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2425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我们平时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对于同一个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标准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⑶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三个步骤:

⑴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⑵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⑶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01.3运动的快慢

1.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相同时间,通过路程远的快;

⑵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短的快;

⑶时间,路程都不同,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远的快。

2.速度:

⑴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⑵概念: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

⑶公式:

①υ=

公式中,υ----速度,单位m/s、km/h;

s----路程,单位m、km;

t----时间,单位s、h.。

1m/s=3.6km/h②由υ=

可知,s=υt;

t=

s-t图像

3.分类:

根据经过的路线是直线还是曲线可以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根据速度不变和改变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⑴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①匀速,即快慢不变;

②直线,即沿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的。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因为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都保持不变,所以它被称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改变。

⑵变速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υ=s/t求它的速度,不过这时求出的速度υ,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s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平均的快慢程度,它实际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当作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由于变速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不同。

所以,谈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便失去意义。

在公式υ=s/t中,s和t之间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s一定是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一定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01.4测量平均速度

1.需要怎样放置和调整斜面:

将一端垫高,略微倾斜,使小车能主动运动起来,但又不至于太快。

2.怎样得到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怎样得到路程:

在小车释放处,车前端做标记作为起点,在斜面下端卡上金属片作为终点。

用刻度尺量出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是路程s。

3.怎样记录时间:

释放小车时,用停表开始记时,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记时,得到时间t。

4.为什么全程的平均速度υ1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υ2不一样大:

因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越来越快,做加速运动,因此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速度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路程中一般不同,因此讲平均速度或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物体在那一段时间内或那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没有意义。

5.为什么各组之间测量的值差别很大,是误差所致吗:

不是误差原因。

一是斜面倾角不同,快慢不一;

二是路程不一致,故得到的速度互不相同。

6.该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几个面:

一是受工具精度所限;

二是测量者反应速度和读数误差;

三是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

7.要减小误差,应注意什么:

a.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准。

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

b.测同一组数据时保证起止点相同。

c.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

d.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

8.实验步骤:

A.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小的合适的倾角。

B.将金属片卡放在底端,小车放在顶端。

标好起点,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计入表格。

C.释放小车同时用停表计时,到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1,记入表格。

D.将小车重新放到顶点,重复测量两次,记入表格。

E.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再测量三次路程s2和时间t2,记入表格。

F.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v=s/t算出各个速度,求出平均值,得到结果。

G.整理回收器材。

0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因振动而发出声。

2.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但可传无线电波)。

声是一种波,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声速:

声音在1s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计算公式:

v=s/t。

单位:

m/s、km/h;

1m/s=3.6km/h。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在固、液、气三种物态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

⑴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⑵回声测距

5.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的构成:

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⑴耳廓:

收集声波,使声音加强;

⑵鼓膜:

收集声波,并向中耳传递声波;

⑶听小骨:

放大震动;

⑷听觉神经:

将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并传向大脑;

⑸听觉中枢(大脑):

形成听觉。

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耳聋: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造成耳聋。

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和传导性耳聋(是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而引起的,如鼓膜、听小骨损坏,听觉神经正常。

)骨传导:

声音的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02.2声音的特性

1.音调:

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的单位:

赫兹(Hz),即次/秒。

人的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人听不到这种声;

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人听不到这种声。

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龙卷风、海啸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

对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长(水越少),音调越低;

敲击瓶体时,声音是由瓶体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短(水越多),音调越低。

2.响度:

声音的强弱(或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物体的振动振幅越大,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物体的振动振幅越小,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越小。

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除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外,还跟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

3.音色:

由物体本身决定,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声音的波形:

声音的波形可以再示波器上显示出来。

响度的大小,可以比较波形的幅度,响度大,波形幅度大;

音调的高低,可以比较波形的疏密,音调高,波形密;

音色的特征,可以看附加的小振动,音色不同,附加的小振动不同。

5.乐器:

乐器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

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

打击乐器受到打击时,被打击部分振动发出声音;

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出声音,弦越短,越细,越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管乐器吹奏时,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6.人听到声音的条件:

⑴声源在振动发声;

⑵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⑶听觉器官完好;

⑷声音的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

⑸响度足够大。

02.3声的利用

1.声和声音:

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超声、次声等;

而声音的概念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

2.声与信息:

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

打B超;

敲铁轨听声音;

回声定位)

3.声与能量:

利用声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

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

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0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定义: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

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

0dB指刚刚引起听觉,是听觉下限;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3.控制噪声:

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的产生);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的传播);

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03.1温度

1.温度:

⑴定义: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⑵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摄氏度的规定:

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摄氏温度的读法:

如“5℃”读作“5摄氏度”;

“-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③换算关系T=t+273K。

2.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⑴温度计的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工作。

⑵分类: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

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前用力向下甩,把水银甩下去,可离开人体读数。

⑶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所测温度超过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还可能将温度计胀破;

所测温度低于温度计能测量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03.2熔化和凝固

1.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固体、液体、气体。

2.物态变化: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3.熔化和凝固:

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⑴酒精灯的使用:

①用外焰加热;

②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③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

④万一酒精洒出在桌面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刻用湿布扑盖。

⑵石棉网的作用:

让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⑶采用“水浴法”,即试管放入盛水烧杯中加热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是为了使试管受热均匀。

⑷海波(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熔化前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完全熔化后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⑸蜡(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

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

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5.晶体和非晶体⑴晶体:

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如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⑵非晶体:

没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如松香、蜡、玻璃、沥青、橡胶、塑料。

⑶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⑷晶体熔化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熔点。

②继续吸热。

6.固体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⑴晶体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

凝固前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完全凝固后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⑵非晶体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

凝固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⑶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⑷凝固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凝固点。

②继续放热。

7.函数图像⑴固体熔化和凝固图像

⑵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

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B点温度刚达到熔点,处于固态,还未熔化;

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点刚熔化完,温度等于熔点,处于液态;

CD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处于液态,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E点温度刚达到凝固点,处于液态,还未凝固;

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点刚凝固完,温度等于凝固点,处于固态;

FG处于固态,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温度为熔点的晶体,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液态,还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

03.3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2.沸腾⑴沸腾实验中,怎样使水尽快沸腾:

①加盖子。

②选用温度适当高一些的水来加热。

③水量适当少一些。

④选用火焰温度较高的酒精灯⑵沸腾定义: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并且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⑶沸腾的现象:

沸腾前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有少量气泡产生,上升、变小,很快消失;

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大量气泡产生,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⑷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各种液体均有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⑸液体沸腾条件:

①温度达到沸点。

②继续吸热⑹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3.蒸发⑴蒸发的定义:

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⑵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

②液体的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气流速度。

要加快液体的蒸发可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或气流速度)。

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⑶蒸发的作用:

蒸发吸热,使液体的温度降低。

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依附物、留下的液体、空气)吸取热量,致使周围物体变冷,具有制冷作用。

4.液化⑴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⑴降低温度(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⑵压缩体积(单靠压缩体积只能使部分气体液化)。

⑵气体液化时放热。

气体液化后的好处是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03.4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物质升华要吸热。

易升华的物质有:

碘、冰、干冰、樟脑、钨。

2.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物质凝华要放热。

一般在任意温度下,任何固体表面都会发生升华现象,而凝华则要该物质的蒸气达到一定浓度以及温度降到该物质的凝固点一下时才能发生。

3.物态变化

霜、雪、冰花、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露、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生活中的“白气”一般是小水珠,它是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

04.1光的传播

1.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天然光源,如太阳(恒星)、萤火虫、灯笼鱼、水母等;

人造光源,如篝火、电视荧屏、蜡烛、油灯、电灯等。

2.光的传播⑴光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介质是指光可以在其中通过的传播的透明物质。

⑵光线是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线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⑶应用及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

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一叶障目、坐井观天、形影相随、射击瞄准、排队看齐等。

影子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在物体的后面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日食月食的形成: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并在一条直线上时,便产生了日食;

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并在一条直线上时,便产生月食。

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时,对孔的要求是足够小;

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大小是由发光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小孔到光屏的距离共同决定的,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速度C=3×

108m/s=3×

105km/s;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

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

光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距离)单位;

1光年=9.46×

1015m=9.46×

1012km⑵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

04.2光的反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如图2-2-0所示。

入射光线:

BO(不是OB);

反射光线:

OA(不是AO);

法线:

ON入射角:

i(不是∠AOC)反射角:

r(不是∠BOD)

反射角、入射角都是指各自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切不可当作它们与镜面的夹角。

2.反射定律:

⑴实验:

如图2-2-1甲,让一束光A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发现反射光线OB。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时,法线与入射光线重合,入射角0°

反射角也为0°

如图2-2-1乙,将纸板F沿NO向后折,在NOF面上将不会发现反射光线。

⑵内容: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这就是说,若沿原来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到镜面上,反射光线将沿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即:

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注:

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镜面旋转X°

反射光旋转2X°

)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0°

对于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是唯一的。

反射定律适用于任何反射面,包括曲面。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经平滑的物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这样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平行光经凹凸不平的物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这样的反射叫做漫反射。

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清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光在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04.3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作为平面镜,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2-3-1所示。

在此实验中:

①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能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②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③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④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⑤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变。

⑵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对应的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

虚像,等大,等距,垂直。

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上下一致,左右对调。

⑶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点。

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

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

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