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章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0868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2第二章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02第二章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02第二章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02第二章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02第二章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2第二章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文档格式.docx

《02第二章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第二章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2第二章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文档格式.docx

(二)信息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信息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1、按照信息的发生领域,可将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三类。

物理信息指无生命世界的信息,

生物信息指生命世界的信息,

社会信息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包括一切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状态的描述。

2、按照主体的认识层次,可以将信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语法信息是指只考虑事物运动的状态与状态改变的方式本身,而不考虑信息的内容及效果,它是最抽象、最基本的层次。

语义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逻辑含义,是信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层次。

语用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状态及状态改变方式的效用、价值与目的,是信息认识过程的最高层次。

3、按照信息产生的先后和加工深度划分,可以分为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三)信息的特征

信息的特征指的是信息区别于其他事物所特有的现象,是信息的本质属性。

1、普遍性与绝对性。

信息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通存在性以及绝对存在性。

2、特殊性与相对性。

信息具有因主体不同而呈现出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3、可共享性。

信息不因一方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而使信息量减少,相反,有可能导致信息量的增加。

4、可识别性。

信息反映了事物的运动状态与状态的改变方式,人们可以对此状态进行识别,从而实现对信息的判断。

5、可转换性。

信息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

6、可存贮性。

信息可以通过符号表现,而符号可以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之上以便更有效地保存与传递。

7、可传递性。

信息从信源经过一定的信道,排除噪音的干扰,最终到达信宿,从而完成了普遍意义上的信息传递的完整过程。

可传递性决定了信息具有可扩散性与可传输性。

8、表征性。

通过信息的表征,可以间接地把握事物本身。

信息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利用信息的表征性,更充分地发挥信息在管理、生产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

9、动态性。

无论何种事物,它的运动都会在特定阶段产生特定的特点,表现出特定的信息现象;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事物的运动会发生变化,由此表现出不同于前一阶段的信息现象。

(四)信息的作用

1、通过信息,宇宙间万物得以有序运行;

2、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中介,是维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

3、依托于信息,人类社会的文明得以创造、继承和发展;

4、信息是智慧的源泉,是管理的灵魂。

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它与材料和能源一起被看作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二、信息资源

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

(一)信息资源的概念

狭义的信息资源把信息资源等同于知识、资料和消息,即只是指信息本身的集合,无论信息资源是以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表达出来的,还是以文藏;

实物、数据库等载体记录下来的,其信息内容都是一样的,都是要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的数据。

广义的信息资源认为信息资源是一个贯穿于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从事信息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的多要素集合,包括信息劳动的对象——信息(数据),信息劳动的设备——计算机等工具,信息劳动的技术——网络、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信息劳动者——信息专业人员,如信息生产人员、信息管理人员、信息服务人员、信息传递人员等。

(二)信息资源的特点

1、共享性

2、时效性

3、生产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

4、不同一性

5、驾驭性

信息资源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信息本身,信息资源应该具备信息所有的特性。

但对于特定的组织来说,它不具备信息的“无限性”,它的信息资源总是有限的,组织的管理目标也正是利用有限的信息资源创造最大的利益。

(三)信息资源的类型

1、按照性质划分,信息资源可分为自然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两类。

自然信息资源是产生于自然界的信息资源;

社会信息资源是产生于人类生产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信息资源。

2、按载体可以划分为人脑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

人脑信息资源是以人的大脑为载体的信息资源;

实物信息资源是以自然物质为载体的信息资源,可分为自然实物信息资源,和人工实物信息资源;

文献信息资源是以文献为载体的信息资源,如图书信息资源、期刊信息资源、声像信息资源等;

电子信息资源是运用电子技术,以数字方式存储在电子媒体上的信息资源;

如网络、电视、广播等。

3、按表现形态可以划分为潜在信息资源与现实信息资源。

潜在信息资源是指个人在认知和创造过程中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资源,只能为个人所理解和利用,无法为他人直接理解和利用,是一种没有表达出来的、有限再生的信息资源;

现实信息资源是指潜在信息资源经过个人表述后能够为他人所利用的信息资源。

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社会性,通过特定的符号表述和传递,可以广泛地连续反复地为人类所利用,是一种无限再生的信息资源。

4、按信息开发程度可以划分为零次信息资源、一次信息资源、二次信息资源、三次信息资源。

零次信息资源是指在信息流动过程中未经过加工和组织的信息资源;

一次信息资源是以零次信息资源为基础,对自然状态和社会表象的信息以及大脑存储的信息进行粗加工,经过各种方式表达的信息资源;

二次信息资源是指在一次信息资源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和提炼压缩所得到的产物;

三次信息资源是用一定的方法对大量的二次信息资源进行再加工,产生的系统化成果。

5、按构成要素,信息资源可分为信息内容资源、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人才资源。

6、按信息资源的组成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元信息资源、本信息资源和表信息资源。

7、按信息资源所处的空间位置划分,有国际信息资源、国家信息资源、地区信息资源、单位信息资源、个人信息资源。

(四)信息资源的功能

根据信息资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的过程和发挥作用的特点,信息资源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四个方面。

1、经济功能

信息要素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生产力系统的质量与效率。

信息资源还具有直接创造财富、实现经济效益放大的功能。

2、管理与协调功能

在企业中,信息的管理与协调功能主要表现为协调和控制企业的人、财、物、设备和管理方法,以实现企业的目标。

3、选择与决策功能

信息反映了事物演变的历史和现状,充分利用信息,结合人们的经验,运用科学的方法,经过推理和逻辑判断,可以对被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可能性做出预计、推断和设想。

4、研究与开发功能

在人类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掌握方向,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生产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

三、政务信息资源

(一)政务信息资源的概念

狭义上的政务信息资源是指政府机构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产生、获取、利用、传播、保存和负责处置的那部分信息资源;

广义上的政务信息资源则是相对于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的信息资源而言的,它是政府活动所涉及的信息资源的集合。

(二)政务信息资源的组成

1、信息内容资源

信息内容资源是由政府产生的和通过收集、处理、传输、发布、使用、储存和整理的信息,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信息,有文字的、口头的或以数据库、纸质和缩微品、光电等介质保存的任何消息、知识、数字、图形等,可称作狭义的政务信息资源。

政府通过拥有的信息技术设施存储和处理政务信息,通过政务信息网络传输分配政务信息。

2、信息技术设施资源

信息技术设施资源是有组织的人员、硬件、软件和物理设备的集合,它是政府用来收集、处理、传输、发布、使用、储存信息内容资源的手段,它包括所使用的各种人员以及信息技术和设备资源。

3、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政务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因为它是政务信息系统人——机系统的主体,是政务信息系统的主宰。

另一方面,因为它是政务信息内容资源的创造者和使用者。

(三)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

政务信息的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

(详见教材P59—60)

(四)政务信息资源的地位和作用

1、政务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保证,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政务信息资源在一个国家的信息资源中占有突出地位,政府不仅是国家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而且也是最大的信息生产者、消费者和发布人。

2、政务信息资源不仅为公众提供政府和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而且也是保证政府负责任地进行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政府进行日常重要管理的基本工具。

3、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然会带动企业和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方面,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企业和社会的支持;

另一方面,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实现信息共享。

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然极大地带动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带

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第二节信息管理中的信息科学

一、信息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1、广义的信息论阶段

2、多种信息科学体系阶段

3、部门信息科学阶段

4、统一信息科学阶段

二、信息科学研究的内容

1、研究信息的基本概念和本质

2、研究信息的数值度量方法

3、研究信息运动的一般规律

4、揭示利用信息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和描述及优化系统的方法和原理

5、寻求通过加工信息来生成智能和发展智能的机制与途径

三、信息科学的研究方法

信息科学方法论体系:

一个方法两个准则。

信息方法:

结构——功能——行为辩证统一准则、

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准则。

1、信息方法

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某一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的特点是用信息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把事物的运动过程看作信息的运动过程,通过对信息运动过程的认识实现对事物运动过程的把握与改造。

信息方法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子方法:

信息分析方法、信息综合方法和信息进化方法。

2、结构——功能——行为辩证统一准则

结构功能行为辩证统一准则认为,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功能、什么样的行为,具有同样功能的系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结构(“异构同功”现象),但为了实现复杂系统的功能,总要落实一种相应的结构,虽然可能并不是惟一的结构。

这为我们解决“黑箱”问题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3、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准则

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准则揭示了三者的重要作用,在分析信息运动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物质与能量,信息同样重要,它们的关系已经在前边有所论述。

两个准则是信息科学方法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应用信息方法求解复杂问题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三个方法两个准则构成了信息科学方法论的完备体系,是一个统一体,不过,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信息方法。

因为是信息方法为现代科学的探索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使人们得以从二元的传统方法论观念中解脱出来,从而使许多用传统方法无法突破的难题豁然开朗,使许多高级复杂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希望。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认为,两个准则实际上是实施信息方法必然要引出的结果。

第三节信息管理中的管理科学

管理是指在一定条件或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一、管理学思想的发展的五个阶段

(一)科学管理阶段(古典管理理论形成,20世纪初到30年代)

这个阶段,主要以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和组织管理之父韦伯为代表。

泰勒科学管理思想最根本的贡献是在管理实践和管理行为中采用了利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手段的近代分析科学方法,并且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是以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一般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引导一个组织趋向一个目标。

管理具有五大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他强调,管理是企业、政府甚至家庭中的一种共同活动,管理具有一般性的适用于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组织的一般职能。

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大要素或五大职能的思想,成为人们认识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的一般性框架。

韦伯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利作为基础;

才能实现目标。

组织管理过程中依赖的基本权威将由个人转向“法理”,以理性的、正式规定的制度规范为权威中心实施管理。

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也称为“科层制”或“官僚制”,它的贡献在于将人与权力相分离,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精神的体现,适合工业革命以来大型业组织的需要。

(二)行为管理理论丛林的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

1、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起源于霍桑实验。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1)工人是社会的人。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3)满足工人的需要是激励士气、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4)设身处地关心下属,与之沟通感情。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在千差万别的人类需要表现形态中,存在着某些共同的需要,而且这些共同的需要是呈层次状态分布的。

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分七个层次: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尊重需求,求知需求,求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他认为,一是低层次需求满足之后才能产生较高级层次的需求,当某一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该需求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二是大多数人的需要是复杂的,在任何时刻都有许多需要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三是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较。

高层次的需要,激励人们去从事某种行为;

四是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途径比满足较低层次需要的途径多。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的基础之一。

企业管理人员关键是要知道员工现在处在哪个层次的需要

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即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

工资、奖金、政策与行政管理、工作安全性、工作环境等属于保健因素(也称维持因素)”;

工作成就、职务上的责任感、受表扬和得到提升、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等构成激励因素。

前者“得到了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后者,“得到后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

主管人员必须抓住能促进职工满意的因素。

4、麦格雷戈的“X—Y”理论

X理论系人性为恶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一般人天生都好逸恶劳;

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需要采取消极的甚至是抵制的态度;

缺乏进取心反对变革;

不愿承担责任;

易于受骗和接受煽动。

Y理论则是人性为善理论。

它与X理论针锋相对,指出人并不是天生就厌恶工作,他们把工作看成像休息和娱乐一样快乐;

人们并非天生就对组织的要求采取消极和抵制的态度,而是经常采取合作的态度,接受组织的任务,并主动完成;

人们在适当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担当责任,而且会主动承担责任;

大多数人都具有较高的智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正确做出决策的能力;

只是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5、其他主要管理流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除了上述管理思想外,还有众多的流派,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这些主要的流派有:

管理过程学派、组织管理流派、经验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权变理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沟通信息中心学派、经理角色学派。

(三)以战略为主的企业组织理论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

企业战略研究是有关企业长远和全局发展的谋划和策略。

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进行全局性管理,其内容包括从阐明企业战略的任务、目标、方针到战赂实施的全过程,这个过程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及控制所组成。

(四)企业再造理论与企业文化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

企业再造理论认为,要使现代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的优势,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的根本改造,以适应竞争、客观环境变化、顾客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

企业再造的首要任务是企业流程的再造,系指以组织过程为出发点,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一项活动的价值贡献,运用现代信息,将人力及工作过程彻底改变,重新建立组织内各层关系。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于美国,其源于日本80年代初经营管理的成功。

企业文化是指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主要强调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企业的精神凝聚力,形成企业的合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成功的关键,反映了当代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它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

(五)全球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

1990年,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出版,引起了管理学界的轰动。

从此,建立学习型组织、进行“五项修炼”,以应对变化迅速的国际形势成为管理的热点。

企业只有主动学习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应变的根本之道是学习!

”圣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的组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观点。

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是:

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

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第六期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提出了虚拟组织理论。

这个理论建议,公司将经营的焦点放在不易被抄袭的核心能力上,由此引发了后来的“虚拟组织”热。

虚拟组织围绕着核心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与全球企业进行互补、互利的合作,合作目的达到后,合作关系随即解散,以此种形式能够快速获取处于全球各处的资源为我所用,从而缩短“观念到现金流”的周期,而且,灵活的“虚拟组织”可以避免环境的剧烈变动给组织带来的冲击。

二、管理的基本原则

1、人本原则。

人本原则强调人在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即任何管理都要靠人来实施,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是参与管理和搞好管理的关键。

2、系统原则。

系统原则强调任何一项管理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有它的内在联系,只有对整个系统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有目的地控制,才能搞好某项管理工作。

3、职责原则。

职责原则强调任何一项管理都要有合理的分工,责任量化,各负其责,使管理落到实处。

4、效益原则。

效益原则强调管理的目的性,就是要出效益,使每项管理都能得到一定成果。

5、反馈原则。

反馈原则就是用信息来控制系统的运行,实现管理的目标。

管理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灵敏、准确和有力的反馈,通过信息的反馈,可以使管理系统保持生命力,增强其稳定性。

6、动力原则。

动力原则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充分组合、协调运用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推动管理活动的有效运转。

7、弹性原则。

管理过程中充满着不断变化的管理参数。

弹性原则要求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以适应管理对象和环境系统等各种参数可能的变化,实现灵活的管理,实现管理目标。

三、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

计划就是将决策的目标具体化,变成可操作的东西,并谋求管理系统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决策目标三者之间在动态上的平衡,实现管理决策所确定的各项目标的过程。

计划是对未来行为所做的安排。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决策目标实现的保证,计划是管理的中心环节。

2、决策。

决策就是针对预期目标,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从诸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并付诸实施,以较好地达到目标的活动过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认为: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

3、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其主要内容是:

根据组织目标,在任务分工的基础上设置组织部门;

根据各部门的任务性质和管理要求,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

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4、人事。

人事是指组织根据任务需要,通过选拔、培训、开发等活动为组织各部门、各岗位配备合适人选的活动。

5、领导。

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还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指导人们的行为,沟通信息,增强相互理解,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一门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中。

6、激励。

激励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得到强化的心理状态,其作用在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使人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7、控制。

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控制职能。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

8、协调。

协调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管理学思想演进的主要线索

(一)发展趋势

管理学发展总的趋势是科学化和理性化,对效率、效用、科学、理性的追求是推动管理学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力。

1、沿着科学化、理性化的轨迹发展。

2、重视人的趋势。

研究人的需要和行为、尊重人、重视人的发展成为管理研究中的一个主题。

3、管理过程线索。

对管理过程、管理职能的探索和研究始终不懈,构成管理发展过程中一条显著的轨迹。

4、实证分析线索。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操作过程的倾向,有史以来就存在。

当代兴盛的案例分析、案例研究,是这一传统的具体表现。

(二)演进过程

1、从管理的对象来看,进行了三次研究重点的转移。

第一次管理对象的转移是由以政府型的行政管理为重点转移到以工商企业管理为重点;

第二次管理对象的转移是由以工商企业管理为重点转移到以服务型的企业管理为重点;

第三次管理对象的转移是由服务型的企业管理向以知识型的企业管理转移。

2、从管理要素角度来看,有过三次增加。

第一次是从一要素“物”增加为两要素“物和人”;

第二次是从两要素增加为三要素,即再增加了“环境”这个要素;

第三次是发展为四要素,再次增加了“信息”这个要素。

3、从管理方式来看,发生了三次变化。

第一种管理方式是以“人治”为主的管理方式;

第二种管理方式是以“法治”为主的管理方式;

第三种管理方式则是以“文治”为主的管理方式,体现的是文化认同的管理原理。

4、从管理理论角度来看,组织理论研究从经济人组织向社会人组织、自我实现人组织、文化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方向演进。

5、从管理方法来看,管理方法的研究从科学管理方法向行为科学管理方法、管理科学方法、流程管理方法、信息和知识管理方法的方向演进。

这几条路径的演进反映了工业时代的管理经历了形成、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