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1260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

《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

  一、情境导入

  提起诗,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而提到唐诗,我们就会自然地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界泰斗;

  但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却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首诗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而这首诗又被冠以“孤篇压倒全唐”的美誉。

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而他的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张若虚笔下的“春江花月夜”,去探究他的至美、至真、至诚!

  二、重点探究

  根据上面梳理的三个层次,重点探究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景,说了什么理,抒了什么情。

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时间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三个问题,PPT展示

  1.第一层,集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2.第二层,面对良辰美景,作者产生了怎样的遐想?

  3.第三层,重点写什么?

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景如何?

  小组交流展示,教师明确答案。

  第一层,集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

  作者依题摹写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景物,它们构成一幅美妙的花月图。

景物的特点是:

空明澄澈,幽美恬静。

这部分写出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板书——幽静,绚丽)

  第二层,面对良辰美景,作者产生了怎样的遐想?

  个人的生命是转瞬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应是“哀而不伤”的。

以短语概括本诗节的意境:

清明洁净,奥妙无穷。

第二部分,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板书——人类,明月)

  第三层,重点写什么?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女子思夫;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

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

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

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板书——女子思夫)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思妇。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

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

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

  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板书——游子思妇)

  教师小结:

总之,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融写景、说理、抒情于一体,并且景是至美的,理是至真的,情是至诚的,不愧被闻一多誉为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板书——至美,至真,至诚)

  三、作业

  1.背诵全诗。

  2.查找资料,找出关于“明月”“流水”“落花”的诗句,并分析所蕴含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第2篇

  设计说明:

  《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孤篇横绝”的名篇,千百年来已经被专家名流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解读,要想谈出新意难度很大。

那么作为课文这篇名作应该怎样教,我试图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来展示我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种思路:

在反复吟咏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歌作为最讲究艺术的文学体裁的整体美感——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

缘景明情,以意逆志,在深入文本内蕴的解读中,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情景关系等,读出诗义,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进入诗歌意境。

  3、赏析本诗的景、情、理交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学习步骤:

  一、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杨广《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请大家齐读这首小诗,大家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题目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这首诗的作者是历史上的大名人:

杨广,他还有另一个名字——隋炀帝。

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

我想提到这个名字,大家会很快忘掉隋炀帝,而走近——张若虚。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张若虚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因为“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而卓绝千古。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整体感知

  1、略介此诗,创设情景

  这首诗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家乡扬州的种种感慨和想象。

  2、配乐示范朗诵,【多媒体】学生整体感知。

一个任务:

纠正字音。

朗读结束多媒体打出几个字并注音,霰(xià

n)汀(tīng)砧(zhēn)由学生齐读一遍。

  三、学生自读诗歌。

  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分句算一句,这首诗共有几句话,共分几韵。

  四、深入赏析。

  明确上述问题:

共36句,四句一转韵,共9韵。

在中国古诗当中,不管多长的诗,语言、音节、思想内容等,一般都需要连续四句,才可以停顿下来。

比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第一首的前四句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四句为一节,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或说一个思想段落。

这样的四句诗,在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当中,就称为“一绝”。

绝,就是断绝的意思。

晋宋以后的诗,差不多都是四句为一绝,成为中国古诗的一个传统。

这就是后来的格律诗中“绝句”名字的由来。

  现在我请大家继续深入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以“绝”为单位,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三个问题:

第一,把你最喜欢的那一绝背诵下来,第二,用四个字概括你所选择的这一“绝”的主要内容(或画面),这四个字当中至少要用到题目中的一个字。

第三,在反复诵读中,读出两种东西:

一是从中读出问题、困惑、启迪、感悟,二是读出你自己。

为了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我先给大家示范一段:

  我选择了第三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第一步,我把它背下来,第二步,我给它拟了个题目叫:

孤月临江。

碧空如洗,江天一色,孤月高悬,夜色如水。

此情此境,我读出了诗人的孤独与高迈,我看到了诗人的深邃与无奈,我从中读出了诗人那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作者从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中,转入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

这种探索古已有之,且常说常新,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并成为文学的主题之一。

“江畔何人初见月?

”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孩子的疑问,也是一个穿越亘古、永无答案的哲学家的天问。

张若虚的这一问应该是受到了同时代诗人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启发,张若虚之后,李白在《把酒问月》中说:

“清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从这一轮高悬的明月中,我也读出了自己,是的,这一轮照过李白、也照过苏轼的月光,正照耀在我身上。

张若虚、李白、苏轼们已经在时光中永恒,巴尔蒙特说: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了世上。

那么我对着同一轮明月,是不是应该思考,我来到世间是为了什么?

我应该留给这个世界什么,虽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但哪怕如雪泥鸿爪,哪怕只留只语片言,也不枉对这一轮明月,不枉对浩瀚的星空和清晨的鸟鸣!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每一个个体,虽然都如蜉蝣寄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但是,我们能不能让后来人在某一个不期然的瞬间,看到过我们曾经存在的生命足迹,这,是一个问题。

  好,现在请大家阅读,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时间5分钟。

5分钟后我请大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学生阅读展示,可以根据时间伸缩调整。

【说明:

这里是开放性课堂的集中展示,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教师要充分熟悉文本,适时引导点拨。

  教师板书:

春江花月夜:

春江月生,江月笼花,孤月临江,江月待人,游子思妇,月伴离人,望月怀远,江月流春,落月摇情。

  五、深入探究:

  现在,请大家来分析这首诗的题目中的五个字中,没有直接描写而只作为背景来写的是哪两个字?

【春、夜】,再结合我们刚才对上述9个章节的四字概括,看剩下的三个字中哪个字用得最少?

【花】。

写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江月】。

  既然江月就能概括这首诗的主体内容,我们现在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一下,改为两个字“江月”,和“春江花月夜”比较一下,哪个好?

为什么?

  【明确】题目本身就具有诗情画意,先声夺人,把读者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当中。

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应该是最适宜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体裁,比如我们说“诗情画意”,就是指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

所以德国美学家阿多诺说:

“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由此可见,这首诗的题目也是它经久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擅自改动的。

  六、课堂演练:

  改写第一绝,你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把这首七绝改成五绝,第二种选择是把这首七绝改写成散文。

  根据改写结果评点:

古诗不是用来翻译的,而是用来吟咏的。

意义可译,意境难翻;

语言可译,文化不传!

弄懂文意之后,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反复吟咏,现在我们齐读这首诗。

  小结:

是一轮明月,成就了春江月夜如诗如画的美景;

是一轮明月,引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无穷感慨;

是一轮明月,平添了思妇游子的几多愁情?

一轮明月将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七、作业:

全文背诵《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第3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

  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引人注目,闻一多先生曾将此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论家说张若虚这一首诗可以“孤篇盖全唐”。

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经典诗作。

  二、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三、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

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

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

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

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

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问:

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

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

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

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

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

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五、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通过小组学习,分析诗中重点句子含义,讨论作者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并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3、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同时引起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诗中所出现的乐器,例如:

琵琶、箫等的音色以及其作用。

  2、难点: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情景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巩固知识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复习古代描写月亮的诗句,并讨论所列举的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而导入新课《春江花月夜》。

  

(二)朗读品味,整体感知

  1、教师进行配乐范读,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同时让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对文章进行翻译,使学生了解文章大意。

  2、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停顿,语气变化,并用斜线标注。

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即月之初上迷离、美妙——高亢,月下遐思——平缓,思妇对月徘徊——低回,游子梦回故乡——哀怨,梦醒月残倍孤寂——悠长。

  3、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同时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并设置问题:

该诗都具体描写了什么内容,一共可分为哪几部分?

  学生得出:

全诗可分三层解读,第一层(前8句):

月之色,第二层(中8句)月之问,第三层(其余句)月之情。

  (三)深入研读,感悟哲理

  引导学生逐层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赏析,依次一下问题

  1、让学生诵读第一层(前八句),并设问:

作者写了哪些意向?

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它们分别都有怎样的特点呢?

  2、诗人在赏月的过程中,有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

与之前所学苏轼,王羲之等人所感慨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诗句,有哪些异同?

  3、诗中所写的思妇怀人、游子思归,采用的那种抒情方式?

并借助了哪些意象来烘托的?

  4、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深情朗读,并分析该句好在哪里,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和点评。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明确:

诗歌描写春、江、花、夜、月,重点写月。

描绘了一幅壮丽、宁静、优美的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从而概括出所描绘的景色美,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引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生发了“宇宙永恒,明月常在,生命个体虽然短暂却又代代相传”的感慨,从而概括出心理美。

然后诗人把我们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但诗人又不直说游子思妇的思念,而是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们的相思之情,继而概括出情感美。

  (四)课外延伸,拓展探究

  引导学生列举之前所学诗中描写“明月”“江水”“落花”的诗句,分析与本诗所写有什么不同,进而总结出这些景色的寓意,老师进行适当的指导与点播。

  (五)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学生总结,老师补充,总结出本诗描绘春江花月夜美景,尽情讴歌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将之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优美深邃的境界。

  作业:

借助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