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初一 字文档格式.docx
《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初一 字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初一 字文档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6.记叙的人称:
(1)
、第一人称
(2)、
(3)、第二人称记叙
7.
(1)、记叙:
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2)、描写:
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3)、说明:
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4)、议论
的作用。
(5)、抒情:
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抒情方法:
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
8.修辞手法的作用:
(抓住它本身的作用及结合句子语境归纳)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抒发了(表现了)?
?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强调了+对象+特性+抒发了(表现了)?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
强调了?
突出了?
(5)、反复:
加强语气
9.描写方法:
分两类:
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
生动地描写+对象+特征(性格)+表达了(抒发了)?
(2)、环境描写的作用
(3)、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
(4)侧面描写:
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作用:
衬托出+对象+特征(性格)+表达了(抒发了)?
10.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1)观察角度:
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
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
形、色、声、香、味、光、感。
11.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2.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巧设悬念、正反对比等。
13.品味艺术特色:
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
情节是否跌宕起伏;
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
1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5.当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6.常见写作方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小说)等。
17.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8.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19.语言特点评价用词:
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20.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答题模式:
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
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第二章常见题型和解题思路
考点一:
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一)、直接概括全文内容(或某一段落内容)、主要事件。
(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作答。
)解答这种题目的思考顺序是:
概括的是什么内容——是文章的哪些段落——怎样概括。
概括内容的方法有:
(1)文章标题法。
即根据文章的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提示内容、线索、主题等作用,抓住标题来概括内容,可谓提纲挈领。
(2)叠加法。
就是先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总结出来,然后对其加以综合、概括。
这种方法运用得比较多。
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我们把握文章的大体思路、层次,然后概括作者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进而把这些内容加以综合、概括。
(3)提取中心句法。
有些文章的主要段落有中心句,我们可以提取中心句,进而把几个中心句加以综合、概括即可。
有的文章有提示全文内容的中心句,找出这一中心句,即可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六要素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叙事性散文,就是把主要事件的各个要素找出来,然后加以提炼、概括。
即(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时间和地点是次要因素,可根据文章的实际来添加或删减。
这也是概括事件的方法。
(二)概括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首先,应特别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句和抒情句,它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其次,提炼中心还应注意标题的提示作用,有的标题本身就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最后,分析材料的详略,详写的内容就是中心之所在。
概括主题的一般格式:
(强调三个部分:
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考点二: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散文的线索和顺序
(一)线索:
直接要求指明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者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是什么。
散文的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者描写、记叙的脉络。
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文章可以以物为线索,以事为线索;
可以人为线索,以情为线索;
也可以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
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
(1)文章的标题。
(2)各段反复出现的词语。
(3)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
(4)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二)顺序: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
选取的材料顺序;
段落顺序;
句子顺序;
词语顺序等。
1.连续的材料、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
为什么?
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几个词语,让考生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3.插叙的作用。
4.根据写作顺序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文章的写作顺序。
在记叙类作品中,叙述顺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判断连续的材料是否能够颠倒,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
2.注意抽出的语句、段落与上下文的联系,确定其与原文哪些内容相关或照应,由此选择正确的位置。
3.插叙的作用一般有:
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丰富文章内容,为下文作衬托或铺垫,表现文章主题。
(1)突出表现了?
特征;
(2)与文章的某一主体意向作对比,衬托了?
;
(3)起铺垫作用,引起下文的抒情(或议论),强化了?
考点三:
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一)品味词语:
解释词语的含义,判断词语的词性。
1、解释词语的含义,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进行。
特别是多义词,更需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有的词语本身没有某个含义,而作者却赋予了这个词语新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挖掘出这一词语被赋予的新的含义。
2、还有一种情况是作者运用了反语,这种词语的含义恰恰与其本义相反。
如:
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句中的“聪明”一词就是反语,意思是“愚蠢”,是说自己年轻时未能体察到父爱,反而自作聪明,真是太愚蠢了。
多义词的词性需要根据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来判断,不好区分的是动词和形容词,而这两种词性又是考查的重点。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3、下面是动词的几种类型:
(1)表示动作行为的,如:
说、笑、写、看、走、旅游、休息、工作、学习;
(2)表示发展变化的,如:
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
(3)表示心理活动的,如:
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
(4)表示可能、意愿的,也叫能愿动词,如:
能、要、会、敢、得、可、可以、应、应该、愿意;
(5)表示趋向的,也叫趋向动词,如:
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
(6)表示判断的,也叫判断词,只有一个“是”。
4、形容词:
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
下面是形容词的几种类型:
表示形状的,如:
大、小、高、矮、宽、窄、长、短、笔直、弯曲;
表示性质的,
如:
好、坏、美、丑、纯粹、高明、高尚、美丽、诚实;
表示状态的,如:
快、慢、软、硬、拘谨、悠闲、忙碌、兴奋、激动;
表示颜色的,如:
黑、白、橙、红、苍白、碧绿、绿油油、红彤彤。
5、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加点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成语以及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等,要结合语境来体会这些词语表现了事物的?
特征,或人物的?
心情、性格等。
如果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需要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进而分析其在句中的表现力。
如果是成语,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体会成语的具体作用。
也需要按照不同的词性来分析其作用,方法如前。
此外,还有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如数量词,其作用一般是为了强调数量的多少,然后再结合语境体会强调数量多少的目的是什么。
(?
词的意思是?
),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某事物(或人物)的?
特征(或样子),或某人物的?
性格或心情,或某环境的?
状态(样子)。
(注:
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谈谈你对某个句子的理解,或某个句子有什么深层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
在答题时,结合中心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或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句子所讲的道理,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具体地讲:
(1)大凡含义深刻的句子,总是有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包含其中。
所谓“关键性词语”,即文中对表述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弄清为什么这里用这个词语是最妥帖的、最恰当的,并进一步思考其表达效果和目的。
找出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结合语境弄清其表达的意义,句子的含义即可明了。
(2)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有些语句往往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弄清其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表达作用。
本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事物(或人物)的?
特点(或性格、心情等),表达了作者的?
感情。
(3)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以收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
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我们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另外,理解句子的含义,有时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三)理解句子的作用:
分析某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6
(四)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阐明标题的深刻含义,说明作者以此为标题的用意。
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把握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文章线索;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
(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考点四:
语言赏析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能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
使用成语,使文章有文采,有意蕴;
运用叠词,可以使语言具有音韵美。
最重要的是结合语境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
1)、动词、形容词
(2
)、成语:
(3
)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并体会其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有:
比喻、拟人:
描写具体、生动、形象。
排比: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
对比:
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反复:
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夸张:
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对偶:
语句整齐、音韵铿锵。
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发人深省。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和思考。
引用:
引用诗词歌赋可增加诗情画意;
引用:
引用历史资料可增强权威性和说服力;
引用俗语、谚语,可增加趣味性和知识性;
引用传说可增加神秘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其作用和老师教的答题格式作答
7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句式不同,表达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骈句有整齐之美,长短句有参差之美,排比句有气势之美。
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句式的妙处。
考点五: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这里主要讲散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一)描写的作用:
说说文中某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说说某些描写性句子的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例如:
①肖像(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5)环境描写
①记叙类散文。
这类文章常常用到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
刻画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
社会环境描写:
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的。
(二)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
,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文中的议论句(段)有什么作用?
8
(三)抒情的作用&
lt;
文中的抒情句(段)有什么作用?
&
gt;
散文中抒情句(段)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点明并深化主题,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考点六:
辨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分析其具体作用。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
文章写作的方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1、某一段或某几个段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说其作用。
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1)、衬托(侧面烘托):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