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水资源保护情况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1469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水资源保护情况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广州市水资源保护情况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广州市水资源保护情况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广州市水资源保护情况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广州市水资源保护情况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水资源保护情况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广州市水资源保护情况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水资源保护情况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市水资源保护情况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范向东,男,河北石家庄人,主要从事图书资料管理工作。

  广州市位于我国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部,接近于珠江下游的入海口,总面积为7434.4km2。

全市水域面积为7.44万hm2

占全市土地面积约10%。

全市集雨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21条,流经市区的河涌有

231条,共913km;

主要河流有西江、东江、增江、流溪河、巴江

等。

河流为广州提供的过境客水资源有1141亿m3

而广州本地平均水资源总量仅有81.29亿m3,其中地表水为

60.10亿m3,浅层地下水20.37亿m3,深层地下水为0.82亿m3

按河川径流流量计,每km2

有108.2万m3

每hm

2

49425m3,人均水资源1375m3,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资源总

量的67.40%。

广州市水资源保护的重点主要是珠江水资源的保护,但本地水资源的保护也不可忽视。

1 广州市水资源保护基本情况

1987年以来,广州市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水资源保

护的地方性法规,如:

《广州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条例》、《广州市防治珠江广州河段水域饮食业污染管理规定》、《关于防治水库湖泊污染的通告》、《广州市城市计划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

广州市是较早实行工业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的城市之一。

为了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施,广州市每年都坚持开展保护饮用水源的专项执法行动。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到2004年底为止,全市累计投入资金56.3亿元用于城市生活废水集中处理,先后修建了大坦沙、猎德、沥窖、西朗等污水处理系统和番禺前锋等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污水总处理能力已经达到155.3万t/d。

同时还铺设截污管道230km,整治河涌29条。

到2004年底为止,广州市8个老城区城市生活废水处理率达到70%,全市10城区的城市生活废水处理率达到61.7%,全市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1.92%。

据统计,广州市每万元工业产值的废水排放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而且近年来每年还

以大约10%的速度递减。

广州市水资源保护取得的明显效果是珠江广州河段水体质量的改善。

尤其是2004年,广州市遭遇了50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全年降水量减少了三四成,珠江水系出现了历史最低水位,海水倒灌和咸潮问题相继出现,不得不从贵州放水压咸。

即便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珠江广州河段的水质平均污染指数也仅为0.6,在国家考核的23项水质指标中,有18项优于Щ类水指标,符合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

整个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4.44%,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8.72%。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曾经在珠江广州河段某些断面出现的水体黑臭现象没有再次出现。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广州市的水资源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首先,珠江广州河段水质平均污染指数0.6依然是中度污染的水平;

其次是上面所指的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依然未达到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要求。

尤其是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即便是在2005年1—4月份达到了

91.98%,其中南洲、西洲等6个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已经达到了93%以上,依然与国家创模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见表1。

表1 2004年广州市水资源保护未达标项目指标

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对比

项  目

环保模范城市标准

广州市2004年状况城市生活废水处理率高于60%老八区70%十区61.70%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高于95%

91.92%城市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达标

94.44%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高于96%

88.72%

1

52006年第2期・PEARLRIVER 人民珠江

2004年广州市总体水环境质量未达到Щ类水质标准,珠江广州河段的水质从2004年8月到2005月3月一直是劣Ⅴ类,到2005年4月水质才达到Ⅴ类水,到2005年5月才达到Ⅳ类水。

位于广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珠江西航道、流溪河、白坭河的西村水厂、石门水厂、江村水厂的水源水质状况则处于极差状态,而这3个水厂提供的用水量占了全市用水量的60%~70%,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有机污染物的影响,由总氮、总磷等造成的有机物污染问题已成为近几年来珠江广州河段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见表2。

表2 珠江广州河段水质情况

项 目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评价标准

溶解氧/(mg・L-12.83.64.23.8≥5

氨氮/(mg・L-12.61.831.892.8≤1.0

CODMn(mg・L-14.674.484.464.58≤6.0

BOD5/(mg・L-13.833.283.266.03≤4.0

石油类/(mg・L-10.090.0230.030.052≤0.05

总磷/(mg・L-10.190.190.190.20≤0.20

造成水体污染的首要因素是各类污水的排放,废水排放量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而逐年增长,因为它与用水量的增加成正比。

在2004年前,城市生活废水的处理率不到30%,城市生活废水、农业废水(主要是饲养业废水和船舶废水的排放成为了广州市水体有机物污染的主要来源。

目前广州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了61.71%,但每天仍然有63.5万t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由于广州市地处珠江的下游,每天都要接纳上游排放的各种废水。

据珠江水利委员会统计:

珠江流域在近年来排放的废水,每年都超过170亿t,其中通过排污口直接排放的废水已经超过了126亿t。

以各种方式向珠江以及与珠江联系的各条河涌、公园人工湖内排泄垃圾、粪便和各种杂物,是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因为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水环境质量。

自2000年以来,广州市每年从珠江广州河段以及各主要河涌打捞上来的各种漂浮垃圾都在2万t以上(见表3。

表3 广州市打捞水面垃圾情况t项 目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打捞水面垃圾35374.624286未统计37000

此外危害广州水资源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如:

沿江及河涌两岸的违章建筑,违规挖沙等屡见不鲜。

甚至于某些用于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善举由于缺乏科学引导、盲目施行,反而得不偿失,有的甚至已经变为危害水生态环境的恶行。

以放生为例,目前放生的水生生物品种多多,例如:

龟、蛇、蛙类、螃蟹、蟾蜍、鱼类等,甚至于巴西龟、“清道夫”等也加入到

放生的行列,究竟对水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至今难以界定。

广州市现有的水资源可以满足1000万人口的需求。

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会显现出来,特别是在占广州市供水量70%的西部水源地已经出现了日趋严重的水质性缺水问题。

要满足广州市人民的供水需求,使人民喝上干净的水,不仅需要拓展新的优质水源地,而且需要保护现有水资源。

2 广州市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为保证广州市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广州市制订了规划。

规划中要求以主办2010年亚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做好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的各项工作。

就近期而言是全力推进猎德污水处理系统三期工程、大沙地污水处理系统一期工程等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力争到2006年底广州市中心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及从化、增城两个县级市2007年达到60%,到2009年全市达到100%。

到2010年力争全面整治231条河涌,并逐步将其全部打造成一道道环绕山水之都的靓丽的风景线。

需要与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一起附带解决的问题还有“水浸街”问题、“雨污分流”问题、湿地保护问题、防洪工程、水土保持和“中水”回用问题以及污泥处理问题等。

关键是形成切实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监管机制,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体制问题,目前有许多政府职能部门都参与了水资源的管理工作。

水利、环保、市政园林等部门,出现了“多龙治水”的局面。

如何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避免出现“龙多不治水”的问题,成为目前本市水资源保护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实际上“龙多不治水”这个问题已经出现,集中表现为这些相关部门都有自己的环境监测机构,都承担水质监测的任务,而且都掌握着一定数量的数据资料。

但是由于缺乏相互沟通和协调,对外使用数据不统一,甚至于出现了公布相互矛盾的数据资料的现象,使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无所适从。

其次是资金使用的监管问题。

广州市每年投入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已经占了全市每年GDP总量的2%以上,其数量相当可观。

但是,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效能,防止任何形式的贪污浪费行为出现是问题的关键。

资金和水价关系密切。

过去自来水价格偏低,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将水资源费和污水治理费用以及下水管道的维护费等计算在内。

水费改革的目的不仅在于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筹集资金,同时也是为了促进节约用水和废水资源化。

而目前水费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提高水费的同时,不至于过多地增加居民和用水单位的负担。

再就是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较多。

偷工减料、贪污腐败等,许多工程因此成了“豆腐渣”工程。

不仅使国家资产大量流失,许多用户单位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遗留下一定的隐患。

因而如何加强水资源保(下转第60页

3.5 救援监控与记录对于紧急事件的处理过程要进行监控和记录,包括静态图像、动态视频监控和通过联动接处警系统进行反馈记录。

静态图像和动态视频通过数码无线上网设备、流动视频采集车或固定视频监视系统及时将救援过程发送回联动中心进行监控。

防汛应急指挥系统的反馈流程如图3所示。

防汛应急指挥系统向相关职能小组发出对被监控对象的监控请求(指令,职能小组执行这个请求,被监控对象直接将防汛救援信息反馈给职能小组,由职能小组传递给防汛应急指挥系统。

若被监控对象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或反馈后又有多次补充信息,则通过拨打联动中心110、120等服务号码,接警后将信息传递给防汛应急指挥系统

图3 南宁市防汛应急指挥系统反馈记录图

3.6 事件总结

在处理完紧急事件后要进行总结。

需要向上级部门汇报的情况要按规定的格式整理汇报。

对事件的处理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值得改进的地方,要记录入库,为以后对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借鉴。

事件总结主要在防汛应急指挥系统内部完成。

4 结语

南宁市防汛应急指挥系统充分利用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的资源,使各种与防汛应急指挥相关的信息整合于一个统一的平台之上,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便于专家和领导的会商、决策及指挥。

本文对南宁市防汛应急指挥系统的系统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其他地区的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

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美罗伯特.希斯(RobertHeath,王成译.危机管理(CrisisMan2

agementforManagersandExecutives[M].广州:

中信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王 艺

(上接第52页

护工程的监管是目前我们面临的又一个新的问题。

3 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监管机制建设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关键是形成一个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监管机制。

要解决与水资源保护工作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问题,首先就必须从制度上解决相关机构之间的工作协调问题。

这就需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情况,对原有的有关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地方法规进行修改,制订新的《水资源保护条例》和《水污染防治条例》,解决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问题。

同时由国务院制订《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条例》,解决珠江流域范围内的工作协调。

健全和完善本市的水质监测网络和水污染预警机制,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整个珠江流域的水质监测网络和水污染预警机制。

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加强自身建设,重点是加强综合分析能力和环境调研能力以及情报分析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水质情况和水污染防治情况的公布必须按程序进行。

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规划必须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使其逐步加以完善,使建设规划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物资的供应得以保障。

加强对水资源保护资金和水污染防治资金的监管力度。

水资源保护资金和水污染防治资金及所有的环境保护资金必须纳入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并且将工程建设费用和运行

费用明确划分,由审计部门实施专门审计,审计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

为了推动节约用水和废水处理以及中水回用,需要对现行的水费制度实行改革。

水费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将水资源费、废水处理费、下水道维护费以及制水费用等合并收取,并实施阶梯水价。

为了不增加居民的用水负担,可考虑同时增加工资和生活费。

同时还需要考虑根据废水处理的费用作为制定行业用水收费的依据,对自行处理废水的用户,可考虑按处理废水的数量和质量实施排污费减免;

对超标排污的单位,可加倍增收排污费,并对需要改良用水器具和需要处理废水以及开发中水资源的单位和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以促进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需要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工程和水污染治理工程项目监管力度,对凡是从事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科研、设计、施工等项目的单位,必须实施注册登记,所承担的项目全部实行公开招标,实施定期考核,以防止任何形式的“豆腐渣”工程出现。

[1]广州年鉴编委会.广州年鉴[M].广州:

广州年鉴社,2004.8[2]王昕伟.珠江入海口:

污染黑梦[N/OL].南方都市报,2005-04-27.

丁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