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强化练习卷物质构成的奥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1860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强化练习卷物质构成的奥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强化练习卷物质构成的奥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强化练习卷物质构成的奥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强化练习卷物质构成的奥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强化练习卷物质构成的奥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强化练习卷物质构成的奥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强化练习卷物质构成的奥秘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强化练习卷物质构成的奥秘含答案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强化练习卷物质构成的奥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6.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

A.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B.食盐溶解在水中

C.食盐和蔗糖混合均匀

D.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

7.下列表示地壳中元素含量示意图的是(  )

A.

B.

C.

D.

8.下列关于NaNO2、H2O2、CO2、O2等四种物质的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氧气B.都含有氧元素

C.都含有氧分子D.都含有2个氧原子

9.下列微粒可以构成物质的是(  )

①质子②中子③电子④分子⑤原子⑥离子.

A.只有④B.只有④⑤C.①②③D.④⑤⑥

10.下列事实或现象,能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的是(  )

A.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B.走进茶叶店,可闻到茶叶的清香

C.冰雪融化

D.碳酸受热分解变成二氧化碳和水

11.一个钠原子与一个Na+中,数量肯定不同的粒子是(  )

A.核内质子数B.中子数C.原子序数D.核外电子数

12.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n+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

A.m=nB.m=n+xC.m=n﹣xD.m=x﹣n

13.美国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新型氢粒子。

这种氢粒子是由3个氢原子核(只含有质子)和2个电子构成的,这对解释宇宙演化提供了新的参考,对于这种粒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比一个普通氢分子多一个原子

B.它一定含有3中子

C.它的构成可以用H+表示

D.可以推测它的化学性质与H2不同

14.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推测,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

在此基础上,经过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的不断完善和修正,建立了现代原子结构模型。

如图是小柯整理的物质微观构成网络图,则汤姆生当年推测的“带正电的物质”相当于图中的(  )

A.甲B.乙C.丙D.丁

15.下列关于Mg、Mg2+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质子数相等;

⑥Mg2+比Mg稳定

A.①④⑤B.①③⑤⑥C.①④⑤⑥D.②③④

1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FeB.OC.SiD.A1

17.对于H2SO4、H2S、H2、H2SO3四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含有二个氢原子B.都含有二个氢元素

C.都含有氢元素D.都含有氢分子

18.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变成Mg2+

B.铝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

C.三种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D.镁、铝、硅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19.如图是地壳中元素含量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1可以表示氧气含量

B.区域2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C.区域3表示铁元素的含量

D.区域4元素主要以单质存在

20.2019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在元素周期表中硒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硒原子中的质子数为34

B.硒的原子序数是34

C.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D.硒属于非金属元素

二.填空题(共7小题)

21.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1)实验(如图1所示):

烧杯B中出现什么现象: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2)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如图2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说明理由  .

22.用微粒的性质来解释下列现象的原因。

①  ②  

23.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理论上A烧杯逐渐变红,B烧杯无变化,并常用此实验来证明分子的运动。

但在实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意外的现象,即:

一会儿B杯中液体也逐渐变红。

实验:

(1)将图中所示的大烧杯扭转180度的角进行上述实验。

现象:

  。

(2)将图中所示的大烧杯改为玻璃水槽进行上述实验。

24.按下列要求填写元素的名称或元素符号: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太阳上最丰富的元素是  ,其次是  。

25.如图是金属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徵观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钠原子在反应中  (填“失去”、“得到”)电子;

(2)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  ;

(3)由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相同可知,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应排在第  周期。

26.用序号填空:

在①分子、②原子、③中子、④电子、⑤质子、⑥原子核等粒子中: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2)显电中性的是  ;

(3)带正电的是  ;

(4)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

27.如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第2、3周期的元素,请回答有关问题。

(1)下列各组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是  (填字母序号)。

A.O、SB.Na、ClC.F、ClD.C1、Ar

(2)写出一条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

(3)第7号元素与第12号元素的原子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8.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甲、乙、丙三个化学实验:

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证明  。

(2)乙实验可证明  。

(3)丙实验中滴有酚酞的水变红,原因可能是  。

(4)由实验  (填实验序号)可证明分子不断运动。

(5)实验中同学们闻到了刺激性气味,于是大家对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所示。

①其中C试管的作用是  。

②与改进前对比,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6)结合上述实验,实验室保存浓氨水等药品时,应该注意事项是  。

四.解答题(共2小题)

29.请填写下列空白:

30.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从表中查出硫(S)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6~12号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有  种;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4)上述表中和氟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元素符号);

(5)科学家宣布已人工合成了第116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

答案

【答案】A

【解析】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故A正确;

B、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B错;

C、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故C错;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不变,故D错。

故选:

A。

【答案】C

【解析】A、好酒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空气是混合物,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即空气由不同种分子构成,故选项解释正确。

C、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C。

【答案】B

【解析】A、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前进方向,是因为α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方向,正确;

B、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原子内部有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错误;

C、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原子中有体积很小,质量相对很大的带正电的原子核,正确;

D、卢瑟福推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正确;

B。

【解析】A、因为原子中: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铕元素的核电荷数为63,则铕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63,故选项说法正确。

B、因为原子中: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铕元素的核电荷数为63,则铕原子的原子序数是63,故选项说法错误。

C、因为原子中: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铕元素的核电荷数为63,则铕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63,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由题意该原子的相对原子量为152,则中子数=152﹣63=89,故选项说法正确。

【解析】A、氮、氖、钠、镍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相同都是N,故选项正确。

B、碳、氧、钙、硒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分别是C、O、C、S,第一个字母不同,故选项错误。

C、铝、氮、银、汞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分分别是A、N、A、H,第一个字母不同,故选项错误。

D、硫、硅、锡、铬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分别是S、S、A、A,第一个字母不同,故选项错误。

【解析】A、物质的热胀冷缩等现象,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B、将食盐溶解于水中,所得食盐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相同,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C、食盐和蔗糖均匀混合,是宏观物质之间的问题,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等质量的氧气体积比液氧的大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析】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前五种元素是:

O、Si、Al、Fe、Ca,只有A图中符合,其它图示中没有硅元素,

【解析】NaNO2、H2O2、CO2、O2等四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没有氧分子和氧气,一个NaNO2、H2O2、CO2、O2分子中都含有2个氧原子

【答案】D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而质子、中子、电子是构成原子的微粒。

D。

【解析】A、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B、走进茶叶店,可闻到茶叶的清香,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错误。

C、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分,故选项错误。

D、碳酸受热分解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能证明水分子可分,故选项正确。

【解析】A、1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其核内质子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B、1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其核内中子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C、1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其原子序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D、1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其核外电子数发生了改变,故选项正确。

【解析】A、Rn+离子是表示失去n个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所以m不一定等于n,故A错误;

B、Rn+离子是表示失去n个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所以m═n+x,故B正确;

C、Rn+离子是表示失去n个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所以m═n+x,而不是m═n﹣x,故C错误;

D、Rn+离子是表示失去n个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所以m═n+x,而不是m═x﹣n,故D错误。

【解析】A.普通氢分子2个原子核,这种氢粒子是由3个氢原子核构成,它比一个普通氢分子多一个原子核,故说法错误。

B.因氢原子核只含质子,则不含有中子,故说法错误。

C.根据3个原子核和2个电子,该微粒可表示为H3+,故说法错误。

D.H3+和H2的构成不同,则它的化学性质与H2不同,故说法正确。

【解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故乙为带正电的原子核。

【解析】①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镁离子,所以核电荷数相同,故正确;

②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镁离子,所以核外电子数不相等,故错误;

③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镁离子,它们电子层结构不相同,故错误;

④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镁离子,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质量几乎相等,故正确;

⑤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镁离子,所以质子数相等,故正确;

⑥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镁离子,镁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Mg2+比Mg稳定,故正确。

【解析】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

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不是铁元素,故选项错误。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选项正确。

C、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不是硅元素,故选项错误。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不是铝元素,故选项错误。

【解析】A、这四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中都含有两个氢原子,故错误;

B、元素只提种类不提个数,故错误;

C、这四种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故正确;

D、只有氢气中含有氢分子,其余三种物质中不含有氢分子,故错误;

【解析】A、根据镁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2,表示原子序数为12;

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为12;

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其离子符号为Mg2+,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铝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3,表示原子序数为13;

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铝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三种元素中硅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镁、铝、硅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故选项说法正确。

【解析】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前四位)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

A、区域1可以表示氧元素含量,故错误;

B、区域2元素为非金属元素硅元素,故正确;

C、区域3表示铝元素的含量,故错误;

D、区域4元素是铁元素,主要以化合态存在,故错误。

【解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4,表示原子序数为34;

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硒原子中的质子数为34,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4,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硒,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

(1)由无色液体变红色;

氨气分子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中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2)不必要,理由:

实验1已把酚酞滴入蒸馏水不变色,说明蒸馏水不会使酚酞变色,故不必要.

【解析】

(1)由于在A中的氨气挥发出后在烧杯B中溶解形成氨水,而氨水呈碱性,因此溶液会逐渐变红,这主要是分子运动的缘故.

(2)由于图1中滴有酚酞试液的B烧杯中溶液没有变红,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答案】①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②分子间有间隔。

【解析】①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②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

(1)A杯中液体先变红,较长时间后B杯中液体变红;

(2)A杯中液体变红,B杯中液体不变红。

(1)分子在不断运动,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酚酞试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由于倒扣的烧杯有烧杯嘴,氨分子从烧杯嘴运动出来,使B烧杯中酚酞试液变红色;

所以现象是:

A杯中液体先变红,较长时间后B杯中液体变红

(2)玻璃水槽比较严谨,氨分子不能运动出来,所以B烧杯中酚酞试液不变红色,所以现象是:

A杯中液体变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