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初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1527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初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初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初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初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初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初一.docx

《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初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初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初一.docx

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初一

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初一)

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初一)

记叙文文体知识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2.记叙文的分类

写人类记叙文:

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

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

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

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

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

作用:

开篇设疑;激起读者兴趣,引人入胜。

(3)、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作用:

对原有材料进行补充,突出中心;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立体。

5.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一般有:

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6.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

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1)、记叙:

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2)、描写:

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3)、说明:

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4)、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抒情:

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抒情方法:

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

8.修辞手法的作用:

(抓住它本身的作用及结合句子语境归纳)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抒发了(表现了)……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抒发了(表现了)……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9.描写方法:

分两类:

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

肖像(外貌)、语言(对话)、动作(行动)、神态、心理、正面、侧面、细节。

(何为细节描写:

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等的细微处的具体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

生动地描写+对象+特征(性格)+表达了(抒发了)……

(2)、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活动场所;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

(3)、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作用: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赞同

(4)侧面描写:

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作用:

衬托出+对象+特征(性格)+表达了(抒发了)……

10.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1)观察角度:

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

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

形、色、声、香、味、光、感。

11.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2.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巧设悬念、正反对比等。

13.品味艺术特色:

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

1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5.当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6.常见写作方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小说)等。

17.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

(1)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作铺垫

中间:

(2)过渡(承上启下)

结尾:

(3)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点题、总结全文。

18.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19.语言特点评价用词:

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20.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答题模式:

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第二章常见题型和解题思路

考点一:

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考点二: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散文的线索和顺序

考点三:

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和作用考点四:

语言赏析

考点五: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考点六:

辨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分析其具体作用

考点七:

发展性考题

考点一:

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一)、直接概括全文内容(或某一段落内容)、主要事件。

(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作答。

解答这种题目的思考顺序是:

概括的是什么内容——是文章的哪些段落——怎样概括。

概括内容的方法有:

(1)文章标题法。

即根据文章的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提示内容、线索、主题等作用,抓住标题来概括内容,可谓提纲挈领。

(2)叠加法。

就是先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总结出来,然后对其加以综合、概括。

这种方法运用得比较多。

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我们把握文章的大体思路、层次,然后概括作者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进而把这些内容加以综合、概括。

(3)提取中心句法。

有些文章的主要段落有中心句,我们可以提取中心句,进而把几个中心句加以综合、概括即可。

有的文章有提示全文内容的中心句,找出这一中心句,即可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六要素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叙事性散文,就是把主要事件的各个要素找出来,然后加以提炼、概括。

即(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时间和地点是次要因素,可根据文章的实际来添加或删减。

这也是概括事件的方法。

(二)概括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首先,应特别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句和抒情句,它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其次,提炼中心还应注意标题的提示作用,有的标题本身就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最后,分析材料的详略,详写的内容就是中心之所在。

概括主题的一般格式:

(强调三个部分:

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描述了(或描写了、刻画了)……的事迹、经过(或事物、景物)等,表现了(或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或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考点二: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散文的线索和顺序

(一)线索:

直接要求指明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者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是什么。

散文的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者描写、记叙的脉络。

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文章可以以物为线索,以事为线索;可以人为线索,以情为线索;也可以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

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

(1)文章的标题。

(2)各段反复出现的词语。

(3)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

(4)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二)顺序: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

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连续的材料、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

为什么?

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几个词语,让考生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3.插叙的作用。

4.根据写作顺序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文章的写作顺序。

在记叙类作品中,叙述顺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判断连续的材料是否能够颠倒,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

2.注意抽出的语句、段落与上下文的联系,确定其与原文哪些内容相关或照应,由此选择正确的位置。

3.插叙的作用一般有:

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丰富文章内容,为下文作衬托或铺垫,表现文章主题。

答题格式:

(1)突出表现了……特征;

(2)与文章的某一主体意向作对比,衬托了……;(3)起铺垫作用,引起下文的抒情(或议论),强化了……

考点三:

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一)品味词语:

解释词语的含义,判断词语的词性。

1、解释词语的含义,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进行。

特别是多义词,更需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有的词语本身没有某个含义,而作者却赋予了这个词语新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挖掘出这一词语被赋予的新的含义。

2、还有一种情况是作者运用了反语,这种词语的含义恰恰与其本义相反。

如:

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句中的“聪明”一词就是反语,意思是“愚蠢”,是说自己年轻时未能体察到父爱,反而自作聪明,真是太愚蠢了。

多义词的词性需要根据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来判断,不好区分的是动词和形容词,而这两种词性又是考查的重点。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3、下面是动词的几种类型:

(1)表示动作行为的,如:

说、笑、写、看、走、旅游、休息、工作、学习;

(2)表示发展变化的,如:

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3)表示心理活动的,如:

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4)表示可能、意愿的,也叫能愿动词,如:

能、要、会、敢、得、可、可以、应、应该、愿意;(5)表示趋向的,也叫趋向动词,如:

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6)表示判断的,也叫判断词,只有一个“是”。

4、形容词:

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

下面是形容词的几种类型:

表示形状的,如:

大、小、高、矮、宽、窄、长、短、笔直、弯曲;表示性质的,如:

好、坏、美、丑、纯粹、高明、高尚、美丽、诚实;表示状态的,如:

快、慢、软、硬、拘谨、悠闲、忙碌、兴奋、激动;表示颜色的,如:

黑、白、橙、红、苍白、碧绿、绿油油、红彤彤。

5、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加点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成语以及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等,要结合语境来体会这些词语表现了事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