴趣。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掌握学习技能。

三、学习兴趣的调适

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四、考试焦虑与调适

究其焦虑的原因:

一是心理负担过重,由于学习动机过强,总期望自己处于领先的地位,害怕失败和落后,结果造成焦虑;

另一种是考试准备不足,平时不认真学习,考试靠突击,没有真正掌握知识,遇到问题就易产生焦虑。

那么如何克服焦虑症状呢?

(一)学会如何放松。

(二)运用系统脱敏方法克服考试前的心理紧张。

(三)化解在考试中的紧张焦虑情绪。

考场中焦虑常使学生发挥失常,因此必须在考场中学会快速放松,在答卷过程中,做几次间隙、短暂的休息,闭上眼睛,放松身体和思想,伸展四肢,并变换身体的位置,做几次缓慢的深呼吸并在呼气时说“放松”。

1.学习时间与体育锻炼时间的科学运筹

2.复习时间的合理分配。

3.良好的生活规律。

4.要善于抓住黄金时间。

二、提高学习效率

(1)早上型。

70分钟讲授

20分钟《创造思维训练》

(2)晚上型。

(3)白天型。

第三节大学生学习方法的调适

一、掌握科学的学习

(一)良好的学习规律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规律就是感知、理解、记忆和应用的有效运用。

1.感知。

这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

2.理解。

这是学习过程的第二阶段,

3.记忆。

这是学习过程的第三阶段。

4.应用。

这是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

繁重而紧张的学习生活,对大学生是一种考验,它要求每一个大学生不仅要勤奋学习,努力奋斗,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规律。

(二)的学习生活规律

(一)搞好课前预习

粗略地了解一下教师上课时要讲的重点和难点,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听课,针对性强,印象深,收益大。

从整个学习过程看,长期坚持预习,善于预习,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集中注意力,避免分心

上课精力不集中,就等于没有听。

精力集中就要排除与课程无关的思绪,专心致志听课,力争当堂内容当堂消化。

这样才能提高听课效率。

(三)动用多种感觉同时参与学习

大学生要提高用脑效率,学习时应做到:

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耳到。

(四)课后及时复习,整理笔记

学习能力是培养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业的前提。

1.考试焦虑的原因与调适方法有哪些?

2.在大学里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6、7次课

课时4学时

第四章大学生情绪与调节

使大学生了解情绪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也影响着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

培养良好的情绪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保证。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及情绪的自我调节

教学基本内容设计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的定义

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生理需要或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心理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如吃、住、穿、睡眠等)相联系,与复杂的无条件反射(如食物反射)相伴随的一种态度体验。

因此,情绪是低级的,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当然,人的情绪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的特殊反映形式,与动物的情绪有本质的区别。

2.一般来说,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不大稳定,有较大的爆发性和情境性,往往伴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情感是相对稳定的,爆发性较少,易受个体的立场、观点和生活经历所支配。

另外,情感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外部表现则不明显。

应当指出的是,情绪与情感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情绪的各种变化一般都受已形成的情感所制约;

而情感又总是在各种变化着的情绪中得以形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三)情绪与情感的类型

对情绪和情感的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进行。

这里介绍两种分类情况。

1.我国传统的分类方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藉中就有关于情绪的论述。

《礼记·

礼运》中载:

“何为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白虎通·

情性》的记载是把情绪分喜、怒、哀、乐、爱、恶。

在《黄帝内经》中,则认为情绪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在近代关于情绪的分类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恐惧等四种,列为基本的情绪形式。

2.苏联心理学家的分类

苏联心理学家把情绪和情感分别归类,把情绪归类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把情感归类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二、大学生情绪与情感的特点

(一)情绪与情感的丰富性

大学生有着丰富、复杂又多变的情绪和情感。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大学正处于心理生理的发育亢奋期,生命力高度旺盛,生物体内生发的精力供过于求,从而带来的物质体内可供精神活动消耗不尽的能源,此乃主体内在的客观因素;

二是精神活动的无限性、剧烈性以及作为其物质载体的大脑发育的健全性和相对的优化性,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与摩擦运动,使特定主体的大脑处于优势阶段里的高度兴奋,此乃主体内部的主观因素。

主、客观运动的结果,驱动着主体内部产生既多样又速变的情绪与情感,从而构成了青年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丰富性特征。

(二)情绪与情感的强烈性

大学生的情绪与情感的强烈性与其情绪与情感的丰富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学生一旦产生情感,就容易使情绪高涨,并常常表现为激情。

在激情状态下,人的情绪体验达到最高潮,并伴随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呼吸、循环、肌肉系统和组织等),与正常状态相比会有明显的变化。

(三)情绪与情感的不稳定性

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情绪在时间上有更长的延续性。

他们对自我的情绪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并出现了心境化的情绪特点。

但比起成年人来,大学生情绪的波动仍很明显。

表现为心境变化频繁,情绪有较大的起伏性,并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四)情绪与情感的外显性

大学生对外部的刺激反应迅速而敏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情绪呈外显性的特点。

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特定的问题上,大学生由情绪引起的内心变化与外部表现往往并不都是一致的,而显示出含蓄、内向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上虽然存在这样的闭锁性,但同时也存在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当遇到知音或条件适当时,他们往往会将心底的秘密“一吐为快”。

第二节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困扰

一、常见的情绪困扰

(一)焦虑

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情绪,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

焦虑不自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认知、行为和身体状况,被焦虑所困扰的大学生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思维受阻、行为不灵活、动作不敏捷、身体不舒服、失眠、食欲不振等。

严重的焦虑能使人失去一切情趣和希望,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在心理上摧垮一个人。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焦虑都是坏事。

在这个紧张刺激不断增多、竞争不断增强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处于一定的焦虑状态,学习紧张繁忙、前途尚不明朗的大学生就更是如此。

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警觉、激发斗志,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大学生焦虑集中表现在考试和人际交往上。

不适当的高度焦虑对心身健康是很不利的。

为此,应增强自信、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总会有办法的,这样可减轻焦虑;

应磨炼意志,不怕困难,无谓地或过分地担忧正是焦虑的实质;

应开阔胸襟,不计较得失,也不杞人忧天;

应当机立断,积极行动,因为犹豫徘徊会增加焦虑。

总之,凡事尽最大的努力,把注意力从担心失败转移到积极行动、争取成功上,并且百折不挠,这样可以使情绪处于振奋状态,使过度的焦虑转为适度的焦虑,从而既有助于成功,也有助于健康。

(二)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

抑郁就象其他情绪反应一样,人人都曾体验过。

对大多数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